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關燈
小
中
大
寶靜法師講述
法慈敬錄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緣起
夫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無世界衆生,複何有如來言教?!須知言教為夫衆生,衆生由乎妄情。
言教,藥也。
妄情,病也。
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
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
所以諸佛說教,皆為衆生破粘脫縛,覺妄旋真之具耳!八大人覺經者,乃諸佛大覺世尊、菩薩大道心人,于本因中,依斯八種覺,而得覺悟妄情,複歸真覺者也。
釋迦慈尊,即以斯道,來覺斯民之迷妄。
所謂光覺覺後覺,自覺複覺他,故有此覺經之言教,普利法界群生。
若諸大衆,能依此而覺妄,睹破人世匪常,幻妄稱相,等心施舍,弘願普濟,即從此進趣菩提,誕登覺岸,是為大根機人,沒量大人所做事,亦即所以名大人覺焉。
戊辰春,香海羅貞符居士等,發起講經會,請餘莅港,講彌陀疏鈔,弘闡淨土不二法門。
法會甚盛,聽衆擁擠,幾無立足之地。
乃有潘達微居士等,為謀展佛化,普結法緣故,于觀音誕日起,另特組織講經放生大會,假座港島利園,懇餘講此八大人覺。
為諸佛弟子,澄濁得清,覺妄卻情之發轫。
餘亦無量歡喜。
何期講會肇起,衆緣輻辏,聽衆每日三四千人,放生數千元,開港島從未曾有之勝會。
于演講時,有弟子法慈記錄,乃為改編完成,命名八大人覺經講注。
茲為付印流通,略述斯經斯注之微意,藉作緣起,以告夫諸學佛者。
戊辰仲春釋寶靜謹述于香海佛教講經會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初釋法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者,為釋迦世尊親口所宣之八種法,皆是佛菩薩大人所覺,覺悟此八法,即生心而見佛性,即生界而達佛地,故名‘八大人覺’。
初釋‘佛說’之‘佛’字。
佛者,覺也。
對凡夫衆生之不覺而言,迷本覺而為不覺,蔽妙明而為無明,背覺合塵,故名衆生。
諸佛如來轉識成智,無明即明,背塵合覺,故名為佛。
言覺有三義:一本覺,二始覺,三究竟覺。
本覺之理,約衆生性德而言,所謂性覺妙明,本覺妙明。
此之覺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任你鑽馬腹、入驢胎,生死輪回,颠倒沉淪,而此本覺妙明,絲毫未曾失。
雖具有此本自覺性,但衆生在迷,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名本覺,而轉名為無明不覺。
然雖不覺,而我人日用中,見聞覺知,六根門頭,各有所知,各有所覺。
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乃至意能知法,都是有所知、有所覺。
此覺無不是從本覺性中而來;以其全真成妄故,一一無不是妄覺。
既成為妄覺,則所知無不是妄知,所見無不是妄見。
所以言衆生者,妄知妄覺也。
然若無本覺之性,則無有妄覺之覺。
妄覺如波,真覺如水。
全水成波,即真覺是妄覺;波外無水,全妄覺是真覺。
故離波無水,妄外無真。
即清淨妙明之覺體,而為暗動無明之不覺,全真成妄。
因水有波,因空有華,完全堕在依他性中,緻法身流轉于五道,故名衆生,而不得名為覺也。
然波本無波,即波處原來是水;空本無華,即華處當體是空,從來不知。
今藉聞經聽法之緣,始能了達妄覺之中有真覺在,即生滅處是不生滅,衆生性中有佛性。
有此覺悟,即名為始覺。
真覺即是佛性,妄覺即是妄想,因妄覺故,所以覺得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此覺全是依他起性。
衆生遂執似為實有,覺痛覺癢,覺寒覺熱,竟成偏計執。
不知偏計本空,依他如幻,當體即是本覺妙明、圓成實性。
二乘之人,覺冷亦是空,覺熱亦是空,乃至根身器界,唯覺是空。
此覺空之覺,亦是妄覺,因覺體空而不空故。
權乘菩薩,度生時即若為有,自修時即著于空,覺得亦空亦有,亦是妄覺,不得稱為真覺。
唯獨如來,方是真覺。
生滅名妄,滅妄明真,是稱如來,二轉依号,由其本覺真心,本非垢而非淨,亦非有而非空,不可偏覺于有,亦不可偏覺于空,亦不可偏覺于亦有亦無之二邊,亦不可偏覺于非有非無之但中。
當下離四句,絕百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覺,皆是妄覺。
覺得是有是空,固是妄覺,覺得二邊但中,亦是妄覺,求其諸覺,了不可得。
洞達諸覺非覺,即見如來真覺,如實了知故,名為始覺。
仗聽經之力,了悟自心本覺,即是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了妄即真,返流歸源。
然此始覺之智,乃自心之本有,如聽此經,能明白覺悟八大人覺之理,即是始覺之智。
此智原是自心本有,不過仗聽經而顯發,如谷具有芽種,不過仗水土之緣,而抽枝發芽耳。
自心本具之覺智,不因迷悟而為得失,是名理即始覺。
若聽善知識開示,或聽經聞法,了悟自心本來是佛,本有覺體,是名字始覺。
若能從性起修,以一心三觀之始覺智,照一境三谛之本覺理,念念返照自心,即觀行始覺。
至六根清淨,粗垢脫落,即相似始覺,。
若以始覺觀照之功,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本覺法身,即是分證始覺。
若無明淨盡,究竟徹法底源,至此始本合一,稱為究竟覺。
所謂‘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即斯義也。
當知本覺之理,即是性德,始覺之智,即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我等人人有此本覺之理,所苦者,苦無始覺之智;若有始覺之智一照,當下本覺之理顯彰。
如念佛時,能念之心,即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本覺之理。
以念佛之心,念于所念之佛,即始覺趣于本覺。
能所合一,心佛一如,即名究竟覺,亦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故初明‘佛’字,稱為覺者,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三義。
複次,初從本覺之性,而起始覺之修,全始覺之修,而契本覺之性,始本合一,性修一如,謂之自覺之行圓滿。
複興無緣慈,運同體悲,令諸不覺衆生,亦悟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而顯本覺,成證始本不二之究竟覺道,謂之覺他之行圓滿。
三覺圓,萬德備,名之為佛,即指我釋迦牟尼世尊是。
‘佛說’者,謂此經是如來金口所親宣,非人天二乘所說,亦非權教菩薩所說,故名佛說。
‘說’者,悅也,謂所說之法,能暢諸佛本懷,能令衆生領悟,随順群機,悉使開悟。
上能悅諸佛妙心,下能悅衆生根性,所以言:說者,悅也。
佛為能說之人,八大人覺為所說之法。
‘八’乃數目,八種悉稱大人所覺者,正顯非天人二乘所能覺也。
‘大人’,即指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而言。
凡夫二乘,心量狹小,隻能稱小人;菩薩為大道心衆生,能證諸佛所證之本有之三大,而為究竟人,故名大人。
言三大者:一體大。
自心真如之理,豎窮橫遍,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自心中具足無量恒沙功德妙相,一一功德,稱體圓顯,故名相大。
十方虛空,在我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
又雲:心悟妙理虛空小,即顯自心相大之義。
三用大。
用即妙用,自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恒河沙數,稱性妙用,故名用大。
證自心三大,故稱為佛;我等衆生,迷此三大,故名衆生。
楞嚴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内,将紛擾擾相,以為心性。
’圓覺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既衆生迷此大而無外之心,隻能稱個小人,不得稱為大人。
既是小人,何能聞八大人覺之大經耶?當知吾人迷大為小,而心性之體相用三大,未曾減一絲毫,不過終日循環流轉,将自大心,非背而背;諸佛菩薩,能覺悟此八法,即能證此心之三大,非合而合。
其實本非背而非合,因迷悟之相差,所謂法不負人,人自負耳。
佛說此八法,鹹令衆生,各各覺悟本有自性之體相用,即是自覺;若依此經,勸一切衆生,亦覺此八法,即是覺他。
以此八大人法自覺覺他,故稱為‘八大人覺’。
寶集經雲:‘菩薩成就此八法,則至十方諸佛前,蓮華化生。
’故知此八大人覺,與念佛人最為重要。
念佛人若具此八覺,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
上釋‘佛說八大人覺’之别題已竟,次說通題。
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所謂契理契機,上契諸佛妙理,下合衆生群機。
摭華雲:契理則合于二谛,契機則符被三根。
慈恩雲:為常為法,是貫是攝。
常則道軌百世,法乃德模萬衆,貫則集斯妙義,攝乃禦彼庸生,庶令同出迷津,終歸覺岸,故名契經。
釋經之通題竟。
若約天台例,須明五玄釋題: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
将一經幽微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經首,令閱者了然。
但聽衆初機居多,略标大概,以釋其要。
第一釋名:佛為能說之人,八大人覺為所說之法,于七重立題中,以能說所說人法為名。
第二顯體:此經當以本覺法身,清淨實相為體。
本覺湛然,法身常住,唯是清淨實相,故以為體。
第三明宗:以覺悟聖道,進趣菩提,為此經之宗。
能即妄達真,了濁水中有清水,遷流中原來不遷流,覺悟不生滅之聖道,即是從本覺而起始覺,從始覺契本覺,乃至始本合一,趣證佛果,亦是不生滅因果為宗也。
第四論用:用為一經之妙能,生善之勝力,此經以普濟一切,悉與大樂為用。
普攝三根,同歸覺道,鹹與無上菩提覺法,究竟涅槃寂靜之大樂也。
第五判教相:教是聖人被下之言,若不判别,則大小不分、凡聖莫辨,是故須判教相。
此經以大乘方等、生酥為教相。
若屬華嚴頓乳,而其中明無常苦空等覺。
若屬阿含酪味,而其中八法,皆為佛菩薩大人所覺悟。
若般若熟酥,則此中未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
若言醍醐,則未明開方便權門,顯真實妙理。
四時既所不收,不歸方等,當歸何時?故以大乘方等生酥,為此經之教相。
此為本經五玄釋題,略如此。
次釋譯題 後漢沙門安清譯 ‘譯’者,翻梵語,成華言,故稱為譯。
‘安清’,此經之譯主也,姓安,名清,亦名世高,乃安息國王之太子,因宿具慧根,不昧本性,出家修道,成為沙門。
‘沙門’二字,釋子之通稱,此雲勤息,謂勤修佛道,而息滅諸惡之義。
又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标此‘沙門’二字,乃簡安清非白衣俗人,乃出家之大師。
此經是師在華,于後漢建和二年所譯。
師于漢桓帝時,始由安息國來至中國。
師在祖國出家時,即探讨如來一代時教,深有心得,欲普利世人,故由安息來華,住二十餘年,學通中文,乃廣翻經論,利濟東土衆生。
凡師所譯經典,有二十九部,共計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謂至矣!稽師之史略,有特殊之奇迹,茲略述一二,以茲參考,亦可了知師非庸凡可比。
師曾自述,謂宿世亦為僧人,廣行教化,後謂弟子曰:‘因果循環,絲毫不爽,我今當詣廣州,償其宿債。
’師至廣州,于行路之際,忽一青年,手持利刃,迎面而來,知還債時至,遂立不動。
彼青年竟以刃斷師骨而去。
師之神識,即投生安息,為王太子,複出家到中國。
初至廣州,遇一老翁曰:‘汝昔年曾害一僧人否?’彼答曰:‘少年無知,曾殺一僧人,至今追昔,殊為遺憾。
’師曰:‘你當時所殺者,即我是。
因我宿世,曾殺于汝故,今生受報,被汝殺死。
我自被汝殺後,即托生于安息國,為王子。
我知宿命,故仍出家,複來遊此,與汝再見。
’此時老翁,抱愧萬分。
師曰:‘此即循環果報,誠為可懼!然我尚有一債,乃宿世無心誤害,今亦當往還宿債,汝亦可随之同往。
’師即往紹興,彼老翁亦同去。
至紹興城,路途之間,值數十餘人,雙方争鬥,刀槍棍棒,互相殘殺。
而師适行于此,無端被重棍誤中師頭,遂殒命長逝。
老翁悟,歎曰:‘因果定律,絲毫不爽!’遂亦出家為僧,勤修淨業,後證聖果。
是知業緣果報,如影随形,如谷答響,而衆生昧于因果,埋頭造業,千萬劫生死輪回,可勝浩歎。
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吾人從無量劫來,造無量重罪,即有無量債主,若欲一一酬還,償之不清。
普賢菩薩雲:‘假使罪業有形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
’如來大慈,觀見衆生業障太重,欲償清宿債,脫離苦輪,誠千難萬難,故特開一念佛法門。
但能信願懇切,老實念佛,臨終即可帶業住生,橫超三界。
故此念佛法門,為最穩健、最簡易,了生死、成佛道之唯一方法。
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旨哉言乎!釋譯題竟。
大文為三:初總标,二别明,三結歎。
今初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此四句是總标;從第一覺悟‘世間無常’,至第八‘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乃是别明;最後段,是結歎。
亦是序、正、流通三分。
初總标,即第一序分,即序一部之緣起,如人之頭首;次别明,即第二正宗分,乃一部之正要,如人之全體,五髒六腑具足;最後結歎,即第三流通分,将此法流通于未來,如人之手足。
此序、正、流通三科分經,出是道安法師,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序分,有通序、别序之不同。
諸經初言‘如是我聞’等,是通序;六種成就,是别序,别叙一經之緣起。
如法華以‘一光東照,十界俱彰,大衆騰疑’為緣起,楞嚴‘阿難誤堕淫室,佛敕文殊将咒往護’為緣起。
此經開始,‘為佛弟子’之四句,即為本經總标之發起。
例如梵網經,佛自稱‘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等語,為一經之發起序。
本經初四句雖是序分,其意即總括八大人覺。
佛者覺也,對衆生之不覺。
凡夫終日為妄念流動,貪著于五欲六塵,為物所轉,背于覺性,故曰衆生;佛則覺而不迷,了妄即真,不為物轉而能轉物,故曰佛。
當知佛與衆生不二,不過在迷悟之間耳。
‘佛弟子’者,凡皈依三寶,依佛之教,行佛之行,無論在家出家,皆名佛弟子,其中赅在家二衆、出家二衆,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羅之學
言教,藥也。
妄情,病也。
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
以言覺妄,則妄無不覺。
所以諸佛說教,皆為衆生破粘脫縛,覺妄旋真之具耳!八大人覺經者,乃諸佛大覺世尊、菩薩大道心人,于本因中,依斯八種覺,而得覺悟妄情,複歸真覺者也。
釋迦慈尊,即以斯道,來覺斯民之迷妄。
所謂光覺覺後覺,自覺複覺他,故有此覺經之言教,普利法界群生。
若諸大衆,能依此而覺妄,睹破人世匪常,幻妄稱相,等心施舍,弘願普濟,即從此進趣菩提,誕登覺岸,是為大根機人,沒量大人所做事,亦即所以名大人覺焉。
戊辰春,香海羅貞符居士等,發起講經會,請餘莅港,講彌陀疏鈔,弘闡淨土不二法門。
法會甚盛,聽衆擁擠,幾無立足之地。
乃有潘達微居士等,為謀展佛化,普結法緣故,于觀音誕日起,另特組織講經放生大會,假座港島利園,懇餘講此八大人覺。
為諸佛弟子,澄濁得清,覺妄卻情之發轫。
餘亦無量歡喜。
何期講會肇起,衆緣輻辏,聽衆每日三四千人,放生數千元,開港島從未曾有之勝會。
于演講時,有弟子法慈記錄,乃為改編完成,命名八大人覺經講注。
茲為付印流通,略述斯經斯注之微意,藉作緣起,以告夫諸學佛者。
戊辰仲春釋寶靜謹述于香海佛教講經會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初釋法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者,為釋迦世尊親口所宣之八種法,皆是佛菩薩大人所覺,覺悟此八法,即生心而見佛性,即生界而達佛地,故名‘八大人覺’。
初釋‘佛說’之‘佛’字。
佛者,覺也。
對凡夫衆生之不覺而言,迷本覺而為不覺,蔽妙明而為無明,背覺合塵,故名衆生。
諸佛如來轉識成智,無明即明,背塵合覺,故名為佛。
言覺有三義:一本覺,二始覺,三究竟覺。
本覺之理,約衆生性德而言,所謂性覺妙明,本覺妙明。
此之覺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任你鑽馬腹、入驢胎,生死輪回,颠倒沉淪,而此本覺妙明,絲毫未曾失。
雖具有此本自覺性,但衆生在迷,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名本覺,而轉名為無明不覺。
然雖不覺,而我人日用中,見聞覺知,六根門頭,各有所知,各有所覺。
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乃至意能知法,都是有所知、有所覺。
此覺無不是從本覺性中而來;以其全真成妄故,一一無不是妄覺。
既成為妄覺,則所知無不是妄知,所見無不是妄見。
所以言衆生者,妄知妄覺也。
然若無本覺之性,則無有妄覺之覺。
妄覺如波,真覺如水。
全水成波,即真覺是妄覺;波外無水,全妄覺是真覺。
故離波無水,妄外無真。
即清淨妙明之覺體,而為暗動無明之不覺,全真成妄。
因水有波,因空有華,完全堕在依他性中,緻法身流轉于五道,故名衆生,而不得名為覺也。
然波本無波,即波處原來是水;空本無華,即華處當體是空,從來不知。
今藉聞經聽法之緣,始能了達妄覺之中有真覺在,即生滅處是不生滅,衆生性中有佛性。
有此覺悟,即名為始覺。
真覺即是佛性,妄覺即是妄想,因妄覺故,所以覺得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此覺全是依他起性。
衆生遂執似為實有,覺痛覺癢,覺寒覺熱,竟成偏計執。
不知偏計本空,依他如幻,當體即是本覺妙明、圓成實性。
二乘之人,覺冷亦是空,覺熱亦是空,乃至根身器界,唯覺是空。
此覺空之覺,亦是妄覺,因覺體空而不空故。
權乘菩薩,度生時即若為有,自修時即著于空,覺得亦空亦有,亦是妄覺,不得稱為真覺。
唯獨如來,方是真覺。
生滅名妄,滅妄明真,是稱如來,二轉依号,由其本覺真心,本非垢而非淨,亦非有而非空,不可偏覺于有,亦不可偏覺于空,亦不可偏覺于亦有亦無之二邊,亦不可偏覺于非有非無之但中。
當下離四句,絕百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覺,皆是妄覺。
覺得是有是空,固是妄覺,覺得二邊但中,亦是妄覺,求其諸覺,了不可得。
洞達諸覺非覺,即見如來真覺,如實了知故,名為始覺。
仗聽經之力,了悟自心本覺,即是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了妄即真,返流歸源。
然此始覺之智,乃自心之本有,如聽此經,能明白覺悟八大人覺之理,即是始覺之智。
此智原是自心本有,不過仗聽經而顯發,如谷具有芽種,不過仗水土之緣,而抽枝發芽耳。
自心本具之覺智,不因迷悟而為得失,是名理即始覺。
若聽善知識開示,或聽經聞法,了悟自心本來是佛,本有覺體,是名字始覺。
若能從性起修,以一心三觀之始覺智,照一境三谛之本覺理,念念返照自心,即觀行始覺。
至六根清淨,粗垢脫落,即相似始覺,。
若以始覺觀照之功,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本覺法身,即是分證始覺。
若無明淨盡,究竟徹法底源,至此始本合一,稱為究竟覺。
所謂‘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即斯義也。
當知本覺之理,即是性德,始覺之智,即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我等人人有此本覺之理,所苦者,苦無始覺之智;若有始覺之智一照,當下本覺之理顯彰。
如念佛時,能念之心,即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本覺之理。
以念佛之心,念于所念之佛,即始覺趣于本覺。
能所合一,心佛一如,即名究竟覺,亦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故初明‘佛’字,稱為覺者,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三義。
複次,初從本覺之性,而起始覺之修,全始覺之修,而契本覺之性,始本合一,性修一如,謂之自覺之行圓滿。
複興無緣慈,運同體悲,令諸不覺衆生,亦悟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而顯本覺,成證始本不二之究竟覺道,謂之覺他之行圓滿。
三覺圓,萬德備,名之為佛,即指我釋迦牟尼世尊是。
‘佛說’者,謂此經是如來金口所親宣,非人天二乘所說,亦非權教菩薩所說,故名佛說。
‘說’者,悅也,謂所說之法,能暢諸佛本懷,能令衆生領悟,随順群機,悉使開悟。
上能悅諸佛妙心,下能悅衆生根性,所以言:說者,悅也。
佛為能說之人,八大人覺為所說之法。
‘八’乃數目,八種悉稱大人所覺者,正顯非天人二乘所能覺也。
‘大人’,即指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而言。
凡夫二乘,心量狹小,隻能稱小人;菩薩為大道心衆生,能證諸佛所證之本有之三大,而為究竟人,故名大人。
言三大者:一體大。
自心真如之理,豎窮橫遍,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自心中具足無量恒沙功德妙相,一一功德,稱體圓顯,故名相大。
十方虛空,在我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
又雲:心悟妙理虛空小,即顯自心相大之義。
三用大。
用即妙用,自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恒河沙數,稱性妙用,故名用大。
證自心三大,故稱為佛;我等衆生,迷此三大,故名衆生。
楞嚴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内,将紛擾擾相,以為心性。
’圓覺雲:‘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既衆生迷此大而無外之心,隻能稱個小人,不得稱為大人。
既是小人,何能聞八大人覺之大經耶?當知吾人迷大為小,而心性之體相用三大,未曾減一絲毫,不過終日循環流轉,将自大心,非背而背;諸佛菩薩,能覺悟此八法,即能證此心之三大,非合而合。
其實本非背而非合,因迷悟之相差,所謂法不負人,人自負耳。
佛說此八法,鹹令衆生,各各覺悟本有自性之體相用,即是自覺;若依此經,勸一切衆生,亦覺此八法,即是覺他。
以此八大人法自覺覺他,故稱為‘八大人覺’。
寶集經雲:‘菩薩成就此八法,則至十方諸佛前,蓮華化生。
’故知此八大人覺,與念佛人最為重要。
念佛人若具此八覺,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
上釋‘佛說八大人覺’之别題已竟,次說通題。
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所謂契理契機,上契諸佛妙理,下合衆生群機。
摭華雲:契理則合于二谛,契機則符被三根。
慈恩雲:為常為法,是貫是攝。
常則道軌百世,法乃德模萬衆,貫則集斯妙義,攝乃禦彼庸生,庶令同出迷津,終歸覺岸,故名契經。
釋經之通題竟。
若約天台例,須明五玄釋題: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
将一經幽微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經首,令閱者了然。
但聽衆初機居多,略标大概,以釋其要。
第一釋名:佛為能說之人,八大人覺為所說之法,于七重立題中,以能說所說人法為名。
第二顯體:此經當以本覺法身,清淨實相為體。
本覺湛然,法身常住,唯是清淨實相,故以為體。
第三明宗:以覺悟聖道,進趣菩提,為此經之宗。
能即妄達真,了濁水中有清水,遷流中原來不遷流,覺悟不生滅之聖道,即是從本覺而起始覺,從始覺契本覺,乃至始本合一,趣證佛果,亦是不生滅因果為宗也。
第四論用:用為一經之妙能,生善之勝力,此經以普濟一切,悉與大樂為用。
普攝三根,同歸覺道,鹹與無上菩提覺法,究竟涅槃寂靜之大樂也。
第五判教相:教是聖人被下之言,若不判别,則大小不分、凡聖莫辨,是故須判教相。
此經以大乘方等、生酥為教相。
若屬華嚴頓乳,而其中明無常苦空等覺。
若屬阿含酪味,而其中八法,皆為佛菩薩大人所覺悟。
若般若熟酥,則此中未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
若言醍醐,則未明開方便權門,顯真實妙理。
四時既所不收,不歸方等,當歸何時?故以大乘方等生酥,為此經之教相。
此為本經五玄釋題,略如此。
次釋譯題 後漢沙門安清譯 ‘譯’者,翻梵語,成華言,故稱為譯。
‘安清’,此經之譯主也,姓安,名清,亦名世高,乃安息國王之太子,因宿具慧根,不昧本性,出家修道,成為沙門。
‘沙門’二字,釋子之通稱,此雲勤息,謂勤修佛道,而息滅諸惡之義。
又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标此‘沙門’二字,乃簡安清非白衣俗人,乃出家之大師。
此經是師在華,于後漢建和二年所譯。
師于漢桓帝時,始由安息國來至中國。
師在祖國出家時,即探讨如來一代時教,深有心得,欲普利世人,故由安息來華,住二十餘年,學通中文,乃廣翻經論,利濟東土衆生。
凡師所譯經典,有二十九部,共計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謂至矣!稽師之史略,有特殊之奇迹,茲略述一二,以茲參考,亦可了知師非庸凡可比。
師曾自述,謂宿世亦為僧人,廣行教化,後謂弟子曰:‘因果循環,絲毫不爽,我今當詣廣州,償其宿債。
’師至廣州,于行路之際,忽一青年,手持利刃,迎面而來,知還債時至,遂立不動。
彼青年竟以刃斷師骨而去。
師之神識,即投生安息,為王太子,複出家到中國。
初至廣州,遇一老翁曰:‘汝昔年曾害一僧人否?’彼答曰:‘少年無知,曾殺一僧人,至今追昔,殊為遺憾。
’師曰:‘你當時所殺者,即我是。
因我宿世,曾殺于汝故,今生受報,被汝殺死。
我自被汝殺後,即托生于安息國,為王子。
我知宿命,故仍出家,複來遊此,與汝再見。
’此時老翁,抱愧萬分。
師曰:‘此即循環果報,誠為可懼!然我尚有一債,乃宿世無心誤害,今亦當往還宿債,汝亦可随之同往。
’師即往紹興,彼老翁亦同去。
至紹興城,路途之間,值數十餘人,雙方争鬥,刀槍棍棒,互相殘殺。
而師适行于此,無端被重棍誤中師頭,遂殒命長逝。
老翁悟,歎曰:‘因果定律,絲毫不爽!’遂亦出家為僧,勤修淨業,後證聖果。
是知業緣果報,如影随形,如谷答響,而衆生昧于因果,埋頭造業,千萬劫生死輪回,可勝浩歎。
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吾人從無量劫來,造無量重罪,即有無量債主,若欲一一酬還,償之不清。
普賢菩薩雲:‘假使罪業有形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
’如來大慈,觀見衆生業障太重,欲償清宿債,脫離苦輪,誠千難萬難,故特開一念佛法門。
但能信願懇切,老實念佛,臨終即可帶業住生,橫超三界。
故此念佛法門,為最穩健、最簡易,了生死、成佛道之唯一方法。
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旨哉言乎!釋譯題竟。
大文為三:初總标,二别明,三結歎。
今初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此四句是總标;從第一覺悟‘世間無常’,至第八‘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乃是别明;最後段,是結歎。
亦是序、正、流通三分。
初總标,即第一序分,即序一部之緣起,如人之頭首;次别明,即第二正宗分,乃一部之正要,如人之全體,五髒六腑具足;最後結歎,即第三流通分,将此法流通于未來,如人之手足。
此序、正、流通三科分經,出是道安法師,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序分,有通序、别序之不同。
諸經初言‘如是我聞’等,是通序;六種成就,是别序,别叙一經之緣起。
如法華以‘一光東照,十界俱彰,大衆騰疑’為緣起,楞嚴‘阿難誤堕淫室,佛敕文殊将咒往護’為緣起。
此經開始,‘為佛弟子’之四句,即為本經總标之發起。
例如梵網經,佛自稱‘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等語,為一經之發起序。
本經初四句雖是序分,其意即總括八大人覺。
佛者覺也,對衆生之不覺。
凡夫終日為妄念流動,貪著于五欲六塵,為物所轉,背于覺性,故曰衆生;佛則覺而不迷,了妄即真,不為物轉而能轉物,故曰佛。
當知佛與衆生不二,不過在迷悟之間耳。
‘佛弟子’者,凡皈依三寶,依佛之教,行佛之行,無論在家出家,皆名佛弟子,其中赅在家二衆、出家二衆,及沙彌、沙彌尼、式叉摩羅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