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關燈
小
中
大
為往生之三資糧。
‘不可以少善根’者。
念佛即多善根。
‘不可以少福德’者。
念佛即多福德。
何以故。
念佛即得仗佛無量善根福德故。
能念為因。
所念為緣。
能所不二。
同一無量善根福德因緣。
即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詞。
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
有善者有不善者。
若究竟說。
善者男不自知是男。
女不自知是女。
而亦非傻子呆子之無識。
又非磚頭瓦塊之無知。
如淨名經觀衆生品雲。
舍利弗從文殊菩薩問疾于維摩居士。
有天女散花于室内。
‘舍利弗言。
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曰。
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就淺近說。
能受佛皈戒。
念佛求往生者。
皆善男女。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者。
四十八願中。
願願所度皆此等男女。
即能得念佛三昧之人也。
念佛有事念理念。
事念得事三昧。
理念得理三昧。
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
能念是娑婆衆生。
所念是極樂彌陀。
有自有他。
有彼有此。
差别不同。
故為事念。
理念者。
所念佛即理也。
能念心亦理也。
無有自他。
無彼無此。
故曰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事三昧者。
一切事作到熟至極處。
不用起作事之心。
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謂也。
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即不用心亦不颠倒錯亂之謂也。
持名念佛。
一切男女。
各有根器不等所處環境。
亦各不同。
故念佛或高聲念。
或低聲念。
或默念。
或金剛念。
怎樣念與自己合式。
就怎樣念。
高聲念功德大。
能令一切鬼神人畜。
聞者得益。
自己亦能随念反聞故。
若氣力不佳。
就低聲念。
要将此念轉熟。
妄想轉生。
須念念相續。
氣再不足。
則默念。
但默念力弱。
或起昏沉。
或起妄想。
即當金剛念。
金剛者。
堅固義。
即心念唇動。
不必出聲。
舌根意根。
如兩股繩合起。
即有力。
或加耳根。
三股合起。
念到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則六根打成一片。
無第二事可以擾動。
事三昧成矣。
大勢至菩薩念佛章雲。
‘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是也。
’若得理三昧者。
理即法身。
念法身佛。
即同參禅。
看如何是法身本來面目。
或名看話頭。
法身是諸法之本。
亦是話語之頭。
念佛時。
看一句佛号之話。
從誰發起。
故曰看話頭。
但有疑須參。
無疑便念。
忝須忝透疑情。
念須念破障礙。
疑亦障礙耳。
若知法身無相。
以無相念。
蓦直念去。
初念似有障礙。
久久功純。
障盡理顯。
即得理三昧也。
故古人雲。
一句彌陀深妙禅。
參禅參心。
理念即參。
依教修真空絕相觀。
亦複如是。
真空亦即法身無相。
會得此意。
參禅習觀念佛。
其義一也。
深入容易得定。
話頭與真空多就因說。
念佛法身多就果說。
故多善根福德因緣。
若一日一心不亂。
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
七若字皆不定之詞。
衆生根有利鈍不等故。
或極鈍者須七日。
極利者一日即成。
此約出世智說。
或極利須七日。
極鈍者一日即成。
此約世智說。
其非極鈍利者。
可以例知。
真正打七。
多不過十人。
著新淨衣。
齋戒沐浴。
功夫先已純熟。
七日加工。
克期取證。
不須開示。
講開示即打閑岔。
此會打七。
是成就大家學念佛耳。
佛有大智。
知機知根。
死心念佛。
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
不肯死心。
不能濟事。
非佛語謬。
愚早年見報載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
得念佛三昧。
有人請問。
雲何念佛。
可得利益。
答曰。
死下心去念。
又問曰。
心雲何死得下去。
答曰。
死下去了便知。
此事可為知者道。
難與俗人言。
雖然如是。
不妨饒舌。
說一相似語。
心本活潑靈通。
雲何言死。
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
換來念佛。
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
救得法身活。
譬如作賊人。
賊心死下去。
一心作正人。
心若真死。
将誰念佛。
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亂。
還要一心不亂念。
‘其人臨命終時’者。
其人即一心不亂之人。
命終時。
即娑婆報盡時也。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人之前。
接引其人往生也。
彌陀是主。
聖衆是伴。
有見主不見伴者。
有見伴不見主者。
今主伴齊見。
即往生上品者也。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者。
因自己念佛三昧力。
及佛加被力。
故心不颠倒。
颠倒者。
或不足疑而生疑。
或不足懼而生懼。
或貪戀眷屬。
或挂礙财帛。
或見刀山劍樹地獄。
謂是五欲園林。
歡喜投入。
或見畜類胎髒。
謂是華美樓閣。
直捷闖進。
或見人道交遘。
急去争風奪淫。
全身沒入便道成胎。
種種颠倒。
卒難盡述。
念佛仗佛加被故。
心不颠倒。
亦不經中有身。
其速如電。
即得在生。
極樂世界。
蓮池化生。
此土生天堕地獄。
皆無中陰。
生西亦然。
生即無一生。
無生而生。
前言萬修萬人去。
是就攝受衆生說。
若決定往生者。
須得念佛三昧為鐵券。
其次不會造業者。
如愚夫庸婦。
鹦鹉八哥。
念佛皆得往生者。
可以為證。
二重勸 舍利弗。
我見是利。
故說此言。
若有衆生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
’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
若回指前文即往生彼國一生即得補處。
及與一生補處為伴等利益也。
‘故說此言’者。
指上佛教善男女執持名号。
持至一心不亂之因也。
若有衆生聞說如是因。
不願修如是果。
不願得者。
非狂即癡。
故重勸曰。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寂光淨土即是佛性。
人人本具。
個個不無。
隻以業障所障。
故不與佛同。
依他宗修。
雖能開悟。
業障未消。
終成隔礙。
故楞嚴經雲。
理雖頓悟。
事須漸除。
今言帶業往生者。
正以凡夫不知業無體性。
故作如是言而攝受耳。
及至生已。
必悟無生。
無生理中豈有業乎。
故曰了得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普勸三:乙二結勸;丙初勸信流通二;丙二勸願流通;丙三勸行流通;丁初略引标題六;丁二征釋經題;戊初東方。
舍利弗。
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鞞佛。
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
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
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意謂。
此經既是佛無問自說而為發起。
當然仍是佛流通。
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餘人不堪流通。
故釋迦與六方佛勸信流通。
今略引東方佛贊歎勸信。
以證自贊勸信不虛。
故先牒自贊曰。
‘舍利弗。
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後正引東方某佛某佛贊歎勸信曰。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之利二字。
指法藏比丘第十七願行所成。
諸佛勸信。
亦即衆生之利。
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第十七願雲。
‘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
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此願似乎好名。
而實與世間好名不同。
世間所好是假名。
法藏比丘發願之後。
即廣行六度萬行。
及普賢行。
饒益衆生。
諸惡不作。
衆善奉行。
願以名利益衆生。
始成諸佛勸信。
及成衆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據廣本說。
是十方佛贊。
東方佛在東方為衆生贊彌陀功德。
餘九方亦如是贊。
故我佛釋迦亦如是贊。
又釋迦贊時。
十方諸佛同贊。
言不頓彰。
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故。
自他不二故。
此是略說。
若廣說即十方各恒河沙數諸佛同贊。
猶謂之略。
‘廣長舌相’者。
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
約化相舌出覆面。
上至發際。
約報相舌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相是妙有。
亦即是真空。
不礙三千大千中一切情與無情。
又佛以三世間為一身。
佛之舌遍于一切衆生口中。
衆生舌即是佛舌。
故有一衆生贊彌陀。
即是釋迦及諸佛贊彌陀。
所有鹦鹉八哥衆鳥和鳴。
皆是贊彌陀。
此文末後十六字。
是本經經題。
上八字約佛德。
是諸佛所稱贊之功德。
下八字約法。
是諸佛所護念之經。
今羅什法師所立之題。
雖略而義實無異。
難信故護念稱贊以勸信。
衆生信故。
經乃流通。
東方如是。
餘方皆然。
但諸佛名号。
皆以德彰。
德無盡故。
一一名皆非思議之所能及。
有智辯者。
當随意發揮之。
一一皆是萬德莊嚴。
戊二南方 舍利弗。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
大焰肩佛。
須彌燈佛。
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三西方 舍利弗。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
無量幢佛。
大光佛。
大明佛。
寶相佛。
淨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四北方 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
最勝音佛。
難沮佛。
日生佛。
網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五下方 舍利弗。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
名聞佛。
名光佛。
達摩佛。
法幢佛。
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六上方 舍利弗。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香光佛。
大焰肩佛。
雜色寶花嚴身佛。
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丁二征釋經題 舍利弗。
于汝意雲何。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及聞諸佛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原題十六字。
前八字即正宗分中廣稱贊者是也。
餘八字未釋其義。
故我佛釋迦大慈。
再加征釋以勸信。
若有人具足聞慧。
聞法持法。
聞諸佛名持諸佛名。
亦如聞持彌陀名号故。
亦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亦得一生補處菩提。
故曰汝等皆當信受雲雲。
大本彌陀經。
佛對彌勒菩薩雲。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多住百歲。
此即我佛護念此經也。
此與大本同一淨土法故。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
若有人已發願。
今發願。
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彼國土。
若已生。
若今生。
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
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發願’者。
已生西方。
‘今發願’者。
現生西方。
‘當發願’者。
當生西方。
蓋以娑婆一念念佛時。
即西方七寶池中蓮花生時。
念念念佛。
花即漸漸增長。
娑婆命終時。
即從蓮花化生。
娑婆命終者。
染污因緣報畢故。
蓮花化生者。
清淨因緣果現故。
佛性本來無生滅。
而能随染淨等緣。
示現生滅。
随染則終無了期。
随淨則可以漸證不生不滅。
故佛勸願得生淨變化土。
即可橫超。
超至究竟不生不滅之常寂光淨土矣。
此法不假信者願者。
向誰流通。
後世衆生。
其将何法以為穩得脫苦之方。
丙三勸行流通二;丁初諸佛轉贊 舍利弗。
如我今者。
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能于娑婆國土。
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如我今’者。
稱贊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功德。
是承上文自己稱贊諸佛。
彼諸佛句。
是彌陀及六方佛亦轉贊我佛。
而作是言句。
即入諸佛口吻曰釋迦牟尼佛。
能為二種甚難希有之事。
一者能于五濁惡世成佛。
二者能為惡世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淨土法門。
說即勸也。
勸人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梵語娑婆。
此雲堪忍。
約佛說。
慈悲廣大。
堪可忍耐此土衆生難度而能忍度故。
約衆生說。
愚癡深重。
堪可忍耐此土八苦。
不求出離故。
五濁者。
一劫濁。
劫即時分。
時無濁與不濁。
以有見等四濁聚會之時曰劫濁。
二見濁有五。
一執身見為我之見。
二執自他等二邊之見。
三偏邪之見。
四取己邪見為正見之見。
五取外道戒之邪見。
此五利使。
使正見渾濁故。
三煩惱濁。
即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使法身慧命昏煩惱亂故。
五利五鈍。
亦通名十使煩惱。
使愚人造業受苦故。
四衆生濁。
即糊糊塗塗于六道生死故。
五命濁。
即壽命短促故。
信願念佛。
可以轉四濁聚會之劫濁。
為清淨大海衆聚會之時。
轉五邪見濁。
為無量光智。
轉昏煩亂濁。
為常寂光定。
轉六道衆生濁。
為蓮花化生。
轉短命濁。
為無量壽。
若欲轉此五濁。
先以正見轉邪見。
具正見者。
即能信願念佛矣。
若道無善根。
正好以念佛種善根。
若道善根淺薄。
正好以念佛栽培。
佛即菩提。
以菩提根。
成大菩提。
亦何難之有。
丁二教主結歎 舍利弗。
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我佛不可思議二難功德。
已如諸佛轉贊。
尚未觌面付囑。
故此呼當機以代表一切衆生。
皆當盡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二難事。
故末句雲。
是為甚難。
并非說難以駭人聽聞。
實欲令人勉其所難。
以便離苦得樂。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
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
長老舍利弗。
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切世間’指三世間。
及天龍八部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法喜充滿故。
作禮者謝法也。
而去者。
各回各處。
是法住法位也。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終
‘不可以少善根’者。
念佛即多善根。
‘不可以少福德’者。
念佛即多福德。
何以故。
念佛即得仗佛無量善根福德故。
能念為因。
所念為緣。
能所不二。
同一無量善根福德因緣。
即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詞。
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
有善者有不善者。
若究竟說。
善者男不自知是男。
女不自知是女。
而亦非傻子呆子之無識。
又非磚頭瓦塊之無知。
如淨名經觀衆生品雲。
舍利弗從文殊菩薩問疾于維摩居士。
有天女散花于室内。
‘舍利弗言。
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曰。
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就淺近說。
能受佛皈戒。
念佛求往生者。
皆善男女。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者。
四十八願中。
願願所度皆此等男女。
即能得念佛三昧之人也。
念佛有事念理念。
事念得事三昧。
理念得理三昧。
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
能念是娑婆衆生。
所念是極樂彌陀。
有自有他。
有彼有此。
差别不同。
故為事念。
理念者。
所念佛即理也。
能念心亦理也。
無有自他。
無彼無此。
故曰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事三昧者。
一切事作到熟至極處。
不用起作事之心。
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謂也。
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即不用心亦不颠倒錯亂之謂也。
持名念佛。
一切男女。
各有根器不等所處環境。
亦各不同。
故念佛或高聲念。
或低聲念。
或默念。
或金剛念。
怎樣念與自己合式。
就怎樣念。
高聲念功德大。
能令一切鬼神人畜。
聞者得益。
自己亦能随念反聞故。
若氣力不佳。
就低聲念。
要将此念轉熟。
妄想轉生。
須念念相續。
氣再不足。
則默念。
但默念力弱。
或起昏沉。
或起妄想。
即當金剛念。
金剛者。
堅固義。
即心念唇動。
不必出聲。
舌根意根。
如兩股繩合起。
即有力。
或加耳根。
三股合起。
念到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則六根打成一片。
無第二事可以擾動。
事三昧成矣。
大勢至菩薩念佛章雲。
‘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是也。
’若得理三昧者。
理即法身。
念法身佛。
即同參禅。
看如何是法身本來面目。
或名看話頭。
法身是諸法之本。
亦是話語之頭。
念佛時。
看一句佛号之話。
從誰發起。
故曰看話頭。
但有疑須參。
無疑便念。
忝須忝透疑情。
念須念破障礙。
疑亦障礙耳。
若知法身無相。
以無相念。
蓦直念去。
初念似有障礙。
久久功純。
障盡理顯。
即得理三昧也。
故古人雲。
一句彌陀深妙禅。
參禅參心。
理念即參。
依教修真空絕相觀。
亦複如是。
真空亦即法身無相。
會得此意。
參禅習觀念佛。
其義一也。
深入容易得定。
話頭與真空多就因說。
念佛法身多就果說。
故多善根福德因緣。
若一日一心不亂。
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
七若字皆不定之詞。
衆生根有利鈍不等故。
或極鈍者須七日。
極利者一日即成。
此約出世智說。
或極利須七日。
極鈍者一日即成。
此約世智說。
其非極鈍利者。
可以例知。
真正打七。
多不過十人。
著新淨衣。
齋戒沐浴。
功夫先已純熟。
七日加工。
克期取證。
不須開示。
講開示即打閑岔。
此會打七。
是成就大家學念佛耳。
佛有大智。
知機知根。
死心念佛。
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
不肯死心。
不能濟事。
非佛語謬。
愚早年見報載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
得念佛三昧。
有人請問。
雲何念佛。
可得利益。
答曰。
死下心去念。
又問曰。
心雲何死得下去。
答曰。
死下去了便知。
此事可為知者道。
難與俗人言。
雖然如是。
不妨饒舌。
說一相似語。
心本活潑靈通。
雲何言死。
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
換來念佛。
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
救得法身活。
譬如作賊人。
賊心死下去。
一心作正人。
心若真死。
将誰念佛。
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亂。
還要一心不亂念。
‘其人臨命終時’者。
其人即一心不亂之人。
命終時。
即娑婆報盡時也。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人之前。
接引其人往生也。
彌陀是主。
聖衆是伴。
有見主不見伴者。
有見伴不見主者。
今主伴齊見。
即往生上品者也。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者。
因自己念佛三昧力。
及佛加被力。
故心不颠倒。
颠倒者。
或不足疑而生疑。
或不足懼而生懼。
或貪戀眷屬。
或挂礙财帛。
或見刀山劍樹地獄。
謂是五欲園林。
歡喜投入。
或見畜類胎髒。
謂是華美樓閣。
直捷闖進。
或見人道交遘。
急去争風奪淫。
全身沒入便道成胎。
種種颠倒。
卒難盡述。
念佛仗佛加被故。
心不颠倒。
亦不經中有身。
其速如電。
即得在生。
極樂世界。
蓮池化生。
此土生天堕地獄。
皆無中陰。
生西亦然。
生即無一生。
無生而生。
前言萬修萬人去。
是就攝受衆生說。
若決定往生者。
須得念佛三昧為鐵券。
其次不會造業者。
如愚夫庸婦。
鹦鹉八哥。
念佛皆得往生者。
可以為證。
二重勸 舍利弗。
我見是利。
故說此言。
若有衆生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
’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
若回指前文即往生彼國一生即得補處。
及與一生補處為伴等利益也。
‘故說此言’者。
指上佛教善男女執持名号。
持至一心不亂之因也。
若有衆生聞說如是因。
不願修如是果。
不願得者。
非狂即癡。
故重勸曰。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寂光淨土即是佛性。
人人本具。
個個不無。
隻以業障所障。
故不與佛同。
依他宗修。
雖能開悟。
業障未消。
終成隔礙。
故楞嚴經雲。
理雖頓悟。
事須漸除。
今言帶業往生者。
正以凡夫不知業無體性。
故作如是言而攝受耳。
及至生已。
必悟無生。
無生理中豈有業乎。
故曰了得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普勸三:乙二結勸;丙初勸信流通二;丙二勸願流通;丙三勸行流通;丁初略引标題六;丁二征釋經題;戊初東方。
舍利弗。
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鞞佛。
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
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
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意謂。
此經既是佛無問自說而為發起。
當然仍是佛流通。
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餘人不堪流通。
故釋迦與六方佛勸信流通。
今略引東方佛贊歎勸信。
以證自贊勸信不虛。
故先牒自贊曰。
‘舍利弗。
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後正引東方某佛某佛贊歎勸信曰。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之利二字。
指法藏比丘第十七願行所成。
諸佛勸信。
亦即衆生之利。
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第十七願雲。
‘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
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此願似乎好名。
而實與世間好名不同。
世間所好是假名。
法藏比丘發願之後。
即廣行六度萬行。
及普賢行。
饒益衆生。
諸惡不作。
衆善奉行。
願以名利益衆生。
始成諸佛勸信。
及成衆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
據廣本說。
是十方佛贊。
東方佛在東方為衆生贊彌陀功德。
餘九方亦如是贊。
故我佛釋迦亦如是贊。
又釋迦贊時。
十方諸佛同贊。
言不頓彰。
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故。
自他不二故。
此是略說。
若廣說即十方各恒河沙數諸佛同贊。
猶謂之略。
‘廣長舌相’者。
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
約化相舌出覆面。
上至發際。
約報相舌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相是妙有。
亦即是真空。
不礙三千大千中一切情與無情。
又佛以三世間為一身。
佛之舌遍于一切衆生口中。
衆生舌即是佛舌。
故有一衆生贊彌陀。
即是釋迦及諸佛贊彌陀。
所有鹦鹉八哥衆鳥和鳴。
皆是贊彌陀。
此文末後十六字。
是本經經題。
上八字約佛德。
是諸佛所稱贊之功德。
下八字約法。
是諸佛所護念之經。
今羅什法師所立之題。
雖略而義實無異。
難信故護念稱贊以勸信。
衆生信故。
經乃流通。
東方如是。
餘方皆然。
但諸佛名号。
皆以德彰。
德無盡故。
一一名皆非思議之所能及。
有智辯者。
當随意發揮之。
一一皆是萬德莊嚴。
戊二南方 舍利弗。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
大焰肩佛。
須彌燈佛。
無量精進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三西方 舍利弗。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
無量幢佛。
大光佛。
大明佛。
寶相佛。
淨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四北方 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
最勝音佛。
難沮佛。
日生佛。
網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五下方 舍利弗。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
名聞佛。
名光佛。
達摩佛。
法幢佛。
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六上方 舍利弗。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香光佛。
大焰肩佛。
雜色寶花嚴身佛。
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丁二征釋經題 舍利弗。
于汝意雲何。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及聞諸佛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原題十六字。
前八字即正宗分中廣稱贊者是也。
餘八字未釋其義。
故我佛釋迦大慈。
再加征釋以勸信。
若有人具足聞慧。
聞法持法。
聞諸佛名持諸佛名。
亦如聞持彌陀名号故。
亦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亦得一生補處菩提。
故曰汝等皆當信受雲雲。
大本彌陀經。
佛對彌勒菩薩雲。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多住百歲。
此即我佛護念此經也。
此與大本同一淨土法故。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
若有人已發願。
今發願。
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彼國土。
若已生。
若今生。
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
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發願’者。
已生西方。
‘今發願’者。
現生西方。
‘當發願’者。
當生西方。
蓋以娑婆一念念佛時。
即西方七寶池中蓮花生時。
念念念佛。
花即漸漸增長。
娑婆命終時。
即從蓮花化生。
娑婆命終者。
染污因緣報畢故。
蓮花化生者。
清淨因緣果現故。
佛性本來無生滅。
而能随染淨等緣。
示現生滅。
随染則終無了期。
随淨則可以漸證不生不滅。
故佛勸願得生淨變化土。
即可橫超。
超至究竟不生不滅之常寂光淨土矣。
此法不假信者願者。
向誰流通。
後世衆生。
其将何法以為穩得脫苦之方。
丙三勸行流通二;丁初諸佛轉贊 舍利弗。
如我今者。
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能于娑婆國土。
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如我今’者。
稱贊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功德。
是承上文自己稱贊諸佛。
彼諸佛句。
是彌陀及六方佛亦轉贊我佛。
而作是言句。
即入諸佛口吻曰釋迦牟尼佛。
能為二種甚難希有之事。
一者能于五濁惡世成佛。
二者能為惡世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淨土法門。
說即勸也。
勸人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梵語娑婆。
此雲堪忍。
約佛說。
慈悲廣大。
堪可忍耐此土衆生難度而能忍度故。
約衆生說。
愚癡深重。
堪可忍耐此土八苦。
不求出離故。
五濁者。
一劫濁。
劫即時分。
時無濁與不濁。
以有見等四濁聚會之時曰劫濁。
二見濁有五。
一執身見為我之見。
二執自他等二邊之見。
三偏邪之見。
四取己邪見為正見之見。
五取外道戒之邪見。
此五利使。
使正見渾濁故。
三煩惱濁。
即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使法身慧命昏煩惱亂故。
五利五鈍。
亦通名十使煩惱。
使愚人造業受苦故。
四衆生濁。
即糊糊塗塗于六道生死故。
五命濁。
即壽命短促故。
信願念佛。
可以轉四濁聚會之劫濁。
為清淨大海衆聚會之時。
轉五邪見濁。
為無量光智。
轉昏煩亂濁。
為常寂光定。
轉六道衆生濁。
為蓮花化生。
轉短命濁。
為無量壽。
若欲轉此五濁。
先以正見轉邪見。
具正見者。
即能信願念佛矣。
若道無善根。
正好以念佛種善根。
若道善根淺薄。
正好以念佛栽培。
佛即菩提。
以菩提根。
成大菩提。
亦何難之有。
丁二教主結歎 舍利弗。
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我佛不可思議二難功德。
已如諸佛轉贊。
尚未觌面付囑。
故此呼當機以代表一切衆生。
皆當盡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二難事。
故末句雲。
是為甚難。
并非說難以駭人聽聞。
實欲令人勉其所難。
以便離苦得樂。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
舍利弗及諸比丘。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
長老舍利弗。
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切世間’指三世間。
及天龍八部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法喜充滿故。
作禮者謝法也。
而去者。
各回各處。
是法住法位也。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