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關燈
戒女,七衆弟子無不該羅在其中。

    若能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是故鹹稱為佛之弟子。

    佛是大覺,能皈依佛,即趨向大覺,佛陀是先進,佛子是後進,所謂以先覺覺後覺。

    我等衆生,雖本具佛性,而不能覺;得如來之先覺,覺悟吾人之自心,覺在于後,是名為‘弟’。

    故知吾等衆生,悉是如來之親弟,若無如來教化,何能知本具佛性?譬宅中寶藏、衣裡明珠,若非明眼指導,則無能曉了;吾人自心中之真覺,久埋于千劫塵土中,不能受用,今所知者,悉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解從師生,故謂之‘子’。

    雖然有先覺後覺之不同,而本具之佛性,無二無别。

    稱為佛子,即是欲吾人不生退卻之心。

    佛性本有,人人有分,個個不無,皆可成佛,切不可自暴自棄。

    如來為大慈悲母,生我法身,育我慧命,佛恩深重,難以酬報,欲報佛恩,當如親恩,故稱為‘子’。

    然佛恩尤難報,華嚴經雲:‘假使頂戴經塵功,身為床坐遍三千;若不傳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佛似度衆生為事業,弘法為家務,我人為佛弟子,當作佛事,學佛之行,是為真子。

    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即是觀行之佛子。

    若至六根清淨,即相似佛子;豁破無明,即分證佛子。

    若四十二品無明盡淨,究竟徹法底源,即是究竟,即是佛子。

    若約淨業,真實起行,念念彌陀,内不為心所動,外不為境所搖,即觀行佛。

    若得至一心不亂,即相似佛。

    若理一心,即分證乃至究竟。

    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又即是六即佛子。

    ‘常于晝夜’之四字,尤為要緊。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必須恒常如是,無論動靜之間、昏昧之際,莫不皆然,于中若有間斷,則道業不易成就。

    古人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我等衆生,自無始來,懈怠習氣非常深厚,若無恒常之心,欲進修道業,實非易易。

    有時縱發勇猛,轉念即懈,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朝三暮四,終無實益。

    經雲:‘菩薩發大心,魚子庵羅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其病即在無恒心。

    是故為佛弟子,須于晝夜二六時中,發恒常之心。

    ‘至心誦念’者,至心即誠心。

    佛法之中,有二要義:一即恒常心,二即至誠心。

    無論燒香、散花、禮拜、持誦,都要有至誠心。

    若不懇懇切切,三心二意,于佛法則無利益。

    ‘一分恭敬一分福’,又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至誠心最為要緊。

    諸佛菩薩因至誠恒常心而得菩提,我人痛念生死,欲背塵合覺,即須吾人以至誠恒常心,誦念此八大人覺。

    ‘誦’者口誦,‘念’者心念,必須心口相應也。

     一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此下别明八大人覺,于三分之中,即正宗分。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苦空無我,顯示出世之常樂我淨。

    夫四念處,為入道之初門,破我執之先鋒,衆生因有人法我執,所以輪回生死,颠倒不息,若能除卻二執,即得人法二空。

    如來将欲滅度時,阿難請問于佛,謂佛滅度後,我等依何而住?佛言:‘當于無常、苦、空、無我,四念處而住。

    ’衆生不了,以為天長地久,三毒熾然,心不得安;若有無常等觀,則心有所安。

    故知學佛人,于無常觀,尤為重要。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此二句正明無常。

    吾人應覺悟世相無常,了知世間之一切事相,非是真實,皆是無常幻化。

    以迷故,無常而妄計為常。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衆生不了,以為有我有人、有是有非,有父母妻子,有兄弟姊妹,乃至有田園産業,有金銀财寶,莫不執為有我。

    不知三界火宅,衆苦充滿,衆生執苦以為樂、無我計我、非淨計淨、非樂計樂、執空為有,由是四颠倒,起惑造業,輪回生死。

    現在覺悟世間一切悉是無常、苦、空、無我,從來未明今已明,故名為‘覺’。

    ‘悟’即開真智而會真理之謂也。

    如行人迷方,迷東為西,将南作北,從迷入迷,永曆塵劫。

    從前未明,起四颠倒,故為衆生;今既了達,返迷成悟,即為諸佛。

    以其覺而不迷,悟而不昧故。

    然衆生雖迷,而佛性人人本具,故首須覺悟。

    我人最近在眼前者,不外乎依正二報,山河大地,世界國土。

    約依報而言,依者,依靠也,謂山河大地、房舍屋宅、衣服财物,皆我人之所依托,故名依報。

    ‘世’謂三世,遷流為義;‘間’為十方,間隔為義。

    三世間各有十方,十方界各有三世,十方約橫遍,三世約豎窮,橫豎交羅,互相組織,故稱‘世間’。

    有三義:一有情世間,即六道衆生是也;二器世間,即國土是也;三正覺世間,即諸佛菩薩,出世聖人也。

    而此中即專指有情及器世間也。

    ‘無常’者,謂世間之萬事萬物,生滅遷流,刹那不住,不能常住也。

    無常具二義:一敗壞無常,二念念無常。

    謂過去諸法恍惚若夢,現在諸法猶如電光,未來諸法如雲倏起,三世諸法,悉是新陳代謝,故名無常。

    如楞嚴經中,佛謂波斯匿王曰:‘汝年少時,皮膚潤澤,今則白發面皺,是即變遷無常。

    ’匿王答雲:‘如是類推,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名無常。

    ’ ‘國土危脆’,約依報器世間而言。

    國謂國界,土即土地,指一切有情之住處而言。

    土有淨穢,國有大小,界有粗妙,地有廣狹,以八字包括殆盡。

    危者不安之義,脆者虛浮之義。

    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滄桑互易,陵谷變遷,世間之一切,悉是無常不久,如玻璃之危脆。

    若劫壞之時,七日并出,大海、須彌同歸灰燼,故名國土危脆。

    舉眼所觀,世間千年之房屋,萬載之樹木,甚為希有,縱手所指,無一物不是成住壞空,四相輪轉,無一法常住而堅固者。

    當體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皆是無常危脆,不安隐之法,何者是我耶?所謂三界不安,猶如火宅;塵刹虛浮,喻同朝露。

    無常經曰:‘假使妙高山,劫盡皆散壞;大海深無底,亦複有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古人雲:‘劫火終訖,乾坤俱壞;大水起時,沒淹二禅;大風吹時,蕩盡三禅。

    ’六欲諸天受五衰,三禅尚是有風災,縱使生至非非想,八萬劫終落空亡。

    三界之内,無一法不歸磨滅,故以無常印之。

     ‘四大苦空’一句,總約依正二報而言。

    ‘四大’即地、水、火、風也,有内外之不同。

    我人内四大,攬取外四大之少分而成。

    四皆稱‘大’者,以其皆能遍一切。

    地大者,堅相為義,水以潤濕為義,火以暖觸為義,風以動搖為義,此約外四大而言。

    若内四大,則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為地大,涕吐濃血、大小便利為水大,暖氣是火大,動轉是風大。

    若一息不來,則與外四大無異。

    言‘苦空’者,謂内四大為苦,外四大為空。

    老子雲:‘人之有苦,為吾有身。

    ’蓋身為衆苦之本,四大如四毒蛇,共叙于一箧,若一大不調,則生一百一病,若四大不調,則有四百四病,故知身為苦聚。

    最勝王經曰:‘譬如機關由業轉,地水火風共成身,随彼因緣報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

    ’然衆苦雖多,不外乎六根于六塵境,三受之上,起三種苦,于順情境上生壞苦,違情境上生苦苦,不順不違中庸境上生行苦。

    六根對六塵,所受一根有三苦,六根即有十八苦,如是乃至一百八苦、八萬四千無量諸苦,衆生沒在其中,謂之苦海。

    總之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緣生緣滅,虛妄之法,究竟了無實體,故曰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一句,單約有情正報而言。

    ‘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

    ‘陰’者,蓋覆為義,謂五陰積集,成一幻身,覆蓋自性故。

    故色以質礙為義,即五根五塵色法而言也。

    吾等衆生,以色心連持為命根,領受前塵違順之境名受,以領納為義,即前五識也。

    想陰以取像為義,謂于前塵苦樂之境,起諸想相,即第六意識也。

    生滅遷流,造作名行陰。

    吾人從少而壯,由壯而老,念念遷流,心心不住,即是第七末那識也。

    識以了别為義,謂對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識之心,即指八個識,亦可單指第八藏識也。

    此第八識,即吾人之主人翁。

    五根四大屬色陰,受想行三陰亦可指心所,識陰為八識心王也。

    衆生不了,執此五陰色身一定有我,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四大色身為自身相,若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阿含經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

    ’人身為五陰之假合,一期之内假為主宰,究竟夢幻泡影,終歸于空,故曰無我。

    圭山雲:‘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想、行、識,若皆是我,則我有八,終即能成八佛,豈有此理。

    ’如是翻覆推折,求其我處了不可得,便悟此身,衆緣和合,假為人相,覓其實體,元無我人。

    修如是無我觀,斷卻分别我執,證我空真如。

    如佛弟子離婆多尊者,在俗時曾為商,有事出外,失路無宿處,夜息涼亭。

    一鬼攜屍而來,複有一鬼,随後而至,彼此奪屍,共相争論。

    後請離婆多為之作證,師即指前鬼攜來。

    後鬼嗔怨,即将師兩手兩足次第盡悉食去。

    前鬼心中不忍,即将死屍之手足次第接于師體。

    俟天明,遇寺僧曰:‘究竟有我無我?’答雲:‘本無我。

    ’即開悟,遂出家;一聞法要,即得道果。

    當知六凡衆生,依正二報,本來無我、苦空無常。

    廣而言之,不特六凡身心世界如是,即二乘菩薩,亦莫不皆然。

    以其二乘有方便變易生死,菩薩有實報變易生死;既有生死,即是無常;既是無常,則苦空無我,莫不具備。

    是知九法界衆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無不是苦、空、無常、無我,唯如來常寂光淨土,方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至此無我無不我,所謂八大自在我,無樂無不樂,真常妙樂。

    如來說此八大人覺,無非欲令九界衆生,各各證到常樂我淨之四德。

    衆生被惑所迷,妄見有世界國土,猶如病目,空中見狂華,若病去目清,則了無所見,所謂以睛明眼,觀睛明空,唯一睛虛,迥無所有。

    當知衆生,空中見狂華,燈上見圓影,悉是妄見,非有而有。

    若以金刀刮目,除卻眼中之翳,淨眼頓現,空本無華,燈亦無影。

    當知吾人妄見有身心世界,亦複如是。

    以其有種種惑染妄翳,蓋覆真性清淨之本。

    若念一句彌陀,即是息妄念之金刀,破黑暗之慧炬,若老實持去,當下三惑屏除,真體顯現,此時方知空本無華,病者妄執。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本無身心世界,安有生老病死?惠能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亦即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轉三世無常,而為十世常住,令九界三土依正,皆歸于常樂我淨。

    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火風亦然。

    即妄而達真,即生滅而至不生滅,如是為大人所覺。

    上約九界而言依正二報,是無常危脆,苦空無我。

    又‘生滅變異,虛僞無主’二句,要覺悟身心世界,皆是遷變異滅。

    既是變滅,是知虛妄不實,安有主宰于其間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吾人從生而老,由老而死,刹那刹那,念念之間,無常遷變。

    依虛妄因緣出生之法,謂之生;依虛妄因緣離故已有之法,謂之滅。

    生滅為生死之因,生死為生滅之果。

    經雲: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無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不是生住異滅、四相遷流。

    然四相遷易,有一期、刹那,二種不同。

    約吾人一期報命,初從母胎而生,謂之生相;漸漸長大成人,住于世間,為之住相;漸潮雞皮鶴發,行步龍鐘,為之異相;由老而死,謂之滅相。

    即草木叢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亦無非生住異滅。

    于一相中,各具四相,謂未生、将生、正生、生已四相,相相複各具四相。

    如是類推,則有無數生滅,如大海之波,前浪後浪,浪浪相推,無有停息。

    若微細察之,則吾人一念之中,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中,具九百生滅。

    此最微細,吾人心粗,故未之見。

    古人雲:‘證無生後,方見刹那’,此之謂也。

    然吾人能老實念一句彌陀,念到妄澄慮寂之時,亦可見此微細念頭。

    妄念有四種之别:謂粗中粗、粗中細、細中粗、細中細。

    粗中粗:即見思惑,滅相無明也。

    粗中細:即塵沙惑,異相無明也。

    細中粗:為無明惑,住相無明也。

    細中細:即根本無明之微細習惑,生相無明也。

    如是而知九界衆生,皆有生住異滅,唯佛方得斷盡。

    所謂‘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即此謂也,此約返妄歸真而言。

    以理推之,生如石女懷兒,住若陽焰翻浪,異同浮雲千變,滅猶狂花謝空。

    實同龜毛兔角,故曰:‘生滅變易,虛僞無主’。

    其實九界衆生,本是無生,本是無滅,衆生不了,于無生滅中,妄見有生有滅,如水之波,乃體上虛妄,本自非有也。

    虛僞無主,以共虛而不實,僞而不真,因一切法了無實性,其體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無有主宰。

    吾人之真心,如主、如空;妄想浮念,如客、如塵。

    客則往往來來,束裝前途,不遑安住;主則不動不搖,無來無去。

    而主本非客,空本無塵,本無生滅變易之相。

    若念頭起時,起無起處,念頭滅時,滅無滅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全是依他起性,本無實體。

    如是了達,即人空慧。

    了萬法非真,如幻如化,即法空慧。

    頌曰:‘一切妄想中,因緣空無主。

    ’然吾人所禀之一念心性,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亘古亘今,雖生滅、而此心本不生滅,雖遷流、而此心原是不遷變。

    故佛謂波斯匿王曰:汝雖見得身心世界念念遷流,心心不住,而遷流之中,有個不遷流在,生滅性中,有不生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