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頌疏
關燈
小
中
大
初句明大悲拔苦;次句明大慈與樂;三句明豎窮三世;四句明橫遍十方。
△二、結行果。
我常随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以能盡未來際恒順衆生故,即是恒修普賢行。
以修普賢行故,而得圓滿菩提。
△十、普皆回向。
有三:初、回向正行;二、回向至聖;三、回向淨土。
初中又有十三:初、成就種姓,又二:初、得勝助伴。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為求熏習成就菩薩種性住,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總持一切佛法種子故。
願于在在受生一切時處得遇勝伴,互相友助,歡悅親附,以大殷勤,至極清淨身口意業,同普賢行,同普賢願,而正修行。
△二、得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善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願在在受生一切時處如理依止諸善知識,以悲愍心歡喜心,為我顯揚開示普賢行法。
△二、得勝解行。
有四:初、供養如來。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以清淨心現前觀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衆會圍繞。
我以陀羅尼力、三摩地力及神通力,興起廣大供養,盡未來劫,無有疲厭。
△二、攝持正法。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以興廣大供如來故,願得總持于佛所說十二分教、八萬四千法門,文句義理悉能攝持不忘,複能為他光顯開示菩提行法。
若自若他如實修行普賢行道,究竟清淨,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三、獲無盡藏。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以得總持攝正法故,獲無盡藏。
諸有中者,謂于欲有色有五色有中,流轉受生,随所修行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無有窮盡。
又約所行有四:一、定,謂攝心體寂不動;二、慧,謂悟人真性勝慧;三、方便,謂教化有情方便;四、解脫,謂如幻解脫。
如是一一利益不空,舍惡離苦,如大藥樹王身,進善得樂,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也。
△四、現見塵刹。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以得無盡功德藏故,遍于一切時處,求能益法,利樂衆生。
△三、趣人佛刹。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此下十二頌,約願則顯初地十願,約因則顯十地之行,約果則顯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
今初頌中顯佛受用身身密之相。
此中所見佛及國土,與前諸頌所說衆會圍繞諸如來等不同,前者為三賢菩薩觀見勝化身土,今說初地菩薩觀見圓滿報身及莊嚴土相,謂盡十方無盡世界,一一毛端,皆有窮三世際無量諸佛莊嚴色身淨盡妙國土,我為修行菩提之行,趣人觀見,乃至經曆劫海心無疲厭。
是即初地供養願,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故,亦是初地極歡喜住,由正願力見佛聞法,無倒受持,以四攝法成熟有情之行,亦是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
△四、趣人佛語。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随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此顯佛受用身語密之相。
如前所見諸佛,各以圓音轉妙*輪,于一一音具足一切音聲,随諸衆生種類差别,種種心性,種種欲樂,如其各自言音相狀而得了解,如其希求而令趣人,我以淨信谛聞無礙。
言辯才者,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分别有四:謂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
此是初地受持願,受持守護諸佛正法故,即是二地增上戒住,四無量心普覆一切之行,亦是如來妙法音聲不可思議。
△五、趣人*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人。
前頌言通達如來随情方便辯才,此言通達如來随智真實*輪,即顯佛受用身意密之相。
三世一切如來恒常無間,于其無盡言音轉妙*輪,我以甚深廣大智力善巧通達無邊義趣。
此是初地轉*輪願,觀請諸佛轉未曾有法故,即是三地增上心住,勝定相應通明鑒達之行,亦是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
△六、趣人諸劫。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人。
此顯佛受用身事業方便之相,謂于一念普能趣人盡未來際一切劫中。
所有如來廣大事業,未來如是,于遇去現在世亦然。
此是初地修行二利願,順行菩薩正行故,亦顯四地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修行無邊菩提分法之行,亦是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
△七、趣人佛境。
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人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以于三摩地得自在故,善能趣人三世一切如來由諸靜慮神變,所興如幻事業。
言佛境界者,謂諸佛自證真實境界,周遍法界不可思義,即是真谛;言如幻者,謂無自他性,假因緣有,即是俗谛;解脫者,不住生死,即是自利;威力者,不住涅槃;即是利他。
此是初地成熟衆生願,一切器具足成熟故,即是五地諸谛相應增上慧住,修諸谛觀工巧技藝,起諸事業之行,亦是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
△八、趣入神足。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人而嚴淨。
如一極微塵中出現三世淨妙佛刹,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微塵亦複如是,我悉趣人承事。
此與彼前偈一微塵中塵數刹等所說不同,彼謂觀見方
△二、結行果。
我常随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以能盡未來際恒順衆生故,即是恒修普賢行。
以修普賢行故,而得圓滿菩提。
△十、普皆回向。
有三:初、回向正行;二、回向至聖;三、回向淨土。
初中又有十三:初、成就種姓,又二:初、得勝助伴。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為求熏習成就菩薩種性住,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總持一切佛法種子故。
願于在在受生一切時處得遇勝伴,互相友助,歡悅親附,以大殷勤,至極清淨身口意業,同普賢行,同普賢願,而正修行。
△二、得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善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願在在受生一切時處如理依止諸善知識,以悲愍心歡喜心,為我顯揚開示普賢行法。
△二、得勝解行。
有四:初、供養如來。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以清淨心現前觀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衆會圍繞。
我以陀羅尼力、三摩地力及神通力,興起廣大供養,盡未來劫,無有疲厭。
△二、攝持正法。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以興廣大供如來故,願得總持于佛所說十二分教、八萬四千法門,文句義理悉能攝持不忘,複能為他光顯開示菩提行法。
若自若他如實修行普賢行道,究竟清淨,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三、獲無盡藏。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以得總持攝正法故,獲無盡藏。
諸有中者,謂于欲有色有五色有中,流轉受生,随所修行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無有窮盡。
又約所行有四:一、定,謂攝心體寂不動;二、慧,謂悟人真性勝慧;三、方便,謂教化有情方便;四、解脫,謂如幻解脫。
如是一一利益不空,舍惡離苦,如大藥樹王身,進善得樂,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也。
△四、現見塵刹。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以得無盡功德藏故,遍于一切時處,求能益法,利樂衆生。
△三、趣人佛刹。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此下十二頌,約願則顯初地十願,約因則顯十地之行,約果則顯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
今初頌中顯佛受用身身密之相。
此中所見佛及國土,與前諸頌所說衆會圍繞諸如來等不同,前者為三賢菩薩觀見勝化身土,今說初地菩薩觀見圓滿報身及莊嚴土相,謂盡十方無盡世界,一一毛端,皆有窮三世際無量諸佛莊嚴色身淨盡妙國土,我為修行菩提之行,趣人觀見,乃至經曆劫海心無疲厭。
是即初地供養願,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故,亦是初地極歡喜住,由正願力見佛聞法,無倒受持,以四攝法成熟有情之行,亦是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
△四、趣人佛語。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随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此顯佛受用身語密之相。
如前所見諸佛,各以圓音轉妙*輪,于一一音具足一切音聲,随諸衆生種類差别,種種心性,種種欲樂,如其各自言音相狀而得了解,如其希求而令趣人,我以淨信谛聞無礙。
言辯才者,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分别有四:謂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
此是初地受持願,受持守護諸佛正法故,即是二地增上戒住,四無量心普覆一切之行,亦是如來妙法音聲不可思議。
△五、趣人*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人。
前頌言通達如來随情方便辯才,此言通達如來随智真實*輪,即顯佛受用身意密之相。
三世一切如來恒常無間,于其無盡言音轉妙*輪,我以甚深廣大智力善巧通達無邊義趣。
此是初地轉*輪願,觀請諸佛轉未曾有法故,即是三地增上心住,勝定相應通明鑒達之行,亦是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
△六、趣人諸劫。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人。
此顯佛受用身事業方便之相,謂于一念普能趣人盡未來際一切劫中。
所有如來廣大事業,未來如是,于遇去現在世亦然。
此是初地修行二利願,順行菩薩正行故,亦顯四地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修行無邊菩提分法之行,亦是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
△七、趣人佛境。
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人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以于三摩地得自在故,善能趣人三世一切如來由諸靜慮神變,所興如幻事業。
言佛境界者,謂諸佛自證真實境界,周遍法界不可思義,即是真谛;言如幻者,謂無自他性,假因緣有,即是俗谛;解脫者,不住生死,即是自利;威力者,不住涅槃;即是利他。
此是初地成熟衆生願,一切器具足成熟故,即是五地諸谛相應增上慧住,修諸谛觀工巧技藝,起諸事業之行,亦是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
△八、趣入神足。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人而嚴淨。
如一極微塵中出現三世淨妙佛刹,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微塵亦複如是,我悉趣人承事。
此與彼前偈一微塵中塵數刹等所說不同,彼謂觀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