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講注
關燈
小
中
大
陀會,即五衣是也。
七條、二長一短者,名郁多羅僧,即七衣是也。
九條以上,至二十五條,四長一短者,名僧伽黎,即大衣是也。
‘瓦缽’,土制之食器也,梵語缽多羅,略雲缽,有泥鐵之二種。
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三種,皆應如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供養者用之也。
‘器’即器具,即香爐、錫杖、念珠、澡豆、瓶缽、三衣、楊枝、坐具、灑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等是也。
梵網經雲:‘菩薩行頭陀時,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如鳥二翼。
’言‘法器’者,謂能表法,顯諸事理故也。
他如梵刹之雲闆、鐘、磬、木魚等,皆是如法如量而制。
如鐘晨擊,為破生死長夜,警昏眠也;如鼓暮鳴,為覺無明暗衢,策冥昧也。
伽藍梵刹,晨昏鐘鳴百八,即事顯理,表以百八三昧智慧,聲聲喚醒百八愚癡也。
如木魚,取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
昔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雲:‘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衆。
’白衣曰:‘必刻魚何因?’師雲:‘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于道。
’是知凡寺院所設,一一皆足以表法,故得一概稱法器也。
二、出家。
‘志願出家’者,謂發堅固志,立弘誓願,離卻在家之醉生夢死,修沙門之無生淨行也。
欲想遠離愦鬧,絕諸系縛,最好薙發出家。
出家人斷親去愛,心中無挂無礙,不與世诤,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灑灑脫脫,無得無失。
若勤行修道,則出五欲煩惱之家,出累劫生死之家,安處湛靜,寂滅為樂。
出家有四句料揀:(一)身心俱出家:如現前大德高僧,身則方袍圓領,心則一心向道。
(二)身形俱不出家:如凡夫俗身,固然不能披缁,而心亦不解佛法,終日埋頭造業者是。
(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守道奉佛居士,心則研究佛理,栖心于道,而身仍披白衣。
(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如現在賴佛逃生之流,身則方袍圓領,宛然僧相,而心念念貪戀俗事,所謂光頭俗漢者是。
今‘志願出家’者,即第三句,心出家而身尚不出,故勸其起宏志大願,力謀脫俗而出家也。
四十二章經雲:‘受道法者,去世資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世事能令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淨名居士言:‘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等。
’此即明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之義。
若欲想跳出苦輪,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賢愚,最好一心持念彌陀。
往生西方,即出三界火宅之家,入極樂清涼之家。
故曰:一心念佛,即真出家也。
三、‘守道清白’。
謂守涅槃清淨之道,出離生死苦海之淵;守菩提潔白之道,解脫煩惱淤泥之染。
當知念佛之人,即是守道。
謂一心專注,執持一句彌陀名号,如貓捕鼠,絲毫勿令其放松;又如雞之抱卵,須臾不使其暫辍,故名守道。
‘清白’者,謂佛所說修行之法,一一皆是清淨潔白,無有瑕疵。
學道人甯可清貧,不可濁富,淡薄安貧,守道清淨,孤高自居,松柏其操,潔白其心,是為守道清白,具足圓滿。
或曰‘清白’者,無漏之善法,離煩惱之俗染也。
若吾人能一心持念彌陀,不為妄想所雜染,即是守清白淨行之道。
四、勤行梵行。
‘梵’者,清淨潔白為義;‘行’乃進趨為義。
斷淫欲之法為梵行,即清淨之行法也。
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則意不起貪嗔癡。
(二)潔淨欲口,則口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绮語。
(三)不犯欲塵,則身不行殺盜淫。
斯三種行,為出世第一之法。
法華疏曰:‘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别名斷淫為梵行。
’又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
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法華序品曰:‘具足清淨梵行之相。
’此治染著世樂也。
五、具大慈悲,普度群迷。
慈能與一切衆生之樂,悲能拔一切衆生苦,若非一味法雨,何能三根普潤?故以慈悲總攝三種。
八大心普濟覺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此第八覺,須發大乘普濟之心,并發代衆生苦之願,則慈悲周切矣! ‘生死熾然’者,言吾人流轉輪回于六道之中,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熾然如火之盛也。
萬善先資集言:人在世間,循環生死,猶如呼吸,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也。
而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懞懞然,冥冥然,醉生夢死,千生萬劫,而不知也。
俄而升天宮,俄而沈地獄,俄而為鬼為畜,俄而為人為仙,升而沈,沈而升,千生萬劫而不知也。
然生死通諸凡聖,有二種不同:第一,分段生死。
即六道凡夫,因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之身體,壽量有分齊,身量有段落,大小不一,而一一皆受生滅遷變,故名分段生死。
第二,變易生死。
此别于聖人,凡夫所無,謂聲聞、緣覺、菩薩,雖離卻分段之身,然未得圓證法身常寂,真常流注,心念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
當知此二種生死,雖然天地懸殊,其熾然生滅,則同而不異,故名‘生死熾然’。
‘苦惱無量’者,‘苦’即逼迫為義,‘惱’即煩惱心神,受諸苦痛,故謂苦惱。
苦有三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苦,惱有六惱、十惱、八萬四千惱,多不可計,故名‘無量’。
攝大乘論釋曰:‘不可以譬數得知,為無量。
’苦惱須四句揀之:謂一人受一苦惱,一人受多苦惱,多人共受一苦惱,多人受多苦惱。
複有四句:謂同業同報、别業别報、同業别報、别業同報。
故如火之熾然,亦如塵之無量也。
‘發心’以下,明觀苦發心,謂觀見衆生生死熾然,苦惱無量,遂發大乘之心,普度一切沉溺衆生。
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大’對小而言;‘乘’即車乘,運載為義。
法華譬喻品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謂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十二門論曰:‘摩诃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
’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無等等乘,故名為大乘。
’淨名佛國品曰:‘大乘是菩薩淨土,謂乘八萬妙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
’ ‘普濟一切’者,謂不擇尊卑貴賤、男女老幼,以及蠢動含靈之類,皆悉度脫,所以謂之‘普濟’。
起信論雲:‘發心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故雲普濟。
願代衆生受苦者,謂修諸萬行,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怨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善,速證菩提,故雲:普代。
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衆生’者,謂衆法受生也;又五陰和合而生,故名衆生。
普曜經曰:‘釋迦如來,初出家,發四願,一願廣濟衆生困厄,二願除衆生惑障,三願斷衆生邪見,四願度衆生苦輪。
’總之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三心四願,為菩薩初發心之因,不可少也。
或問:衆生無量,業苦無邊,雲何菩薩而能普代衆生受苦?答:菩薩所以代衆生受苦者,乃由大悲方便之力,并非一一往代受也。
良由衆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悲心宏深,教令修八大人覺,心無暫替,因亡果喪,苦業無由得生。
衆生之無量苦惱,既得免除,即普為衆生代受無量苦惱也。
如地藏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亦即普代衆生受苦之義。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者:上來發願度脫,乃是拔苦,此句明與樂。
起信論雲:‘為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苦者二種生死、五住煩惱苦,樂者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
拔除二種生死之苦,與無上涅槃之大樂;拔除五住煩惱之苦,與無上菩提之大樂。
如是妙樂,乃謂之究竟。
長水記雲:‘凡諸菩薩有所作為,皆為衆生離苦得樂。
’此令滅煩惱生死,轉為菩提涅槃,一得永得,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不亦樂乎!上離苦,是菩薩大悲;此令得樂,是菩薩大慈,至覺之心,于焉備矣! 三結歎(結前三覺以成引證)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此第三大科,明結歎。
若約三分判經,此科則屬流通分。
有橫豎不同,豎則流通三際,橫則普周十方,即是持此經,流通于遍沙界盡未來也。
‘如此八事’,至‘修心聖道’,總結前八事。
前七自利,第八利他,所以雲此八事,為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者,非比向利小乘,及界内人天,輕細事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知為悟之因,而總歸于覺性。
然事為所知之境,悟為能知之覺。
境有三谛:真、俗、中也。
覺有三覺:始覺、本覺、究竟覺也。
以能覺之心為始覺,自性清淨心為本覺,始本合一,即究竟覺也。
又佛是滿覺、先覺、果地覺也,菩薩是始覺、後覺、因地覺也。
‘精進’下,全性起修,以起後果地滿覺。
初四句,自覺;‘複還’下覺他;合則三覺圓矣!精者,唯專不雜;進者,唯勤不退。
精進勇猛,修行菩提之覺道,是名‘精進行道’。
‘慈悲修慧’句:慈有三慈,悲亦有三悲,謂有生緣、法緣、無緣之三種。
修習無上慈悲喜舍之殊勝四無量定,而發之四慧,名曰修慧。
以其慧由定發,定能生慧也。
‘法身船’,指所悟性德也;‘涅槃岸’,指修德所顯也。
法身者,諸佛之身也。
諸佛之身,法法皆是,以一切法之性無性,為一切法之本性,而成其身,故言法身。
述記曰:‘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
’大乘義章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
二以一切諸功德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乘此法身無相之船,渡過生死海,而到涅槃之彼岸。
’心地觀經曰:‘善逝恒為妙法船,能載愛流超彼岸。
’付法藏傳曰:‘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故行道之流,須乘船也。
’經雲:‘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衆邪所娆,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梵語涅槃,秦言滅度,義翻圓寂。
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言滅度者,謂滅生死因果,渡生死之瀑流。
又雲寂滅者,謂寂五住煩惱,滅二種生死。
唯識論明四種:一性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涅槃。
今屬後二也。
譬人在此岸,渡生死海,而至彼岸;彼岸即涅槃也。
以上十六字,結成自覺功德。
‘複還生死’,謂成道後,再入塵世,複來度生,即倒駕慈航之義。
‘度脫衆生’,即普度衆生,脫離生死之苦。
然如何而得度脫?即以前八大人覺之八事,開導一切,此即度脫衆生之方法。
無量壽經曰:‘随器開導,授與經法,普令一切衆,覺悟生死苦。
’吾人于三界輪回之中,頭出頭沒,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最為痛苦,故源澤禅師曰:‘生前生後事忙忙,欲話因緣恐斷腸。
’然此生死大苦,非無因而生,蓮池大師語錄雲:‘但以正知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
身從何生?從業生。
業從何生?從惑生。
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
但能破惑,一切空寂,從此遠離世間五欲,修證于聖賢之道。
’成實論曰:‘聖道能破一切結使。
’以上三十二字,結成覺他功德,足見此一卷八大人覺經,化惡為善,破迷為悟,轉凡成聖,成佛作祖,永盡無餘,實迷津之寶筏,黑暗之明燈也。
又須知念佛一法,為了生脫死,最圓最妙之要道。
若能将此一句洪名,老老實實,綿綿密密,蓦直持去,自持還勸令人持,二六時中,不令其間斷,即是精進慈悲也。
信願具足,即是乘大願船,泛生死大海,度煩惱中流,至極樂不生不滅之涅槃彼岸。
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證無生忍之後,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為佛事,仍以一句洪名,開導衆生,此即是利他。
當知一句彌陀,該羅乎八大人覺;八大人覺,原不離乎一句彌陀。
不特僅此,即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亦不離此一句彌陀。
故蓮池大師曰:‘舉其名兮,兼衆德而具備;稱其德焉,統萬行于無餘。
’足見此一句洪名,為八萬法藏之骨髓,了生脫死之良導也明矣!讀者宜注意焉!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此為最後一段,正是結前八法,以廣流通。
無論在家出家,凡佛弟子,皆應誦此八大人覺之八法,結成誦念功德。
持誦其文,精思其義,必能自覺覺他。
常能讀誦,則于刹那念念之中,滅除無量罪愆。
吾人自有生以來,糊糊塗塗,不知造下許多彌天大罪。
罪業為因,苦報為果,所以無量劫來,常在生死苦海之中,受諸貧窮困乏之苦,不得成就無上菩提,甚可憐憫!誦此八事,則能滅無量罪,生無量福。
罪滅福生,修行進趣菩提之道。
福至心靈,勝慧現前,斷惑證真,即可以超出生死,直達無上正覺。
續法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須多聞廣慧而進。
今誦八大人覺,自趣菩提覺道。
’究竟永斷生死之苦,徹證常住寂滅之樂。
當知念一句佛号,即是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往生極樂,生死永斷,即生成就阿耨菩提,速證常住妙樂矣!
七條、二長一短者,名郁多羅僧,即七衣是也。
九條以上,至二十五條,四長一短者,名僧伽黎,即大衣是也。
‘瓦缽’,土制之食器也,梵語缽多羅,略雲缽,有泥鐵之二種。
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三種,皆應如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供養者用之也。
‘器’即器具,即香爐、錫杖、念珠、澡豆、瓶缽、三衣、楊枝、坐具、灑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等是也。
梵網經雲:‘菩薩行頭陀時,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如鳥二翼。
’言‘法器’者,謂能表法,顯諸事理故也。
他如梵刹之雲闆、鐘、磬、木魚等,皆是如法如量而制。
如鐘晨擊,為破生死長夜,警昏眠也;如鼓暮鳴,為覺無明暗衢,策冥昧也。
伽藍梵刹,晨昏鐘鳴百八,即事顯理,表以百八三昧智慧,聲聲喚醒百八愚癡也。
如木魚,取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
昔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雲:‘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衆。
’白衣曰:‘必刻魚何因?’師雲:‘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于道。
’是知凡寺院所設,一一皆足以表法,故得一概稱法器也。
二、出家。
‘志願出家’者,謂發堅固志,立弘誓願,離卻在家之醉生夢死,修沙門之無生淨行也。
欲想遠離愦鬧,絕諸系縛,最好薙發出家。
出家人斷親去愛,心中無挂無礙,不與世诤,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灑灑脫脫,無得無失。
若勤行修道,則出五欲煩惱之家,出累劫生死之家,安處湛靜,寂滅為樂。
出家有四句料揀:(一)身心俱出家:如現前大德高僧,身則方袍圓領,心則一心向道。
(二)身形俱不出家:如凡夫俗身,固然不能披缁,而心亦不解佛法,終日埋頭造業者是。
(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守道奉佛居士,心則研究佛理,栖心于道,而身仍披白衣。
(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如現在賴佛逃生之流,身則方袍圓領,宛然僧相,而心念念貪戀俗事,所謂光頭俗漢者是。
今‘志願出家’者,即第三句,心出家而身尚不出,故勸其起宏志大願,力謀脫俗而出家也。
四十二章經雲:‘受道法者,去世資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世事能令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淨名居士言:‘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等。
’此即明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之義。
若欲想跳出苦輪,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賢愚,最好一心持念彌陀。
往生西方,即出三界火宅之家,入極樂清涼之家。
故曰:一心念佛,即真出家也。
三、‘守道清白’。
謂守涅槃清淨之道,出離生死苦海之淵;守菩提潔白之道,解脫煩惱淤泥之染。
當知念佛之人,即是守道。
謂一心專注,執持一句彌陀名号,如貓捕鼠,絲毫勿令其放松;又如雞之抱卵,須臾不使其暫辍,故名守道。
‘清白’者,謂佛所說修行之法,一一皆是清淨潔白,無有瑕疵。
學道人甯可清貧,不可濁富,淡薄安貧,守道清淨,孤高自居,松柏其操,潔白其心,是為守道清白,具足圓滿。
或曰‘清白’者,無漏之善法,離煩惱之俗染也。
若吾人能一心持念彌陀,不為妄想所雜染,即是守清白淨行之道。
四、勤行梵行。
‘梵’者,清淨潔白為義;‘行’乃進趨為義。
斷淫欲之法為梵行,即清淨之行法也。
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則意不起貪嗔癡。
(二)潔淨欲口,則口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绮語。
(三)不犯欲塵,則身不行殺盜淫。
斯三種行,為出世第一之法。
法華疏曰:‘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别名斷淫為梵行。
’又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
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法華序品曰:‘具足清淨梵行之相。
’此治染著世樂也。
五、具大慈悲,普度群迷。
慈能與一切衆生之樂,悲能拔一切衆生苦,若非一味法雨,何能三根普潤?故以慈悲總攝三種。
八大心普濟覺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此第八覺,須發大乘普濟之心,并發代衆生苦之願,則慈悲周切矣! ‘生死熾然’者,言吾人流轉輪回于六道之中,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熾然如火之盛也。
萬善先資集言:人在世間,循環生死,猶如呼吸,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也。
而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懞懞然,冥冥然,醉生夢死,千生萬劫,而不知也。
俄而升天宮,俄而沈地獄,俄而為鬼為畜,俄而為人為仙,升而沈,沈而升,千生萬劫而不知也。
然生死通諸凡聖,有二種不同:第一,分段生死。
即六道凡夫,因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之身體,壽量有分齊,身量有段落,大小不一,而一一皆受生滅遷變,故名分段生死。
第二,變易生死。
此别于聖人,凡夫所無,謂聲聞、緣覺、菩薩,雖離卻分段之身,然未得圓證法身常寂,真常流注,心念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
當知此二種生死,雖然天地懸殊,其熾然生滅,則同而不異,故名‘生死熾然’。
‘苦惱無量’者,‘苦’即逼迫為義,‘惱’即煩惱心神,受諸苦痛,故謂苦惱。
苦有三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苦,惱有六惱、十惱、八萬四千惱,多不可計,故名‘無量’。
攝大乘論釋曰:‘不可以譬數得知,為無量。
’苦惱須四句揀之:謂一人受一苦惱,一人受多苦惱,多人共受一苦惱,多人受多苦惱。
複有四句:謂同業同報、别業别報、同業别報、别業同報。
故如火之熾然,亦如塵之無量也。
‘發心’以下,明觀苦發心,謂觀見衆生生死熾然,苦惱無量,遂發大乘之心,普度一切沉溺衆生。
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大’對小而言;‘乘’即車乘,運載為義。
法華譬喻品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謂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十二門論曰:‘摩诃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
’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無等等乘,故名為大乘。
’淨名佛國品曰:‘大乘是菩薩淨土,謂乘八萬妙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
’ ‘普濟一切’者,謂不擇尊卑貴賤、男女老幼,以及蠢動含靈之類,皆悉度脫,所以謂之‘普濟’。
起信論雲:‘發心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故雲普濟。
願代衆生受苦者,謂修諸萬行,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怨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善,速證菩提,故雲:普代。
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
’‘衆生’者,謂衆法受生也;又五陰和合而生,故名衆生。
普曜經曰:‘釋迦如來,初出家,發四願,一願廣濟衆生困厄,二願除衆生惑障,三願斷衆生邪見,四願度衆生苦輪。
’總之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三心四願,為菩薩初發心之因,不可少也。
或問:衆生無量,業苦無邊,雲何菩薩而能普代衆生受苦?答:菩薩所以代衆生受苦者,乃由大悲方便之力,并非一一往代受也。
良由衆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悲心宏深,教令修八大人覺,心無暫替,因亡果喪,苦業無由得生。
衆生之無量苦惱,既得免除,即普為衆生代受無量苦惱也。
如地藏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亦即普代衆生受苦之義。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者:上來發願度脫,乃是拔苦,此句明與樂。
起信論雲:‘為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苦者二種生死、五住煩惱苦,樂者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
拔除二種生死之苦,與無上涅槃之大樂;拔除五住煩惱之苦,與無上菩提之大樂。
如是妙樂,乃謂之究竟。
長水記雲:‘凡諸菩薩有所作為,皆為衆生離苦得樂。
’此令滅煩惱生死,轉為菩提涅槃,一得永得,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不亦樂乎!上離苦,是菩薩大悲;此令得樂,是菩薩大慈,至覺之心,于焉備矣! 三結歎(結前三覺以成引證)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此第三大科,明結歎。
若約三分判經,此科則屬流通分。
有橫豎不同,豎則流通三際,橫則普周十方,即是持此經,流通于遍沙界盡未來也。
‘如此八事’,至‘修心聖道’,總結前八事。
前七自利,第八利他,所以雲此八事,為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者,非比向利小乘,及界内人天,輕細事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知為悟之因,而總歸于覺性。
然事為所知之境,悟為能知之覺。
境有三谛:真、俗、中也。
覺有三覺:始覺、本覺、究竟覺也。
以能覺之心為始覺,自性清淨心為本覺,始本合一,即究竟覺也。
又佛是滿覺、先覺、果地覺也,菩薩是始覺、後覺、因地覺也。
‘精進’下,全性起修,以起後果地滿覺。
初四句,自覺;‘複還’下覺他;合則三覺圓矣!精者,唯專不雜;進者,唯勤不退。
精進勇猛,修行菩提之覺道,是名‘精進行道’。
‘慈悲修慧’句:慈有三慈,悲亦有三悲,謂有生緣、法緣、無緣之三種。
修習無上慈悲喜舍之殊勝四無量定,而發之四慧,名曰修慧。
以其慧由定發,定能生慧也。
‘法身船’,指所悟性德也;‘涅槃岸’,指修德所顯也。
法身者,諸佛之身也。
諸佛之身,法法皆是,以一切法之性無性,為一切法之本性,而成其身,故言法身。
述記曰:‘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
’大乘義章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
二以一切諸功德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乘此法身無相之船,渡過生死海,而到涅槃之彼岸。
’心地觀經曰:‘善逝恒為妙法船,能載愛流超彼岸。
’付法藏傳曰:‘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故行道之流,須乘船也。
’經雲:‘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衆邪所娆,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梵語涅槃,秦言滅度,義翻圓寂。
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言滅度者,謂滅生死因果,渡生死之瀑流。
又雲寂滅者,謂寂五住煩惱,滅二種生死。
唯識論明四種:一性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涅槃。
今屬後二也。
譬人在此岸,渡生死海,而至彼岸;彼岸即涅槃也。
以上十六字,結成自覺功德。
‘複還生死’,謂成道後,再入塵世,複來度生,即倒駕慈航之義。
‘度脫衆生’,即普度衆生,脫離生死之苦。
然如何而得度脫?即以前八大人覺之八事,開導一切,此即度脫衆生之方法。
無量壽經曰:‘随器開導,授與經法,普令一切衆,覺悟生死苦。
’吾人于三界輪回之中,頭出頭沒,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最為痛苦,故源澤禅師曰:‘生前生後事忙忙,欲話因緣恐斷腸。
’然此生死大苦,非無因而生,蓮池大師語錄雲:‘但以正知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
身從何生?從業生。
業從何生?從惑生。
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
但能破惑,一切空寂,從此遠離世間五欲,修證于聖賢之道。
’成實論曰:‘聖道能破一切結使。
’以上三十二字,結成覺他功德,足見此一卷八大人覺經,化惡為善,破迷為悟,轉凡成聖,成佛作祖,永盡無餘,實迷津之寶筏,黑暗之明燈也。
又須知念佛一法,為了生脫死,最圓最妙之要道。
若能将此一句洪名,老老實實,綿綿密密,蓦直持去,自持還勸令人持,二六時中,不令其間斷,即是精進慈悲也。
信願具足,即是乘大願船,泛生死大海,度煩惱中流,至極樂不生不滅之涅槃彼岸。
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證無生忍之後,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為佛事,仍以一句洪名,開導衆生,此即是利他。
當知一句彌陀,該羅乎八大人覺;八大人覺,原不離乎一句彌陀。
不特僅此,即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亦不離此一句彌陀。
故蓮池大師曰:‘舉其名兮,兼衆德而具備;稱其德焉,統萬行于無餘。
’足見此一句洪名,為八萬法藏之骨髓,了生脫死之良導也明矣!讀者宜注意焉!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此為最後一段,正是結前八法,以廣流通。
無論在家出家,凡佛弟子,皆應誦此八大人覺之八法,結成誦念功德。
持誦其文,精思其義,必能自覺覺他。
常能讀誦,則于刹那念念之中,滅除無量罪愆。
吾人自有生以來,糊糊塗塗,不知造下許多彌天大罪。
罪業為因,苦報為果,所以無量劫來,常在生死苦海之中,受諸貧窮困乏之苦,不得成就無上菩提,甚可憐憫!誦此八事,則能滅無量罪,生無量福。
罪滅福生,修行進趣菩提之道。
福至心靈,勝慧現前,斷惑證真,即可以超出生死,直達無上正覺。
續法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須多聞廣慧而進。
今誦八大人覺,自趣菩提覺道。
’究竟永斷生死之苦,徹證常住寂滅之樂。
當知念一句佛号,即是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往生極樂,生死永斷,即生成就阿耨菩提,速證常住妙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