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下

關燈
無煩惱,故得不退。

    謂如此經言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譬之置子莊嶽不複楚語故。

    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得不退。

    謂如此經所雲,佛及人民壽命無邊。

    譬之萬裡程途,假以時日,終至寶所故。

     又起信論雲: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娑婆修行多有退緣。

    古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來撓亂,令退道心。

    如身子發菩提心,路逢乞眼,六心墜落,塵劫聲聞。

    彼國永不退轉,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良有以也。

    初往生皆登不退竟。

     丁二補處上士莫測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其中即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補處。

    菩薩補處者,止此一生,即補佛位;如彌勒菩薩,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是也。

    大本雲:生彼國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皆當一生遂補佛處。

    此等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必補佛位;若謂一生補處,卻不是等覺,祗名凡夫。

    其數甚多,算數莫及,但可以約略而總說之。

    大本雲: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如彌勒者。

    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

    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

    以及無量佛刹往生者不可複計。

    即此可證其數甚多。

     問:補處菩薩,位居亞聖,何得甚多?彼國觀音補彌陀佛位,勢至次補觀音佛位,其餘并不聞說何日當補?答:十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諸佛入般涅槃,當有無量菩薩補佛之位,何必定補極樂耶?二補處上士莫測竟。

     丁三特勸發願求生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是本師婆心特切苦口勸谕。

    正勸衆生聞上極樂依正莊嚴,勝妙功德,應當發真實願,願生彼佛國土。

    觀應當二字,足見如來叮咛告誡,惟恐衆生聞之,如風過耳;不肯從聞生信,由信發願,依願起行。

    信願行三,為淨土資糧,欲求往生,缺一不可。

    故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願之為力,不可思議。

    極樂淨土,亦由願成。

    法藏因中發四十八願,今成佛道,一一如願。

    臨終往生,全仗願力。

    行願品雲: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

    以緻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

    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

    一刹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即如世人願讀書籍,即成學界;願為貿易,即成商界;願種田園,即成農界;願習技藝,即成工界;一一無不随願所成。

    極樂世界,等覺尚願往生,何況凡夫!如普賢頌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文殊求生之偈,句雖縮短,義則無異。

    偈雲:願我命終時,盡除諸煩惱,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

    觀此則發願求生,固當務之急也。

     所以者何?蹑前征起。

    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屬佛國,何必勸其舍此趣彼?二、十方無量佛刹,何必勸其定求極樂?得與如是下,乃出其故。

    因得與如是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熏陶有自,成佛無難也。

    又一解:諸上善人,通指極樂聖凡,皆稱上善;以衆生生者,皆是不退轉地,則究竟皆成無上菩提,故以同稱上善。

    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彼國,同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

    如斯勝會,可不願生欤?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竟。

     丙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分三丁初揀餘行二示正行三重結勸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此承前欲親上善,須假多善多福殊勝因緣。

    不可以少善少福,得生彼國。

    因緣者,因是親因,如萬物種子,緣是助緣,如世間水土。

    但有種子,而無水土,不能抽芽。

    但有水土,而無種子,那得發生。

    因緣具足,方能成辦。

    此中以智為先導,發菩提心,精進念佛,名多善根,即親因也。

    以兼修五度,求極樂果,萬首莊嚴,名多福德,即助緣也。

    而因緣有勝有劣:如種善根,但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是少善根,其因則劣。

    如修福德,但求人天果,不求極樂果,是少福德,其緣亦劣。

    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求生彼國,即是大因緣也。

     何謂善中善?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

    一、發心菩提:謂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

    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

    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

    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

    三、明心菩提:謂明了諸法不外一心也。

    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諸法實相故。

    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薩婆若譯一切種智即佛果也。

    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

    五、無上菩提:謂坐大道場,成最正覺也。

    而持名則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

    是則善中之善,為多善也。

     何謂福中福?以彌陀名号,具足萬德。

    而持名念佛,舉其名兮則萬德全彰;專乎持也,則一心不亂。

    既得一心不亂,自然六度齊修矣,。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悭貪心起,即布施度。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一切諸惡,即持戒度。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嗔恚之心,即忍辱度。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懈怠思想,即精進度。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心念忘動,即禅定度。

    持至一心不亂,自無愚癡昏昧,即智慧度。

    六度既該,萬行斯備。

    但持名号不住于相,金剛經雲: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問:持名念佛,即為多善根,多福德,有何聖教為證?答: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養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又大莊嚴論雲: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等諸大弟子,觀其多劫無有善根,俱不肯度。

    于是老人悲傷更切,啼泣不已。

    佛告大衆,此人可度,無量劫前,為采薪人,猛虎逼極,大怕上樹,稱南無佛;以此善根成熟,遇我得度,當證道果。

    此即持名多善根之明證也。

    又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

    命終之後,往生彼國。

    又大品般若經雲: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況定意念。

    此即持名多福德之明證也。

    問:禅宗稱為最上乘圓頓行人,專修禅定,不念佛名,不求往生,豈可謂之少善少福耶?答:圓人見解雖高,後有未盡即來生生死未了;正宜求生彼國,證入不退。

    否則如□老後身,托生曾姓,仍落紅塵,貪戀富貴,可為殷鑒也。

    又永明壽祖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随他去。

    請試思之!初揀餘行竟。

     丁二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此以持名為正行。

    持名,即屬多善多福,因緣具足;淨業成就,自可得生彼國。

    男子女人悉稱善者,皆宿植善根之人也。

    若無善根,不聞佛名,即或聞之,亦不能信。

    如舍衛九億人家,三億見佛聞法,三億但聞佛名,三億名亦不聞。

    又如大本所雲:世間人民,前世為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号功德,一聞佛名,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發聳然,淚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薩;固非凡人。

    所以聞說阿彌陀佛,聞而深信,信已執持,若男若女,皆得稱善。

    良由淨土法門廣大,含攝缁素,通收利鈍,兼被男女;即出家五衆,在家二衆。

    如大本雲:其上輩者,舍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舍家離俗者;但肯念佛,無不往生。

    不獨人道為然,即八哥念佛,亦得往生。

    故雲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

    是誠不可思議,圓妙法門也。

     聞說阿彌陀佛者:彌陀功德,若非經論之所宣揚,知識之所開導,何自而聞?不聞無以知,不知何由信?故華嚴雲: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

    今一曆耳根,便知深信:持名一法,乃是橫超生死之捷徑。

    與夫雖聞不信者,如隔霄壤:故曰聞慧。

    執持是思修二慧,執者,執受在懷,既入乎耳,竟存乎心;思惟彼佛願行廣大,莊嚴淨土,攝受念佛衆生,心生願樂:故曰思慧。

    持者,持守不失,既慎思之,複笃行之,專持彼佛萬德洪名,念玆在玆,晝夜六時無間,力行不倦:故曰修慧。

    此處文指三慧,乃據佛地論,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釋雲:以聞思修,得入淨土,故判屬之。

     又即信、願、行,三資糧故。

    聞說佛名,心不疑惑,即信資。

    信已而執,,心生樂欲,即願資。

    願已而持,心勤精進,即行資。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之必要,如資生之飯菜茶水,阙一不可,故曰三資糧。

    執持名号者:即四種念佛之中第一持名念佛。

    但稱名号,不必觀像,能得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别,皆悉了知。

    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又但稱名号,不勞觀想。

    因觀法幽微,衆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

    故觀經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今經專主執持名号,正是對機之教。

    以佛号投于雜心,雜心不得不純;譬以水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也。

    龍樹菩薩毗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号。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又但稱名号,不假參究,将一句佛号,當作渡海浮囊,不敢頃刻放舍。

    口誦心惟,字字從心發出,從口吐出,分分明明,不昏不散。

    更有二喻:念佛之法當如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

    又當如雞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飲啄渾忘。

    果能如是念佛,雖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

    如空谷禅師雲:不必參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又持名倘能更加參究,則禅淨雙修,理事不廢,如駕西方船,既仗橹棹之功,更益風帆之力,直赴蓮池海會,自可指日而待也。

    如永明壽祖曰: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但參究之法,不必别舉話頭,隻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看到。

    正當念佛之時,即念反觀: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雙亡,心佛相即。

    又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離形絕相;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若言其空?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空有不立,心佛一體。

    如是參究,則持名念佛,通乎實相。

    雖然四種念佛,後後深于前前;而理念功成,亦可前前徹于後後也。

     若一日,至若七日,乃是克期取證。

    良由衆生發心修行,易生懈怠,必須克定期限,方能取證。

    文言七日者,以七之為數,世間所重,故齋戒七日,持咒七遍,薦親則定初七而至七七。

    今欲核驗念佛工夫,亦從一日至于七日;以分三昧之淺深,根機之利鈍也。

    若利根者,天性敏捷,克期念佛,才經一日,即能一心不亂,入于三昧梵語三昧譯雲正定。

    其稍鈍者,或二日或三日,乃至七日,方得一心,而無所亂。

    又利根者,志性堅固,克期念佛,經于七日,一心不亂,常住三昧之中。

    其稍鈍者,僅六日,僅五日,乃至一日,即便散亂,而不一心。

    上約本經而言,他于諸部,克期念佛亦不一概。

    大本則定十日,文雲: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刹。

    觀此文當知念佛,不獨出家人當念,即在家人亦當念。

    彌陀願力,亦願接引在家之衆,故雲齋戒清淨等。

     又鼓音王經亦定十日,文雲:若受持彼佛名号,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