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關燈
小
中
大
度衆生為前提,豈有惡求多求?故雲‘不爾’。
本會大衆既能茹素念佛,自己發願求生西方,令衆生亦要發願求生西方,即是菩薩地位。
應當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切不宜多求。
具超群拔萃之志,萬不可為聲色貨利之所羁,以吾人觀之,此上不足,此下有餘,務須看得破、識得透。
若知足者,雖服粗弊,而有狐狜之溫;雖食蔾糗,而有膏粱之美;雖居蓬華,而有廈屋之安。
是知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遺教經雲:‘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越是富人,則愈苦惱,以有挂礙、有恐怖故。
知足之人,則不挂礙,而無有恐怖;無恐怖,即無苦惱。
若不汲汲于富貴,了達富貴如浮雲,一心念一句洪名,至事一心不亂,即是一切智;念至理一心不亂,即是道種智,及一切種智之智。
一切智破見思,斷分别我法二執;道種智破塵沙,斷俱生我執;一切種智破無明,斷俱生法執。
一斷一切斷,三惑齊斷,方是真智。
吾人應當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貪戀世樂,速返極樂家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惟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雲‘惟慧是業’。
四常行精進覺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此為第四覺。
人若具足‘偷安懶怠,懈堕放逸’八個字,無論士農工商,皆不成就。
即以淺近者明之,貧困之人,因懈怠而為乞丐;官貴之人,因懈怠而受貧乏。
世法尚爾,況出世法耶?故須覺悟,懈怠為堕落之道。
初二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約事相以明。
‘懈怠’則根身疲倦,心識放逸;‘墜落’則堕下難上,退後不前。
由此,上弘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皆喪失矣!又懈怠為在家出家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出家懈怠,則不出生死。
‘常行精進’,明觀治法。
謂吾人不可懶惰懈怠,須提起精神,立定足根,有百折不回之挺進,方可達其目的。
諺雲:‘有志者事竟成。
’故須精進勇猛。
精即純一不雜之謂;進者,升進不懈之謂。
修行人精進最為要緊,當知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教法門雖有八萬四千之多,然一一無非是應機施教,門門皆可以到清涼池,但須精修,一門深入,入一無妄。
若今日參禅,明日聽教,忽爾念佛,忽而持咒,東摩西索,至老無成,豈不可悲可憫!當知佛法雖多,貴在純一。
如參禅,則蓦直參禅;念佛,則老實念佛。
尤須精進勇猛,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常恒精進,則道業易成。
遺教雲:‘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精進,為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又為大乘百法中,十善法之一。
古人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此之謂也。
言‘破煩惱惡,摧伏四魔’者:煩,謂昏煩之法;惱,謂惱其心神。
所謂貪欲、嗔恚、愚癡等,種種昏亂煩擾之法,惱亂身心不安,故名煩惱。
攝善精進,以諸十善破十惱惡,以八萬四千法門破八萬四千煩惱。
淨名菩薩行品曰:‘披精進铠,持智慧劍,破煩惱賊。
’又雲:‘如制敵勝怨,乃可名勇。
’此明見思無明之怨賊,以精進故,悉能破也。
既能破惡,即能恐怖魔王,令共降伏而摧破之。
何故名魔?謂奪慧命、壞道法、傷功德、損法身,故名為魔,四魔者:(一)煩惱魔。
即貪欲等煩惱,能害身心之魔也。
(二)陰魔。
即五陰魔也。
(三)死魔。
四大故解,名之為死,能斷命根,即無常魔鬼也。
(四)天子魔。
即欲界大自在天之魔王,損壞行人善事之魔也。
行人了知生死實為苦,佛果決然樂,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立志堅強,遠離怯弱,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共戰。
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一心持名,照見五蘊皆空,無分别智現前。
若至事一心不亂,則外境湛然,天人無散花之處;若至理一心不亂,則内心空寂,賢聖無尋迹之地,唯一無量光壽,耀古騰今,頓超三界五陰牢獄,直往自性本具之極樂世界。
五多聞智慧覺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此第五多聞智慧覺,以破愚癡生死。
一念不覺,生三細六粗,即是愚癡,所謂無明昏昧,黑暗之義也。
總而言之,六識茫昧無知,五根皆昏迷不曉,故名愚癡。
是知無明不覺之愚癡,實為惑障之首、惡業之元也。
癡暗造業為因,感受生死為果,所以輪回六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曠劫輪回,無有出期,故名‘愚癡生死’。
十二品生死經,廣明有十二種生死:一無餘生死,阿羅漢證無生,三界無受生之處也。
二度于生死,阿那含已度欲界之死。
三有餘死,斯陀含往還于欲界之人天也。
四學度死,見須陀洹之道谛也。
五無數死,八忍八智之人也。
六歡喜死,學禅一心之人也。
七數數死,惡戒之人也。
八悔死,凡夫也。
九橫死,孤獨窮苦遭意外之人也。
十縛苦死,畜生。
十一燒爛死,地獄死也。
十二饑渴死,餓鬼也。
若依愚癡所感之生死者,必在數數死至饑渴死之間耳。
‘菩薩’下,乃是觀法。
衆生因愚故,所以轉智慧為無明;因癡故,所以轉涅槃為生死。
菩薩則多聞廣學,增長智慧,所以不愚不癡。
廣學則博究法藏,多聞則聽講經教。
能得多聞如來所說五時八教三藏十二部經,認真研學,領解受持,乃可增長智慧。
照見名‘智’,了解名‘慧’。
亦雲:知世谛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谛者,說以為慧。
實則二齊,無所分别。
法華義疏曰:‘慧門鑒空,智門照有。
’無量壽經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智度論曰:‘智慧知過去無礙,智慧知現在無礙,智慧知未來無礙。
’法華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足知諸佛智慧,非與凡夫世智辯聰所可同日而語也。
‘成就辯才’,謂得之于心,應之于口,心發智慧,口成辯才,于說法語言,能具辯明法相義理之巧才,故曰辯才。
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聞慧,身根聰也;智即思慧,意識通也;辯即修慧,舌根利也。
當知不特菩薩能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我人若發心念佛,聽經研究,明白教義,亦即是智慧。
如有恒常心研聽,自得智慧日增,愚癡日減。
倘僅能了知三界苦空之智慧,隻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乃相似之智慧,非真踐實理所發之智慧。
若能萬緣放下,精進勇猛,執持一句彌陀名号,至事理一心不亂時,自心中之大智慧自然顯現,靈光獨耀,唯一大光明藏,圓破五陰,圓超五濁,亦不離此一句彌陀。
上約自利而言。
當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生希有難遭之想。
古人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如發心聽經,于念佛法門,須格外留心。
自己明白此理,将此理展轉勸化,感動于人,即自生智慧辯才矣。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二句,正是利他法門。
‘教化’者,即勸化也,教人化惡為善、化迷歸悟、化凡成聖之義。
‘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一切’二字,乃是盡際包括之義。
無量壽經疏曰:‘舉一名餘,故雲一切。
’今菩薩以大慈大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随其衆生之機,施諸法雨,令獲清涼,悉以大樂。
‘樂’謂快樂,即安隐之義。
梵語素佉,此雲快樂;遇好緣好境,身心适悅者,謂之樂。
‘大樂’簡非世間之樂,乃出世之樂,不出二種:一無上菩提覺法樂,二無上涅槃寂靜樂。
鹹令衆生得無上菩提涅槃之樂,所以稱‘大’也。
此二句,明教化一切。
正顯不揀道俗賢愚,普皆化導,離苦得樂,全屬利他。
總之自他并利,自他鹹得開通佛法樂,學增識廣智慧樂,現得六根通利樂,當未鹹得三德安住樂。
若以四弘誓願對之,‘廣學多聞’句,即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句,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句,即衆生無邊誓願度;‘悉以大樂’句,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若統論此章,教化為法施,下章财施,不念不憎為無畏施。
圓滿此三種,智慧福德俱全,真可謂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此明第六平等布施覺。
‘貧’即貧乏;謂财物缺少,無衣無食,故名為貧。
‘苦’以逼迫為義,無衣故被寒熱所逼,無食故被饑火所燒,所以為之苦。
因貧窮困苦,而生怨恨,于怨天尤人中,或怨父母妻子,或怨親戚朋友,種種不同,故名‘多怨’。
論語雲:‘貧而無怨難。
’‘橫結惡緣’者,謂苦惱之境,逼迫于身,怨恨之念,聚積于心,一時交接,不能自持,遂演出種種不道德之行,為諸惡業緣,無不備造。
所謂悭惜己物,貪求人财,嫉妒其富,嗔恨其貴,生大邪見,撥無因果,打倒資本階級,高唱平等自由。
殊不知因果定律絲毫不差,富貴由夙世布施中來,貧賤由于宿業悭吝造業所緻,欲貧者成富、賤者至貴,何以能達?因中所作之業不平,果上貧富之階級,如何能泯?因處境背心,由此父子不和,夫妻反目,世界愈演愈奇,人心愈弄愈壞,此皆不明因果事理,緻橫結惡緣。
不自忏其宿業,複生嫉妒,怨憤與人,結諸怨尤,仍是枉造惡業,未來受苦更劇。
然今欲舍去貧苦,得大富貴,亦不為難。
能專心一意,持念彌陀,臨終往生極樂,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取之不盡,用之無竭,即是大富。
一生西方,即與觀音勢至為其等侶,即是大貴。
既生西方,純與諸上善人集會一處,複有何外緣,誘我為惡?既無惡緣違礙淨心,唯享輕安寂滅之樂,如是則惡緣杜,而萬善集矣! ‘菩薩’下,明無所住布施。
言‘布施’者:以己财物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掇己惠人,目之為‘施’。
此為六度之首,萬行之先。
若菩薩欲莊嚴淨土,成就菩提,須行布施。
故維摩經佛國品言:‘布施是菩薩淨土。
’但施有三種不同,謂财施、法施、無畏施。
菩薩不特能行布施,而且‘等念怨親’。
等即平等,害我者為怨,愛我者為親,菩薩等觀,怨親平等,不生分别之念。
因為有親則有怨,離親則離怨,本無一物,怨親原是幻妄,以同體慈悲,絕怨親之念,怨固無有,親亦無得,求仁得仁,何怨之有?故曰平等。
智度論雲:‘慈心廣轉,怨親同等。
’孟子雲:‘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故以平等治怨也。
‘不念舊惡’:‘念’猶記錄也。
‘舊惡’,往昔之故憾也。
人若記憶其故舊之惡憾,則怨恨更多。
怨則宜解不宜結,是以有舊惡者,當與勸導,解怨釋結,不得重加。
梵網經雲:‘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不得加報,況殺一切衆生!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如提婆達多,累劫違害于佛,而佛至靈山會上,與其授記,将來作佛。
—以怨害為增上緣。
‘不憎惡人’者:世有許多人,見惡如仇,見善如親,惡者遠之,善者近之,此固世人戒惡就善之道,然不知善人或由惡人而來,惡人亦可從善人而生。
惡不定惡,亦能改惡而為善;善不定善,亦可由善而為惡。
善惡原對待,無善則無惡,轉惡即是善。
況衆生界中,不可思議,或内君子而外小人者有之,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亦有之,豈可以凡人肉眼,來觀視衆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曰:‘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
’是以見惡逆者,當興悲憫,循循善誘,或勸其念佛修善,或勸其聽經聞法。
人非木石,久之自能轉惡向善,不可徒憎惡而痛絕之,使其無自新之路。
當知惡人,本非生來即惡,乃由于失教與習染而成,能回頭,即彼岸。
故學道人,須不念不憎,夙念與舊惡,平等一體而觀,共受布施之惠,否則與慈悲心相違矣! 七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此第七明菩薩大人,覺悟五欲過患,常修梵行,而謀超塵離垢之舉,發心出煩惱家、出生死家也。
言‘五欲’者,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也。
然塵本非欲,以其别有一種滋味,令人生愛,故名為欲。
貪著五欲,生煩惱生死之過患。
欲是境,患是心,因外五塵之欲,而牽起内心愛念。
當知此五欲過患,甚于洪水猛獸。
智度論曰:‘哀哉衆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
五欲無益,如狗咬枯骨。
五欲增诤,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
如古來多少英雄俊傑,皆因貪著五欲,而喪身失命,敗國亡家。
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輩,豈不大可悲歎者乎?!菩薩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過患,不唯出家缁流應遠離,即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應貪染世間之欲樂。
續法曰:‘世樂有十:謂女色、财寶、聲名、飲食、睡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
’禅經偈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
’豈可入道淨侶,涉俗便成染。
所言‘不染’者,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常念三衣’下,明修行。
有五種不同:一衣缽,二出家,三守道,四守梵行,五行慈悲。
‘常念三衣’者,謂晝夜六時,四威儀中,常念而不忘。
佛制法衣曰袈裟,三衣即指袈裟而言。
三衣者:一、僧伽黎,二、郁多羅僧,三、安陀會,分上中下,此三種衣,皆為方形。
五條、一長一短者,名安
本會大衆既能茹素念佛,自己發願求生西方,令衆生亦要發願求生西方,即是菩薩地位。
應當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切不宜多求。
具超群拔萃之志,萬不可為聲色貨利之所羁,以吾人觀之,此上不足,此下有餘,務須看得破、識得透。
若知足者,雖服粗弊,而有狐狜之溫;雖食蔾糗,而有膏粱之美;雖居蓬華,而有廈屋之安。
是知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隐之處,遺教經雲:‘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越是富人,則愈苦惱,以有挂礙、有恐怖故。
知足之人,則不挂礙,而無有恐怖;無恐怖,即無苦惱。
若不汲汲于富貴,了達富貴如浮雲,一心念一句洪名,至事一心不亂,即是一切智;念至理一心不亂,即是道種智,及一切種智之智。
一切智破見思,斷分别我法二執;道種智破塵沙,斷俱生我執;一切種智破無明,斷俱生法執。
一斷一切斷,三惑齊斷,方是真智。
吾人應當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貪戀世樂,速返極樂家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惟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雲‘惟慧是業’。
四常行精進覺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此為第四覺。
人若具足‘偷安懶怠,懈堕放逸’八個字,無論士農工商,皆不成就。
即以淺近者明之,貧困之人,因懈怠而為乞丐;官貴之人,因懈怠而受貧乏。
世法尚爾,況出世法耶?故須覺悟,懈怠為堕落之道。
初二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約事相以明。
‘懈怠’則根身疲倦,心識放逸;‘墜落’則堕下難上,退後不前。
由此,上弘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皆喪失矣!又懈怠為在家出家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出家懈怠,則不出生死。
‘常行精進’,明觀治法。
謂吾人不可懶惰懈怠,須提起精神,立定足根,有百折不回之挺進,方可達其目的。
諺雲:‘有志者事竟成。
’故須精進勇猛。
精即純一不雜之謂;進者,升進不懈之謂。
修行人精進最為要緊,當知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教法門雖有八萬四千之多,然一一無非是應機施教,門門皆可以到清涼池,但須精修,一門深入,入一無妄。
若今日參禅,明日聽教,忽爾念佛,忽而持咒,東摩西索,至老無成,豈不可悲可憫!當知佛法雖多,貴在純一。
如參禅,則蓦直參禅;念佛,則老實念佛。
尤須精進勇猛,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常恒精進,則道業易成。
遺教雲:‘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精進,為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又為大乘百法中,十善法之一。
古人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此之謂也。
言‘破煩惱惡,摧伏四魔’者:煩,謂昏煩之法;惱,謂惱其心神。
所謂貪欲、嗔恚、愚癡等,種種昏亂煩擾之法,惱亂身心不安,故名煩惱。
攝善精進,以諸十善破十惱惡,以八萬四千法門破八萬四千煩惱。
淨名菩薩行品曰:‘披精進铠,持智慧劍,破煩惱賊。
’又雲:‘如制敵勝怨,乃可名勇。
’此明見思無明之怨賊,以精進故,悉能破也。
既能破惡,即能恐怖魔王,令共降伏而摧破之。
何故名魔?謂奪慧命、壞道法、傷功德、損法身,故名為魔,四魔者:(一)煩惱魔。
即貪欲等煩惱,能害身心之魔也。
(二)陰魔。
即五陰魔也。
(三)死魔。
四大故解,名之為死,能斷命根,即無常魔鬼也。
(四)天子魔。
即欲界大自在天之魔王,損壞行人善事之魔也。
行人了知生死實為苦,佛果決然樂,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立志堅強,遠離怯弱,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共戰。
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一心持名,照見五蘊皆空,無分别智現前。
若至事一心不亂,則外境湛然,天人無散花之處;若至理一心不亂,則内心空寂,賢聖無尋迹之地,唯一無量光壽,耀古騰今,頓超三界五陰牢獄,直往自性本具之極樂世界。
五多聞智慧覺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此第五多聞智慧覺,以破愚癡生死。
一念不覺,生三細六粗,即是愚癡,所謂無明昏昧,黑暗之義也。
總而言之,六識茫昧無知,五根皆昏迷不曉,故名愚癡。
是知無明不覺之愚癡,實為惑障之首、惡業之元也。
癡暗造業為因,感受生死為果,所以輪回六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曠劫輪回,無有出期,故名‘愚癡生死’。
十二品生死經,廣明有十二種生死:一無餘生死,阿羅漢證無生,三界無受生之處也。
二度于生死,阿那含已度欲界之死。
三有餘死,斯陀含往還于欲界之人天也。
四學度死,見須陀洹之道谛也。
五無數死,八忍八智之人也。
六歡喜死,學禅一心之人也。
七數數死,惡戒之人也。
八悔死,凡夫也。
九橫死,孤獨窮苦遭意外之人也。
十縛苦死,畜生。
十一燒爛死,地獄死也。
十二饑渴死,餓鬼也。
若依愚癡所感之生死者,必在數數死至饑渴死之間耳。
‘菩薩’下,乃是觀法。
衆生因愚故,所以轉智慧為無明;因癡故,所以轉涅槃為生死。
菩薩則多聞廣學,增長智慧,所以不愚不癡。
廣學則博究法藏,多聞則聽講經教。
能得多聞如來所說五時八教三藏十二部經,認真研學,領解受持,乃可增長智慧。
照見名‘智’,了解名‘慧’。
亦雲:知世谛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谛者,說以為慧。
實則二齊,無所分别。
法華義疏曰:‘慧門鑒空,智門照有。
’無量壽經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智度論曰:‘智慧知過去無礙,智慧知現在無礙,智慧知未來無礙。
’法華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足知諸佛智慧,非與凡夫世智辯聰所可同日而語也。
‘成就辯才’,謂得之于心,應之于口,心發智慧,口成辯才,于說法語言,能具辯明法相義理之巧才,故曰辯才。
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聞慧,身根聰也;智即思慧,意識通也;辯即修慧,舌根利也。
當知不特菩薩能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我人若發心念佛,聽經研究,明白教義,亦即是智慧。
如有恒常心研聽,自得智慧日增,愚癡日減。
倘僅能了知三界苦空之智慧,隻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乃相似之智慧,非真踐實理所發之智慧。
若能萬緣放下,精進勇猛,執持一句彌陀名号,至事理一心不亂時,自心中之大智慧自然顯現,靈光獨耀,唯一大光明藏,圓破五陰,圓超五濁,亦不離此一句彌陀。
上約自利而言。
當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生希有難遭之想。
古人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如發心聽經,于念佛法門,須格外留心。
自己明白此理,将此理展轉勸化,感動于人,即自生智慧辯才矣。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二句,正是利他法門。
‘教化’者,即勸化也,教人化惡為善、化迷歸悟、化凡成聖之義。
‘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一切’二字,乃是盡際包括之義。
無量壽經疏曰:‘舉一名餘,故雲一切。
’今菩薩以大慈大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随其衆生之機,施諸法雨,令獲清涼,悉以大樂。
‘樂’謂快樂,即安隐之義。
梵語素佉,此雲快樂;遇好緣好境,身心适悅者,謂之樂。
‘大樂’簡非世間之樂,乃出世之樂,不出二種:一無上菩提覺法樂,二無上涅槃寂靜樂。
鹹令衆生得無上菩提涅槃之樂,所以稱‘大’也。
此二句,明教化一切。
正顯不揀道俗賢愚,普皆化導,離苦得樂,全屬利他。
總之自他并利,自他鹹得開通佛法樂,學增識廣智慧樂,現得六根通利樂,當未鹹得三德安住樂。
若以四弘誓願對之,‘廣學多聞’句,即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句,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句,即衆生無邊誓願度;‘悉以大樂’句,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若統論此章,教化為法施,下章财施,不念不憎為無畏施。
圓滿此三種,智慧福德俱全,真可謂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此明第六平等布施覺。
‘貧’即貧乏;謂财物缺少,無衣無食,故名為貧。
‘苦’以逼迫為義,無衣故被寒熱所逼,無食故被饑火所燒,所以為之苦。
因貧窮困苦,而生怨恨,于怨天尤人中,或怨父母妻子,或怨親戚朋友,種種不同,故名‘多怨’。
論語雲:‘貧而無怨難。
’‘橫結惡緣’者,謂苦惱之境,逼迫于身,怨恨之念,聚積于心,一時交接,不能自持,遂演出種種不道德之行,為諸惡業緣,無不備造。
所謂悭惜己物,貪求人财,嫉妒其富,嗔恨其貴,生大邪見,撥無因果,打倒資本階級,高唱平等自由。
殊不知因果定律絲毫不差,富貴由夙世布施中來,貧賤由于宿業悭吝造業所緻,欲貧者成富、賤者至貴,何以能達?因中所作之業不平,果上貧富之階級,如何能泯?因處境背心,由此父子不和,夫妻反目,世界愈演愈奇,人心愈弄愈壞,此皆不明因果事理,緻橫結惡緣。
不自忏其宿業,複生嫉妒,怨憤與人,結諸怨尤,仍是枉造惡業,未來受苦更劇。
然今欲舍去貧苦,得大富貴,亦不為難。
能專心一意,持念彌陀,臨終往生極樂,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取之不盡,用之無竭,即是大富。
一生西方,即與觀音勢至為其等侶,即是大貴。
既生西方,純與諸上善人集會一處,複有何外緣,誘我為惡?既無惡緣違礙淨心,唯享輕安寂滅之樂,如是則惡緣杜,而萬善集矣! ‘菩薩’下,明無所住布施。
言‘布施’者:以己财物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掇己惠人,目之為‘施’。
此為六度之首,萬行之先。
若菩薩欲莊嚴淨土,成就菩提,須行布施。
故維摩經佛國品言:‘布施是菩薩淨土。
’但施有三種不同,謂财施、法施、無畏施。
菩薩不特能行布施,而且‘等念怨親’。
等即平等,害我者為怨,愛我者為親,菩薩等觀,怨親平等,不生分别之念。
因為有親則有怨,離親則離怨,本無一物,怨親原是幻妄,以同體慈悲,絕怨親之念,怨固無有,親亦無得,求仁得仁,何怨之有?故曰平等。
智度論雲:‘慈心廣轉,怨親同等。
’孟子雲:‘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故以平等治怨也。
‘不念舊惡’:‘念’猶記錄也。
‘舊惡’,往昔之故憾也。
人若記憶其故舊之惡憾,則怨恨更多。
怨則宜解不宜結,是以有舊惡者,當與勸導,解怨釋結,不得重加。
梵網經雲:‘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不得加報,況殺一切衆生!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如提婆達多,累劫違害于佛,而佛至靈山會上,與其授記,将來作佛。
—以怨害為增上緣。
‘不憎惡人’者:世有許多人,見惡如仇,見善如親,惡者遠之,善者近之,此固世人戒惡就善之道,然不知善人或由惡人而來,惡人亦可從善人而生。
惡不定惡,亦能改惡而為善;善不定善,亦可由善而為惡。
善惡原對待,無善則無惡,轉惡即是善。
況衆生界中,不可思議,或内君子而外小人者有之,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亦有之,豈可以凡人肉眼,來觀視衆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曰:‘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
’是以見惡逆者,當興悲憫,循循善誘,或勸其念佛修善,或勸其聽經聞法。
人非木石,久之自能轉惡向善,不可徒憎惡而痛絕之,使其無自新之路。
當知惡人,本非生來即惡,乃由于失教與習染而成,能回頭,即彼岸。
故學道人,須不念不憎,夙念與舊惡,平等一體而觀,共受布施之惠,否則與慈悲心相違矣! 七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此第七明菩薩大人,覺悟五欲過患,常修梵行,而謀超塵離垢之舉,發心出煩惱家、出生死家也。
言‘五欲’者,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也。
然塵本非欲,以其别有一種滋味,令人生愛,故名為欲。
貪著五欲,生煩惱生死之過患。
欲是境,患是心,因外五塵之欲,而牽起内心愛念。
當知此五欲過患,甚于洪水猛獸。
智度論曰:‘哀哉衆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
五欲無益,如狗咬枯骨。
五欲增诤,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
如古來多少英雄俊傑,皆因貪著五欲,而喪身失命,敗國亡家。
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輩,豈不大可悲歎者乎?!菩薩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過患,不唯出家缁流應遠離,即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應貪染世間之欲樂。
續法曰:‘世樂有十:謂女色、财寶、聲名、飲食、睡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
’禅經偈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
’豈可入道淨侶,涉俗便成染。
所言‘不染’者,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常念三衣’下,明修行。
有五種不同:一衣缽,二出家,三守道,四守梵行,五行慈悲。
‘常念三衣’者,謂晝夜六時,四威儀中,常念而不忘。
佛制法衣曰袈裟,三衣即指袈裟而言。
三衣者:一、僧伽黎,二、郁多羅僧,三、安陀會,分上中下,此三種衣,皆為方形。
五條、一長一短者,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