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上

關燈
伽,譯雲妙音。

    大論雲:如迦陵頻伽鳥,在殼中未出,聲超餘鳥。

    又正法念處經雲:此鳥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

    共命之鳥,一身兩頭,報同識别。

    梵語耆婆耆婆迦,此譯為生。

    勝天王經雲生生。

    或譯命。

    法華經雲命命。

    雜寶藏經雲共命。

    雖然心識各别,同一報命也。

    後二種西竺亦有。

    是諸衆鳥,在此土西竺,已稱珍異。

    然名雖相同,實則相遠。

    彼土諸鳥,乃彌陀願力化生,形體色音,轉更奇妙。

    所出之音,柔和而不暴,幽雅而不俗。

    由不暴故,能令聽者躁心自釋。

    由不俗故,能令聽者欲心自祛。

    疏鈔雲:由之瑟尚缺于和,鄭之聲大背于雅。

    鳥兼二美,是黃鐘大呂所不及也。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其字指上衆鳥,非僅音聲和雅可愛,且能演揚宣暢一切佛法道品。

    五根等,即修行入道之品故。

    他經共有七科三十七分,此經惟列二十五分。

    尋常判屬小乘,實則可通大乘。

    智度論雲:‘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

    ’涅槃經雲:‘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醒醐。

    ’此皆大乘說。

    念佛法門,橫截生死,永斷輪回,正屬大乘。

    五根等,可通一切修門;今一一皆約念佛法門解。

     五根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根有能生義,如樹有根,能生花果,而得成熟,故以根名。

    信根者,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衆苦,其國人民但受諸樂。

    信有彌陀現在說法,接引念佛衆生、往生彼國。

    此皆實事實境,非同化城之喻設也。

    信有願求往生執持名号,臨終決定得生;古德先賢,不一而足。

    信釋迦必無妄語,彌陀豈有虛願?六方諸佛定無謬贊。

    而此念佛法門,的可依承也。

    此皆約事言信也。

     信西方依正莊嚴,本不出當人念佛心外;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況祗十萬億佛土乎?淨土本唯心之淨土,彌陀乃自性之彌陀;此二語須善會之!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非撥無淨土彌陀也,乃謂現在極樂依正,皆不離心性之外;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極樂豈在空外耶?此則約理言信也。

    能起事理二信,是名信根。

     進根者,既深信念佛,依信發願,依願立行,精勤不懈,是名進根。

    念根者,既求往生,精進念佛,念念無間,心口相應,是名念根。

    定根者,既專念彌陀,系緣一境,萬慮頓銷,一心不亂,是名定根。

    慧根者,既定心成就,慧照現前,不住有念,不落無記,是名慧根。

    以此五法次第調治,譬如陰陽和适,能令諸根增長。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一、不為他伏,因于念佛法門,生深勝解,他法所難制伏。

    二、而能伏他,因其念力成就,具大威勢,而能摧伏一切。

    信力者,深信念佛成佛,因果相契;如大勢至法王子所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信根增長,能破疑惑,不為動搖;能拒邪說,不為迷亂;自斷煩惱,不為侵害:是名信力。

    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懈怠,不存身見。

    晝夜六時,執持名号:是名進力。

    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單提正念,專念彌陀,念念相續:是名念力。

    定力者,定根增長,能除一切亂想分别;惟是一佛,印在心頭:是名定力。

    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邪解;決定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支,梵語菩提,此譯為覺。

    分,即是支。

    瑜伽雲:諸已證入正位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

    由前根力既固,後須覺慧,合宜而用。

    一、擇覺支: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别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故。

    今于八萬四千法門中,揀擇念佛一法,至簡易,至直捷,是為圓頓不思議法門也。

    二、進覺支: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故。

    今依忻厭門,而修念佛行;自可舍穢趨淨,離苦得樂也。

    三、喜覺支:心得法喜,善能覺了,不随順倒之法而生喜故。

    今聞持名念佛,往生淨土,心生法喜,依教修持也。

    四、除覺支: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了,斷絕虛僞,不損真正善根故。

    今持名念佛,以一念而除衆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五、舍覺支: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虛僞,永不追憶故。

    今系心一佛,衆緣俱舍,于此娑婆極生厭離也。

    六、定覺支:發諸禅定,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見愛故。

    今念佛功深,一心寂然而不動亂,心亦不著也。

    七、念覺支: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

    若心沉沒,當念用擇、進、喜三支,察而起之。

    若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三支,攝而伏之。

    今修此念佛法門,時起覺照,不著二邊。

    若住有念,是謂有邊,即念用除、舍、定而調之。

    若住無念,是謂無邊,即念用擇、進、喜,而治之。

    恒令定慧平等,中中流入。

    古德雲:‘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果能跳出有無這兩關,則終日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矣。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聖,即無漏聖德;由前擇法覺分,故入正道。

    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為道。

    共有八分:一、正見:以無漏慧,見理分明,而不錯謬。

    見此持名一法,乃為徑中捷徑,可以橫超三界,永脫輪回。

    二、正思惟:以無漏慧,除諸邪思,住清淨正意業中;系緣淨土,求願往生。

    三、正語:以無漏慧,攝諸口業,住清淨正語業中;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四、正業:以無漏慧,除身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五、正命:以無漏慧,除五邪命,住清淨正命中;不求利養,放下念佛。

    五邪命者: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

    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

    五、說得供養,以動人心。

    以此五者活命,為邪命。

    六、正精進:以無漏慧,除諸懈怠,勤行精進;晝夜時六,一心念佛。

    七、正念:以無漏慧,除諸雜念;專念洪名,以為正修;兼念萬善,以為助行,心不動失。

    如永明壽禅師,每日彌陀十萬;兼修萬善,莊嚴淨土。

    八、正定:以無漏慧,除諸散亂;一心念佛,決定不移。

    念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忘身忘境,三昧現前。

     如是等法者:如是、指法之诃,指上列根力覺道,四科二十五品。

    等者,等餘四攝、六度、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法。

     問:此經不列念處正勤神足者,何也?答:念處中,一身念處,是觀身不淨。

    彼土衆生,清淨蓮華所生,相好莊嚴,不必作不淨觀。

    二受念處,是觀受是苦。

    極樂國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不必更觀苦受。

     又正勤中,未生惡勿生,已生惡令斷;其國衆生,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至起惡,不必更斷于惡。

     又神足中,第一欲神足,謂于所求境,希向慕樂。

    今彼土衆生,由厭穢祈淨,厭苦求樂,已得往生極樂淨土、則所求願滿,不必更起樂欲。

    為此故,不列前三科,但演四科二十五品。

    初衆鳥說法竟。

     壬二聞音獲益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是音:即前衆鳥所說一切法音。

    能令聞者悉念三寶,足知說法有方,善能開示悟入于人也。

    佛法僧而稱三寶者,以其可尊可貴也;佛福慧兩足,為兩足尊;法離欲清淨,為離欲尊;僧衆中福田,為衆中尊。

    三寶有住持一體之别;住持者,世間三寶也。

    金銀土木,雕鑄塑繪,為佛寶;黃卷赤牍,三藏聖教,為法寶;嚴淨毗尼戒律,紹宏佛化,為僧寶。

    一體者,自性三寶也,靈覺體性,圓明照了,為佛寶;性具恒沙,稱性功德,為法寶;理智不二,和合無違,為僧寶。

    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

    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

    性相一如,不分而分,二而不二也。

    ○念三寶亦有自他之分:念他者,念彌陀願力廣大,變化諸鳥,即念佛也。

    念恒令法音宣流,聞者生解,即念法也。

    念菩薩所修行門,無量差别,即念僧也。

    念自者,念真如本覺佛性,人人具足,即念佛也。

    念一真法界之心,能生萬法,即念法也。

    念心法雖有二名,和合不二,即念僧也。

    若但念他而不念自,猶是未悟真理;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三寶也。

    二聞音獲益竟。

     壬三别釋疑難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汝勿謂者:誡其不可作是說也。

    恐人疑雲:法藏第一大願,即雲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今有衆鳥,豈不相違耶?故誡其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此鳥非但不同世間之鳥,以愚癡為因,不能說法;尚且不同諸天之鳥,雖能說法,未離業報也。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此征釋;首句征,以下釋。

    所以不可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因彼佛願力廣大,成就莊嚴,國中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此三道,依五逆十惡,為地獄因;悭貪嫉妒,為餓鬼因;愚癡暗昧,為畜生因。

    由惡因所感惡果,故名惡道。

    法藏願雲:我刹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故今成佛,其國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何況反顯意,顯其必無也。

    非唯目所未睹,亦複耳所不聞也。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出其所以。

    彼國既無惡道,何以現有諸鳥?當知此鳥,皆是彌陀願力,欲令法音宣布流傳,以不思議之力,所化作耳。

    十六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

    如意珠王,亦即彼佛不思議力之所化也。

     問:法藏願後偈雲: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何雲尚無惡道之名?答:彼偈次雲: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則知未生之前,早植淨緣;既生彼國,皆成上善;相好同佛,豈複存惡道之形體耶?初有情法利竟。

     辛二無情法利分二壬初各出其相二結由佛力今初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行樹羅網,本依報無情之物,風吹出音,能令聞者皆念三寶,是為法利;同前鳥音說法無異。

    風而曰微者,風之美也。

    輕清醇和,令人可愛;非同此土之暴風猛作,飓風為災,令人可厭可懼也。

    行樹羅網,既皆諸寶所成,則微風吹動,戛玉敲金,铿然出聲,如百千樂同時并作,宮商什奏,律呂克諧;又何止巍巍洋洋,志在高山流水也。

    其音亦宣根力覺道種鐘道品,人天之樂,所不能及。

    故令聞者,鹹念三寶。

    經中不言說法者,文略也。

    但含在微妙音中。

    柔和幽雅曰微,音能說法曰妙。

    如大本所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即其證也。

    聞念三寶,而曰自然,正由音中贊揚三寶功德。

    或贊佛具一切智,能開衆生道眼;贊法如阿伽陀,能治衆生心病;贊僧修如實行,能作衆生标榜。

    故令一聞,自然興念。

    華嚴台網,皆出頌言;雷音寶林,鹹宣妙偈;即其類也。

     此土情無情聲,亦皆說法。

    迷者茫然不知,達者豁然悟入;如聞莺聲擊竹聲而悟道者是也。

    頭頭顯露,物物全彰。

    鳥語莺鳴,總是深談般若;松聲竹韻,無非鹹演真诠;此土尚然,況清淨莊嚴之佛土乎。

    初各出其相竟。

     壬二結由佛力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結上化禽風樹,法音莊嚴,亦皆彼佛願行功德之所成就。

    願所成者,法藏第四十六願雲: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随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故化禽風樹,皆演法音,行所成者,大本所雲:願後修行,常以和言愛語,饒益衆生,是以得成微風吹動樹網,皆出妙音。

    又雲: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衆生聞者鹹念三寶。

    願行、為能莊嚴之因,情無情之法音,為所莊嚴之果。

    初依報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