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五

關燈
寅二、答第三第五問。

     攝行論說:‘諸得幻身者,乃至未現觀勝義谛容退。

    其因相,謂乃至三明清淨以前,是識遍計。

    彼有幾時,爾時即有煩惱習氣相續,及由彼故當受後有。

    ’言未現觀者,謂未現量親證也。

    未如是證,即不能盡斷煩惱種子。

    故未永斷煩惱增上受生。

    即是說由煩惱習氣相續,當受後有之義。

    言彼習氣者,即煩惱種子。

    非立為所知障之習氣。

    若得幻身,即生決定成佛,非由業力,先生生死。

    言未現觀真實義者,乃假設辭。

    如雲,淨飯王子義成,若不出家當為轉輪王也。

    說彼乃至未得第四次第,未能現觀真實義。

    故知此位,三明清淨者,乃微細二相皆永清淨,智于真實,如水注水,同成一味。

    前文之後,攝行論又雲:‘若離餘思,彼乃清淨處。

    ’引證雲:‘祥勝第一續說,三毒清淨處,即菩提心處。

    岡跋羅論師内我修法中,說聲性粗,思或思已性細,離思或思已,乃瑜伽勝處。

    ’卡師譯雲:‘若離一切思,彼是。

    ’其義謂三明清淨之光明。

    彼是煩惱種子清淨之處。

    故得彼已,不複由煩惱業力重受後有。

    故不退生死。

    小乘雖亦現觀空性,然乃至未得阿羅漢果,不能永斷煩惱業力受生。

    其大乘人,現觀真實義後,即斷煩惱業力之生,二種大乘人相同。

    第二次第中說,生起次第得第八地,三明相得第十地之後,又雲:‘善得大菩提,已證清淨處,不退于現生,佛土一切智。

    ’說光明後乃不退轉。

    即顯彼前仍退。

    清淨處者如前所說。

    卡師所譯此文較善。

    舊譯已引訖。

    若爾,今此乘中,從現觀真實義界限,即解脫煩惱業力受生,因相雲何?于引岡跋羅教後,又雲:‘由此正理,以此證菩提次第,正得光明。

    彼身語心無垢自性即一切空。

    故于三識清淨般若波羅密多自性中,無思無議,即涅槃界。

    無色難了,解脫業生,如日月火珠之光性,最極明顯。

    ’此即示彼因相。

    言由此正理者,謂由三明轉入光明之方便。

    彼者,謂修成幻身者,依二靜慮及外印,修入光明之方便。

    此即顯示,由能代替無邊福德資糧之幻身,及以大樂殊勝有境現證真實義。

    故以彼道,能滅煩惱增上,受生三有。

    此與小乘現觀空性,所觀真實義,雖無差别。

    然有境之功能,則極增上也。

    如是應知,波羅密多大乘見道,與小乘見道,雖俱現證真實義,都無差别,然大乘人得見道已,能滅業力流轉,及生十二類百數功德。

    小乘不生者,是由于資糧道與勝解行地,學不學習無邊福德資糧增上,引不引生如是功能。

    現觀空性,雖有極大遲速差别,然得彼之功德,有如虛空與手掌許。

    故大乘人,不如聲聞速證真實義之因相,亦可了知。

    此中現證真實義性,則極速疾。

    不僅速疾,其所得功德聚,亦較餘大乘殊勝。

    故知此道最為希有。

    如以此道,與其餘道,斷所知障,有經無數劫,與濁世一生之差别。

    其盡煩惱障,亦有遲速極大差别。

    此複由有斷除諸障最為優越殊勝功能,為餘道所無,故如餘道所說,見道唯能斷分别障,斷俱生障必須修道之建立。

    亦不必同也。

    如是依波羅密多乘說,雖有小乘速斷煩惱,大乘不速斷之差别。

    然今此中從能多分修習俱生樂空界限,由專修真性,則與餘道不同之理,如前已說,故斷煩惱最為速疾,亦與餘大乘不同也。

    故說第四次第光明智能斷煩惱種子。

    得雙運者,有由無漏,解脫一切煩惱習氣之功德。

    所言習氣,即煩惱種子。

    又彼非唯分别煩惱,亦是俱生煩惱。

    餘宗說為所知障之法我執。

    又非但此,即較彼微細之俱生法我執,均屬煩惱。

    乃是聖父子之意趣。

    此如辨了不了義論等,已廣決擇。

     寅三、答初問。

     初入第四次第勝義光明時,前之幻身,亦清淨消滅。

    複如何起雙運身耶?攝行論雲:‘從勝義光明起近得,從彼起如日光炎熱之增相,從此起如月光清涼之明相。

    ’後雲:‘以是四空合一之明聚,如虛空光明遍照一切世界。

    與細界俱生猶如影像,不可斷、不可壞之金剛身體性,無轉、無漏,解脫一切煩惱習氣,随欲自在,如水中魚,或如睡中速覺現起最喜身性色,以色為體,名曰大金剛持。

    由已脫離生死系縛,故名解脫。

    ’根本續第九品,以鑽木出火為喻,如尋求手等悉皆無火。

    ‘如是一切如來之金剛三昧耶,随順應知,去來等事。

    ’燈明論解雲:‘彼說從光明中,起金剛身之方便,不共餘乘。

    言一切如來者,謂一切空。

    金剛謂大空。

    三昧耶謂善空。

    彼三後随順了知者,謂空。

    以三空漸次,入勝義谛,謂去。

    逆返三空,謂來。

    等字顯示,于圓滿位,無入出去來。

    ’此明,成就雙運時,逆現三空。

    于無學位,四空順逆都無去來也。

    第二次第亦說,成就雙運時,從光明中,現起三智。

    其文前已引訖。

     此中從第四次第勝義光明,起已無間,為成就不成就雙運身。

    若成就者,則與前引,成就雙運位,從光明中逆現三空,成相違失。

    若從逆起三空之風心,不成就雙運身者,則如是說全無用故。

    第三次第中,說從三明相及風,修成幻身,亦不應理,以修彼身,須三明相為因,此則不須之差别,不應理故。

    若如第二,從第四次第勝義光明起已無間,猶未修成,要逆次三空現已,乃修成者,應唯從初空之風心修成,雲何說從三空修成耶?攝行論說,四空合一,亦成無用。

    初明相時及彼無間,俱無勝義光明。

    故得雙運不應道理。

    又與因位次第,從死有光明,無餘間隔,成就中有,亦成相違。

    若謂最後明相,重入光明時,乃成雙運者,與五次第論雲:‘從真際起已,當得無二智。

    ’又攝行論、燈明論中多說從光明起已,成就雙運。

    皆成相違。

    若謂從彼起已成就者,過失如前。

    以是當說,從光明中成就雙運之界限雲何。

    曰:欲善通達集密之主要所诠雙運者,先須澈底通達有學雙運。

    于此列舉如斯疑難,由斷餘疑而決定者,極為善哉。

    此中随行聖父子之五次第注疏等,均未如是斷疑。

    廓師依據,前說逆起諸空。

    謂從光明,逆現三明及風,成雙運身。

    如拉彌說,從逆現空中,修幻身之理。

    餘于餘處亦列彼義。

    然若詳解此難處者,如五次第論雲:‘具本性光明,彼彼識及風,加持我次第,有時為利生。

    如從淨水中,諸魚速躍起,如是一切空,現起幻網事。

    ’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