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關燈
戊二、别釋無上行。

    分三。

    己一、續說諸行差别。

    己二、三行别相。

    己三、學行儀軌。

    今初 根本續第六第七品相時,如次宣說,勝遍行與勝咒行。

    燈明論解釋彼義,謂遍修自他利之殊勝行,與誦咒者之三行。

    前者亦是三行之通稱。

    第九品說菩薩與如來二種行。

    燈明解釋彼義,謂不論違越不違世間,若由何相,能成滿有情義利,諸誦咒者即以彼相盡力而行。

    是為初行。

    如寶咒師,證圓滿次第,由不住定之加行,即于現生,轉變自體之行,是第二行。

    初乃菩薩之總行。

    第二說圓滿次第,僅是一例。

    言如寶補特伽羅,是依主要者說。

    實是無上部受用欲塵之一切勝行。

    第十六品,說受明禁行。

    燈明論解釋彼義,謂自與明妃,作諸尊服飾而行。

    第六品疏二舊譯本,及跋曹譯本,皆雲:‘三行中,受行與解脫行最勝。

    ’卡師譯雲:‘彼諸行中,補蘇姑行最勝。

    ’此譯為善。

    非顯餘行。

    後續中說遍行與咒行二種。

    初乃三行通稱。

    第二如第七品所說,是護世出世間三昧耶律儀也。

     攝行論說,貪欲所起菩薩行,謂有戲論、無戲論、極無戲論三種差别。

    第二次第、與燈明論,亦說三種。

    所受行之主要欲塵。

    謂明欲塵。

    此有真實明,與所修智印明二種。

    其受行初明者,立初二行。

    受行第二明者,立第三行。

    攝行論與第二次第論,說彼為圓滿次第三行者,僅是一例。

    二次第中各有三行。

    第十品燈明論說:‘諸修勝果及住本相,恒行有戲論等三行之瑜伽師,乃至未獲成就以來,爾時應策本尊心要。

    ’此說二次第諸行,各為修本位悉地而行。

    彼若未成,二次第各策其心要也。

    第七品疏中,說總義行有戲論,密義行無戲論,究意行極無戲論者,是依發趣諸行之修意而說。

    非總義行中不許有餘行。

    第十五品疏中,說有生起次第五如來之無戲論行故。

    生起次第者,由修意門,雖不安立極無戲論。

    事等極無戲論,亦可安立故。

     修欲塵貪為道之行,總有二種。

    謂作成修二次第法器之灌頂時,及成器已,修諸道時之行。

    後者複有二種,謂未生道令生起故行,及已生道令增長故行。

    其中初者,始從修道,乃至未得無學道時,皆有。

    如總略論雲:‘勿棄舍五欲,以苦行逼惱。

    瑜伽續随行,安樂修菩提。

    ’說從修生起次第,即如是行故。

    其第二者,黑三昧耶金剛,說唯有究竟粗細生起次第,為修共悉地而增長。

    及已成就三種遠離及二谛之圓滿次第,為修最勝悉地而增長之二位。

    故于二時修行。

    有妃論師依‘知本性、明别’等,說得幻身後,與得有學雙運後,皆可修行。

    故圓滿次第修行有二位。

    共為三時。

    自宗修二次第增長行,總有四位,謂生起次第位如前。

    圓滿次第,得心遠離後,為修成幻身故須修行者,前已成立。

    得幻身後,為得所得有學雙運故,及為盡所斷諸煩惱故須修密行。

    第十六品說行三部無戲論行之勝利時,疏雲:‘言生三金剛智者,謂由身金剛等,引生金剛身等。

    佛菩提者,謂勝義谛。

    善入彼者謂證得。

    即得光明清淨智身。

    ’說得以光明所淨之智身,為彼勝利。

    得雙運已,則幻身不複被光明所清淨故。

    得有學雙運後修密行者,如前引五次第論及龍智教,即能了知。

    攝行論說,修禁行者,證世俗谛。

    亦可證知。

    以彼俱配,第三、第五次第之世俗幻身,二所依故。

    又攝行論雲:‘若無禁行,則不能盡無始煩惱習氣。

    ’故煩惱真實習氣所知障,不修禁行,則不能無餘永盡。

    即于現生不修彼行,亦必不能盡彼習氣。

    其煩惱種子假名習氣,亦依彼行方能速盡。

    故知為得學無學雙運故,須修二行。

     若從灌頂時,即可修欲貪為道者,三行主要,亦唯爾許。

    何須離彼外,别修密行耶?此中圓滿次第之增長行,是為現法證得菩提故修。

    如第二次第雲:‘知本性明别,依第四真實,若不學三行,不能速得果。

    如火處木中,未鑽則不發,若菩提離學,現法亦不生。

    ’攝行論與燈明論,亦說修行,即于現法得上成就。

    此理,如風瑜伽究竟增上,能發三智。

    若無外印相助,終不能生德相圓滿之心遠離智。

    為此義故修行,前已說訖。

    如是由專住内身力,收攝諸風,然猛利火,溶解菩提心,能力究竟,猶有依印于彼諸德得大勝進,令真實義智,漸趣極勝之次第。

    故專住内身之方便力究竟後,專意受用印欲,及諸支分,而修真實義者,是修圓滿次第增長行義。

    如專住諸内輪,引生安樂有無量差别,如是由印之體性、數量、趣别、功力大小等差别,亦令行者,發生種種安樂差别。

    爾時由彼增進修空性智德之理,應知亦多也。

    若不修此行,便不能得共悉地者,下三續部說有無邊共悉地,即由彼中所說道而成,應成相違。

    若是為共悉地而修者,則修密行,于成就彼,有何利益耶?雖有衆多微細共悉地,不須修空性。

    然修下續部所說多種殊勝悉地,亦說修空。

    有者,無彼智則不成。

    有者,有彼智,則易成就也。

    無上生起次第所修之共悉地,亦有多種,為前者所不能成就。

    如共悉地中諸究竟者,及餘多種,說由三根次第,有七日、半月、一月、月半以内而得成就。

    其于極短時内即得成就之方便,厥為修密行。

    生起次第究竟,已得見觸相狀,由于密門修泮字等,亦能阻止洩菩提心。

    與印和合引發樂智,由此修空。

    即能發起殊勝功能,速成悉地也。

    僅由此力修習樂空。

    生起次第道中亦有。

    前已說訖。

    有一類補特伽羅,微細生起次第究竟,亦能使風趣入中脈。

    及由了知外印和合修命力之關要。

    依此亦能使風融入中脈,引發四喜。

    彼二雖是生起次第位所起。

    建立道時,應立為圓滿次第道。

    未修道前,于灌頂位,起如是俱生智,亦是圓滿次第。

    如親教論說。

    此生起次第位,為共悉地故修密行者,非是最上如寶補特伽羅。

    乃如芬陀利迦等下根補特伽羅,為共悉地引奪意者也。

     己二、三行别相。

     若說三種貪欲所起菩提行者。

    彼諸行為何續所說?其别相雲何?攝行論雲:‘如來及金剛持慶慰所說,一切如來廣阿惹利者,是有戲論。

    依恒遍增上,遊戲一類者,是無戲論。

    遠離一切愦鬧,唯以靜慮食住,由與智印等至修習,是極無戲論行。

    如木柴、多羅葉、韻羅棉,焚燒成灰,都無差别。

    如是三行皆得金剛持道。

    依下中上差别,及順年齡,學習三行。

    ’平等和合續所說五部,調伏有情之五種慶慰,為初慶慰。

    金剛薩埵調伏有情之慶慰。

    為第二慶慰。

    諸先賢依此,于行儀軌時,唯說六主尊轉換也。

    言所說者,六慶慰時,雖無廣阿惹利,然總是平等和合續所說義。

    阿惹利,譯為遊戲。

    彼即攝行論所說之印及印答等。

    有諸行者,勤修攝真實經等所說之手印、歌供、行态、舞蹈等加行。

    有者修勝祥等續所說之跏趺坐、九舞等行。

    攝行論說,亦是有戲論行。

    以是無戲論行,雖亦總須常作彼等事。

    然以所為增上,亦可暫舍彼等也。

    此中猶有,殊勝住室并諸坐具,修法助伴,及其服飾、飲食等衆多戲論事。

    極無戲中則皆舍棄,故彼中戲論事極少也。

    三種譬喻,明三種行,皆能成果,故不須俱修三種。

    諸先覺說:如木等三物,燒有難易,如是三行成就亦有難易也。

    下中上者,有說是資具上中下三,及智慧下中上三者,有說是貪欲上中下三者。

    然是依資具上中下三、年齡下中上三、好戲論之意樂上中下三而說也。

    資具不備者,非得幻身後,是依彼前修密行者說。

    如是初行,是平等和合經所說。

    攝行論說,集密續中但說後二種行。

    瑜伽續所說之印等,以無上密行觀之,說是初行。

    非依彼續而說。

    意謂如前所說廣事戲論,集密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