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關燈
小
中
大
陀羅、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本婆羅門種。
幼學五明諸論。
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
見高僧傳三。
○創建、始造也。
立碑曰、記谶言之碑。
後當有肉身菩薩肉身菩薩者、以父母所生之人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
于此受戒。
受戒者、言受取具足戒于身也。
又梁天監天監、梁武帝年号。
元年、智藥三藏智藥三藏、傳燈會元佛祖統紀等、俱作梁真谛。
其預志皆曰一百二十年。
正宗紀則曰後四代。
自西竺國航海而來。
将彼土菩提樹一株、酉陽雜俎、菩提樹出在摩迦陀國。
在摩诃菩提寺。
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也。
植此壇畔。
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上乘者、大乘之異名。
度無量衆。
真傳佛心印以心印心、故名心印。
之法主也。
法主、法門之主也。
○雜阿含經一、佛為說法主。
○案後世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師至是祝發受戒。
祝發、斷發也。
○尚書注疏卷十一、泰誓曰、上帝弗順、祝降時喪。
傳曰、祝、斷也。
○列子湯問第五、南國之人。
祝發而裸。
及與四衆開示單傳之法旨、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
後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
所謂教外别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如昔谶。
谶、差谮切。
音寸。
說文、驗也。
凡谶緯皆言将來之驗、即預言也。
○原注、梁天監元年壬午歲、至唐儀鳳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
次年春、師辭衆歸寶林。
印宗與缁白、缁白、猶雲缁素。
缁衣、僧服也。
白衣、俗人所服也。
送者千餘人、直至曹溪。
曹溪在韶州府城東南三十裡。
時荊州通應律師、與學者數百人、依師而住。
師至曹溪寶林。
觀堂宇湫隘、湫、音秋。
隘、烏懈切、讀如約。
○左傳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塵。
注、湫下隘小也。
不足容衆、欲廣之。
遂谒裡人陳亞仙曰、老僧欲就檀越祖庭事苑五、檀越、檀那也。
此雲施主。
越謂度越彼岸也。
求坐具地、坐具地者、置坐具之地也。
○坐具長佛之二傑手、廣佛之一傑手半。
新坐具必貼故衣于其上面之中央、謂之傑故。
○四分律十九、坐具、一為護身。
二為護衣。
三為護衆人之床席卧具。
案禮拜之時、先敷坐具。
于其上作之。
得不。
不、讀否。
○得否者、猶言可以不可以也。
仙曰、和尚名義集一、梵本名邬波遮迦。
傅至于阗、翻為和尚。
○親教師為和尚。
在家人稱出家人為和尚者、尊敬之意也。
坐具幾許闊。
祖出坐具示之。
亞仙唯然。
金剛經、唯然世尊。
注、唯然應諾之辭。
祖以坐具一展。
盡罩曹溪四境。
以籠覆物、俗謂之罩。
此言一展坐具、如籠之罩物、罩曹溪四境也。
四天王現身、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各領二鬼。
其所居為六欲天之第一天、在須彌山腹、即最初一層天也。
四天王為帝釋之外将。
其天名曰四王天。
坐鎮四方。
今寺境有天王嶺、因茲而名。
仙曰、知和尚法力廣大。
但吾高祖墳墓高祖、曾祖之父也。
言最高在上也。
○穴曰墓。
墓上積土曰墳。
并坐此地。
他日造塔、幸望存留。
餘願盡舍、永為寶坊。
寶坊、寺院之美稱也。
○大集經一、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
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此地指南華山而言。
在曲江縣南六十裡。
白象指象嶺而言。
在南華山之上方。
憨山大師曰、觀此曹溪主山、俨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備。
其寶林初開時、山勢完密
中天竺人。
本婆羅門種。
幼學五明諸論。
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
見高僧傳三。
○創建、始造也。
立碑曰、記谶言之碑。
後當有肉身菩薩肉身菩薩者、以父母所生之人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
于此受戒。
受戒者、言受取具足戒于身也。
又梁天監天監、梁武帝年号。
元年、智藥三藏智藥三藏、傳燈會元佛祖統紀等、俱作梁真谛。
其預志皆曰一百二十年。
正宗紀則曰後四代。
自西竺國航海而來。
将彼土菩提樹一株、酉陽雜俎、菩提樹出在摩迦陀國。
在摩诃菩提寺。
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也。
植此壇畔。
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上乘者、大乘之異名。
度無量衆。
真傳佛心印以心印心、故名心印。
之法主也。
法主、法門之主也。
○雜阿含經一、佛為說法主。
○案後世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師至是祝發受戒。
祝發、斷發也。
○尚書注疏卷十一、泰誓曰、上帝弗順、祝降時喪。
傳曰、祝、斷也。
○列子湯問第五、南國之人。
祝發而裸。
及與四衆開示單傳之法旨、祖庭事苑、傳法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
後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
所謂教外别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如昔谶。
谶、差谮切。
音寸。
說文、驗也。
凡谶緯皆言将來之驗、即預言也。
○原注、梁天監元年壬午歲、至唐儀鳳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
次年春、師辭衆歸寶林。
印宗與缁白、缁白、猶雲缁素。
缁衣、僧服也。
白衣、俗人所服也。
送者千餘人、直至曹溪。
曹溪在韶州府城東南三十裡。
時荊州通應律師、與學者數百人、依師而住。
師至曹溪寶林。
觀堂宇湫隘、湫、音秋。
隘、烏懈切、讀如約。
○左傳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塵。
注、湫下隘小也。
不足容衆、欲廣之。
遂谒裡人陳亞仙曰、老僧欲就檀越祖庭事苑五、檀越、檀那也。
此雲施主。
越謂度越彼岸也。
求坐具地、坐具地者、置坐具之地也。
○坐具長佛之二傑手、廣佛之一傑手半。
新坐具必貼故衣于其上面之中央、謂之傑故。
○四分律十九、坐具、一為護身。
二為護衣。
三為護衆人之床席卧具。
案禮拜之時、先敷坐具。
于其上作之。
得不。
不、讀否。
○得否者、猶言可以不可以也。
仙曰、和尚名義集一、梵本名邬波遮迦。
傅至于阗、翻為和尚。
○親教師為和尚。
在家人稱出家人為和尚者、尊敬之意也。
坐具幾許闊。
祖出坐具示之。
亞仙唯然。
金剛經、唯然世尊。
注、唯然應諾之辭。
祖以坐具一展。
盡罩曹溪四境。
以籠覆物、俗謂之罩。
此言一展坐具、如籠之罩物、罩曹溪四境也。
四天王現身、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各領二鬼。
其所居為六欲天之第一天、在須彌山腹、即最初一層天也。
四天王為帝釋之外将。
其天名曰四王天。
坐鎮四方。
今寺境有天王嶺、因茲而名。
仙曰、知和尚法力廣大。
但吾高祖墳墓高祖、曾祖之父也。
言最高在上也。
○穴曰墓。
墓上積土曰墳。
并坐此地。
他日造塔、幸望存留。
餘願盡舍、永為寶坊。
寶坊、寺院之美稱也。
○大集經一、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
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此地指南華山而言。
在曲江縣南六十裡。
白象指象嶺而言。
在南華山之上方。
憨山大師曰、觀此曹溪主山、俨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備。
其寶林初開時、山勢完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