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經雜記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曆間遣戍雷州、居粵五年、乃克住錫曹溪。
歸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為寶坊。
缁白坌集、攝折互用。
六祖之道場、勃焉中興。
師苦心十年、拟去此而隐居南獄。
乃示禅堂諸弟子曰、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綱經、誦此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
令三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暗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
衆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為佛種。
其參禅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
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
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
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參方行腳矣。
憨山大師又示曹溪諸沙彌曰、今示沙彌、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
若思念佛、當來必有見佛之時。
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
思念六祖、當初一賣柴漢耳。
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
再思今日供養、乃從母親抛卻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苦中來。
再思六祖三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知見、向五百衆中獨自得之。
且人人一個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爛不堪、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來、如生一般。
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爛。
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
思想不透、但将壇經熟讀細參、參之又參。
全部不能、但隻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蘊在胸中。
行住坐卧、吃茶吃飯、搬柴運水、迎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
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
若能如此用心、是名能參禅。
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能真見六祖面目。
方知老人鼻孔。
方是沙彌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時節也。
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明屠隆曰、佛者覺也。
覺、悟也。
悟本性也。
本性之中、妙湛圓寂、本自無迷、又焉有悟。
衆生染著塵溷、播弄識神、昭昭靈靈、精光外走、六根四大、不悟假合、于是有形骸障。
飲食男女、妄生貪著、于是有嗜欲障。
豪傑殚智力以營世務、于是有功名障。
才士騁聰穎而工藻績、于是有文字障。
拘常随俗、縛而不解、則有事障。
窮玄參妙、悟而轉迷、則有理障。
種種颠倒、總屬無明、沉淪諸趣、輪轉生死、實由于此。
初祖西來、盡掃文字見解、單提性宗、頓悟成佛。
是故迷情未盡、則曆萬劫而不超凡。
自性若明、則一刹那而立證聖。
既曰自性、本自如如。
迷時謂之衆生、自性非減、佛是衆生。
譬之水結為冰、不離此水。
悟時謂之佛、自性非增、衆生是佛。
譬之冰消為水、本自無冰。
迷則有縛有解、愈解愈縛。
悟則無縛無解。
并解縛而兩忘。
迷則以藥治病、藥即是病。
悟則無病無藥、合病藥而雙遺。
當其久在迷塗、千生萬劫、無限辘轳。
及其豁然大悟、一了百了、有何階級。
故悟惟一頓、安得有漸。
分頓漸二門、不悟者之言也。
何以故、六祖一樵采獦獠、聞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立悟、遂傅諸佛心印。
神秀之徒、時時定攝、時時拂拭、而争祖争衣、貪嗔不除。
故知悟必以頓、漸則未悟。
悟之法門、有一無二。
六祖之法寶壇經、蓋言悟也、言頓也。
其言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
悟之謂也。
其言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頓之謂也。
打迷綱于一空、耀心珠于獨朗。
布寶筏于苦海、秉慧炬于昏衢。
未有若此經之明白直截者也。
六祖未嘗讀書識字、而吐語為經、符契千聖。
乃知般若之中、何物不照、何義不了。
明憨山大師曰、或謂吾佛四十九年、末後拈花、且道未談一字單傳。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目為單傳。
此經豈非文字乎。
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來具足、不欠一法、不立一法。
既本具足、是則佛未出世、塵塵刹刹、未嘗不熾然常說。
祖未西來、物物頭頭、未嘗不分明直指。
如是觀之、世尊終日直指、達磨九年說法、又何有教外教内、單傳雙傳耶。
若人頓見自心者、則說與不說、皆戲論矣。
此壇經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
人人皆知經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味平等、原無纖毫回避處。
悲哉、人者觌面不知、知則谛信不疑、本來無事、無事則又何計佛祖出世不出世、說法不說法耶。
則此刻、刻空中烏迹耳。
證道歌曰、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滞空。
宏德禅師注曰、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
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
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
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按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藏通别圓之味。
方謂說通也。
宗說既通、定慧均等。
方謂圓明不滞空也。
案此條可作般若品末說通及心通之注。
心通即宗通也。
問北宗之提倡看心看淨、如何解釋。
答曰、宋鄒志完雲、于十二時中、看自家一念、從何處起、即檢點不放過、便見工夫。
此即看心之說也。
神秀偈、時時勤拂拭、此句屬于看心。
不使惹塵埃、此句屬于看淨。
問除坐禅品外尚有看心看淨見于别品中否。
答曰、見于定慧品、有人教坐、看心觀靜。
觀之與看、靜之與淨、皆通借字。
又見于頓漸品、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禅。
看心則心有所住。
觀淨即看淨。
又付囑品、汝等慎勿觀靜。
凡三見。
歸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為寶坊。
缁白坌集、攝折互用。
六祖之道場、勃焉中興。
師苦心十年、拟去此而隐居南獄。
乃示禅堂諸弟子曰、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綱經、誦此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
令三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暗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
衆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為佛種。
其參禅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
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
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
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參方行腳矣。
憨山大師又示曹溪諸沙彌曰、今示沙彌、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
若思念佛、當來必有見佛之時。
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
思念六祖、當初一賣柴漢耳。
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
再思今日供養、乃從母親抛卻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苦中來。
再思六祖三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知見、向五百衆中獨自得之。
且人人一個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爛不堪、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來、如生一般。
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爛。
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
思想不透、但将壇經熟讀細參、參之又參。
全部不能、但隻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蘊在胸中。
行住坐卧、吃茶吃飯、搬柴運水、迎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
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
若能如此用心、是名能參禅。
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能真見六祖面目。
方知老人鼻孔。
方是沙彌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時節也。
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明屠隆曰、佛者覺也。
覺、悟也。
悟本性也。
本性之中、妙湛圓寂、本自無迷、又焉有悟。
衆生染著塵溷、播弄識神、昭昭靈靈、精光外走、六根四大、不悟假合、于是有形骸障。
飲食男女、妄生貪著、于是有嗜欲障。
豪傑殚智力以營世務、于是有功名障。
才士騁聰穎而工藻績、于是有文字障。
拘常随俗、縛而不解、則有事障。
窮玄參妙、悟而轉迷、則有理障。
種種颠倒、總屬無明、沉淪諸趣、輪轉生死、實由于此。
初祖西來、盡掃文字見解、單提性宗、頓悟成佛。
是故迷情未盡、則曆萬劫而不超凡。
自性若明、則一刹那而立證聖。
既曰自性、本自如如。
迷時謂之衆生、自性非減、佛是衆生。
譬之水結為冰、不離此水。
悟時謂之佛、自性非增、衆生是佛。
譬之冰消為水、本自無冰。
迷則有縛有解、愈解愈縛。
悟則無縛無解。
并解縛而兩忘。
迷則以藥治病、藥即是病。
悟則無病無藥、合病藥而雙遺。
當其久在迷塗、千生萬劫、無限辘轳。
及其豁然大悟、一了百了、有何階級。
故悟惟一頓、安得有漸。
分頓漸二門、不悟者之言也。
何以故、六祖一樵采獦獠、聞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立悟、遂傅諸佛心印。
神秀之徒、時時定攝、時時拂拭、而争祖争衣、貪嗔不除。
故知悟必以頓、漸則未悟。
悟之法門、有一無二。
六祖之法寶壇經、蓋言悟也、言頓也。
其言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
悟之謂也。
其言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頓之謂也。
打迷綱于一空、耀心珠于獨朗。
布寶筏于苦海、秉慧炬于昏衢。
未有若此經之明白直截者也。
六祖未嘗讀書識字、而吐語為經、符契千聖。
乃知般若之中、何物不照、何義不了。
明憨山大師曰、或謂吾佛四十九年、末後拈花、且道未談一字單傳。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目為單傳。
此經豈非文字乎。
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來具足、不欠一法、不立一法。
既本具足、是則佛未出世、塵塵刹刹、未嘗不熾然常說。
祖未西來、物物頭頭、未嘗不分明直指。
如是觀之、世尊終日直指、達磨九年說法、又何有教外教内、單傳雙傳耶。
若人頓見自心者、則說與不說、皆戲論矣。
此壇經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
人人皆知經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味平等、原無纖毫回避處。
悲哉、人者觌面不知、知則谛信不疑、本來無事、無事則又何計佛祖出世不出世、說法不說法耶。
則此刻、刻空中烏迹耳。
證道歌曰、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滞空。
宏德禅師注曰、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
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
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
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按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藏通别圓之味。
方謂說通也。
宗說既通、定慧均等。
方謂圓明不滞空也。
案此條可作般若品末說通及心通之注。
心通即宗通也。
問北宗之提倡看心看淨、如何解釋。
答曰、宋鄒志完雲、于十二時中、看自家一念、從何處起、即檢點不放過、便見工夫。
此即看心之說也。
神秀偈、時時勤拂拭、此句屬于看心。
不使惹塵埃、此句屬于看淨。
問除坐禅品外尚有看心看淨見于别品中否。
答曰、見于定慧品、有人教坐、看心觀靜。
觀之與看、靜之與淨、皆通借字。
又見于頓漸品、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禅。
看心則心有所住。
觀淨即看淨。
又付囑品、汝等慎勿觀靜。
凡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