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關燈
、故寺坐颔中、左大牙包裹、與右牙連合、唇内為龍潭、即如象口。

    其寶林右壁、俨然象鼻。

    其口為龍潭。

    滀水于内、有龍居之。

    案此即所謂生龍也。

    見曹溪通志。

    隻可平天。

    不可平地。

    
平天者、山勢有高下、凡屋之起于高處者低之、屋之起于低處者高之。

    使屋頂彼此均平也。

    若使地平、鏟鑿其山石、恐傷山之來脈、故雲不可平地。

    寺後營建。

    一依其言。

    師遊境内、
寺境之内。

    山水勝處。

    辄憩止。

    
憩者器。

    遂成蘭若一十三所。

    
蘭若于四分律一、謂之空靜處。

    于薩娑多論二、謂之閑靜處。

    于智度論六十八、謂之遠離處。

    ○案蘭若為阿蘭若之略稱、又雲蘭室。

    佛寺之異名也。

    今曰花果院。

    
據大明一統志、華果院即南華寺。

    ○或雲、一十三所蘭若。

    今皆敗壞。

    唯華果院存在耳。

    隸籍寺門。

    
隸、說文附著也。

    ○隸籍寺門、謂花果院即附屬于寶林寺也。

    其寶林道場、佛成聖道之處、謂之道場。

    又俱養佛像之處也。

    ○注維摩經四、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案隋大業九年敕天下寺院改稱道場、故唐沿襲之有道場之目也。

    亦先是西國智藥三藏。

    
韶州府南華寺、天竺僧智藥開山。

    智藥事今略。

    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

    
兩手捧之曰掬。

    ○禮記曲禮、受珠玉者以掬。

    香美。

    異之。

    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
此方指天竺曰西天。

    之水無别、溪源上必有勝地、勝地、地較他處為佳者。

    堪為蘭若、随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

    峰巒
戀、音鸾。

    山頭相聚也。

    奇秀。

    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

    乃謂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
梵刹、伽藍之美稱、寺院也。

    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法寶、本指佛所說之妙法。

    佛所說法、無有能上之者、故雲無上法寶也。

    ○案此雲無上法寶、則指六祖言也。

    于此演化、演化、演說而揚化也。

    得道者如林、平土有木叢生曰林。

    宜号寶林。

    時韶州牧侯敬中。

    
漢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

    秩六百石。

    成帝安和元年、更名牧。

    ○侯敬中、無考。

    以其言具表聞奏。

    
表、章奏之屬。

    聞、聞之于主上。

    奏、進也。

    上可其請。

    
可、許可也。

    ○史記秦始皇本表紀、制曰可。

    賜額為寶林。

    遂成梵宮。

    
梵宮謂佛寺也。

    ○朱慶餘詩、流水離經閣。

    間雲入梵宮。

    蓋始于梁天監三年也。

    寺殿前有潭一所。

    
潭、深水也。

    龍常出沒其間。

    觸撓林木。

    一日、現形
示色相于人曰現形。

    甚巨。

    波浪洶湧、雲霧陰翳。

    徒衆皆懼。

    師叱之曰、
叱、音出。

    你隻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

    若為神龍、當能變化、
文選、西京賦曰、若神龍之變化。

    注、龍出則升天。

    潛則泥蟠。

    故雲變化。

    以小現大。

    以大現小也。

    其龍忽沒。

    俄頃複現小身。

    
俄頃、少時也。

    躍出潭面。

    師展缽試之、
要覽中曰、梵語缽多羅。

    此雲應器。

    今略雲缽也。

    曰、你且不敢入老僧缽盂裡。

    龍乃遊揚至前。

    
前漢書季布傳、使仆遊揚足下名于天下。

    顧不美乎。

    師以缽舀之。

    
舀、音杳。

    挹彼注此曰舀。

    龍不能動。

    師持缽歸堂上。

    與龍說法。

    
處胎經一、佛告阿難。

    吾于海中、與龍說法、無數諸龍龍子得道。

    龍遂蛻骨而去。

    
蛻、音稅。

    蟲類所脫之皮曰蛻。

    其骨長可七寸。

    首尾角足皆具。

    留傳寺門。

    師後以土石堙
堙、音因。

    塞也。

    其潭。

    今殿前左側、有鐵塔處是也。

    
原注、龍骨于至正己卯、寺罹兵火。

    因失。

    未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