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五

關燈
論,與攝行論,所說修成雙運之理。

    集密後續,以随念三摩地二支而說。

    如雲:‘修習諸随念,應同彼開放,說彼名随念,從彼别顯生。

    方便慧等至,總集一切法,以團理收已,于中修色身,須臾智圓滿,假名三摩地。

    ’如是自體入光明中,修習證已,随念曾經如陽焰等相,與證光明實際相同,即以彼次第,開放發起。

    無間所說者,說名第五支随念應知。

    卡師譯雲:‘修已所随念,應同彼開放,應知名随念。

    ’與釋論所說次第相順。

    如前順次入光明時,以陽焰等相而入。

    如是逆次起時,亦應如次而起。

    故從光明生起近得,乃至明相後起燭相,次螢火相、次如煙相,次起陽焰相。

    言‘别顯’者,即正攝持。

    謂從彼後生随念支。

    非餘時生。

    如二古譯本所說,卡師譯本,亦如是說。

    跋曹譯本:‘言從彼别顯生者,從彼謂随念支,當生正了正受。

    ’雖作是說。

    然前三為善。

    以是明随念,從光明生之時故。

    若謂‘說彼名随念’以上,随念支已圓滿,故此是顯從随念引生雙運。

    曰:彼僅是宣說次第。

    若依義次第,則第三句,應在第四句之後也。

    故殷重說:随念從正了别光明發生。

    非餘時生者,謂入光明有順次逆次二時,或疑随念為配彼二何時耶。

    為令定解須說是從光明逆起之次第。

    非配餘順次也。

    燈明所釋此義。

    當順攝行論而說。

    言方便者,謂世俗谛清淨幻身。

    慧者,雖說為勝義谛,是與彼一味之光明智。

    等至者,謂體性和合無别。

    一切法者,謂動不動法。

    總集彼等以團理者,謂以天身大印色像合集為一。

    于情器中央,修雙運金剛持之色身也。

    以此次第,于須臾唯刹那頃,圓滿智身者,說名第六三摩地支。

    是燈明論意趣。

    二谛為雙,彼二體性和合無别之雙運,是主要雙運。

    此亦表示諸餘雙運。

    總集一切情器,修為一雙運身之理者,謂一切情器,唯屬風心。

    彼複生為一雙運身。

    言此次第者,謂從光明中起,如魚從水出也。

    言唯刹那頃之唯字,遮從光明起有餘間隔也。

    已說此雙運理。

    由如是通達,釋論所說義。

    則能了知甘露密論等作餘解說,不應道理。

    故不述彼理。

    此處燈明論,引證幻網所說:‘加持、遍計、色身圓滿三種天瑜伽。

    ’其初二種,謂頓起天身,及由種子等漸起,并起雙逼身之智身。

    慶喜論師雖将此續作瑜伽解。

    此不許爾。

    如集密續。

    其中初二,如前所說,是唯以勝解作意,起為天身。

    非如二種幻身,生為天身也。

    後者,主要雖是清淨幻身。

    然亦是第三次第幻身。

    故說,凡能修俱生大樂圓滿次第者頓起之天身,皆是前說二續及相同餘續所說須臾圓滿之智身者,實非善說。

    引證毗盧遮那成佛經說,淨不淨二種天身者,是依無上部所說咒身與智身二,是淨不淨天身之分而說。

    或是意依無上部天身,于行續中,作如是說。

    然彼續中修天身理,除言诠外,更無餘義。

    如前說應知。

     丁三、增進二次第之方便行。

    分二。

    戊一、諸行總建立。

    戊二、别釋無上行。

    初又分二。

    己一、總釋諸行差别。

    己二、别于勝行會違教難。

    今初 佛從兜率降生人間,示現相續緣起等四事已,現離欲身,令勝解下劣諸小乘人證四聖谛,說離欲行。

    為廣大勝解波羅密多乘人,說八識等,令證法無我,開示地波羅密多行。

    複現轉輪王身,對增上勝解甚深法者,說貪欲行,證前說二谛,示欲法行。

    凡不以貪愛欲塵為道,所有一切趣證解脫及一切種智之道,皆是離欲行道。

    攝行論雲:‘為小乘人說離欲行。

    ’僅是一例。

    下三續部,雖不說與羯摩印及智印和合。

    然有緣面前所修天女五境,貪欲為道。

    故彼等道,亦皆攝入貪愛欲塵為道中。

    對能遍行不共二谛義,愛悅大樂勝果之機,則不宣說聲聞相應,及波羅密多經理相應之離欲行。

    以彼所化機,不能通達貪愛欲塵為道之大樂圓滿次第,唯以十二杜多等苦行,經曆長時,求大菩提。

    然彼究竟菩提,不依餘道不能得故。

    以是金剛空行續雲:‘若住芯刍性,或樂諸分别,若已成衰老,不說真實性。

    ’謂離欲道所化之出家衆,不能信解貪欲道。

    種子衰老者,已無樂空和合能力。

    愛樂外道分别者,則不入此法。

    故皆非勝道法器。

    是故應知,其殊勝果,要從殊勝因出,故果位之大樂,亦要從因位受用欲塵之妙樂出生也。

    諸餘苦行,不能獲得大樂心一境性,以融解樂,要從長養身生,而彼諸行,折伏同分五根身故。

    如金剛空行雲:‘由諸如幻事,生殊勝受用,由大樂轉變,當得殊勝果。

    何故不樂許。

    情器非有實,唯顯現為相,諸殊勝修行,得可意樂果,無上明慧力,求果而修因,誰舍諸天女。

    故當遍策勵,普供養一切,猛暴苦行律,身枯受諸苦,由苦令心亂,心亂不成就。

    若身心堅固,一切樂安穩。

    ’根本續雲:‘苦行律猛暴,修彼不成就,受用諸欲樂,速當得悉地。

    ’言苦行者,謂令身疲勞加行,如修建寺院等。

    律者,謂樹下坐等十二杜多功德。

    猛暴者,謂跳崖赴火等。

    若修彼等受諸熱惱,不成菩提。

    以彼諸行,令身衰枯受諸苦惱。

    由彼衰損如郡答之菩提心。

    令離大樂三摩地向餘散亂。

    故不能現生得勝成就。

    攝行論中,引勝祥初品如前說之義者,是約總說,或如前釋而說。

    不可如言而解也。

    又根本續雲:‘若身語及心,樂住得菩提,餘者非時死,堕地獄燒煮。

    ’前二句義,為後二句兼顯受樂之勝利。

    後句正明修苦行之過患。

    有說,彼指外道苦行之過患。

    有說:是得灌頂及三昧耶,通達此道真實性已,棄舍此道而修苦行,犯第八根本罪之過失也。

    無上部道其能即生得菩提者,要依樂空和合。

    其樂要從長養自身菩提心而生。

    此須長養同分根身。

    為彼義故,說令諸根随欲受用五境之行也。

    第十七品燈明論雲:‘所有一切三昧耶者,謂蓮花形等諸母邑。

    彼等為三金剛三昧耶者,謂以自身語意行,供養歡喜。

    言不毀意金剛者,謂不令彼意離欲。

    意謂心是身本故,身是菩提心之根本故。

    ’此說依蓮花形等之身,增長自菩提心。

    彼身之根本,即彼内心。

    故損彼心,即損大樂之根本因。

    障礙大樂三摩地增長。

    故說守護彼心。

    其制第十四根本罪,亦即此意。

    即由此理不可損惱自身,應善長養之理,應知亦爾。

    故燈明論二新譯本,雲‘心為身本,身為菩提心本。

    ’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