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下

關燈
閩泉州大開元寺沙門圓瑛講 戊二正報分四己初征擇名号二成道時劫三化伴二衆四結由佛力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号阿彌陀? 上明依報之勝,此明正報之妙。

    正報有主有伴,先征釋化主名号,乃重呼當機舍利弗,問以在汝之意,以為雲何?彼佛因何之故,建号為阿彌陀?審其畢竟能解與否。

    以此經的示持名妙行,征釋名義,為一經之宗要,欲人因名思義,深信萬德宏名,即不思議境,一心執持,無複疑異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

     先征此釋。

    彼佛名号,具足萬德;今本師釋迦特以光壽二義釋之,光則橫遍十方,壽則堅窮三際。

    以二義橫豎該徹,即法界體,一切萬德,無所不攝,欲令持名衆生,由持名而悟入體性,了知心佛一體,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如古德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玆先約光明釋: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光。

    由彼佛光明無量,遍照十方國土,自他不隔,無所遮障留礙。

    以是之故,号為阿彌陀。

     光明,有智光、身光之别。

    此二種光,皆約報身言。

    報身梵語曰盧舍那身,此雲光明遍照。

    自受用報身,照一真法界,是名智光。

    他受用報身,照衆生機宜,是名身光。

    ○身光,複有常光、放光之别,此二種光,約應身言。

    常光者恒常如是,如佛圓光一尋,或一由旬,乃至無量由旬等。

    放光者,或于肉髻,或于白毫,或卍字臍輪等。

    此中言無量者,顯所照之廣也,不同他經但照幾世界。

    言十方者:顯所照之周也;不同他經但照于一方。

    無障礙者:顯所照之徹也;不同日光猶有障礙。

    日光雖明,不照覆盆;鐵圍山間,不睹日光。

    準彼佛光明,穿山透壁,通幽達冥,最為遠著;故号無量光,亦稱無邊光、無礙光、乃至超日月光等,皆光明無量義也。

     觀經雲: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又雲: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問:彼佛光明遍照十方,何以衆生不見?答:日月雖光,瞽者不見;豈可因瞽者不見,而謂日月之無光耶?佛光無礙,本來遍照,若衆生不信念佛,宿障未除,皆不能見。

    果爾信心充足,精進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何況佛光耶!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約壽命釋。

    梵語阿彌陀,亦雲無量壽,彼佛非獨光明無量,而壽命亦複無量也。

    蓋壽量之修短,必以身命之生滅為标準。

    佛身有三,佛壽亦三。

    一、法身以理性為命,法身離相,無終無始者,法身壽也。

    二、報身以智慧為命,報身修成,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

    三、應身以因緣為命,應機示現,有始有終者,應身壽也。

    彼佛壽命,若約應身,實有期限。

    觀音次補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衆寶普集莊嚴;以是而知,但是有量之無量。

    若約法報二身,既是無終,即無期限,乃是無量之無量也。

     及其人民:者佛為法王,義如君主;其國衆生,欽承佛教,例若人民。

    及之雲者,生壽皆同佛壽故。

    阿僧祇,十大數之首,從百洛叉百洛叉,為一阿僧祇,譯雲無數。

    第二大數,從阿僧祇阿僧祇,為一無量。

    以下皆倍倍積累:第三無邊,第四無等,第五不可數,第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說,第十不可說不可說。

    今佛生壽命,以阿僧祇劫計之,實明其數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也。

    又此數不定局執,乃極贊其多,故雲無複限量,無複邊際之無數劫也。

     劫者:梵語劫波,此雲時分。

    有大中小之别。

    按人壽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歲。

    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

    一增一滅,為一小劫。

    二十番增減,為一中劫,合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

    其國人民壽命同佛無量者,由自他二力故也。

    他力即彌陀願力,大本法藏願雲:我刹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

    自力即衆生念力。

    一心念佛,淨業成就,往生彼國,蓮華化生,離老病死,故得此壽。

     又複當知:光壽名号,稱性建立。

    佛性橫遍十方,故名無量光。

    佛性豎窮三際,故名無量壽。

    佛性如是,生心亦然,即現前一念念佛之心,亦本豎窮橫遍;心佛一如,聖凡平等。

    以此建立名号,令持名衆生,易悟是心是佛之理。

    雖然彼佛智慧、功德、方便、神通,一一悉皆無量;舉此光壽二義,則攝無不盡矣。

    初征釋名号竟。

     己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上征釋名号,已知得名之義。

    然猶未知成佛至今曾幾何時?故呼當機而告之!彼佛成佛以來,于今已經十劫。

    當依唐譯,是十大劫。

    此與别序中今現在說法句,遙遙相對。

    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

    十方衆生,應當至心念佛,求生彼國;常随佛學。

    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成道時劫,有應論不應論之分。

    若據法身,自性清淨,離諸名相,無成不成,不可思議,豈複論劫?若據報身,因圓果滿,名得菩提,成等正覺,說法利生,乃可論劫。

    若據應身,觀察因緣,應機示現,八相成道,轉大*輪,亦可論劫。

    又離垢妙極法身,必依修德方顯;如金在礦,須假煆煉之功。

    修德者,即智德照理,斷德斷惑;智斷二德究竟,名證法身。

    若約修德,亦可論成論劫也。

    報身别無新得,理所本有;既屬本有,亦無成與不成。

    應身如水中月,應物現影,無别自體,亦無成與不成,皆不應論劫。

    今言十劫者,融會三身,不著理事,以顯法門殊勝。

    下手最易,但念一句名号,收機最廣,上中下根,無不普益。

    故下聲聞、菩薩,及與補處,其數甚多;皆十劫中之所成就也。

     彼佛成佛之因,不一而足,廣如諸經中說。

    略舉八者:一、大本雲: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舍位出家,字曰法藏,對佛發四十八願。

    今阿彌陀佛即是法藏比丘所成之佛也。

    二、法華經雲: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求無上菩提。

    佛滅度後,常樂持是妙法華經,後悉成佛。

    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

    三、悲華經雲:無量劫前,有輪王名無诤念,供養寶藏如來。

    時王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

    佛與授記,過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

    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

    四、大乘四等總持經雲: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随衆生願樂,廣為說法。

    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是。

    五、賢劫經雲: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供養彼佛。

    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

    六、彼經又雲: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寶音行,力弘經法。

    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

    七、觀佛三昧第九經雲: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

    彼第三比丘,今阿彌陀佛是。

    八、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雲: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禅定行。

    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

    彼佛因地修行多劫,其因亦應無量,難以枚舉。

    二成道時劫竟。

     己三化伴二衆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佛為化主,此為化伴。

    聲聞菩薩雖分二衆,皆是大心之士;何以故?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今日聲聞,曰阿羅漢,名同而實異;如别教七住,斷見思之類;實是菩薩,非實聲聞也。

    若十方衆生,先習小乘,然後回向大乘,求生淨土;彼佛順其先習,為說四谛,先斷見思,故名阿羅漢。

    究非實行阿羅漢,與論意二乘種不生,亦不相背,其數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法藏第十四願雲:設我得佛,國中聲聞,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今果成,聲聞無量,故不能知。

     諸菩薩衆,亦複如是:承上不獨聲聞,更有菩薩往生者衆,亦複無量無邊,算數所不能知。

    菩薩之數難知,菩薩功德亦無邊量,大本佛贊彼國菩薩種種功德,為二十三喻:一、智慧深廣,猶如大海。

    二、三昧不動,如須彌山。

    三、慧光明淨,超踰日月。

    四、淨法滿足,猶如雪山。

    五、平等如地,好惡普載。

    六、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七、猶如火王,燒煩惱薪。

    八、如風行世,普遍無礙。

    九、猶如虛空,一切無著。

    十、淨如蓮華,無有染污。

    十一、猶如大乘,廣能運載。

    十二、如震法雷,驚覺未覺。

    十三、如雨甘露,滋潤衆生。

    十四、如金剛山,魔外不動。

    十五、如梵天王,諸善最上。

    十六、如大樹王,普覆一切。

    十七、如優昙華,希有難遇。

    十八、如金翅鳥,威伏外道。

    十九、如衆遊禽,無所藏積。

    二十、猶如牛王,無能勝故。

    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調伏故。

    二十二、如師子王,無所畏故。

    二十三、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末複結雲: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化伴二衆竟。

     己四結由佛力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處文與前全同,義與前迥異。

    前乃成就依報莊嚴,此則成就正報莊嚴。

    化主以光壽無量為莊嚴,化伴以算數不知為莊嚴。

    一一皆彌陀願行所成。

    大本法藏願雲:願我作佛時,光明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及蜎蠕,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

    此光明随願所成也。

    又法藏第十三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此壽命亦随願所成也。

     又大本雲: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同目犍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

    又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

    今來成佛,得随所願。

    行所成者,大本雲:爾時法藏教化衆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無量衆生,發菩提心。

    行今成就,有斯莊嚴,皆以願行為能成就。

    光壽無量,化伴無數,為所成就。

    一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竟。

     丙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三丁初往生皆登不退二補處上士莫測三特勸發願求生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

     此科承前:既聞極樂依正莊嚴,而生深信;自當依信發願。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殊勝超絕,不可思議。

    但得往生,悉皆圓證三不退;故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譯雲不退轉地。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

    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墜二乘地。

    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

    ○不退更有三義:一、大乘不退:往生彼國,趣入大乘,更不退轉複作二乘故。

    二、已得不退:但生彼國,凡所已得,更不退轉喪失本有故。

    三、未得不退:但生彼國,凡所未得,更不退轉阻其前進故。

    如上所雲不退,非獨指彼國久修上士,但凡初生之者,莫不皆然。

    即使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若非彌陀之大願,持名之奇勳,安克臻此。

     疏鈔引十疑論,有五因緣,故得不退。

    一者、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

    謂如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聞我名号,皈依精進,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諸佛法,永不退轉。

    譬如涉海,得乘巨航,不沉溺故。

    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念念增進,故得不退。

    謂如大本言見佛光明而生慈心。

    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攝受此人。

    譬如日月照燭暗途,不墜坑塹故。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演法音;聞者常念三寶,故得不退。

    謂如此經及二部中說,譬之亡者聞鐘磬聲,增其正念故。

    四者、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