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經雜記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醫之一方者誤色身。
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
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解說各不相同。
惟禅宗則毫無區别。
所以黃檗禅師雲、心性不異、即性即心。
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
(見傳心法要)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未審心之與性、為别不别。
師曰、迷則别。
悟則不别。
曰經雲、佛性是常、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釋心成性。
學者據以上數則、既知心性非異、可以讀壇經矣。
六祖之碑銘及壇經序中有最難箋注者三處。
王摩诘所撰六祖碑銘中之泉館二字。
餘注曰、泉館即淵館也。
築館于重淵之下、猶言穴居也。
唐人避高祖諱、故改淵為泉。
當時頗以未得碓證為憾。
後偶閱袁褧仿宋本六臣注文選中郭璞江賦。
淵客築室于岩底。
鲛人構館于懸流。
原注曰、淵客鲛人、皆水中居、故築室構舍于岩流之下。
此即泉館之出處也。
他日當為補入注中。
又法海壇經略序中之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隻可平天、不可平地三句。
又德異壇經序中之末上二字。
此三處皆不易箋注。
學者慎勿滑過。
達摩或作達磨。
惠能或作慧能。
皆可通用。
第七品中之羊鹿牛車。
近時新刻本改為羊鹿之車。
大謬。
萬不可用。
不知法華經中共分四車、曰羊車、鹿車、牛車、白牛車耶。
此略舉之。
其說詳載注中。
數年前有客問餘曰、壇經第一品中、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此山何名也。
又問第七品中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
此泉何名也。
第十品中嗣法四十三人、其名詳于何書。
何名也。
餘于時不能答、旁有座客代餘答曰。
此乃考據文字、于明心見性毫無交涉也。
然餘終以不知此答為憾。
近來閱書稍稍留意、積久則此山與泉及四十三人皆碓知其名。
已詳載壇經注中矣。
注中偶有重複之處。
因經中往往有極機警極爽利之話頭、與極碓實之理解、非仍引前注不能了然者、故又重複而用之。
非若專門名辭、前已注過者、則每用注見前、或詳見前注。
可以了之。
若理論則反不如徑将前注仍注一番。
學者既省檢查之勞、又獲熟讀之益。
故注者不避重複之诮也。
說鈴為說部叢書、内有現果随錄一種、其九十一則、載江北沉生、幼廁黉宮。
恃才妄作。
讀書蕭寺中。
見六祖壇經。
妄舉朱筆塗抹。
回家暴亡。
示夢于父曰、吾以塗抹壇經、現在地獄。
身帶火枷。
苦楚難忍。
父為我到寺讀書處、尋出壇經、洗去塗痕。
庶可脫苦。
父悲痛不勝。
入寺搜訪。
果見原本。
急洗去舊痕。
并發心重刻一部流通、為子忏罪。
唐釋法才、光孝寺瘗發塔記。
佛祖興世、信非偶然。
昔宋朝求那跋陀三藏、建茲戒壇。
豫谶曰、後當有肉身菩薩、受戒于此。
梁天監元年、又有梵僧智藥三藏、航海而至。
自西竺持來菩提樹一株、植于戒壇前。
立碑雲、吾過後一百六十年。
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衆。
真傳佛心印之法王也。
今慧能禅師、正月八日抵此。
因論風幡語。
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
宗踴躍忻慶、昔所未聞。
遂诘得法端由。
于十五日、普會四衆、為師祝發。
二月八日。
集諸名德、受具足戒。
既而于菩提樹下、開單傳宗旨。
一如昔谶。
法才遂募衆緣、建茲浮屠。
瘗禅師發。
一旦落成、八面嚴潔。
騰空七層、端如湧出。
偉欤禅師、法力之厚。
彈指即遂。
萬古嘉猷。
巍然不磨。
聊叙梗概。
以紀月歲雲。
儀鳳元年。
歲次丙子。
吾佛生日。
法性寺住持法才謹識。
肇慶府志曰、永甯寺在縣(新興縣)南琅村旁。
相傳為六祖辭母處。
旁有辭母石。
又曰、六祖庵在縣(四會縣)東扶廬山下。
六祖嘗避難隐于此。
後人因建庵祀之。
廣東通志曰、光孝寺在南海縣西北一裡。
相傳六祖祝發于此。
圖經雲、本乾明法性二寺、後并為一。
劉宋永初間、陀羅三藏飛錫至此。
指诃子樹曰、此西番诃梨勒果之林。
宜曰诃林。
遂創戒壇。
預谶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
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持菩提一株、植于壇前。
唐儀鳳元年、六祖慧能、祝發樹下。
因論風幡、建風幡堂。
宋太祖改為乾明禅院。
紹興二十年、改為報恩廣孝寺。
後易今名。
鹹淳五年重修。
元明屢經修建。
有睡佛閣。
國朝順治六年、僧今碗修。
康熙十一年、東莞人蔡元真、以寺頹廢、請平靖兩藩重新之。
有牌記。
寺又名法性寺。
有米元章書三世佛名。
稍北為六祖殿。
前為菩提壇。
壇側為發塔。
其東南為達摩井。
西為五祖殿。
循廊而東、為風幡堂。
堂前有池泓然。
壇經正統刻本卷尾有無名氏跋語一則。
近世已無傳本。
語頗詳實。
故附錄于下。
其辭曰、宋太祖開國之初、王師平南海。
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為煨燼。
而真身為守塔憎保護、一無所損。
尋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門、诏新師塔七層。
加谥大鑒真空禅師太平興國之塔。
宋仁宗天聖十年、具安輿、迎師真身及衣缽入大内供養。
加谥大鑒真空普覺禅師。
宋神宗加谥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禅師。
本州複興梵刹。
事迹元獻公晏殊所作碑記具載。
六祖禅師、自唐開元元年癸醜歲示寂、至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已得五百七十八年矣。
自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至大明正統四年、已得六百八十年矣。
時正統四年歲次已未仲秋八月中元日重刊。
蓮池大師曰、大鑒能禅師
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
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解說各不相同。
惟禅宗則毫無區别。
所以黃檗禅師雲、心性不異、即性即心。
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
(見傳心法要)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未審心之與性、為别不别。
師曰、迷則别。
悟則不别。
曰經雲、佛性是常、心是無常。
今雲不别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
譬如寒月、水結為冰。
及至暖時、冰釋為水。
衆生迷時、結性成心。
衆生悟時、釋心成性。
學者據以上數則、既知心性非異、可以讀壇經矣。
六祖之碑銘及壇經序中有最難箋注者三處。
王摩诘所撰六祖碑銘中之泉館二字。
餘注曰、泉館即淵館也。
築館于重淵之下、猶言穴居也。
唐人避高祖諱、故改淵為泉。
當時頗以未得碓證為憾。
後偶閱袁褧仿宋本六臣注文選中郭璞江賦。
淵客築室于岩底。
鲛人構館于懸流。
原注曰、淵客鲛人、皆水中居、故築室構舍于岩流之下。
此即泉館之出處也。
他日當為補入注中。
又法海壇經略序中之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隻可平天、不可平地三句。
又德異壇經序中之末上二字。
此三處皆不易箋注。
學者慎勿滑過。
達摩或作達磨。
惠能或作慧能。
皆可通用。
第七品中之羊鹿牛車。
近時新刻本改為羊鹿之車。
大謬。
萬不可用。
不知法華經中共分四車、曰羊車、鹿車、牛車、白牛車耶。
此略舉之。
其說詳載注中。
數年前有客問餘曰、壇經第一品中、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此山何名也。
又問第七品中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
此泉何名也。
第十品中嗣法四十三人、其名詳于何書。
何名也。
餘于時不能答、旁有座客代餘答曰。
此乃考據文字、于明心見性毫無交涉也。
然餘終以不知此答為憾。
近來閱書稍稍留意、積久則此山與泉及四十三人皆碓知其名。
已詳載壇經注中矣。
注中偶有重複之處。
因經中往往有極機警極爽利之話頭、與極碓實之理解、非仍引前注不能了然者、故又重複而用之。
非若專門名辭、前已注過者、則每用注見前、或詳見前注。
可以了之。
若理論則反不如徑将前注仍注一番。
學者既省檢查之勞、又獲熟讀之益。
故注者不避重複之诮也。
說鈴為說部叢書、内有現果随錄一種、其九十一則、載江北沉生、幼廁黉宮。
恃才妄作。
讀書蕭寺中。
見六祖壇經。
妄舉朱筆塗抹。
回家暴亡。
示夢于父曰、吾以塗抹壇經、現在地獄。
身帶火枷。
苦楚難忍。
父為我到寺讀書處、尋出壇經、洗去塗痕。
庶可脫苦。
父悲痛不勝。
入寺搜訪。
果見原本。
急洗去舊痕。
并發心重刻一部流通、為子忏罪。
唐釋法才、光孝寺瘗發塔記。
佛祖興世、信非偶然。
昔宋朝求那跋陀三藏、建茲戒壇。
豫谶曰、後當有肉身菩薩、受戒于此。
梁天監元年、又有梵僧智藥三藏、航海而至。
自西竺持來菩提樹一株、植于戒壇前。
立碑雲、吾過後一百六十年。
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衆。
真傳佛心印之法王也。
今慧能禅師、正月八日抵此。
因論風幡語。
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
宗踴躍忻慶、昔所未聞。
遂诘得法端由。
于十五日、普會四衆、為師祝發。
二月八日。
集諸名德、受具足戒。
既而于菩提樹下、開單傳宗旨。
一如昔谶。
法才遂募衆緣、建茲浮屠。
瘗禅師發。
一旦落成、八面嚴潔。
騰空七層、端如湧出。
偉欤禅師、法力之厚。
彈指即遂。
萬古嘉猷。
巍然不磨。
聊叙梗概。
以紀月歲雲。
儀鳳元年。
歲次丙子。
吾佛生日。
法性寺住持法才謹識。
肇慶府志曰、永甯寺在縣(新興縣)南琅村旁。
相傳為六祖辭母處。
旁有辭母石。
又曰、六祖庵在縣(四會縣)東扶廬山下。
六祖嘗避難隐于此。
後人因建庵祀之。
廣東通志曰、光孝寺在南海縣西北一裡。
相傳六祖祝發于此。
圖經雲、本乾明法性二寺、後并為一。
劉宋永初間、陀羅三藏飛錫至此。
指诃子樹曰、此西番诃梨勒果之林。
宜曰诃林。
遂創戒壇。
預谶曰、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
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持菩提一株、植于壇前。
唐儀鳳元年、六祖慧能、祝發樹下。
因論風幡、建風幡堂。
宋太祖改為乾明禅院。
紹興二十年、改為報恩廣孝寺。
後易今名。
鹹淳五年重修。
元明屢經修建。
有睡佛閣。
國朝順治六年、僧今碗修。
康熙十一年、東莞人蔡元真、以寺頹廢、請平靖兩藩重新之。
有牌記。
寺又名法性寺。
有米元章書三世佛名。
稍北為六祖殿。
前為菩提壇。
壇側為發塔。
其東南為達摩井。
西為五祖殿。
循廊而東、為風幡堂。
堂前有池泓然。
壇經正統刻本卷尾有無名氏跋語一則。
近世已無傳本。
語頗詳實。
故附錄于下。
其辭曰、宋太祖開國之初、王師平南海。
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為煨燼。
而真身為守塔憎保護、一無所損。
尋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門、诏新師塔七層。
加谥大鑒真空禅師太平興國之塔。
宋仁宗天聖十年、具安輿、迎師真身及衣缽入大内供養。
加谥大鑒真空普覺禅師。
宋神宗加谥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禅師。
本州複興梵刹。
事迹元獻公晏殊所作碑記具載。
六祖禅師、自唐開元元年癸醜歲示寂、至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已得五百七十八年矣。
自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至大明正統四年、已得六百八十年矣。
時正統四年歲次已未仲秋八月中元日重刊。
蓮池大師曰、大鑒能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