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經雜記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餘書藏中所收壇經、不下十餘種。
其最佳者為明正統四年黑口刻本。
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
字大悅目。
元椠本典型尚存。
氣象靜穆可敬。
其次則為嘉靖間五台山房刻本。
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古意猶存、尚為佳帙。
茲以兩刻本、校勘其異同。
正統本之優點、為法海所撰壇經略序、尚未改為六祖大師緣起外紀。
其序文亦未為後人所竄亂。
正統本有無名氏跋一首。
嘉靖本則摘錄跋中之語、名曰曆朝崇奉事迹、而删其跋。
正統本共分九品。
曰悟法傳衣第一。
嘉靖本改為行由第一、分其後半為般若第二。
正統本曰釋功德淨土第二。
嘉靖本改為疑問第三。
正統本曰定慧一體第三。
嘉靖本改為定慧第四。
正統本曰教授坐禅第四。
嘉靖本改為坐禅第五。
正統本曰傳香忏悔第五。
嘉靖本改為忏悔第六。
正統本曰參請機緣第六。
嘉靖本改為機緣第七。
正統本曰南頓北漸第七。
嘉靖本改為頓漸第八。
正統本曰唐朝征诏第八。
嘉靖本改為宣诏第九。
近刻本又改為護法。
正統本曰法門對示第九。
嘉靖本改為付囑第十。
其間字句之不同者尤不勝枚舉。
于以知壇經之竄亂、其在正德嘉靖間乎。
明人好竄改古書。
已成為風俗。
不獨于佛經為然也。
餘尚有嘉靖小字刻本、及闵刻朱墨本。
亦為壇經中之佳品。
此外則有福建鼓山刻本、長沙刻本、金陵刻本、如臯刻本等、皆近時普通單行本也。
壇經最要之宗旨、在于示明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
自性即是自心。
自心即是真佛。
故不必舍自佛而求他佛、但覓自心佛可也。
其重要之下手處、在于依法修行。
修須自修、行須實行。
其所修所行者、先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癡愚等十惡、再去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
去十惡八邪、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之是非善惡。
是之謂歸依自性天真佛。
故六祖謂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也。
若不能依法實行、口善心不善、雖誦經念佛奚益。
南轅而北其轍、其去真佛也遠矣。
學者之于壇經皆宜誦讀之、講貫之、思索之、體認之。
以反求諸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
六祖之所謂心平何勞持戒、吾則求吾心之如何能平。
六祖之所謂行直何用修禅、吾則求吾行之如何能直。
六祖謂恩則孝養父母、吾則求孝養父母之所以盡其恩。
六祖謂義則上下相憐、吾則求上下相憐之所以盡其義。
六祖謂讓則尊卑和睦、吾則于尊卑思所以行其讓。
六祖謂忍則衆惡無喧、吾則于衆惡思所以緻其忍。
于此六者、無一不緻其精微曲折之詳、無一不能貼向自家身心上做工夫。
以截斷其舊習、以變化其氣質、雖讀此一經、而已入聖賢仙佛之境界矣。
嗚乎。
獨處不能謹、口誦不能實行、徒以經典梵呗、嚴飾乎外。
僞也。
欲以虛僞之善、蓋真實之惡。
自可欺、人不受欺。
人可欺、佛其可欺乎。
禅家所有語言、皆機鋒相對、因病與藥、使參問者舍去執見、直入中道而已。
故圭峰禅師曰、性不易悟、多由執相。
故欲顯性、先須破執。
其所謂破執者、試以金剛經證之。
經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又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又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又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又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又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又曰、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又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又曰、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又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又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又曰、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又曰、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又曰、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又曰、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又曰、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此等句、不及備錄。
錄此以見談般若者、随說随掃、以破人之執著之相也。
後世之談禅者、其法皆出于般若部。
所以問者曰是、則答曰非。
問者曰非、則答曰是。
問者曰有。
則答曰無。
問者曰無、則答曰有。
且即毀即贊、即贊即毀。
即立即破、即破即立。
即體即用、即用即體。
即言語非言語、非言語即言語。
一時權宜相當、故有與甲相宜者、未必與乙相宜。
與乙相宜者、未必與丙相宜。
随機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故六祖為志道曰、汝忽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雖然、立教皆為對機。
對機者除病除執也。
若本無此病、即無庸服藥。
本無此執、亦更不必破。
無病而藥、無執而破。
則無益而有損矣。
善夫蓮池大師之言曰、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緻偏執。
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
此處掃蕩、彼處建立。
随時逐機。
無定法故。
假使隻看楞嚴、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贊淨土諸經、便謂念佛不足尚矣。
隻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有為福德皆可廢矣。
反而觀之。
執淨土非禅宗。
執有為非無為、亦複如是。
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苓連。
治虛用參耆而斥枳樸。
不知芩連枳樸亦有時當用。
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
是故執
其最佳者為明正統四年黑口刻本。
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
字大悅目。
元椠本典型尚存。
氣象靜穆可敬。
其次則為嘉靖間五台山房刻本。
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古意猶存、尚為佳帙。
茲以兩刻本、校勘其異同。
正統本之優點、為法海所撰壇經略序、尚未改為六祖大師緣起外紀。
其序文亦未為後人所竄亂。
正統本有無名氏跋一首。
嘉靖本則摘錄跋中之語、名曰曆朝崇奉事迹、而删其跋。
正統本共分九品。
曰悟法傳衣第一。
嘉靖本改為行由第一、分其後半為般若第二。
正統本曰釋功德淨土第二。
嘉靖本改為疑問第三。
正統本曰定慧一體第三。
嘉靖本改為定慧第四。
正統本曰教授坐禅第四。
嘉靖本改為坐禅第五。
正統本曰傳香忏悔第五。
嘉靖本改為忏悔第六。
正統本曰參請機緣第六。
嘉靖本改為機緣第七。
正統本曰南頓北漸第七。
嘉靖本改為頓漸第八。
正統本曰唐朝征诏第八。
嘉靖本改為宣诏第九。
近刻本又改為護法。
正統本曰法門對示第九。
嘉靖本改為付囑第十。
其間字句之不同者尤不勝枚舉。
于以知壇經之竄亂、其在正德嘉靖間乎。
明人好竄改古書。
已成為風俗。
不獨于佛經為然也。
餘尚有嘉靖小字刻本、及闵刻朱墨本。
亦為壇經中之佳品。
此外則有福建鼓山刻本、長沙刻本、金陵刻本、如臯刻本等、皆近時普通單行本也。
壇經最要之宗旨、在于示明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
自性即是自心。
自心即是真佛。
故不必舍自佛而求他佛、但覓自心佛可也。
其重要之下手處、在于依法修行。
修須自修、行須實行。
其所修所行者、先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癡愚等十惡、再去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
去十惡八邪、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之是非善惡。
是之謂歸依自性天真佛。
故六祖謂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也。
若不能依法實行、口善心不善、雖誦經念佛奚益。
南轅而北其轍、其去真佛也遠矣。
學者之于壇經皆宜誦讀之、講貫之、思索之、體認之。
以反求諸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
六祖之所謂心平何勞持戒、吾則求吾心之如何能平。
六祖之所謂行直何用修禅、吾則求吾行之如何能直。
六祖謂恩則孝養父母、吾則求孝養父母之所以盡其恩。
六祖謂義則上下相憐、吾則求上下相憐之所以盡其義。
六祖謂讓則尊卑和睦、吾則于尊卑思所以行其讓。
六祖謂忍則衆惡無喧、吾則于衆惡思所以緻其忍。
于此六者、無一不緻其精微曲折之詳、無一不能貼向自家身心上做工夫。
以截斷其舊習、以變化其氣質、雖讀此一經、而已入聖賢仙佛之境界矣。
嗚乎。
獨處不能謹、口誦不能實行、徒以經典梵呗、嚴飾乎外。
僞也。
欲以虛僞之善、蓋真實之惡。
自可欺、人不受欺。
人可欺、佛其可欺乎。
禅家所有語言、皆機鋒相對、因病與藥、使參問者舍去執見、直入中道而已。
故圭峰禅師曰、性不易悟、多由執相。
故欲顯性、先須破執。
其所謂破執者、試以金剛經證之。
經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又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又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又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又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又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又曰、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又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又曰、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又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又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又曰、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又曰、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又曰、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又曰、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又曰、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此等句、不及備錄。
錄此以見談般若者、随說随掃、以破人之執著之相也。
後世之談禅者、其法皆出于般若部。
所以問者曰是、則答曰非。
問者曰非、則答曰是。
問者曰有。
則答曰無。
問者曰無、則答曰有。
且即毀即贊、即贊即毀。
即立即破、即破即立。
即體即用、即用即體。
即言語非言語、非言語即言語。
一時權宜相當、故有與甲相宜者、未必與乙相宜。
與乙相宜者、未必與丙相宜。
随機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故六祖為志道曰、汝忽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雖然、立教皆為對機。
對機者除病除執也。
若本無此病、即無庸服藥。
本無此執、亦更不必破。
無病而藥、無執而破。
則無益而有損矣。
善夫蓮池大師之言曰、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緻偏執。
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
此處掃蕩、彼處建立。
随時逐機。
無定法故。
假使隻看楞嚴、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贊淨土諸經、便謂念佛不足尚矣。
隻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有為福德皆可廢矣。
反而觀之。
執淨土非禅宗。
執有為非無為、亦複如是。
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苓連。
治虛用參耆而斥枳樸。
不知芩連枳樸亦有時當用。
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
是故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