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下

關燈
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又大集經定四十九日,文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

    ○又般舟三昧經定九十日,文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又文殊般若經亦定九旬,文雲: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三昧。

    此與般舟克期雖同,彼則常行常立,此則常坐,不無稍異也。

    以上多皆念佛功深,淨業方成。

    然彌陀悲願難量,即一日十念稱名者,亦皆願垂接引。

    大本法藏願雲: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絕,必生我刹。

    若世俗之人,俗務不能擺脫,未得處于空閑,專念彼佛,但每日早晚,端身西向,念十口氣者,臨終亦得往生。

    總而言之,念佛之法,無論時之久暫,必定貴在一心。

    果能一心,自成三昧。

     本經宗要,即在一心不亂一句,此句為念佛工夫之極則。

    一者純一,亂乃雜亂。

    今雲一心不亂,即純一其心,專念于佛,而不雜亂也。

    非同口念佛,而心不念者;又非同心念佛,而心不一者。

    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即是一心。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

    一心者,專注一境也。

    不亂者,不起妄念也。

    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别。

    何謂事一心?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即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無二念;不為内惑外境之所雜亂。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雲: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衆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者,是也。

    此于事上即得,理上未徹。

    唯得信力成就,未見道故,名事一心。

    屬定門攝,無有慧故。

    以但能伏妄,不能破妄也。

     何謂理一心?聞說念佛法門,乃是徑中捷徑。

    即谛觀審察,一心體究。

    心佛一如,能所不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無有二相。

    亦不可以有無求: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有無見泯,能所情亡;唯是一心,寂然不動;更有何法而為雜亂。

    此不專事相,純修理觀,而得觀力成就,能見谛故,名理一心。

    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以照妄本空,不勞破妄也。

     此中一心不亂,實該觀經三心:一、至誠心,無僞無妄故。

    而此一心不亂,惟精惟一,更無妄動,即至誠心也。

    二、深心,具足善法故。

    而此一必不亂,一妄不起,萬善同歸,即深心也。

    三、回向發願心,回向有三:(一)回向真如,而此一心不亂,念極心空,妄窮真露,即回向真如。

    (二)回向佛道,而此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則念念佛,即回向佛道。

    (三)回向衆生,而此一心不亂,諸妄不起,自性衆生,悉皆得度;又自既得度,輾轉度他,即回向衆生。

    合此三者,即回向發願心也。

    ○又此一心不亂,亦該起信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故。

    今一心不亂,不著有念,不落無念,雙遣二邊,直入真念,即直心也。

    二、深心,樂集諸善法故。

    今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

    那先經雲: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

    一其心者,諸善随之,即深心也。

    三、大悲心,廣度諸衆生故。

    今一心不亂,三昧成就,常修淨土,教化衆生,即大悲心也。

    此段持名妙行,乃為淨土真因。

    下段臨終往生,即是念佛勝果。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此感佛現。

    其人,即信願持名一心不亂之人。

    臨當壽命欲終時節,此正是生死關頭。

    能感佛聖現前者,全憑自他二力,感應道交故也。

    大凡人生所作善惡,臨欲命終,所有一切境界,俱時頓現。

    為善者,當感善報:即現天宮之相,或人間之相。

    善惡雜修,則現修羅之相。

    為惡者,當感惡報:如十惡五逆,則地獄相現。

    貪悭嫉妒,則餓鬼相現。

    愚癡暗蔽,則旁生相現。

    而一生念佛,一心不亂者,由淨業既成,淨境斯現,佛聖自然現在其前。

    正顯因緣相會,感應不異也。

    此以自力為能感之因,他力為能應之緣。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自力也;即自己念力。

    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刹;臨壽終時,我與大衆現其人前,此他力也;即阿彌陀願力。

     問:臨終佛現,甯保非魔?答:參禅見佛,容或魔來撓亂。

    今念佛見佛,因果相符。

    又仗佛威神力、本願力、攝受力,必無魔事。

    俏若行人宿業深重,抑或不善用心,間或魔現,不難試驗:一、以慧照觀察,一切境界,本來空寂,若是魔事,即變隐沒。

    二、以慧照辨識,所現佛像,及以教化,是否與修多羅合? 又所現之佛,有報化二身不同,聖衆亦有菩薩、羅漢之别。

    均由念佛功行之淺深,故現聖像有勝劣。

    或現滿虛空身,或現最高大身,或現丈六身,觀經先言六十萬億,後開丈六是也。

    遠公一生,專修淨業,三睹聖相。

    古來淨業行人,臨終見佛接引,或見菩薩羅漢來迎者,不可勝數。

    淨土聖賢錄,集之頗多。

     問:佛身無來無去,雲何現在其前?答:法身離相,本無來去,報化度生,随機應現,何得概謂無去無來耶?又問:彌陀惟一,十方法界,念佛衆生,無量無邊,雲何各見現前接引?答:自他二力,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各見所見;如一月在天,影臨衆水。

    念佛行人心水淨,彌陀聖衆影現中,亦複如是。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生佛國。

    是人,即一心不亂臨終見佛之人。

    上雲臨命終時,猶是将終未終,未舍暖觸之時。

    此雲終時,正是世緣已畢,暖盡識去之時。

    其第八識,從頂門而出,何以知之?古德有偈雲: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在兩膝,地獄腳闆出。

    凡生佛國者,從下身先冷起,其暖相至頂而盡,第八識即從頂出。

    生天者從眼而出,則眼最後冷。

    若生人道者,上下冷起,暖相至心而盡,識從心出。

    生鬼道者,腹後冷,識從腹出。

    生畜生者,兩膝後冷,識從膝出。

    若應堕地獄者,從頭冷起,其暖相至腳而盡,識從腳闆而出;倒懸其頭,入于地獄。

    人生一世,全靠第八識執持壽暖。

    若世間之人,壽命既盡,暖相亦盡,識即離去;是謂曰死,亦名為終。

    正當未舍暖觸,将死未死之時,恩愛别離,四大分解,苦痛萬狀,心多颠倒。

    而淨業行人,一心不亂,如入禅定;正念昭彰,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者:感應道交,不經中陰,不踰頃刻,于一念間,往生彼國。

    即觀經所謂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也。

    念佛往生,托質寶蓮,自然化生,得清虛之體,相好具足。

    不由胞胎,不假乳養,純丈夫相。

    随功行之淺深,分輩品之高下。

    觀經九品,大本三輩。

    上輩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現其人前。

    便于七寶池内,蓮花化生,住不退轉。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為近。

    此雙明事理二念者,方得生此。

    中輩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輩。

    此事念有餘,理念不足者生此。

    下輩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于地。

    此僅得事念,未谙理念者生此。

    又三輩九品,皆從蓮生。

    有見觀經上品上生文雲:自見其身,乘金剛台;無有蓮華二字,遂謂九品八從蓮生。

    不知金剛台者,乃蓮内寶台,言台即攝蓮故。

    大本法藏願雲: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蠕,生我刹者,皆于七寶池内,蓮華中化生。

    既雲皆于,自該九品,豈可謂上上品非從蓮生耶?又華嚴普賢願偈雲:彼佛衆會成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普賢往生,而非上上品?何得謂為八從蓮生乎? 問:平生念佛,一心不亂,臨終佛現,接引往生,信或有之。

    一生作惡,臨終十念,即得往生,難免不确?答:确實無疑,因有善根維持,心力猛利,故得帶業往生。

    其人一生作惡,都由不信因果;臨欲命終,惡境現前,自知因果不昧。

    賴有夙世善根力故,得遇善知識,開導念佛法門。

    聞即深信,拚命執持,願佛接引。

    時雖少頃,其心苦到懇切,純一無雜。

    三種資糧具足,即得住生,固其宜矣。

    如久敗之将譬一生作惡,深入重圍,命在頃刻。

    幸夙習兵法,作最後之死戰,而得奏凱班師者,亦其宜矣。

    又如久病之人,命在頃刻,聞說阿伽陀藥,即便服食,而得起死回生者,亦其宜矣。

    此中前喻靠自力,後喻仗他力也。

     十念往生之法,不可不信,亦不可誤信。

    何謂誤信?言臨終十念,既得往生,則平日不念也可以,作惡也随便;等到臨終時,再來持念,以期滅罪往生。

    那知生死到頭,心神昏亂,若無夙善根力,萬中無一能念,故雲不可誤信。

    果爾能念,自必往生,那先經雲: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

    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沒。

    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複如是。

     丁三重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者:釋迦以佛眼觀見。

    是利:即是持名念佛,臨終往生之利。

    故說二字,承上句,因佛鑒機已定,了知持名念佛法門雖是難信;然時機既至,必有信受奉行之衆,故無問自說也。

    此言者,即此種持名念佛之言教。

    結指正宗三大科,一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

    若有衆生,聞是淨土法門言說,不可如風過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觀應當二字,足見如來婆心特切,叮咛告誡,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

    隻恐衆生,當面錯過,失其大利。

    何雲大利?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可以徑登不退,速證菩提,故極勸願求也。

    二正示分竟。

     乙三流通分 流者,流傳萬古而不絕。

    通者,通達十方而不滞。

    此經正宗,乃以信願持名,橫超三界,直出輪回;是為難信之法,無人能問,誰堪流通?惟佛與佛乃能耳。

    分為三科。

     丙初交引佛言勸信流通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三諸佛轉贊勸行流通初中分三丁初本師贊佛功德二諸佛勸信标題三征釋經題意義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上言我見是利,未曾明言何種之利。

    今直呼當機,而出其名。

    然此利,非尋常世間事福有漏之利,乃出世間功德無漏之利。

    功德利中,又有可思議不可思議之别。

    今淨土法門,一念功成,帶業往生,圓證三不退,直入如來地,豈思議之所能及哉?此等勝利,皆彌陀願行功德之所成就。

    故雲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初本師贊佛功德竟。

     丁二諸佛勸信标題分六戊初東方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此交引諸佛贊詞,證明淨土法門,為十方諸佛異口同音所共贊歎,自當谛信不疑也。

    唐譯具有十方,今隻六方者,文省也。

    東方者,以東為群動之首,于時為春,萬物發生。

    阿鞞佛,譯不動佛,以表動中有不動。

    衆生生死去來動也;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不動也。

    佛之法身,無動無壞,故名不動,此約理說。

    又證入佛果,一切境風所不能動,東坡居士贊佛偈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此約行說。

    佛名無量,或約因,或約果,或約理,或約行,或約智,或約斷,各有所取。

     須彌相者:梵語須彌,此雲妙高。

    衆寶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

    佛身百福莊嚴,相好光明為妙。

    九界瞻仰,福慧具足曰高。

    故号須彌相。

    大須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