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箋注後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一書、然已不能免宋元人說經之窠臼矣。
此餘所以遠祖漢儒經注、近法三國志世說文選等注、而為壇經之箋注也。
箋與注、本是不同。
箋之雲者。
說文雲、表識書也。
謂書所未盡、待我而表識之也。
康成詩箋、昔人謂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之為箋。
今壇經中之各偈、大抵用箋者為多、因非箋不能達其意也。
注之雲者。
稽典故、考輿地、詳姓字、明訓诂、識鳥獸草木之名也。
注法之中、又分三端。
一曰正注。
宜引本事以解之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寶林、衣法、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以上見第一品)知解宗、顯宗記、(第八品)卓錫泉、(第七品)水晶缽、(第八品)六祖舊居、(第九品)嗣法四十三人、(第十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互注、宜沿波讨源、博采衆說、以為佐證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此心成佛、生死事大、生死苦海、福何可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上見第一品)用即了了分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八萬四千智慧、(第二品)有把茆蓋頭、(第八品)及他心通、(第九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訓诂。
解釋其音義、而無害其文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獦獠偈頌碓薙(以上見第一品)等字是其例也。
司馬遷之言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此精思之謂也。
班回之言曰、笃學好古、實事求是。
此詳考之謂也。
詳考始可言注。
深思始可言箋。
餘學殖荒落、何敢插齒牙于著作之林、而為此經之箋注。
蓋欲于佛經箋解中自辟一徑而行、一以援古德之言、示人以不蹈空疏之弊。
一以便利根初學、閱之頓悟如來上乘、而為假諸文字為其筌蹄也。
校勘既竣。
複以釋迦佛像及列代祖師像三十三尊冠諸首簡。
昔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偉人事迹、而宋刻本列女傳、亦有顧凱之之畫像。
借圖像為感發興起、由來舊矣。
今此三十有三尊者、即佛祖傳授大法之次第。
學者既讀斯文。
則必想見其人。
見其人而不得。
則見其像如見其人也。
如見其人之口口相傳心心相印也。
附圖之意、蓋在于斯。
中華人民建國之八年十一月無錫丁福保識 吾友邱菽園先生寄我劉世馨粵屑所載之六祖缽一條、謂‘六祖葬曹溪、故其真身衣缽在焉。
建塔事之、白光沖天三日。
後黃巢至曹溪、雲霧晝晦、軍人失道、緻恭乞哀而去。
南漢王劉鋹使迎衣缽、缽堕地、因舍田數十頃贖罪。
肉身香熏如漆。
其衣二、一乃達摩所傳、西域屈□布緝綿花心織成者。
一為唐元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
其缽非銅鐵木石、人莫能識。
明魏莊渠為廣東提學、慨然欲辟佛、毀佛寺無數、至南華、擊六祖相傳之缽。
又欲毀其寺、焚其衣。
見缽現委鬼二字、驚而止。
’菽園先生又曰、‘古今方言、有以孝子一名詞、專指身服衰绖之人而言者。
試證之後漢書、桓帝既葬、民士往哭陵者、計千百人、當時均喚作孝子。
又證之三國志、有妄男子、惘惘然誤入諸葛恪府内、時以其人實著孝服、故亦喚之為孝子。
今廣東俗語、猶存古意、凡衰绖在躬者、皆喚是孝子。
六祖本廣東人、應作廣東諺矣。
’附錄于此、皆可為壇經補注之資料。
且以志良友之益我于不忘也。
民國十一年二月丁福保識
此餘所以遠祖漢儒經注、近法三國志世說文選等注、而為壇經之箋注也。
箋與注、本是不同。
箋之雲者。
說文雲、表識書也。
謂書所未盡、待我而表識之也。
康成詩箋、昔人謂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之為箋。
今壇經中之各偈、大抵用箋者為多、因非箋不能達其意也。
注之雲者。
稽典故、考輿地、詳姓字、明訓诂、識鳥獸草木之名也。
注法之中、又分三端。
一曰正注。
宜引本事以解之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寶林、衣法、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以上見第一品)知解宗、顯宗記、(第八品)卓錫泉、(第七品)水晶缽、(第八品)六祖舊居、(第九品)嗣法四十三人、(第十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互注、宜沿波讨源、博采衆說、以為佐證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此心成佛、生死事大、生死苦海、福何可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上見第一品)用即了了分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八萬四千智慧、(第二品)有把茆蓋頭、(第八品)及他心通、(第九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訓诂。
解釋其音義、而無害其文者也。
今壇經中所注之獦獠偈頌碓薙(以上見第一品)等字是其例也。
司馬遷之言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此精思之謂也。
班回之言曰、笃學好古、實事求是。
此詳考之謂也。
詳考始可言注。
深思始可言箋。
餘學殖荒落、何敢插齒牙于著作之林、而為此經之箋注。
蓋欲于佛經箋解中自辟一徑而行、一以援古德之言、示人以不蹈空疏之弊。
一以便利根初學、閱之頓悟如來上乘、而為假諸文字為其筌蹄也。
校勘既竣。
複以釋迦佛像及列代祖師像三十三尊冠諸首簡。
昔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偉人事迹、而宋刻本列女傳、亦有顧凱之之畫像。
借圖像為感發興起、由來舊矣。
今此三十有三尊者、即佛祖傳授大法之次第。
學者既讀斯文。
則必想見其人。
見其人而不得。
則見其像如見其人也。
如見其人之口口相傳心心相印也。
附圖之意、蓋在于斯。
中華人民建國之八年十一月無錫丁福保識 吾友邱菽園先生寄我劉世馨粵屑所載之六祖缽一條、謂‘六祖葬曹溪、故其真身衣缽在焉。
建塔事之、白光沖天三日。
後黃巢至曹溪、雲霧晝晦、軍人失道、緻恭乞哀而去。
南漢王劉鋹使迎衣缽、缽堕地、因舍田數十頃贖罪。
肉身香熏如漆。
其衣二、一乃達摩所傳、西域屈□布緝綿花心織成者。
一為唐元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
其缽非銅鐵木石、人莫能識。
明魏莊渠為廣東提學、慨然欲辟佛、毀佛寺無數、至南華、擊六祖相傳之缽。
又欲毀其寺、焚其衣。
見缽現委鬼二字、驚而止。
’菽園先生又曰、‘古今方言、有以孝子一名詞、專指身服衰绖之人而言者。
試證之後漢書、桓帝既葬、民士往哭陵者、計千百人、當時均喚作孝子。
又證之三國志、有妄男子、惘惘然誤入諸葛恪府内、時以其人實著孝服、故亦喚之為孝子。
今廣東俗語、猶存古意、凡衰绖在躬者、皆喚是孝子。
六祖本廣東人、應作廣東諺矣。
’附錄于此、皆可為壇經補注之資料。
且以志良友之益我于不忘也。
民國十一年二月丁福保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