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中未說,故說集密續但說後二種行。
燈明論說:集密教中明初行者。
意說有戲論者,如欲受用諸欲,生起次第者,有修有戲論行之修意。
故不相違。
攝行論說,若資具不備,不能修平等和合續所說之有戲論行,及不能恒修者,如彼續雲:‘每日或一月,如是或一年,如實加持已,作佛勝樂舞。
’則修後二種行者,謂于後二時修者明後二行。
卡師譯雲:‘如其所能辦。
’謂如财力所能辦,即如是行者,亦意顯後二種行也。
此之後二行,與集密之二種行,莫執為一也。
此中諸先覺說,由意樂門,立三種行,有二種意樂,謂行欲意樂,與學習意樂。
初謂貪欲增上,唯依根力,俱依根與三摩地力,唯依三摩地力,如欲受用欲塵之意樂發趣者,三類如次即有戲論、無戲論、極無戲論三種行之發趣意樂。
根本續第七品雲:‘于一切欲事,如欲而受用,以如是加行,速得成佛道。
一切諸欲事,當如欲受用,以本尊加行,應供養自他。
’又雲:‘不食乞念誦,不應喜乞行,受用一切欲,不失咒支誦。
’其初頌義,謂瑜伽師,随順根力,如欲受用,謂行有戲論行。
第二頌義,依無戲論增上,說随自欲受五欲樂,以自本性三摩地力,供事自他,皆令飽滿。
第三頌義,言食乞者,僅是一例,亦不應以尋求等行等同乞化而念誦也。
不僅不貪乞化。
亦不貪著飲食,随由幾許能使身住便應知足。
故行極無戲論行。
謂是燈明論所釋義。
由初中說,随順根力受用,作為‘為何義而行’之三種意樂也。
此中正為無二雙運大樂智故,受用欲塵。
三行相同,如前已說。
由根本續雲:‘貪者為求智,常受用欲塵。
’亦可了知。
故非唯根行也。
由受用何欲塵,成為菩提心,先無新生,安住不退,輾轉增長之方便者,即不故意阻止應随自欲受用者,三行相同。
故言‘一切欲事’等二二句,與‘受用一切欲’相同。
然為顯示無重複失,故說以彼理,修三種行也。
言‘不應喜乞行’者,是遮由增上貪著飲食故,尋求事務散亂,成為修道障礙。
非遮由了知欲塵本性故恒常受用。
故言由使身住量,便知足者,是說不損諸界長養之身住,非說僅能存命也。
然彼理非第三行之别法,由第十六品明無戲論之飲食時,即可證知。
非僅存命者,總觀經說常受用欲塵之所為,亦能了知也。
學習意樂者,諸先覺說:五根受用五欲,于初行時,學為本尊。
第二行時,學為唯心。
第三行時,學為空性之修學意樂。
計為第七品燈明論,解釋受用欲塵有總義、密義、究竟義三種,配釋三行之義也。
正修道位,如其次第,始從一念,至初發業修行。
從身遠離至幻身。
光明與雙運位。
學有戲論行者,其趣欲塵之修意,修欲塵為本尊。
從色至觸,修為毗盧乃至不動。
供獻本部諸尊。
五境各有上中下三,雖皆修為本尊,然以五勝供養。
或修為佛眼等天女。
或修為五金剛母。
一切皆視為金剛持之受用,而受用之。
是燈明論所說。
說如是三理者,或問諸貪欲者志求智慧,一切威儀受用欲塵,複何為耶?答雲:‘當承事菩薩,應愛菩提日。
’燈明論釋彼義謂:‘菩薩即眼等諸根,當善承事。
菩提謂四大。
日謂五蘊。
應令飽滿。
’是為長養自身根大五蘊也。
言供獻本部諸尊者,是以毗盧等為主,非唯彼等。
修時,随是何境皆修為天。
正受用時,如受用悅意境長養同分諸根。
餘境不能如是長養。
故說以勝者供養。
若修五境為佛眼等四尊。
摩麼雞,通金剛與寶二部。
故聲與觸塵,皆修為彼。
如是雖有三說。
然欲塵之主,謂般若欲塵。
故修後二為主。
修彼之理,如第七品雲:‘于色聲味等,心常時加行,此攝一切佛,最秘密心要。
’燈明論亦說,修境為本尊者,晝夜恒起心行。
此是能得佛道之秘密方便,故攝心要。
其修五境為天,常視天色等者,須先特别相續修習,發起堅固感觸也。
此複内外一切色處,轉成色金剛母,手軟如蓮,捧持明鏡,目神和靜,項挂真珠璎珞,乳房高滿狹迫,衣服略緩,下身端美。
由恒視彼色,能引生大樂也。
如是諸聲轉成聲金剛母,口唱歌聲,手奏琵琶。
諸香轉成香金剛母,體态舞動,捧摩尼器,滿盛郁金、沉水、蛇心栴檀、龍腦等香,其氣香馥充滿十方。
諸味轉成味金剛母,捧金剛等寶器,滿盛衆味,及天蘇陀。
諸觸轉成觸金剛母,衆相嚴飾,三紋微颦,腰部細微,臍廣右旋,下體厚潤,步态安閑。
一切皆是面容微笑,愛目瞻視。
既生起已,想由受用諸聲香味,及擁抱觸,皆能增長大樂也。
此諸修法,于佛眼等亦同。
于毗盧,似須修色相殊妙,中間三尊标相如前。
第五持妙衣觸。
應善研究。
彼等一一,似可修無量同類也。
如是修時,意先生樂,由彼漸次,長養同分根身。
如正理王雲:‘現見若此變,彼等亦轉變。
’若心意安泰,現見身相光彩。
又說:三摩地,是增長身中大種之長養因故。
如是身長養者,由增長如郡陀之菩提心故,即能增進溶樂之三摩地。
以此修空,能成熟善根,引生圓滿次第之最勝智德。
若此三摩地堅固,諸根正受用五境時,當能現起如前所修之三摩地,則能防止大樂逆品之庸常作意。
故說為此道中防護根門之最勝屍羅也。
此始從初修道,乃至未能,由專注身要修習之力,使風入中脈,引生諸空以來,是行欲塵之修習意樂。
此複由其未能以修習力,令風入中脈引起樂空和合映覆相執戲論,故名有戲論意樂。
生起次第者,由修習意樂門,雖無後二行。
然由境與事等戲論廣略門,亦有三行。
從始修生起次第,即應修此教授。
于初發業者,極為重要。
從能由修力,融攝風息,引生諸空,乃至未得第四次第光明以前,憶前定中諸空,于後得位,自起為金剛持,淨治欲塵,俱以三空印證。
由供養金剛持之理而受用者,相執戲論較前減少,然非現證真實義,故是學無戲論行之修習意樂。
此複由修習意樂門,雖無有戲論與極無戲論二行。
然由事務等門容有,故有三行。
從得有學雙運起,乃至未得無學雙運,于後得位受用欲塵,憶念所證真實義,印證而行者,已解脫著實相執之戲論種子。
故是極無戲論之修習意樂。
此與前二,皆有現起欲塵為天之修習意樂。
此由修習意樂門,雖無前二行,然由事務等門安立,與前相同。
己三、學行儀軌。
分二。
庚一、修有戲論及無戲論行法。
庚二、修極無戲論行法。
初又分二。
辛一、共同儀軌。
辛二、各别儀軌。
今初 修二行之處所,舊譯攝行論引平等和合續雲:‘或于三有等,或園林等修。
’跋曹譯雲:‘三地自園林。
’卡師譯為:‘處所或自有,園林等中修。
’别譯續文雲:‘或于自住處,或園林等修。
’故是于自住室或園林等諸順意處,離諸惡緣而修也。
修建殿室之理,謂用磚修造三層佛殿四方四門,具四牌樓,嵌飾衆寶等具足種種莊嚴。
或造土室,具足堅固圍牆,種種莊嚴。
彼二種房,雖有勝劣,然建築三層則同。
故後者,并非挖成三進土窟。
其中供品莊飾次第,謂下層作廚竈等。
中層安放琵琶歌樂等用具。
上層以前所說寶莊嚴具,及鈴拂寶蓋等嚴飾。
作為殊勝衆善諸瑜伽師,瑜伽母等,集會之所。
以上二行相同。
若是有戲論行,其中應設二十天女并主尊之二十一雜蓮花座,用布蓋覆。
若是無戲論行,應随衆數設座。
改著瑜伽男女服飾者,是如平等和合續所說。
集密中亦說。
如第十六品雲:‘身語意金剛,修習身語心,自理而修彼,如是得悉地。
’其釋論雲:‘自理者,謂改著服飾而修。
非唯觀想而修也。
’謂三金剛瑜伽師,修明禁行時,于自及印,俱
燈明論說:集密教中明初行者。
意說有戲論者,如欲受用諸欲,生起次第者,有修有戲論行之修意。
故不相違。
攝行論說,若資具不備,不能修平等和合續所說之有戲論行,及不能恒修者,如彼續雲:‘每日或一月,如是或一年,如實加持已,作佛勝樂舞。
’則修後二種行者,謂于後二時修者明後二行。
卡師譯雲:‘如其所能辦。
’謂如财力所能辦,即如是行者,亦意顯後二種行也。
此之後二行,與集密之二種行,莫執為一也。
此中諸先覺說,由意樂門,立三種行,有二種意樂,謂行欲意樂,與學習意樂。
初謂貪欲增上,唯依根力,俱依根與三摩地力,唯依三摩地力,如欲受用欲塵之意樂發趣者,三類如次即有戲論、無戲論、極無戲論三種行之發趣意樂。
根本續第七品雲:‘于一切欲事,如欲而受用,以如是加行,速得成佛道。
一切諸欲事,當如欲受用,以本尊加行,應供養自他。
’又雲:‘不食乞念誦,不應喜乞行,受用一切欲,不失咒支誦。
’其初頌義,謂瑜伽師,随順根力,如欲受用,謂行有戲論行。
第二頌義,依無戲論增上,說随自欲受五欲樂,以自本性三摩地力,供事自他,皆令飽滿。
第三頌義,言食乞者,僅是一例,亦不應以尋求等行等同乞化而念誦也。
不僅不貪乞化。
亦不貪著飲食,随由幾許能使身住便應知足。
故行極無戲論行。
謂是燈明論所釋義。
由初中說,随順根力受用,作為‘為何義而行’之三種意樂也。
此中正為無二雙運大樂智故,受用欲塵。
三行相同,如前已說。
由根本續雲:‘貪者為求智,常受用欲塵。
’亦可了知。
故非唯根行也。
由受用何欲塵,成為菩提心,先無新生,安住不退,輾轉增長之方便者,即不故意阻止應随自欲受用者,三行相同。
故言‘一切欲事’等二二句,與‘受用一切欲’相同。
然為顯示無重複失,故說以彼理,修三種行也。
言‘不應喜乞行’者,是遮由增上貪著飲食故,尋求事務散亂,成為修道障礙。
非遮由了知欲塵本性故恒常受用。
故言由使身住量,便知足者,是說不損諸界長養之身住,非說僅能存命也。
然彼理非第三行之别法,由第十六品明無戲論之飲食時,即可證知。
非僅存命者,總觀經說常受用欲塵之所為,亦能了知也。
學習意樂者,諸先覺說:五根受用五欲,于初行時,學為本尊。
第二行時,學為唯心。
第三行時,學為空性之修學意樂。
計為第七品燈明論,解釋受用欲塵有總義、密義、究竟義三種,配釋三行之義也。
正修道位,如其次第,始從一念,至初發業修行。
從身遠離至幻身。
光明與雙運位。
學有戲論行者,其趣欲塵之修意,修欲塵為本尊。
從色至觸,修為毗盧乃至不動。
供獻本部諸尊。
五境各有上中下三,雖皆修為本尊,然以五勝供養。
或修為佛眼等天女。
或修為五金剛母。
一切皆視為金剛持之受用,而受用之。
是燈明論所說。
說如是三理者,或問諸貪欲者志求智慧,一切威儀受用欲塵,複何為耶?答雲:‘當承事菩薩,應愛菩提日。
’燈明論釋彼義謂:‘菩薩即眼等諸根,當善承事。
菩提謂四大。
日謂五蘊。
應令飽滿。
’是為長養自身根大五蘊也。
言供獻本部諸尊者,是以毗盧等為主,非唯彼等。
修時,随是何境皆修為天。
正受用時,如受用悅意境長養同分諸根。
餘境不能如是長養。
故說以勝者供養。
若修五境為佛眼等四尊。
摩麼雞,通金剛與寶二部。
故聲與觸塵,皆修為彼。
如是雖有三說。
然欲塵之主,謂般若欲塵。
故修後二為主。
修彼之理,如第七品雲:‘于色聲味等,心常時加行,此攝一切佛,最秘密心要。
’燈明論亦說,修境為本尊者,晝夜恒起心行。
此是能得佛道之秘密方便,故攝心要。
其修五境為天,常視天色等者,須先特别相續修習,發起堅固感觸也。
此複内外一切色處,轉成色金剛母,手軟如蓮,捧持明鏡,目神和靜,項挂真珠璎珞,乳房高滿狹迫,衣服略緩,下身端美。
由恒視彼色,能引生大樂也。
如是諸聲轉成聲金剛母,口唱歌聲,手奏琵琶。
諸香轉成香金剛母,體态舞動,捧摩尼器,滿盛郁金、沉水、蛇心栴檀、龍腦等香,其氣香馥充滿十方。
諸味轉成味金剛母,捧金剛等寶器,滿盛衆味,及天蘇陀。
諸觸轉成觸金剛母,衆相嚴飾,三紋微颦,腰部細微,臍廣右旋,下體厚潤,步态安閑。
一切皆是面容微笑,愛目瞻視。
既生起已,想由受用諸聲香味,及擁抱觸,皆能增長大樂也。
此諸修法,于佛眼等亦同。
于毗盧,似須修色相殊妙,中間三尊标相如前。
第五持妙衣觸。
應善研究。
彼等一一,似可修無量同類也。
如是修時,意先生樂,由彼漸次,長養同分根身。
如正理王雲:‘現見若此變,彼等亦轉變。
’若心意安泰,現見身相光彩。
又說:三摩地,是增長身中大種之長養因故。
如是身長養者,由增長如郡陀之菩提心故,即能增進溶樂之三摩地。
以此修空,能成熟善根,引生圓滿次第之最勝智德。
若此三摩地堅固,諸根正受用五境時,當能現起如前所修之三摩地,則能防止大樂逆品之庸常作意。
故說為此道中防護根門之最勝屍羅也。
此始從初修道,乃至未能,由專注身要修習之力,使風入中脈,引生諸空以來,是行欲塵之修習意樂。
此複由其未能以修習力,令風入中脈引起樂空和合映覆相執戲論,故名有戲論意樂。
生起次第者,由修習意樂門,雖無後二行。
然由境與事等戲論廣略門,亦有三行。
從始修生起次第,即應修此教授。
于初發業者,極為重要。
從能由修力,融攝風息,引生諸空,乃至未得第四次第光明以前,憶前定中諸空,于後得位,自起為金剛持,淨治欲塵,俱以三空印證。
由供養金剛持之理而受用者,相執戲論較前減少,然非現證真實義,故是學無戲論行之修習意樂。
此複由修習意樂門,雖無有戲論與極無戲論二行。
然由事務等門容有,故有三行。
從得有學雙運起,乃至未得無學雙運,于後得位受用欲塵,憶念所證真實義,印證而行者,已解脫著實相執之戲論種子。
故是極無戲論之修習意樂。
此與前二,皆有現起欲塵為天之修習意樂。
此由修習意樂門,雖無前二行,然由事務等門安立,與前相同。
己三、學行儀軌。
分二。
庚一、修有戲論及無戲論行法。
庚二、修極無戲論行法。
初又分二。
辛一、共同儀軌。
辛二、各别儀軌。
今初 修二行之處所,舊譯攝行論引平等和合續雲:‘或于三有等,或園林等修。
’跋曹譯雲:‘三地自園林。
’卡師譯為:‘處所或自有,園林等中修。
’别譯續文雲:‘或于自住處,或園林等修。
’故是于自住室或園林等諸順意處,離諸惡緣而修也。
修建殿室之理,謂用磚修造三層佛殿四方四門,具四牌樓,嵌飾衆寶等具足種種莊嚴。
或造土室,具足堅固圍牆,種種莊嚴。
彼二種房,雖有勝劣,然建築三層則同。
故後者,并非挖成三進土窟。
其中供品莊飾次第,謂下層作廚竈等。
中層安放琵琶歌樂等用具。
上層以前所說寶莊嚴具,及鈴拂寶蓋等嚴飾。
作為殊勝衆善諸瑜伽師,瑜伽母等,集會之所。
以上二行相同。
若是有戲論行,其中應設二十天女并主尊之二十一雜蓮花座,用布蓋覆。
若是無戲論行,應随衆數設座。
改著瑜伽男女服飾者,是如平等和合續所說。
集密中亦說。
如第十六品雲:‘身語意金剛,修習身語心,自理而修彼,如是得悉地。
’其釋論雲:‘自理者,謂改著服飾而修。
非唯觀想而修也。
’謂三金剛瑜伽師,修明禁行時,于自及印,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