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關燈
之空性,合為能緣所緣而修。

    僅于收攝風心次第所起四空,任何修習,終不能證勝義光明。

    故須善巧樂空和合之理。

    又彼清淨粗顯二相,雖數現起如黎明時潔淨虛空,然不能滅微細二相。

    其能緣大樂,與所緣真實義,乃至未成一味現證空性。

    則其幻身非于光明清淨。

    皆須善辨此等差别。

    若未善别彼義,則尚未得心遠離時初自最低現起三空,便以為得,真心遠離。

    其後意前,現起澄淨明顯如虹天身,便以為得真實幻身。

    次由修二種靜慮,将彼清淨,如淨虛空,消滅現行執著,得堅固時,便以為得真實光明。

    其後現起天身,便妄計為得真實雙運也。

    若将此等攝入心遠離等四次第之随順分中,不分真假,雖可立彼等名。

    若計彼為五次第中,真四次第者,則全未能以究竟教授,五次第論及攝行論之寶鑰,啟本釋諸續之關鍵也。

    以是當知,本續、釋續、及聖父子論中,多分是依正所化機如寶補特伽羅,說彼究竟前道,及學彼已趣入後道之理。

    先應善知,彼身如何生起之理。

    次于無斯功能,餘四補特伽羅,别如現在補特伽羅修時,如何發生随順前道之理,須善分别。

    不可将一切五次第随順證德,與真實五次道,妄執為一也。

     如是由二靜慮多修習故,若得臨近現證勝義光明之相狀。

    則于中夜灌頂,黎明開示教授,定當現證勝義光明也。

     卯三、說彼異名及諸贊頌。

     以俱生樂現證真實義之勝義光明,有多異名,謂曰光明,及一切空等。

    第十二品中,六如來說為菩提心。

    餘無上續雲:‘超過修諸支,離尋思分别,亦出諸韻點,此是勝壇輪。

    ’攝行論雲:‘總之,八萬四千法蘊中,言義難解,名稱無定之語,皆是依勝義谛而說。

    ’如是說者,是為斷除,于諸異名執有别義之執著故。

    第二次第亦雲:‘諸經諸續中,凡顯示實性,皆依一切空,彼未說餘義。

    ’謂諸經續中,凡宣說真實義者,一切皆說一切空光明,未說餘義。

    此所說義,謂多有不說大樂智,但說真實義者,故非彼一切,皆說俱生樂證真實義之光明也。

    然除彼智所緣勝義光明,及大樂外,說以餘智證真實義之光明者,意謂波羅密多品宣說真實義諸經,及下三續部,亦皆宣說。

    如斯光明,是為總義之光明。

    其由大樂證真實義者,如其所應,是秘密義與究竟光明。

    故與真實義同一味轉之智,有是否圓滿次第智之二類也。

     如是弟子,于二種證善提,與彼方便二種靜慮教授,及光明異名,斷諸疑已,對如是宣說之師長及教法,贊頌之理,謂舒顔合掌,如第二品所說:‘希有佛陀,希有法,說法更希有,真義清淨義,敬禮菩提心。

    ’如是贊頌。

    二希有者,如其次第,依世俗谛與勝義谛稱贊。

    第二句義,由說二谛雙運稱贊。

    真義謂光明。

    由彼清淨義謂清淨天身。

    敬禮成就如斯功德之大金剛持也。

    此即表示,說餘次第之法後,亦如是行也。

     寅三、說餘道後亦生彼次第。

     宣說光明教授之後,攝行論雲:‘由此次第,一切如來彈指警策,釋迦牟尼世尊,起不動三摩地,坐菩提樹下,于半夜時,現證光明。

    起如幻三摩地,為衆生說法。

    從此時起,乃至正法住世以來,師師口傳。

    ’卡師譯為:‘以如幻三摩地起,為所化衆生,轉正法輪。

    ’言‘此次第’者,攝行論中,先說于夜半灌頂,黎明顯示教授。

    或指其前無間所雲:‘當授般若及智灌頂。

    ’義亦相同。

    第二次第亦雲:‘故從淨光明,現起三種智,持三十二相,具八十随好,備一切種勝,次得一切智。

    ’說無上咒部,以自道成佛之理後,又雲:‘如大遊戲經雲:釋迦牟尼佛,初欲成菩提,意謂由大空,便能得佛性。

    于泥漣河側,住不動三昧。

    時勝空金剛,充滿如麻殼,彈指同一音,警策于佛子。

    此靜慮非淨,不能得究竟,當緣彼光明,最勝如空際。

    獲得光明位,當生極喜身。

    極喜金剛身,得一切自在。

    聞如是說已,即舍不動定,佛子于中夜,即緣真實義。

    ’又雲:‘一切空、希有,淨明廣大智,唯由師長恩,次乃得見彼。

    ’又雲:‘由金剛喻定,明相初現時,水月陽焰等,衆幻德莊嚴。

    住于菩提藏,降伏諸魔軍,釋迦王善得,無上真實智。

    救護利生故,宣說此真理。

    ’此說于波羅密多大乘道後,以無上道成佛之理。

    卡師譯為‘從彼淨光明’。

    又雲‘如是大乘經依雲’,此後者尤善。

    義說如自道,由光明、雙運成佛。

    如是餘道之後,亦當以彼方便成佛。

    非是引經,證前說故。

    釋迦牟尼等六句,說釋迦牟尼,欲以大空成佛,便于泥漣河側,住不動三摩地。

    唯此是大遊戲經所說。

    非說其餘‘時勝空金剛’等,亦彼經所說也。

    言大空者,五次第論疏雖有說為近得者。

    然彼經說住第四靜慮遍空三摩地。

    指彼最善。

    彼亦名不動三摩地。

    攝行論中,僅說:警策釋迦牟尼。

    ‘時勝’等四句,說住河側時警策也。

    攝真實經,僅說‘一切義成菩薩,坐菩提樹下,諸如來警策。

    ’未明了說,為色究竟,抑為欲界。

    金剛頂經說,是色究竟厚嚴佛上。

    一音警策者,謂‘此靜慮’等四句,謂前靜慮,不能淨一切障。

    不能證得最究竟道。

    故當緣彼光明也。

    次四句勸令現證成就八種自在之雙運金剛持位。

    策發之理,卡師極顯。

    攝真實經說警策時,僅雲:‘未證一切如來真實一義,唯修苦行,能成佛耶。

    ’此論所述警策之理,及策發後證果之理,攝真實經與金剛頂經皆未曾說。

    故是引餘無上續中所說者也。

    ‘聞如是’等四句,與攝行論說‘起不動三摩地’,至‘現證光明’。

    二義相同。

    故是住河側時策發,從彼起後,坐菩提樹下,于半夜時,依印灌頂,現證光明。

    ‘一切空’等四包,即廣明‘緣真實義’也。

    ‘由金剛’等四句,說黎明時得無學雙運身。

    ‘住于菩提藏’二句,明降魔。

    ‘釋迦’等四句,明得果已,為他宣說真理也。

    辨業論亦雲:‘縱經無邊劫,施頭珍寶等,未淨明相故,不得菩提果。

    縱經無邊劫,如是戒忍等’,後二句如前。

    ‘縱經無邊劫,咒身三摩地’,後二句如前。

    ‘清淨三明相,一切智無礙。

    ’其中初二頌,說波羅密多乘,次一頌說唯生起次第,及下三續部道,不能清淨三種明相,故不能得無上菩提。

    意謂三明相時,有二相錯亂。

    乃至未淨二相錯亂習氣以來,彼必不能畢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