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經雜記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世稱南宗。
大通秀禅師、世稱北宗。
然黃梅衣缽。
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
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隻眼。
大通則雙眼圓明。
信如是、何以不得衣缽。
夫曹溪親接黃梅。
遠承達磨。
又遠之承迦葉。
又遠之承釋迦。
乃永明傳道于天台韶國師、而為此說者、何也。
抑随時救弊之說也。
昔人言晉宋以來。
競以禅觀相高、而不複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故初祖西來。
至永明時、又或以為一悟即了。
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力贊修持。
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而北宗頓悟漸修。
智行雙備、故有隻眼雙眼之喻。
高松老人獨奮筆曰、此一隻眼、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也。
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
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
傥新學輩諸淺見者、執宗鏡所雲、作實法會。
則大鑒止是空谛、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谛可乎。
或曰、曹溪六代傳衣。
舉世靡不知之。
而當是時、何為惟見兩京法主二帝門師。
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
曰、曹溪既承印記、秘其衣缽、為獵人守網。
潛光匿彩、至于一十六年。
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顯也。
迨風幡之對、而後道播萬世矣。
曹溪潛龍深淵。
不自炫耀。
大通見龍在田、不自滿盈、其言曰、彼親傳吾師缽者也。
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如是。
(竹窗三筆) 唐圭峰禅師曰、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
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
标舉其名。
(心是名也)默示其體。
(知是心也)喻以壁觀。
(如上所叙)令絕諸緣。
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
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
問、以何證驗、雲不斷滅。
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師即印雲、隻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達。
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
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
故雲默傳心印。
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
六代相傳、皆如此也。
至荷澤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
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
(達摩雲、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恐宗旨滅絕。
遂明言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任學者悟之淺深。
且務圖宗教不斷。
亦是此國大法運數所至。
一類道俗合得普聞。
故感應如是。
又曰、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體。
設有人問、每聞諸經雲、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
答雲是心。
愚者認名、便謂已識。
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
答知即是心。
知之一字、亦貫于貪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萬義之處。
今時學禅人多疑雲、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
如此疑者、豈不似疑雲、比隻聞井中有水、雲何今日忽覺井中濕耶。
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是名、不是濕、濕是水、不是名。
即清濁水波凝流無義不通也。
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
即真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
斷際禅師傳心法要上、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
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
雲何不傳衣。
師雲、為他有心、是有為法。
所修所證、将為是也。
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當時隻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
所以付法與他。
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為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若會此意。
方名出家兒。
方好修行。
若不信。
雲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
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
為求衣、為求法。
明上座雲、不為衣來、但為法來。
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
善惡都莫思量。
明乃禀語。
六祖雲、不思善。
不思惡。
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
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
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雲、如是。
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
豈不見阿難問迦葉雲世尊傳金襕外、别傳何物。
迦葉召阿難。
阿難應諾迦葉雲、倒卻門前刹竿著。
此便是祖師之标榜也。
甚深阿難三十年為侍者。
隻為多聞智慧。
被佛诃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若不學道。
滴水難消。
尤侗曰、神秀偈雲、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六祖和雲、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卧輪偈雲、卧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六祖和雲、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鏡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二偈俱是翻一層法。
以意推之、似乎相反。
然救病則同。
譬如醫家用藥。
飽懑之後、宜以查枳消之。
尪怯之餘、宜以參術補之也。
予亦和雲、樹邊難著樹。
台上莫安台。
本來不是物。
一任惹塵埃。
又、問君何伎倆。
有想還無想。
心起心自滅。
菩提長不長。
以此拈古、聊供一喝。
(艮齋雜說) 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八、六祖風幡語、世所盛傳。
然西土已有之。
十八祖伽耶舍多、侍師伽難提尊者次、聞風吹殿鈴聲。
師問曰、鈴嗚耶、風嗚耶。
祖答非風鈴、我心嗚耳。
六祖豈拾前人唾涕者。
非一時偶合、則記者必有一僞耶。
民國十九年十一月、讀胡适之先生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對于壇經、頗多新發明、略述如左、以續箋經雜記。
敦煌本壇經、于六祖涅槃時、有一段雲、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
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撩亂、惑我宗旨。
有人出來、不惜身命、第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衣不合傳。
此段為後世各本所删。
宗密禅門師資承襲圖
大通秀禅師、世稱北宗。
然黃梅衣缽。
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
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隻眼。
大通則雙眼圓明。
信如是、何以不得衣缽。
夫曹溪親接黃梅。
遠承達磨。
又遠之承迦葉。
又遠之承釋迦。
乃永明傳道于天台韶國師、而為此說者、何也。
抑随時救弊之說也。
昔人言晉宋以來。
競以禅觀相高、而不複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
故初祖西來。
至永明時、又或以為一悟即了。
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力贊修持。
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而北宗頓悟漸修。
智行雙備、故有隻眼雙眼之喻。
高松老人獨奮筆曰、此一隻眼、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也。
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
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
傥新學輩諸淺見者、執宗鏡所雲、作實法會。
則大鑒止是空谛、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谛可乎。
或曰、曹溪六代傳衣。
舉世靡不知之。
而當是時、何為惟見兩京法主二帝門師。
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
曰、曹溪既承印記、秘其衣缽、為獵人守網。
潛光匿彩、至于一十六年。
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顯也。
迨風幡之對、而後道播萬世矣。
曹溪潛龍深淵。
不自炫耀。
大通見龍在田、不自滿盈、其言曰、彼親傳吾師缽者也。
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如是。
(竹窗三筆) 唐圭峰禅師曰、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
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
标舉其名。
(心是名也)默示其體。
(知是心也)喻以壁觀。
(如上所叙)令絕諸緣。
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
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
問、以何證驗、雲不斷滅。
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師即印雲、隻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達。
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
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
故雲默傳心印。
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
六代相傳、皆如此也。
至荷澤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
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
(達摩雲、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恐宗旨滅絕。
遂明言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任學者悟之淺深。
且務圖宗教不斷。
亦是此國大法運數所至。
一類道俗合得普聞。
故感應如是。
又曰、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體。
設有人問、每聞諸經雲、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
答雲是心。
愚者認名、便謂已識。
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
答知即是心。
知之一字、亦貫于貪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萬義之處。
今時學禅人多疑雲、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
如此疑者、豈不似疑雲、比隻聞井中有水、雲何今日忽覺井中濕耶。
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是名、不是濕、濕是水、不是名。
即清濁水波凝流無義不通也。
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
即真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
斷際禅師傳心法要上、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
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
雲何不傳衣。
師雲、為他有心、是有為法。
所修所證、将為是也。
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當時隻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
所以付法與他。
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為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若會此意。
方名出家兒。
方好修行。
若不信。
雲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
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
為求衣、為求法。
明上座雲、不為衣來、但為法來。
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
善惡都莫思量。
明乃禀語。
六祖雲、不思善。
不思惡。
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
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
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雲、如是。
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
豈不見阿難問迦葉雲世尊傳金襕外、别傳何物。
迦葉召阿難。
阿難應諾迦葉雲、倒卻門前刹竿著。
此便是祖師之标榜也。
甚深阿難三十年為侍者。
隻為多聞智慧。
被佛诃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
若不學道。
滴水難消。
尤侗曰、神秀偈雲、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六祖和雲、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卧輪偈雲、卧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六祖和雲、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鏡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二偈俱是翻一層法。
以意推之、似乎相反。
然救病則同。
譬如醫家用藥。
飽懑之後、宜以查枳消之。
尪怯之餘、宜以參術補之也。
予亦和雲、樹邊難著樹。
台上莫安台。
本來不是物。
一任惹塵埃。
又、問君何伎倆。
有想還無想。
心起心自滅。
菩提長不長。
以此拈古、聊供一喝。
(艮齋雜說) 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八、六祖風幡語、世所盛傳。
然西土已有之。
十八祖伽耶舍多、侍師伽難提尊者次、聞風吹殿鈴聲。
師問曰、鈴嗚耶、風嗚耶。
祖答非風鈴、我心嗚耳。
六祖豈拾前人唾涕者。
非一時偶合、則記者必有一僞耶。
民國十九年十一月、讀胡适之先生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對于壇經、頗多新發明、略述如左、以續箋經雜記。
敦煌本壇經、于六祖涅槃時、有一段雲、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
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撩亂、惑我宗旨。
有人出來、不惜身命、第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衣不合傳。
此段為後世各本所删。
宗密禅門師資承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