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關燈
卯二、說證彼方便二種靜慮。

     如前所說,已善成就幻身者,為令身中生起勝義光明故,更須勵力。

    其中須說,現證勝義光明時,内外二種證菩提之理,及以前先修整持,及随滅二種靜慮之理。

    前者已說。

    故此當說二種靜慮也。

    此如第四次第雲:‘得教授弟子,次學二瑜伽,謂整持次第,及如是随滅。

    從頭乃至足,幾時至心間,瑜伽入真際。

    說名為持整。

    諸動不動性,先令成光明,後我如是作,是随滅次第。

    如鏡上氣息,周匝遍收攝。

    如是瑜伽師,數數入真際。

    ’攝行論亦雲:‘如是現證一切空已,由此次第緣二種靜慮。

    其次第謂,如淨江湖中所浮大雪團,瑜伽師常思,如是漸随滅。

    當觀鏡上氣,漸次消散盡,此持整次第,亦應如是觀。

    ’其言已證第四空,與緣二種靜慮者,是說前述二種菩提及二種靜慮。

    言‘得教授弟子’等二句,亦是說已得教授,善學習者。

    其持整者,謂自頭下攝,及自足上收,最後俱至心間,故雲:‘幾時至心間。

    ’黑行師說:‘從頭至足,收入心間種子。

    彼收入明點。

    點收入空。

    ’如是收入心已,則瑜伽師入于光明真際。

    ‘如鏡上’等四句顯示彼喻。

    謂如鏡上,吹以氣息。

    彼自周圍,收入中央。

    如是自身上下前後左右皆收入心中也。

    随滅者,謂先将情器收入光明,後将自身收入光明。

    言‘我如是’者,黑行師說,如持整而作。

    是為善說。

    言‘數數’者,義謂彼二須修多次也。

    随滅之喻,謂如湖上所浮雪團,漸次消化。

    此處卡師雖譯為點,然舊譯為善。

    自蘊漸次消滅,二者俱有。

    唯先有無收餘情器,是其差别。

    随滅名義如說可知。

    無畏師說:‘整謂自身,以空收持彼,故名持整。

    ’實是使身入光明而持也。

    由二靜慮收入心間為究竟處,而證勝義光明者,乃聖父子,最勝意趣。

    此中因相,前已多說即當了知。

    此收攝次第所緣中,雖未明說,收攝風息。

    然作彼所緣應知實際即成無上攝風次第。

    如四天女請問經雲:‘恒住心中央,盛光明熾然,乃至于九次,從額至足心,唯收入彼點,安住于臍中。

    ’額謂頭部,乃至足部,皆當收入心中明點。

    安住心間蓮花蕊中也。

    以是當知,語遠離時,修三種命力,皆是于心間收攝風息與菩提心,引發四空之方便。

    由修彼之力,故此時所緣收攝次第,亦能将風及菩提心收入心中令入光明。

    故得幻身者,修入光明之方便,說二種靜慮,即此理也。

    又不僅彼,集智金剛續說,須與外印等至。

    彼之作用,與此相同。

    其說由二種靜慮,使幻身入光明者,亦是于心間數數收攝風心,引發四空。

    由修習力,證勝義光明時,幻身亦随消滅。

    證幻身者,修二種靜慮時,瑪派諸師,雖未說修三金剛之三重薩埵,廓師教授,說修彼三,乃第十一品本釋之義。

    是續疏中義,由教授顯出。

    極為善哉。

    此如根本續雲:‘住諸佛壇中,自身住毗盧,心中想嗡字,于咒修神識。

    滅金剛心性,若時彼生起,持諸佛勝德,如如意吉祥。

    住諸佛壇中,修不動金剛,心中修吽字,心住為明點。

    住諸佛壇中,善修無量壽,心中想啊字,金剛住明點。

    此勝三昧耶,修三堅金剛,滅三昧耶智,當得佛悉地。

    ’此言‘佛’者,如雲‘佛陀謂了解’。

    謂所了解,所知曼荼羅,即三界之身語意也。

    彼中者謂彼自性。

    住彼者,謂勝解為自己之身語意體性也。

    言‘住毗盧’及‘修不動’、‘無量壽’者,謂二身無别,即修毗盧。

    二心無别,即修不動。

    二語無别,即修彌陀也。

    如是修三尊三昧耶薩埵已,于彼心間,修嗡啊吽三字者,即修智薩埵。

    咒謂于嗡字,神識即三摩地薩埵明點。

    及于吽字,三摩地薩埵即自心成明點。

    并于阿字,三摩地薩埵,金剛即自心,住為明點。

    如是修行之瑜伽師,為令自心,入于滅金剛光明中。

    即所修明點亦令清淨。

    若時生起究竟光明。

    爾時任持即修成諸佛之勝德。

    如能滿足一切心願之如意寶珠,及具足二種資糧之吉祥也。

    此修一切有情之身語意三金剛,與自身語意三業,無二無别者,乃勝三昧耶,勝過于生起次第。

    故誰了知,任持滅金剛光明之教授,發生妙智,彼即當得,諸佛即諸蘊之成就,謂離此凡身,當得甚深廣大之智身。

    是燈明論所釋也。

    此說得幻身者,為令自身語意三業,入光明故,先修身金剛,次修語金剛,後修意金剛三重薩埵已。

    非僅前二薩埵,即所修三摩地薩埵明點,亦令清淨入光明中。

    三摩地薩埵,三明點者,謂短阿字。

    其所置處,謂三角形明點中。

    是廓派所許也。

    其後,續雲:‘金剛住空界’等,說修三金剛。

    有謂此乃說修随滅。

    前者為修持整。

    然論說即是前義,後更以餘相顯示。

    故應知前文,即分持整與随滅二義也。

    其修法,謂從心間種子字放光,三昧耶薩埵,自頭往下,自足往上,漸次收入心間智慧薩埵。

    其智薩埵亦漸收入三摩地薩埵不壞點短阿字。

    彼複攝入光明,持心不動。

    二種靜慮相同。

    其随滅,先将餘情器收入光明之法。

    如燈明論雲:‘于動不動法,作康字虛空,以随滅次第令成無事。

    自亦漸次攝入。

    由如是修,則金剛智與虛空等。

    三重薩埵體性,成為一體。

    康謂光明。

    ’跋曹與卡師,譯為‘由随滅故令一切不現,漸令彼入自身。

    ’故是從自心種子放光,遍照一切情器,化成光明。

    令彼光聚漸入自身都無所現。

    通執雖是頂上修嗡字,喉間修阿字。

    此處說三字,均于心中修之因相。

    如前所說。

    拉彌師等,說從臍中所布輪毂諸字收放者,非是論義。

    此之勝利,說離凡身得智身者,雖已離凡身,别得幻身之智身,然先未得離凡身之雙運金剛身,今得彼身,故不相違。

    五次第論雲:‘如幻三摩地,由真際清淨。

    ’攝行論亦雲:‘其世俗谛,由勝義谛,令清淨已。

    ’燈明論亦說:‘由二種靜慮,令幻身入于光明。

    ’此處則說,所修三金剛身,入于光明,應成相違。

    以幻身是金剛持身故。

    莫作是思,所成就之幻身,雖是報身金剛持身。

    然将彼所修三金剛化身,數數攝入光明。

    由修彼故,現證勝義光明時,則其幻身,亦如彩虹于虛空消滅故。

    其由勝義光明清淨風息所成之身,勝義光明現在前時亦不消滅。

    其由譬喻光明清淨風息所成之身,則不相同。

    是其差别。

     此中若未由二種靜慮及依明印,數數現起第四空時之大樂,與究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