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上

關燈
聞者。

    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于無上菩提。

    是水本無情,而能說法,又豈思議所能及哉! 又雲:既皆浴已,或坐于蓮華之上;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經行者。

    有在虛空中講經者,乃至坐禅經行者。

    各随其質,而有所得。

    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

    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

    是水本觸塵,能令進業,又豈思議所能及哉!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四邊即池之四岸。

    陛級名階,踐之上升;坦途曰道,履之遊行;若階若道,皆四寶所成。

    四岸之上,更有樓閣。

    重屋曰樓,岑樓曰閣。

    此即佛僧諸上善人所居之處。

    以者用也,非同此方樓閣,乃用土木磚石為之;彼則皆用七寶莊嚴而較飾之。

    大本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

    菩薩所居,亦複如是。

    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

    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

    今言七寶,又不雲高下大小,皆省文也。

    金有四義:其體堅固,其性柔軟,其色光明,其價貴重。

    銀為白金,四義皆所不及,當距數十倍。

    琉璃,譯雲青色寶,又雲不遠,(山名)山出此寶,以近波羅奈城,故名不遠。

    玻璃,譯雲水玉,即水晶。

    砗磲,譯雲大貝,貝為海中介蟲,大者為寶;有雲非梵語,以其形似車之渠,渠者網也。

    赤珠,乃赤蟲所出之珠,與蚌胎、蛇腦、魚腹,所出之珠稍異。

    瑪瑙,有山水二種之别,其色不一;紅者,暗中觸之,則能生光。

    如上七寶,但取名同此方,實則一一超勝百千萬倍。

     問:堯處茆茨,禹卑宮室,回居陋巷,古聖賢祗貴其德,不重寶嚴。

    即令讀古者,無不景仰其風。

    西方佛聖,何為不然,獨尚外觀耶?答:此彌陀大開方便,俯就機宜;順衆生厭穢忻淨,舍苦求樂之心理;以大願行,莊嚴極樂淨土,令知取舍。

    正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

    疏鈔雲:喻如正厄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舍故即新。

    但得往生,終成解脫。

    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七寶池中,蓮華無量。

    其形之大,猶如轉輪聖王千輻金輪,大一由旬,且據最小者言之。

    若據觀經大本所雲:尚不止此。

    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大本雲: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不可局定常人所禦車輪,而為限量。

    随十方衆生,念佛之力,有勤惰不等;故所感蓮華,有大小不一。

    舉喻車輪者,非但狀蓮之形,而且表蓮之德。

    輪有運載義,而華輪能遍至十方,接引念佛衆生,出離苦海,往生樂國。

    即此華輪,可為彌陀大願船,普載衆生,同赴蓮池會也。

     華分四色,色各有光。

    青色曰優缽羅,黃色曰拘勿頭,赤色曰缽頭摩,白色曰芬陀利。

    十方衆生,發心念佛,寶池中即時生一蓮蕊;随其念力,而為增長;命終往生,即托質此蓮,是謂蓮胎。

    乃以蓮華為父母,清淨受生,華開見佛。

    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

    故西方極樂,亦稱蓮邦。

    淨土法門,是為蓮宗;念佛之會,名曰蓮社;同行之侶,稱為蓮友。

     微妙香潔:特舉蓮之四德。

    微者,幽微;根産金沙,華浮德水,形量不定,各随念力,是謂幽微。

    又微者,精微;七寶所成,光色相稱,炜烨煥爛,明耀日月,是謂精微。

    ○妙者,此方念佛,華即标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妙。

    又上中下品,各随功行,無量往生,不相錯謬,是為勝劣分明妙,○香者,此方之蓮,濯清漣而不妖,清風徐來,馨香遠聞。

    況彼土之蓮,光色既異,而香氣自不待言。

    ○潔者,此方之蓮,出污泥而不染,翠蓋輕搖,瑩然清潔。

    況彼土之蓮,産自寶池,其潔淨何可為喻,初各出其相竟。

     庚二結由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成就二字,當分能所。

    以彌陀願行,為能成就;以上文池水、階道、樓閣、蓮華,為所成就。

    如是二字,即指池水等所受用境。

    一一莊嚴殊勝,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及道前所修大行,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因中為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第三十二願雲: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

    嚴飾奇妙,超諸天人,是謂大願。

     大行者,大本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刹清淨之行,如彼修持。

    又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無作,以行教化,緻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是謂大行。

    即此願行功德,為能成就莊嚴所受用境。

    大本雲: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

     功德者:乃無漏稱性功德。

    性本自具一切莊嚴,非由佛力,不能成就。

    佛在因中,發願起行;願行圓滿,莊嚴淨土,為衆生作增上緣。

    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為所緣緣。

    衆生緣此莊嚴淨土,起忻厭心,而修淨業。

    由此淨業,仗自他力,而生淨土;一一皆不離自性。

    彌陀亦以大願大行,成就自性無漏功德莊嚴。

    離性之外,能所皆不可得。

    初明所受用境竟。

     己二明能所受境分二庚初通約五根五塵明受用二别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初中二辛初各出其相二結由佛力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

     此明諸根對境,無非樂受。

    彼土衆生,雖受諸樂,卻不妨道,反能助道,觀下自知。

    根為能受,塵為所受,故科名能所受境。

    先舉耳聲、眼色: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上則天樂鳴于空,下則黃金嚴其地。

    天樂有二:一、天人之樂,大本雲: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于是第二忉利天王,乃至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

    二、天然之樂,大本又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亮,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常作亦二義:一、諸天之多,常修供養,故緻天樂,音無間歇。

    二、天然樂音,不鼓自鳴,不同世樂,或作或辍。

    今人念佛,臨終之時,天樂來迎,亦精修淨業所感而然。

     黃金為地者:與大本觀經稍異。

    大本雲:彼刹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為地。

    或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

    恢廓曠蕩,不可窮盡。

    在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

    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齊分明。

    據兩經參考,彼土具足衆寶。

    黃金琉璃,皆各約一隅而言,不必定執。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天樂,是耳根對聲塵;金地,是眼根對色塵。

    此處雨華,是眼鼻兩根,對色香二塵。

    六時者:晝三時,夜三時;晝夜各分初分、中分、後分,合為六時。

    又按此方時分,子醜至戌亥十二時,晝夜各六時也,極樂世界,不假日月光明,不過随順此方而雲晝夜。

    日月有無,大本諸譯,亦皆不定。

    後漢支婁迦谶與吳支謙二譯,俱雲日月處空,因彼土無須彌山故。

    龍舒居士王日休,參會諸譯,而雲處空而不運轉。

    元魏菩提流志及宋法賢二譯,直言無有。

    極樂國中,當不定以日月而分晝夜也。

     雨字去聲,落也。

    曼陀羅,此雲适意;妙好天花,适悅人意。

    故天人雨華,以表供養、贊歎之意。

    供養,則如大本所雲:一切諸天,皆赉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贊歎,則如空生晏坐,帝釋散華。

    空生問雲:散華是誰?帝釋答曰:我乃天帝。

    空生又問:散華何為?帝釋又答:以尊者善說般若。

    空生雲:我乃無說。

    帝釋曰:尊者無說,我亦無聞。

    這正是善說般若,與善聽般若。

    淨土衆生,念空真念,正與般若相應,故感天人雨華供贊也。

     其土衆生下,明持華供佛,神足自在。

    衆生者:菩薩以下,乃至初生彼國者之通稱也。

    清旦者:東方始旦,而有清明之氣。

    淨土衆生,常于此時,盛華供佛。

    盛字平聲。

    衣祴即盛華具,或如此方之香袋也。

    華以衆妙言,則不止曼陀羅一種,當如法華所雲: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譯适意華大适意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譯柔軟華大柔軟華,或盛諸寶樹華。

    大本雲: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樹華,華生異香,随風四散;是彼方亦雨樹華,亦堪供佛。

    以華供佛,乃表真因趨向佛果也。

    他方者,對本國言。

    先供本師,後供他佛;自迩而遐,廣及十萬億佛土,一一諸佛,無不遍供。

    本來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

     食時者:早齋之時。

    即以者,不逾多時也。

    以清旦至早齋,為時至少。

    能于少時,而供多佛,明其神足不可思議。

    如一食頃,遍至十方,不假逾時,回還本國。

    此種神力,固由衆生淨業所感,亦由彌陀願力所緻。

    因中第二十三願雲: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飯食經行者:受齋之後,一心行道。

    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金缽、銀缽、種種寶缽,随意現前。

    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堿甘淡,各如所願,不餘不缺。

    不以美故,過量而食。

    食已自消,而無遺滓。

    或見色聞聲,意以為食,自然飽适,無所味著,身心輕利。

    食畢化去,時至複現。

     經行:即優遊自在,循環往複,絡繹不絕。

    或一心念佛,成輾轉參究,非徒散慮逍遙也。

    飯食,是舌根對味塵。

    經行,是身根對觸塵。

    當知飯食經行,頭頭無非是道。

    又不獨西方為然,蓮池大師雲:拈匙放著,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

    玩水觀山,徒勞萬裡。

    味哉言乎!初各出其相竟。

     辛二結由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如來重呼當機之名,告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天樂天華,衆生神足往還,飯食經行,一一無非彌陀願行功德之所莊嚴。

    願者,大本願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

    又願雲:我刹中人,欲食之時,寶缽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

    今者成佛,一一所願,皆悉成就。

    行者,大本雲: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

    因中既感天華之莊嚴,何況果上?又雲:或為比丘,或為天王,或為輪王,或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養。

    故感果上國中人民,一食之頃,遍供多佛,神足之莊嚴。

    又雲: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于佛。

    故得成就佛果位中天樂鳴空,國中衆生自然衣食等之莊嚴。

    初通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庚二别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辛初有情法利二無情法利初中分三壬初衆鳥說法二聞音獲益三别釋疑難今初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種種者不一之謂也。

    奇妙,言品類異常。

    形殊衆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

    雜色,則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

    下略出六種,前四種,此土亦有,人所常見。

    而鶴有玄黃蒼白四色,以純白為正,世亦不多。

    孔雀形色多同。

    鹦鹉亦有紅黃白綠灰紫黑色之類,以紅嘴綠羽為貴。

    此鳥解事人語,古詩雲:鹦鹉前頭不敢言。

    又記曰:鹦鹉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應禽獄。

    則于人道尚且未通,安能同彼土之宣演妙法也。

    舍利解見在前。

     迦陵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