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關燈
在,汝識不識?如昔觀河水,至今人體雖老,而見性不老,故須從生滅而達不生滅,從濁水處而見清水。

    當知吾人念佛,亦是生滅,亦是妄念,但淨穢不同耳。

    以清淨妄念對治染污妄念,以毒攻毒。

    念佛法門,從有念而入無念,從有生而入無生,至無念而念,念空真念。

    初則有娑婆可厭離,有極樂可欣求;若欣厭離求至極,即不與取舍等,則即娑婆是極樂,即穢土是淨土,念他即是念自,生彼不離生此,所謂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此之謂也。

    故念佛一法,最巧最妙。

     ‘心是惡源,形為罪薮’二句,如水有源、木有根故。

    心者,指六識心也,謂此心為萬惡之源。

    惡法雖多,不外塵勞煩惱,五逆十惡,衆生昏迷,造彌天大罪。

    從此心而出三惡道,然亦從此心出三善道,從此心而出二乘,從此心而出菩薩,乃至諸佛,莫不由此心而生,故此心為功之首、罪之魁也,須提防于喜怒哀樂未萌前。

    六識頌曰:‘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故念念之間,須提防此心。

    不明白者,即認肉團浮塵心為自心;稍有知識者,即将妄想分别緣慮為心。

    當知此心,是生死根本、起惡之源、前塵虛妄想相,非汝真心,若定執者,即是認賊為子。

    ‘形為罪薮’,形者身形也,心約于内,形約于外,衆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故作惡造罪,皆因此妄認之故,實則造罪惡之薮,即由此身形所誤也。

    古雲:‘十纏十使,集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

    ’即是此妄心妄身,是惡之源、罪之薮。

    此身心作惡,故所感之世界是惡;此身心起穢,故所感之世界亦穢。

    此身此心是賊,非是汝真身真心。

    然究竟真身真心何在?無他,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佛性,妄處元來即是真。

    了達妄身妄心無性,即是真實之性,即波處見于水,即此心是為萬善之源,即此形是為萬福之薮。

    故十方諸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妙莊嚴,心有無量智慧、應機無礙之正遍知。

    然亦須知形為心役,尤應明識其心。

    此‘心’字,‘三點如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也由他’,以其根塵為緣,識生其中,聚緣内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當知妄想如大海之一漚,真心如大海之全體。

    能知一漚,即該全體之大海,即妄心而達法界之真性。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體是法界。

    念一句彌陀,當下即是。

    了知心外無佛,離能念之心,别無所念之佛;離所念之佛,别無能念之心。

    能念所念,莫不空寂,即人空。

    若念絕情忘,根塵脫落,即法空。

    若至能亡所亡,亡亦了不可得,即空空。

    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真性自然現前,妄念自然消滅,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所以說作亦六根,受亦六根,安樂妙常,唯此六根,更非他物,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悉以此身心而修成。

    故南嶽思大師證道之後,即往山禮拜,一生岩,二生塔,三生塔,以今生之得道,悉由前生之修成,此身非是壞物,在善用與不善用之間耳。

    如是不妨将四大假合之身,認真念佛,認真拜佛,以此身非我故。

    眼欲看色,則無使其随色流轉;欲懶惰,無使其随怠流轉。

    足無亂行,身無亂動,口無妄談,‘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決定成佛,去佛不遠矣!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二句。

    ‘如是’者,指法之詞。

    五識照矚曰‘觀’,意識尋伺曰‘察’。

    即觀察上來依正二報,無不是無常苦空無我,即可‘漸離生死’。

    以能淨三業,修無常觀,破我法二執,故此二句,乃總結上文也。

    若能執持一句名号,得事理一心,則可斷卻根本、枝末二種無明,超脫二種生死。

    使九界衆生,悉獲佛界究竟之妙樂。

    轉八識成四智;轉無常壽命,以成不生不滅、金剛無量壽;轉危脆世界以成常寂之法性五陰,無我成法身真我,無主之虛想成為無住真人。

    翻惡源之心,而為菩提道心;翻罪薮之身,而為涅槃法身。

    衆生本來是佛,盡大地是個常寂光,如此殊勝法益,末世衆生,非觀察覺悟,老實念佛,不能得成也。

     二常修少欲覺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此段為第二覺悟。

     ‘多欲為苦’。

    所謂欲海茫茫,回頭是岸。

    當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淨淨、光光明明,如何現在,弄得昏昏暗暗,糊糊塗塗?即被五欲之所染著故也。

    如一盆清水,投諸泥土,久則土失流礙,水亡清潔,容貌泊然,故名為濁。

    自心本是清淨,投諸五欲妄想之愛染,故轉清淨而為不清淨。

    若欲澄濁得清,複還元有清淨之體,必有清水之珠,方可清淨。

    吾人自心之妄想愛欲,要令消滅,必須執持一句洪名,即可了生脫死。

    古人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言‘多欲為苦’者:‘欲’,希須為義,謂于所樂之境,希求而不舍也。

    ‘多’者,謂其欲樂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

    一切塵境,悉能染污吾人之心,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為苦?六根對六塵,任運貪著,如磁石吸鐵,不期然而然。

    當知塵本非欲,而其中别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須欲之心。

    然萬境本閑,唯人自鬧,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然欲境雖多,總數不出五種。

    一色欲:謂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間寶物,玄黃朱赤紫,種種妙色,世間之人,誰不生愛著?于此可愛之色,悅情适意,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皆為色所迷故。

    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是也。

    二财欲:世間一切金銀财寶,養身之資,無論男女老幼,誰不生貪著,戀戀不舍?是為财欲。

    三名聞欲:謂不貪色,不貪财,唯貪求名譽,謂有聲名,可以顯親榮己,以緻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故名‘名欲’。

    四曰飲食欲:貪著種種飲食,肴膳美味,乃至貪口腹,殘殺生靈,故名食欲。

    五睡眠欲:謂終日情識昏昧而睡眠。

    衆生不了,終日竟夜,于黑暗鬼窟中作活計,不知欲是苦本,且将苦作樂,貪求不已。

    如來說是可憐憫者,此之謂乎?!當知有欲便有苦,無欲則無苦。

    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于六塵。

    若根不緣,則塵無所偶;若根塵脫黏,則當下靈光獨耀。

    五根為内賊,五塵為外賊,滅功德,損法财,悉由此内外五大賊之所劫奪,宜生厭離之心。

    謂色欲如熱金丸,持之則燒。

    古今俊傑英雄,多被色欲所迷。

    如周幽王之愛褒姒,因此喪身亡國。

    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怨國,在淫女梵摩房中。

    優田王以色欲故,截五百仙人首。

    古時多少昏君,悉因色欲而敗國亡家。

    當知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有以也。

    聲欲如塗毒鼓,聞之則死,故宜遠離。

    婆沙中雲:佛未出時,帝釋常詣提波延那仙人所,聽聞法要。

    夫人舍脂,心懷疑念:帝釋舍我,欲往餘女。

    遂隐行車上,到仙人所。

    帝釋見之,乃謂曰:仙人不喜見女,汝可還去!舍脂不肯,帝釋即以蓮荷莖打之,舍脂乃以軟語而謝帝釋。

    諸仙聞女聲起欲,髻螺落地失通。

    又如印度雪山,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羅女于雪山沐而歌,仙人聞其歌聲,遂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主。

    以是之故,須呵聲塵。

    香欲如憋龍氣,嗅之則斃。

    開結使門,杜真正路。

    百年持戒,能一時壞,唯此香塵。

    大論雲:昔有羅漢,入龍宮受食。

    缽有餘粒,令沙彌洗滌。

    餘剩米飯,嗅嘗之,甚香味。

    後潛入師座之龍床,手捉床腳,俱入龍宮。

    龍謂何故将未得道者帶來,師言不覺。

    沙彌見龍女美妙端正無比,生大染著,遂發大願,奪取龍宮。

    出宮後,一心精修施戒,願早做龍王。

    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龍業已成,即以袈裟覆頭,入池而死,竟為大龍。

    其未死之前,師友呵之,謂我心已決。

    師及僧衆,在池前歎雲:由著香故,緻使爾也。

    彼以貪故,竟甘為畜類之龍王,其颠倒錯謬,可謂至愚。

    味欲如沸蜜湯,飲之則爛舌。

    衆生因貪口福,而殘殺生靈,造彌天大罪,傷理喪德,斷大慈悲,皆此味欲。

    昔有一愛酪沙彌,心常愛食乳酪之味,凡檀越供僧之酪,沙彌每得餘殘,心心愛著不舍,死堕酪中為蟲。

    師得道果,僧分酪時雲:徐徐莫傷愛酪沙彌。

    人問其故,答言:此蟲本是我小沙彌,以愛酪故,生此酪中。

    為是義故,宜應呵味。

    觸欲如卧師子,近之則齧。

    當知觸欲為生死之本,系縛之緣。

    餘四欲,各得其分,唯觸欲遍滿全身。

    生處廣故,染著亦廣。

    故此觸欲,為大黑暗處。

    過去有劫撥仙人,得五神通,為王者所敬重。

    飛行往返,王自捧仙足,用膳之時,手自供奉,如是者多年。

    時王有事遠行,王有一女,端正無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不敢失意,吾今遠行,汝供如我。

    彼仙飛至,女即以手擎接足,觸女柔軟之手,即起欲意,欲盛失通,無飛行之能,隻挨步行出宮。

    可不畏哉!古代名僧詩雲:‘遠之易為士,近之難為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

    ’佛名經曰:‘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欲為本。

    ’若去貪欲之因,則生死苦輪之果報息矣!‘苦’者,逼迫為義,謂五欲之法,逼惱身心,不得自由,故名為苦。

    以其六根各有三受,即有三苦,六三即一十八苦,如是推窮,無量無邊,衆苦充滿,謂之苦海,所以說‘多欲為苦’也。

    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觀觀自性,返聞聞自性,當下即是少欲出苦之方法。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者: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死死,六道之中,何道未曾去過;十方世界,無一芥子許,非我受生之處。

    做一世人,有一世之辛苦,生如活牛剝皮,死如烏龜脫殼,苦痛萬端;經無量世,則有無量辛苦。

    然自心本來不生不滅,有生有死者,皆因貪欲而起,悉是冤枉受輪回,遭虛妄之生死,衆生胡為乎受諸辛疲勞苦?故雲‘生死疲勞’。

    大智度論雲:菩薩得天眼,觀諸衆生輪轉五道,回旋其中。

    謂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地獄中生;地獄中死,鬼趣中生;修羅鬼畜,亦複如是。

    欲界中死,色界中生;欲界中生,色界中死;色無色界,亦複如是。

    所以說六道輪回,生死旋轉,吾人從無始至現在,所有枯骸堆積如山,所流眼淚如四大海水,衆生不痛念生死苦,且将苦作樂,以強陵弱,争名奪利,乃曰為國為民,豈非颠倒?如百千蚊蚋,于破瓶之中,分寸之間,啾啾亂鳴,慧眼觀之,殊屬可笑,徒勞辛苦而已!然亦無無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樹由桃核而來,現在生死,由貪欲而生。

    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愛心而來,納想為胎,流愛成種,圓覺經曰:‘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是故吾等,須斷貪欲。

    吾人來世如何,不必問他人,問自心便知。

    現吾等須看破一切,斷去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于無量劫中,為恩愛奴。

    所謂‘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

    ’阿難為佛親弟,不肯用功,将謂如來惠我三昧,殊不知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以依賴心重,慶喜竟難脫離登伽之難,一味恃他,豈有益于己哉?!唯一句洪名,阿伽陀藥,能萬病總治。

    古人雲:‘心病還須心藥治,解鈴仍須系鈴人。

    ’若老實念一句彌陀,所謂‘行亦阿彌陀,坐亦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久久貪欲自斷,生死自了矣!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二句,約觀法對治,當提防于未萌之先。

    毫厘欲念,三塗業因,瞥爾情聲,萬劫系鎖。

    ‘少欲’者,言不求也。

    ‘無為’,即無所作為,天然之義;以其塵亡根脫,無為顯現,故名無為。

    少去五欲,則塵亡,塵亡則根脫。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以有無為之樂,則無苦惱。

    又雲,少欲則外無所貪,無為則内無所作,内外既不貪求,無所作為,自得逍遙自在,無拘于生死塵海。

    當知無為快樂,即是阿彌陀佛。

    若說一切法無為,即是無量壽;若說無為無不為,即是無量光;壽光不二,即是阿彌陀。

    ‘身心自在’句,明自在樂。

    身能進退無礙,謂身自在;心離煩惱系縛,謂心自在。

    若能離生老病死,則身自在;若除卻生住異滅,則心自在。

    經雲:‘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能少欲,則漸趨于涅槃。

    少欲既能生諸功德,無欲更受無盡利益矣。

    要而言之,九界衆生皆是有作有為,唯佛一人乃是無作無為,方稱真解脫真自在。

     三知足守道覺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此為第三覺。

    貪心不除,則内存無厭足之心;貪求無厭,則外著多求境物。

    若内貪外求,一定生死輪轉;有生死,則有無量衆苦。

    故貪求無厭,為衆苦之本。

    衆生以攀緣心為自心相,将苦作樂,認賊為子,如春蠶之作繭,似秋蛾之撲燈,從苦入苦,無有已時,多求不止,增長罪惡。

    貪求之心,猶如大海。

    梵網經雲:自為飲食錢财、利養名譽,親近國王,恃作形勢,橫取财物,名為惡求多求。

    衆生愚癡,縱身口意,造十惡業。

    對于己物,則一毛不拔;他人錢财,則貪心如海。

    然衆生福薄障厚,業深垢重,不能随心所欲,還要拼命追求,帶月披星,梯山航海,竄虎穴,過龍潭,鈎心鬥角,追求欲境,貪圖快樂。

    殊不知世事如燈前之夢,韶華如水上之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訣。

    當知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衆生戀色貪财,盡是失人身之捷徑;終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名聞利養,聲色貨利,智人觀之,視如流水浮雲,無非幻相,何足顧戀! ‘菩薩’,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亦名大道心衆生。

    ‘不爾’者,言不如是也。

    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