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盡。
故欲畢竟滅彼,須修俱生樂證真實一義。
此除無上乘外,非餘所有也。
解脫點論亦雲:‘雖釋迦牟尼,修集無數劫,由未證此義,于泥漣河側,住無所有定,時一切如來,遮彼頑空心,為說深明淨,無垢如虛空。
中夜如悶絕,修真至黎明,刹那證真理。
’與前二論相符。
注解中謂‘無所有,即頑空。
由俱生阿遮利耶加持,猶如悶絕,乃得真理。
’阿遮利耶,說即明妃。
教授穗論亦雲:‘應言最究竟時,亦定依此方便,如釋迦尊,住菩提樹下,為證菩提,于中夜分,必待盡虛空界諸佛傳授般若灌頂。
及如唯此世尊,從勝點佛母,于金剛藏,傳授灌頂。
皆可廣說。
諸了知教授者,即當明了此差别。
’歡喜金剛續雲:‘現起熾然鬘,晃耀曼荼羅,金剛藏灌頂,鈎召勝點母。
’是為第十地菩薩,依真實明妃灌頂之根據。
若謂波羅密多大乘說:若于色界色究竟天未先成佛,則不示現于欲界成佛事。
又說:釋迦尊,無量劫前早已成佛。
建立次第論說,一生補處菩薩,不以報身,利益人趣,為任持化身故,示現入胎。
故于大遊戲經所說示現苦行等前,釋迦牟尼,早已成佛。
此說修波羅密多道後,以咒道成佛,是于河側行苦行後,雲何通耶。
答曰:修波羅密多乘道後,先于色究竟天,依報身成佛之最後有,與複于欲界依化身成佛之最後有,二時俱有,如前策已,真實成佛,與示現成佛也。
是故後者,雖非先未成佛今方成佛。
然如是說者,是顯波羅密多乘第十地最後有身,總須生起密咒之道,方能成佛也。
金剛鬘經疏說:‘一切義成菩薩,由諸佛化現曼荼羅,傳預備法及四灌頂後,開示三三摩地,百部身遠離,及五次第教授。
于中夜分成佛。
黎明降魔。
’此中後者,與五次第論、攝行論,二俱相違。
其前諸義,亦與僅說光明及雙運教授,未說餘者相違。
廓派諸師,說波羅密多道,能至第十地。
彼即代替生起次第,乃至心遠離。
如五次第論雲:‘由初業加行,能得第八地,得三種明相,善住于十地。
’故波羅密多之最後有,可從幻身起修。
于初夜分傳密灌頂,現證幻身。
中夜傳授第三灌頂,現證光明。
後夜傳授第四灌頂,現證無學雙運。
許一夜中便得成佛。
彼說波羅密多乘後,入咒之界限,謂第十地。
彼複有一生所系與最後有二類。
此是後者。
由說一夜成佛,即可了知。
傳入之理,非棄自道而入。
是于彼道上,更加咒道也。
所加添者,生起次第至心遠離,此不須生,如廓派所許。
亦不須第三次第幻身之因相,由說初即入無上部之補特伽羅,為證光明故,須先修幻身之因相,即可了知。
既傳第三灌頂,則亦表示第四灌頂。
故唯傳彼二灌頂。
傳第三灌頂時,先起明增得三,次由近得入于光明。
微細二相皆悉清淨,便證勝義俱生。
雖此菩薩始從初地便證法性。
然先未以俱生大樂現證空性。
此起彼德。
次說由修彼義,于黎明時,如幻三摩地,成就水月等幻喻所表身者,謂由勝義光明俱生智,與彼所乘風,而成無學雙運清淨幻身也。
波羅密多乘,始從初地,即得相好莊嚴身,次于諸地漸轉殊妙。
最後以彼規,雖得有學究竟相好。
然無上規,唯由彼相猶不能得無學色身。
由此因相,故于彼前,仍須發起,彼身所從成之不共修事、光明智及風。
若知此者,則已善知,第三次第,與有學雙運時,離粗異熟身外,修不修幻身也。
彼即顯示乃至未修以俱生大樂現證真實義時,必不能得斷盡所知障之法身。
乃至未從勝義光明所淨風心,修成幻身,必不能得無學色身。
故樂空和合、與修習幻身,乃無上乘之究竟心要。
及顯彼二,即二身之不共因也。
此中第三灌頂依印而修,即代替密行。
故不須修餘三行之理,由前因相,即能了知。
如是此中,未先傳授瓶密灌頂,即傳後二灌頂。
未先生起第三次第幻身以下,即從後二次第發生者,應知是例外事。
前說二次第之次序與數量決定,及咒道中必欲界身,須有二根交會之貪等,是依最初即入無上道之決定種姓者說。
言欲界天等,無如君陀之菩提心等,意說通常之欲色諸天。
非約最後有菩薩之殊勝身而說也。
如雖不許究竟三乘種姓決定,然許暫時三類種姓決定,如是雖說波羅密多乘,最後亦須入無上道,然第十地以下說于自道種姓決定,都不相違。
如阿羅漢、與不還果,雖于衣食離欲,仍須尋求衣食。
如是十地菩薩已斷煩惱,雖于二根交會樂已盡貪愛,仍生求彼樂欲,亦不相違。
若不爾者,則諸外道,執有欲者即有貪愛,由發語故比度有愛,應不能破也。
若謂戒經,說離欲與未離欲者,根勢興起因緣各别。
故于欲塵已愛盡者,不可依印。
此是于顯密教俱缺多聞之言。
初由波羅密多乘,經三無數劫後,次依咒道成佛之十一普光明地,與初即入咒乘,一生成佛之普光明地,雖無少分勝劣差别。
然二道差别,非全無義。
以有極大遠近差别故,波羅密多,須更加餘道故。
如斯之道,最後雖須依無上道,然說三無數劫成佛,亦不相違。
以彼親得正等覺時,是在三無數劫後,方加彼道故。
金剛頂經亦雲:‘昔于過去時,受持菩提心,具方便般若。
成菩提薩埵,希有大勇進,行無量難行,彼如是漸次,乃至得灌頂。
大慧究竟地,得依灌頂已,可樂色究竟,大慧安住彼。
’此說,究竟有學地,住菩提樹下,由諸佛策發,修五相證菩提,而成正覺。
又彼經雲:‘經三無數劫,修施及施果,得遍空珍寶,是珠寶灌頂。
經三無數劫,修諸餘苦行,及精進得果,金剛業灌頂。
’又雲:‘由四密灌頂,得正等菩提。
次由名灌頂,彼成毗盧佛。
’此說,由金剛薩埵、金剛法、金剛寶、金剛業灌頂,如其次第,得自性身、受用身、相好化身而成正覺。
彼即前說之菩薩。
說修彼道,經無數劫。
如無上派,有初即入自道,一生成佛,如寶所化,與于波羅密多道後更加餘道之二類。
瑜伽派中,并未明分自道他道,而以前說配波羅密多道。
亦未明說自道之後有餘成佛之理。
故前所說,究竟地後,由諸佛策發成正覺等,似是彼派自道。
應善觀察。
如無上續說,于相續中乃至未起如前所說,所添二道,不能成佛。
又彼二道,亦非下三續部道中所有。
故修下三續部道者,亦須增加也。
二續俱說:
故欲畢竟滅彼,須修俱生樂證真實一義。
此除無上乘外,非餘所有也。
解脫點論亦雲:‘雖釋迦牟尼,修集無數劫,由未證此義,于泥漣河側,住無所有定,時一切如來,遮彼頑空心,為說深明淨,無垢如虛空。
中夜如悶絕,修真至黎明,刹那證真理。
’與前二論相符。
注解中謂‘無所有,即頑空。
由俱生阿遮利耶加持,猶如悶絕,乃得真理。
’阿遮利耶,說即明妃。
教授穗論亦雲:‘應言最究竟時,亦定依此方便,如釋迦尊,住菩提樹下,為證菩提,于中夜分,必待盡虛空界諸佛傳授般若灌頂。
及如唯此世尊,從勝點佛母,于金剛藏,傳授灌頂。
皆可廣說。
諸了知教授者,即當明了此差别。
’歡喜金剛續雲:‘現起熾然鬘,晃耀曼荼羅,金剛藏灌頂,鈎召勝點母。
’是為第十地菩薩,依真實明妃灌頂之根據。
若謂波羅密多大乘說:若于色界色究竟天未先成佛,則不示現于欲界成佛事。
又說:釋迦尊,無量劫前早已成佛。
建立次第論說,一生補處菩薩,不以報身,利益人趣,為任持化身故,示現入胎。
故于大遊戲經所說示現苦行等前,釋迦牟尼,早已成佛。
此說修波羅密多道後,以咒道成佛,是于河側行苦行後,雲何通耶。
答曰:修波羅密多乘道後,先于色究竟天,依報身成佛之最後有,與複于欲界依化身成佛之最後有,二時俱有,如前策已,真實成佛,與示現成佛也。
是故後者,雖非先未成佛今方成佛。
然如是說者,是顯波羅密多乘第十地最後有身,總須生起密咒之道,方能成佛也。
金剛鬘經疏說:‘一切義成菩薩,由諸佛化現曼荼羅,傳預備法及四灌頂後,開示三三摩地,百部身遠離,及五次第教授。
于中夜分成佛。
黎明降魔。
’此中後者,與五次第論、攝行論,二俱相違。
其前諸義,亦與僅說光明及雙運教授,未說餘者相違。
廓派諸師,說波羅密多道,能至第十地。
彼即代替生起次第,乃至心遠離。
如五次第論雲:‘由初業加行,能得第八地,得三種明相,善住于十地。
’故波羅密多之最後有,可從幻身起修。
于初夜分傳密灌頂,現證幻身。
中夜傳授第三灌頂,現證光明。
後夜傳授第四灌頂,現證無學雙運。
許一夜中便得成佛。
彼說波羅密多乘後,入咒之界限,謂第十地。
彼複有一生所系與最後有二類。
此是後者。
由說一夜成佛,即可了知。
傳入之理,非棄自道而入。
是于彼道上,更加咒道也。
所加添者,生起次第至心遠離,此不須生,如廓派所許。
亦不須第三次第幻身之因相,由說初即入無上部之補特伽羅,為證光明故,須先修幻身之因相,即可了知。
既傳第三灌頂,則亦表示第四灌頂。
故唯傳彼二灌頂。
傳第三灌頂時,先起明增得三,次由近得入于光明。
微細二相皆悉清淨,便證勝義俱生。
雖此菩薩始從初地便證法性。
然先未以俱生大樂現證空性。
此起彼德。
次說由修彼義,于黎明時,如幻三摩地,成就水月等幻喻所表身者,謂由勝義光明俱生智,與彼所乘風,而成無學雙運清淨幻身也。
波羅密多乘,始從初地,即得相好莊嚴身,次于諸地漸轉殊妙。
最後以彼規,雖得有學究竟相好。
然無上規,唯由彼相猶不能得無學色身。
由此因相,故于彼前,仍須發起,彼身所從成之不共修事、光明智及風。
若知此者,則已善知,第三次第,與有學雙運時,離粗異熟身外,修不修幻身也。
彼即顯示乃至未修以俱生大樂現證真實義時,必不能得斷盡所知障之法身。
乃至未從勝義光明所淨風心,修成幻身,必不能得無學色身。
故樂空和合、與修習幻身,乃無上乘之究竟心要。
及顯彼二,即二身之不共因也。
此中第三灌頂依印而修,即代替密行。
故不須修餘三行之理,由前因相,即能了知。
如是此中,未先傳授瓶密灌頂,即傳後二灌頂。
未先生起第三次第幻身以下,即從後二次第發生者,應知是例外事。
前說二次第之次序與數量決定,及咒道中必欲界身,須有二根交會之貪等,是依最初即入無上道之決定種姓者說。
言欲界天等,無如君陀之菩提心等,意說通常之欲色諸天。
非約最後有菩薩之殊勝身而說也。
如雖不許究竟三乘種姓決定,然許暫時三類種姓決定,如是雖說波羅密多乘,最後亦須入無上道,然第十地以下說于自道種姓決定,都不相違。
如阿羅漢、與不還果,雖于衣食離欲,仍須尋求衣食。
如是十地菩薩已斷煩惱,雖于二根交會樂已盡貪愛,仍生求彼樂欲,亦不相違。
若不爾者,則諸外道,執有欲者即有貪愛,由發語故比度有愛,應不能破也。
若謂戒經,說離欲與未離欲者,根勢興起因緣各别。
故于欲塵已愛盡者,不可依印。
此是于顯密教俱缺多聞之言。
初由波羅密多乘,經三無數劫後,次依咒道成佛之十一普光明地,與初即入咒乘,一生成佛之普光明地,雖無少分勝劣差别。
然二道差别,非全無義。
以有極大遠近差别故,波羅密多,須更加餘道故。
如斯之道,最後雖須依無上道,然說三無數劫成佛,亦不相違。
以彼親得正等覺時,是在三無數劫後,方加彼道故。
金剛頂經亦雲:‘昔于過去時,受持菩提心,具方便般若。
成菩提薩埵,希有大勇進,行無量難行,彼如是漸次,乃至得灌頂。
大慧究竟地,得依灌頂已,可樂色究竟,大慧安住彼。
’此說,究竟有學地,住菩提樹下,由諸佛策發,修五相證菩提,而成正覺。
又彼經雲:‘經三無數劫,修施及施果,得遍空珍寶,是珠寶灌頂。
經三無數劫,修諸餘苦行,及精進得果,金剛業灌頂。
’又雲:‘由四密灌頂,得正等菩提。
次由名灌頂,彼成毗盧佛。
’此說,由金剛薩埵、金剛法、金剛寶、金剛業灌頂,如其次第,得自性身、受用身、相好化身而成正覺。
彼即前說之菩薩。
說修彼道,經無數劫。
如無上派,有初即入自道,一生成佛,如寶所化,與于波羅密多道後更加餘道之二類。
瑜伽派中,并未明分自道他道,而以前說配波羅密多道。
亦未明說自道之後有餘成佛之理。
故前所說,究竟地後,由諸佛策發成正覺等,似是彼派自道。
應善觀察。
如無上續說,于相續中乃至未起如前所說,所添二道,不能成佛。
又彼二道,亦非下三續部道中所有。
故修下三續部道者,亦須增加也。
二續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