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經雜記十四

關燈
雲、和尚(六祖)将入涅槃、默授密語于神會。

    語雲、從上已來、相承準的、隻付一人。

    内傳法印、以印自心、外傳袈裟、标定宗旨。

    然我為此衣、幾失身命。

    達摩大師懸記雲、至六代之後、命如懸絲、即汝是也。

    是以此衣宜留鎮山。

    汝機緣在北、即須過嶺。

    二十年外、當弘此法、廣渡衆生。

    又雲、能和尚滅度後、北宗漸教大行、因成頓門弘傳之障。

    曹溪傳授碑文、已被磨換。

    故二十年中、宗教沉隐、 宗密所撰略傳雲、能大師滅後二十年中、曹溪頓旨、沉廢于荊吳。

    嵩嶽漸門、熾盛于秦洛。

    普寂禅師、秀弟子也。

    謬稱七祖。

    二京法主、三帝門師、朝臣歸崇、敕使監衛。

    雄雄若是、誰敢當沖。

    嶺南宗徒、甘從毀滅。

    案宗密雲雲、正與敦煌本壇經相合。

     據敦煌本南宗定是非論、及神會語錄第三殘卷、摘其大緻如下。

     唐開元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神會在滑台大雲寺演說。

    謂達摩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惠可。

    惠可傳僧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

    又雲、神會今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為天下學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定是非。

    又雲、秀禅師在日、指第六代傳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稱為第六代、今普寂禅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神秀)為第六代、所以不許。

    案神會攻擊北宗、分為二層、一則攻擊北宗之法統。

    同時建立南宗之法統。

    一則攻擊北宗之漸修方法、同時建立頓悟法門。

    于是曹溪了義、乃大播于洛陽。

    至天寶十二年、北宗運動禦史盧奕劾奏神會、乃敕黜弋陽郡、又移武當郡。

    至十三年、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荊州開元寺。

    皆北宗門下之所緻也。

    是時神會已八十五六歲矣。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神會籌饷有功。

    迨事平、肅宗诏神會入内府供養、于是六祖之宗風大振、北宗之門庭寂寞矣。

    至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滅度、壽九十三歲、殁後越三十六年、德宗诏立神會為第七祖。

    考神會一生事實、與敦煌本壇經六祖涅槃時之懸記頗相符。

    後人不解六祖滅度後南北兩宗互相攻擊之情形。

    又不知神會實為中興南宗之第七祖、故貿然将此段删去。

     胡适之先生曰、神會費畢華生之精力、打倒北宗、建立南宗為禅門正統、居然成了第七祖但後來之禅宗大師、都出于懷讓及行思兩支門下、而神會之嫡嗣、除靈坦宗密之外、絕少大師。

    所以臨濟雲門兩宗風行以後、更無人追憶當日出死力建立南宗之神曾和尚。

    在景德傳燈錄等書内、神會隻占一個極不重要之地位。

    他的曆史及著述、埋沒在敦煌石室裡。

    一千多年中、幾乎無有一人能知神會在禅宗史上之地位。

    曆史上最不公平之事、莫有過于此事者矣。

    然而神會之影響、始終還是最偉大最永久的、他之勢力、在此一千二百年中、始終沒有隐沒。

    因為後世所奉為禅宗唯一經典之六祖壇經、便是神會之傑作。

    壇經存在一日、便是神會之思想勢力存在一日。

     神會托王維作六祖碑文、其末段雲、弟子曰神會、遇師于晚景、聞道于中年。

    此文作于神會生時、最為可信。

    然據壇經、神會于十三歲時、即來參禮六祖、不得雲中年。

    是時六祖三十餘歲不得雲晚景。

    因蓄疑數年、不得碓解。

    後讀宗密圓覺大疏鈔卷三下之神會傳略、謂神會北遊、廣其聞見、于西京受戒。

    景龍年中、卻歸曹溪。

    大師知其純熟、遂默授密語、據此知神會未在六祖處受戒。

    北遊多年、至景龍年中、始歸曹溪、是時離六祖殁時、僅六七年故曰遇師于晚景。

    又據宋僧傳、神會死于上元元年、年九十三歲。

    回溯至景龍年中神會已四十餘歲、故曰聞道于中年。

    又據付囑品、六祖稱神會曰小師。

    夫小師者受具足戒未滿十夏之稱也。

    與聞道于中年之說相合 壇經般若品中有雲如漂棗葉、據煌本棗乃草字之誤。

    又雲不從天有。

    據敦煌本天乃無字之誤。

    又坐禅品雲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

    又雲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凡九個著字、據敦煌本、乃看字之誤。

    宜據改。

    又今本定慧品雲、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如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颠雲雲。

    此皆指斥北宗之語。

    敦煌本、觀靜作觀淨。

    唐人寫經、淨靜不分、故可互用。

    又敦煌本神會語錄曰、問何者是大乘禅定。

    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靜、不觀空、不住心、不澄心。

    問雲何不用心。

    答用心即有。

    有即生滅。

    無用即無。

    無生無滅。

    問何不看心。

    答看即是妄。

    無妄即無看。

    問何不看淨。

    答無垢即無淨。

    淨亦是相。

    是以不看。

    問雲何不住心。

    答住心即假施設。

    是以不住。

    心無處所。

    據此段語錄、既可為淨靜通用之證、又可為改著為看之證。

     宋蘇文忠公論六祖壇經曰、近讀六祖壇經、指說法報化三身、使人心開目明。

    然尚少一喻、試以喻眼。

    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

    何謂見是法身。

    眼之見性、非有非無。

    無眼之人、不免見黑。

    眼枯睛亡、見性不滅。

    則是見性、不緣眼有無。

    無來無去、無起無滅。

    故雲見是法身。

    何謂能見是報身。

    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

    若能養其根不為物障。

    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

    故雲能見是報身。

    何謂所見是化身。

    根性俱全、一彈指頃、所見千萬縱橫變化俱是妙用。

    故雲所見是化身。

    此喻既立。

    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憨山大師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