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行,皆圓滿修。
有妃論師與雲勢論師說,生起次第者,三軌生起等,如修法修。
圓滿次第者,刹那生起。
餘論亦有說,生起次第究竟者,修自起等刹那頓起。
如攝行論所說者,金剛持與不動尊二部行者可修。
總則六部皆為主尊。
二次第相同。
于須彌山頂生宮殿者,是前母續所說。
此中不須。
此時之生起次第者,于初加行時,最勝曼荼羅後,入光明時,從彼起已依實印時。
皆能以四喜次第,引生殊勝俱生。
與生起次第餘時不同。
最勝曼荼羅者,由與實印入定,于印蓮花,生起能依所依曼荼羅。
放出不動等後,回入自身,轉成嗔金剛者,是依二部而說。
餘者各随主尊而修。
次出毗盧,至松跋等,融入自眷屬三十一瑜伽行者。
勝解與彼等成無差别。
言自眷屬者,謂由修天瑜伽力,除庸俗慢,不為彼分别所破壞也。
轉成自身曼荼羅支分之義,謂勝解彼諸眷屬,即自身支分蘊等自性。
自與眷屬,皆如是修。
五印及一印者,其實有者即入彼身。
無者出已各置彼處。
餘者相同。
言‘承事一切曼荼羅輪’者,卡師亦譯為:‘随愛。
’其義謂修最勝曼荼羅已,與實印入定,令諸尊歡喜。
由諸尊即自身支分故。
不僅入定悟入光明,加以二種靜慮修瑜伽者,是為于心間攝風,引生四空。
如前已說。
此唯說圓滿次第者,于餘等至位亦應了知。
入光明已以歌勸請者,是廣無戲論。
若内四角有四母邑修佛眼等,即實以歌勸請。
若修五金剛母,及一印者,可唯勝解修。
或前者,由四天女,此時住佛眼等慢,勸請,亦可。
從彼起已,說受用前四境勝劣中三品者,意謂齊此道界,雖諸劣境,亦能助内樂也。
圓滿次第三位中,從初得心遠離道,為幻身故修密行者,即不由字形、标幟等生,須臾頓起。
修宮殿前,發起智地,及增上勝解收入光明時,亦是由融攝風力而收。
其得幻身,與有學雙運者,雖亦如是修。
然能力大小,有大差别。
其從空中起初依怙身。
若是心遠離者,能從風心,起随順第三次第之幻身。
若是幻身者,乃至未證勝義光明,其入空時,幻身不滅。
起定時,心從譬喻光明中起。
身非新起。
得雙運已,幻身同類不斷,唯心念上,入出光明,非幻身上。
故彼二位,從光明起時,是将原有自身、意想,明顯也。
攝持化身者,謂分離粗身,後仍入彼,将粗身生為化身。
其得随順幻身者,就自意前,亦能如同實事。
由此等解釋,則初加行位,及最勝曼荼羅後,同印入定引發俱生,及從彼起等,亦當了知。
如第十七品疏說:‘由歌勸起定後,持毗盧等四部慢,與佛眼等四印入定。
’此亦須修。
二次第相同。
此與說彼四,為主尊俱行母邑,亦相随順。
諸随行母邑,亦是主尊明印,故亦受用色金剛等。
由此因相,應知中略無戲論行,亦是由明印眷屬數量安立,非以男數安立。
攝行論說:依梅霞槿等五印随一而行者,是依種姓無定之圓滿次第者說。
于生起次第者,說本部印。
随二次第何者,其密行之正行,謂與自位明印入定,引發俱生喜已,樂空和合而修。
非說生起次第者要将咒身,得幻身者要将幻身修為主尊也。
此密行儀軌,雖未明說一日修幾次,然第十六品本釋,于修行時,說與明印入定密供,于四時修。
故應修四座。
平等和合續,說依聚會曼荼羅之衆會儀軌,每年或每月修一次。
攝行論于後二行時說者,非是說修行四階段之行。
故依彼文說于二次第至高道之行,有無時間戲論者,非是論義。
若于受用觸塵之後,有戲論者,示印答印等各以修意而作。
無戲論者,則不須修。
故舊譯攝行論雲:‘此中圓滿作阿惹利。
’跋曹譯為‘修阿惹利’,較善。
言淨治五肉五甘露等,于屏處食者,二次第一切行皆相同。
攝行論說:不結手印、不繪、不獻曼荼羅供、不作外竈護摩、不作印塔像等事業,不諷經典,離身疲勞,不禮繪畫木石等像,不皈依二乘,不擇日期等。
此等一切,唯由内性圓滿者,是說圓滿次第者修密行時。
不遮修密行位、結印、繪壇等。
多有因集密續及諸餘續、密成就論、及朵哈等,亦說不作彼事。
便誤為從初發業位、利根頓悟者,即不作彼等。
其鈍根漸悟者,乃修彼等。
庚二、修極無戲論行法。
何種所依,修此極無戲論行,有妃論師說:唯圓滿次第者修。
黑行論師說二次第者皆可修。
廓譯師說,後者為善。
處所,如續中說,寂靜山間、水邊、河岸、屍林等處。
此不須築三層宮殿也。
備辦飲食之助伴,或藥叉使女等備辦,或殊勝修伴,或由大會備食。
後者跋曹譯為‘由大臣備辦飯食’。
謂由大臣等有财富者,為施主。
若能役藥叉使女者,則可辦修有戲論或無戲論之資财。
故此不定,唯資具不備者乃修也。
意樂差别有四,初且行者,由念無始生死衆苦,求涅槃樂。
應當遠離一切愦鬧,甚于王位,亦修苦想。
二者,二新譯本雲:‘下至胡麻許财物,皆應舍攝持心。
’謂應不集畜麻許資具,非不起著實之物執。
三者,謂由信樂修習勝義谛光明,故于身命應無顧戀。
四者,謂于世間微細悉地及八大悉地,應都不希求。
以能散亂及退失故。
生起次第者修諸密行,以有德相具足之菩提心故,雖總有欲成佛心,然生起次第究竟後,不求引發圓滿次第諸道,為共悉地所引而修密行。
故除第二意樂外,餘三唯屬圓滿次第者。
印差别者,攝行論雲:‘故舍外母邑,由同心中智印等至,速當證得金剛持位。
作是念已獨修密行。
’是依智印。
有妃論師雖說智印,生起次第者,從心中出形狀天女。
圓滿次第者,即修空性,名與智印等至。
然圓滿次第者,亦與天女相等至也。
第五品燈明論說:若不得實印,則從心中出般若波羅密多佛母,與彼等至,并引證成立。
第六品雲:‘三字金剛定,由心想自印,如是定無疑,承事佛遍智。
’疏說彼文,明同智印修密行。
言三字金剛之靜慮者,謂于毗盧等三金剛之瑜伽師,不觀待外母邑者,應給自印即住心中金剛界自在母也。
如是說不得外母邑時依止智印者,是依智印,不能如依外母邑,引發大樂三摩地者。
其能得外母邑,說舍彼而依智印者,意說與前相返者。
此如第十七品燈明論二新譯本雲:‘諸與智印等至,心不堅固者,當依外印。
’舊譯燈明論雲:‘心得堅固,當依外印。
’前譯較妥。
如是者,似是補特伽羅種姓差别,及從初修道,即學依智印之差别也。
此中生起次第者,雖舍餘戲論,然儀軌次第相同。
故最勝曼荼羅圓滿後,與智印等至,由四喜次第,引俱生喜,修習樂空。
此由所修天女歌音勸起,自以修學意樂,受用飲食及明印欲塵。
圓滿次第之三位中,修法儀軌次第,如應修已,與智印等至,由内風瑜伽究竟資助之力,斷除衆多二相戲論而證殊勝四空。
此複或由于心間收攝心風之收攝次第,或由菩提心,降至金剛端,俱能引發四空。
然修前者為主要。
此處攝行論說:‘蘊等入細界風,彼入心,彼入心所,彼入無明,其後修光明。
’者,此是依智印而修。
餘密行者,依實印修,相同。
然此中說唯修睡光明者,是圓滿次第者修密行時。
此是随于何時修習光明,即與睡眠光明合修。
非如餘位,醒時光明不與睡合,睡時乃修與睡合之光明,各别修習。
此由通達一切合修關要,即可了知。
二次第之修此密行者,正修習時,除四喜四空有勝劣外,二者俱依與智印和合,修習俱生與光明。
至不能安住時,起依彼印,複如前修。
此由精進猛烈,不樂戲論,于修俱生至極信樂,如前行者,說名補蘇姑行。
是有食眠行之行者故。
謂于初字加字
有妃論師與雲勢論師說,生起次第者,三軌生起等,如修法修。
圓滿次第者,刹那生起。
餘論亦有說,生起次第究竟者,修自起等刹那頓起。
如攝行論所說者,金剛持與不動尊二部行者可修。
總則六部皆為主尊。
二次第相同。
于須彌山頂生宮殿者,是前母續所說。
此中不須。
此時之生起次第者,于初加行時,最勝曼荼羅後,入光明時,從彼起已依實印時。
皆能以四喜次第,引生殊勝俱生。
與生起次第餘時不同。
最勝曼荼羅者,由與實印入定,于印蓮花,生起能依所依曼荼羅。
放出不動等後,回入自身,轉成嗔金剛者,是依二部而說。
餘者各随主尊而修。
次出毗盧,至松跋等,融入自眷屬三十一瑜伽行者。
勝解與彼等成無差别。
言自眷屬者,謂由修天瑜伽力,除庸俗慢,不為彼分别所破壞也。
轉成自身曼荼羅支分之義,謂勝解彼諸眷屬,即自身支分蘊等自性。
自與眷屬,皆如是修。
五印及一印者,其實有者即入彼身。
無者出已各置彼處。
餘者相同。
言‘承事一切曼荼羅輪’者,卡師亦譯為:‘随愛。
’其義謂修最勝曼荼羅已,與實印入定,令諸尊歡喜。
由諸尊即自身支分故。
不僅入定悟入光明,加以二種靜慮修瑜伽者,是為于心間攝風,引生四空。
如前已說。
此唯說圓滿次第者,于餘等至位亦應了知。
入光明已以歌勸請者,是廣無戲論。
若内四角有四母邑修佛眼等,即實以歌勸請。
若修五金剛母,及一印者,可唯勝解修。
或前者,由四天女,此時住佛眼等慢,勸請,亦可。
從彼起已,說受用前四境勝劣中三品者,意謂齊此道界,雖諸劣境,亦能助内樂也。
圓滿次第三位中,從初得心遠離道,為幻身故修密行者,即不由字形、标幟等生,須臾頓起。
修宮殿前,發起智地,及增上勝解收入光明時,亦是由融攝風力而收。
其得幻身,與有學雙運者,雖亦如是修。
然能力大小,有大差别。
其從空中起初依怙身。
若是心遠離者,能從風心,起随順第三次第之幻身。
若是幻身者,乃至未證勝義光明,其入空時,幻身不滅。
起定時,心從譬喻光明中起。
身非新起。
得雙運已,幻身同類不斷,唯心念上,入出光明,非幻身上。
故彼二位,從光明起時,是将原有自身、意想,明顯也。
攝持化身者,謂分離粗身,後仍入彼,将粗身生為化身。
其得随順幻身者,就自意前,亦能如同實事。
由此等解釋,則初加行位,及最勝曼荼羅後,同印入定引發俱生,及從彼起等,亦當了知。
如第十七品疏說:‘由歌勸起定後,持毗盧等四部慢,與佛眼等四印入定。
’此亦須修。
二次第相同。
此與說彼四,為主尊俱行母邑,亦相随順。
諸随行母邑,亦是主尊明印,故亦受用色金剛等。
由此因相,應知中略無戲論行,亦是由明印眷屬數量安立,非以男數安立。
攝行論說:依梅霞槿等五印随一而行者,是依種姓無定之圓滿次第者說。
于生起次第者,說本部印。
随二次第何者,其密行之正行,謂與自位明印入定,引發俱生喜已,樂空和合而修。
非說生起次第者要将咒身,得幻身者要将幻身修為主尊也。
此密行儀軌,雖未明說一日修幾次,然第十六品本釋,于修行時,說與明印入定密供,于四時修。
故應修四座。
平等和合續,說依聚會曼荼羅之衆會儀軌,每年或每月修一次。
攝行論于後二行時說者,非是說修行四階段之行。
故依彼文說于二次第至高道之行,有無時間戲論者,非是論義。
若于受用觸塵之後,有戲論者,示印答印等各以修意而作。
無戲論者,則不須修。
故舊譯攝行論雲:‘此中圓滿作阿惹利。
’跋曹譯為‘修阿惹利’,較善。
言淨治五肉五甘露等,于屏處食者,二次第一切行皆相同。
攝行論說:不結手印、不繪、不獻曼荼羅供、不作外竈護摩、不作印塔像等事業,不諷經典,離身疲勞,不禮繪畫木石等像,不皈依二乘,不擇日期等。
此等一切,唯由内性圓滿者,是說圓滿次第者修密行時。
不遮修密行位、結印、繪壇等。
多有因集密續及諸餘續、密成就論、及朵哈等,亦說不作彼事。
便誤為從初發業位、利根頓悟者,即不作彼等。
其鈍根漸悟者,乃修彼等。
庚二、修極無戲論行法。
何種所依,修此極無戲論行,有妃論師說:唯圓滿次第者修。
黑行論師說二次第者皆可修。
廓譯師說,後者為善。
處所,如續中說,寂靜山間、水邊、河岸、屍林等處。
此不須築三層宮殿也。
備辦飲食之助伴,或藥叉使女等備辦,或殊勝修伴,或由大會備食。
後者跋曹譯為‘由大臣備辦飯食’。
謂由大臣等有财富者,為施主。
若能役藥叉使女者,則可辦修有戲論或無戲論之資财。
故此不定,唯資具不備者乃修也。
意樂差别有四,初且行者,由念無始生死衆苦,求涅槃樂。
應當遠離一切愦鬧,甚于王位,亦修苦想。
二者,二新譯本雲:‘下至胡麻許财物,皆應舍攝持心。
’謂應不集畜麻許資具,非不起著實之物執。
三者,謂由信樂修習勝義谛光明,故于身命應無顧戀。
四者,謂于世間微細悉地及八大悉地,應都不希求。
以能散亂及退失故。
生起次第者修諸密行,以有德相具足之菩提心故,雖總有欲成佛心,然生起次第究竟後,不求引發圓滿次第諸道,為共悉地所引而修密行。
故除第二意樂外,餘三唯屬圓滿次第者。
印差别者,攝行論雲:‘故舍外母邑,由同心中智印等至,速當證得金剛持位。
作是念已獨修密行。
’是依智印。
有妃論師雖說智印,生起次第者,從心中出形狀天女。
圓滿次第者,即修空性,名與智印等至。
然圓滿次第者,亦與天女相等至也。
第五品燈明論說:若不得實印,則從心中出般若波羅密多佛母,與彼等至,并引證成立。
第六品雲:‘三字金剛定,由心想自印,如是定無疑,承事佛遍智。
’疏說彼文,明同智印修密行。
言三字金剛之靜慮者,謂于毗盧等三金剛之瑜伽師,不觀待外母邑者,應給自印即住心中金剛界自在母也。
如是說不得外母邑時依止智印者,是依智印,不能如依外母邑,引發大樂三摩地者。
其能得外母邑,說舍彼而依智印者,意說與前相返者。
此如第十七品燈明論二新譯本雲:‘諸與智印等至,心不堅固者,當依外印。
’舊譯燈明論雲:‘心得堅固,當依外印。
’前譯較妥。
如是者,似是補特伽羅種姓差别,及從初修道,即學依智印之差别也。
此中生起次第者,雖舍餘戲論,然儀軌次第相同。
故最勝曼荼羅圓滿後,與智印等至,由四喜次第,引俱生喜,修習樂空。
此由所修天女歌音勸起,自以修學意樂,受用飲食及明印欲塵。
圓滿次第之三位中,修法儀軌次第,如應修已,與智印等至,由内風瑜伽究竟資助之力,斷除衆多二相戲論而證殊勝四空。
此複或由于心間收攝心風之收攝次第,或由菩提心,降至金剛端,俱能引發四空。
然修前者為主要。
此處攝行論說:‘蘊等入細界風,彼入心,彼入心所,彼入無明,其後修光明。
’者,此是依智印而修。
餘密行者,依實印修,相同。
然此中說唯修睡光明者,是圓滿次第者修密行時。
此是随于何時修習光明,即與睡眠光明合修。
非如餘位,醒時光明不與睡合,睡時乃修與睡合之光明,各别修習。
此由通達一切合修關要,即可了知。
二次第之修此密行者,正修習時,除四喜四空有勝劣外,二者俱依與智印和合,修習俱生與光明。
至不能安住時,起依彼印,複如前修。
此由精進猛烈,不樂戲論,于修俱生至極信樂,如前行者,說名補蘇姑行。
是有食眠行之行者故。
謂于初字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