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辰二、解說依此正修幻身之理。
分三。
巳一、父子論中如何宣說。
巳二、明說修法及諸功德。
巳三、諸師教授如何解說。
今初 若修幻身之所依,于因位中如是安住者,于修道時,當如何生起彼所依而修耶?如五次第論雲:‘彼性成就風,則由三種識,複生行者身,說彼名幻身。
以是此中說,衆生皆如幻。
住如幻三昧,見一切同彼。
’卡師譯為:‘由正成就風,即彼三種識。
’其文較便。
其中初頌,顯由修内外命力之方便,令修所依之意識,生為心遠離位明增得三之心及所乘風,生起為瑜伽師之身者,說為幻身。
言複者,謂彼瑜伽師,不但初受生時,受彼風心之身也。
其次二句,謂幻身修法既然如是,故此無上乘中說一切衆生如幻者,有不共波羅密多乘,下三續部,及生起次第之幻義也。
言如幻者,金剛鬘雲:‘若見如鏡像,如夢幻水泡,等同幻術者,說彼為尊上。
’五次第論似錄此等。
由此顯示餘無上續凡如是說諸不共義,皆應如是了知也。
其次二句,說已成就幻身之瑜伽師,見一切有情,皆同彼者,謂如上說,是見彼等之根本身如是也。
見一切器界如同自己之幻身者,謂視彼一切亦是風心所變也。
攝行論中宣說之理,如雲:‘如實遍知自心,于蘊界處中都無所有,唯智唯現,具足一切相之天身,以幻夢等十二種喻之所表示。
此是諸佛意自性身。
’如實知心者,是心遠離。
蘊界處中無者,謂除心遠離之風心外,從諸餘身,皆不能修成幻身。
前唯字簡分别。
後唯字,簡從粗蘊修成。
唯從心遠離智,乃能修成十二種喻所表示具足相好之幻身。
此中問雲:‘經說:若無所依身者,亦無心性。
若無心者,亦無身可得。
雲何唯由自心即能完成具足手足等一切相好之天身耶?諸有可得見者,若無教理難起信解。
故諸易證無可得天真實性之方便,維願世尊金剛上師慈悲宣說。
’前說唯智能成具足一切相好之天身。
誤解唯字簡餘非心物因。
謂唯心完成具足手足等相之天身,不應道理。
以經中說:所依身與能依心,随一非有,餘亦無故。
可得見者,謂有疑惑分别者。
若無教理,不能獲得斷疑之定信。
無可得者謂無相天真實性幻身。
現證此之方便,請除疑宣說。
答曰:‘諸已趣入經等道理,及已安住生起次第,諸修行者,雖能喻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像等,增上信解,然彼不能由喻了知,唯由内智,以意為性完成天身加持自我之教授。
故我當随瑜伽續行,令汝了知,金剛薩埵圓滿因緣。
’其中說已趣入經等,宣說一切諸法如幻,思維彼義雖能信解,然不能知幻身加持我者。
是為破除,有謂究竟了知中觀所說如幻妄義。
由修彼義遠離實執。
為幻身者。
以彼雖是總義之如幻三摩地。
然彼全無第三次第秘密義幻身,及第五次第究竟義幻身之義故。
說修生起次第者,雖能信解一切法如幻,然彼亦不知幻身加持我之教授者。
是為破除,有謂天身,顯現無性,安住彼義,都無貪著,為幻身者。
以生起次第時,雖有多種,澄淨鮮明,顯現無礙,猶如虹霓之堅固三摩地,及與爾時,空性正見和合,都離實執。
然說爾許猶不能知,唯由内智完成天身加持自我幻身教授。
則下三續部中,不能得彼教授,固不待言。
若能善解彼義,則諸妄說:先于鏡中天影系心,後将彼影融入自身。
由修此故,唯明淨現,安住定中,全無執著,誤執彼為加持自我幻身正行。
皆無餘滅。
如是既說,不修天身,僅達虛妄如幻之智德及彼智德與天身合修,生起次第之天身。
并諸已得圓滿次第大樂三遠離位之天身,均非加持自我之幻身。
言依瑜伽續,能得彼教授者,謂集密本釋等續。
其通達完成金剛持幻身因緣之理,即彼論雲:‘實爾,心唯顯現,離顯形色,性同虛空,如勝義谛,極難觸證。
雖然如是,由依唯現三明諸風,共故輕利。
故是由風系縛于識。
次由般若方便二相俱諸光明,出生具足種種功德如幻天身。
此乘雲何?所謂諸風。
其心金剛如乘駿馬,馳趣所欲。
’其疏中雲:‘若真實者。
謂如幻因緣應勝義有。
曰:心雖非勝義有,然世俗中三明與風同時轉故,風系縛識,令識流轉。
’是依二谛為答。
于斷前疑全無利益。
且雲:風令流轉毫無關系。
故無心要。
故是說心,離形顯色,如同虛空,全無體相,如勝義谛,極難通達。
言實爾者,謂實如是。
心遠離時亦作是說,故可證知。
心雖無體,然心遠離之三明相,依止于風。
故是由風力,系縛攝持其識也。
諸舊譯本,多如上說。
有本:‘成共與輕和合。
’卡師譯本:‘三明相風,成輕界已,彼所依輕利。
’其前義有謂:‘由風識和合,如風是輕性識亦成輕。
’然彼輕義,若作是較餘大種微細,故能與識和合之共法,解者,則與攝行論心遠離時相符。
由心風二法和合,次經般若明相,方便增相,俱五光風。
出生具足手足等相功德之如幻天身也。
總攝彼義,謂若無風唯心,雖不能從彼修成具足手足等相之天身,然五光風與心同一體性,故能成就天身都無過失。
此亦即說,若單有現天行相之識,雖有色相,然彼不能成真幻身。
此處雖僅言,般若方便二相。
然彼前文,既說三種明相。
故修幻身所依,與五次第論同。
言因緣者,謂成就幻身位,内心之親因,謂前念心,風為助緣。
彼身之親因,則為風,其前念心,乃身助緣。
言三智意金剛乘所乘風,猶如駿馬,馳趣所欲者,謂從心遠離風心二法之根本身,修成幻身時,離于粗身,若于身外或于身内,随欲能趣。
攝行論中說此義雲:‘轉識經中亦顯了說。
’謂如彼經說,死已無間成就中有。
其手足等,如水中人影,全無寒、熱、苦、樂、疲勞等觸,亦無肉等,界不能壞。
卡師譯雲:‘此識
分三。
巳一、父子論中如何宣說。
巳二、明說修法及諸功德。
巳三、諸師教授如何解說。
今初 若修幻身之所依,于因位中如是安住者,于修道時,當如何生起彼所依而修耶?如五次第論雲:‘彼性成就風,則由三種識,複生行者身,說彼名幻身。
以是此中說,衆生皆如幻。
住如幻三昧,見一切同彼。
’卡師譯為:‘由正成就風,即彼三種識。
’其文較便。
其中初頌,顯由修内外命力之方便,令修所依之意識,生為心遠離位明增得三之心及所乘風,生起為瑜伽師之身者,說為幻身。
言複者,謂彼瑜伽師,不但初受生時,受彼風心之身也。
其次二句,謂幻身修法既然如是,故此無上乘中說一切衆生如幻者,有不共波羅密多乘,下三續部,及生起次第之幻義也。
言如幻者,金剛鬘雲:‘若見如鏡像,如夢幻水泡,等同幻術者,說彼為尊上。
’五次第論似錄此等。
由此顯示餘無上續凡如是說諸不共義,皆應如是了知也。
其次二句,說已成就幻身之瑜伽師,見一切有情,皆同彼者,謂如上說,是見彼等之根本身如是也。
見一切器界如同自己之幻身者,謂視彼一切亦是風心所變也。
攝行論中宣說之理,如雲:‘如實遍知自心,于蘊界處中都無所有,唯智唯現,具足一切相之天身,以幻夢等十二種喻之所表示。
此是諸佛意自性身。
’如實知心者,是心遠離。
蘊界處中無者,謂除心遠離之風心外,從諸餘身,皆不能修成幻身。
前唯字簡分别。
後唯字,簡從粗蘊修成。
唯從心遠離智,乃能修成十二種喻所表示具足相好之幻身。
此中問雲:‘經說:若無所依身者,亦無心性。
若無心者,亦無身可得。
雲何唯由自心即能完成具足手足等一切相好之天身耶?諸有可得見者,若無教理難起信解。
故諸易證無可得天真實性之方便,維願世尊金剛上師慈悲宣說。
’前說唯智能成具足一切相好之天身。
誤解唯字簡餘非心物因。
謂唯心完成具足手足等相之天身,不應道理。
以經中說:所依身與能依心,随一非有,餘亦無故。
可得見者,謂有疑惑分别者。
若無教理,不能獲得斷疑之定信。
無可得者謂無相天真實性幻身。
現證此之方便,請除疑宣說。
答曰:‘諸已趣入經等道理,及已安住生起次第,諸修行者,雖能喻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像等,增上信解,然彼不能由喻了知,唯由内智,以意為性完成天身加持自我之教授。
故我當随瑜伽續行,令汝了知,金剛薩埵圓滿因緣。
’其中說已趣入經等,宣說一切諸法如幻,思維彼義雖能信解,然不能知幻身加持我者。
是為破除,有謂究竟了知中觀所說如幻妄義。
由修彼義遠離實執。
為幻身者。
以彼雖是總義之如幻三摩地。
然彼全無第三次第秘密義幻身,及第五次第究竟義幻身之義故。
說修生起次第者,雖能信解一切法如幻,然彼亦不知幻身加持我之教授者。
是為破除,有謂天身,顯現無性,安住彼義,都無貪著,為幻身者。
以生起次第時,雖有多種,澄淨鮮明,顯現無礙,猶如虹霓之堅固三摩地,及與爾時,空性正見和合,都離實執。
然說爾許猶不能知,唯由内智完成天身加持自我幻身教授。
則下三續部中,不能得彼教授,固不待言。
若能善解彼義,則諸妄說:先于鏡中天影系心,後将彼影融入自身。
由修此故,唯明淨現,安住定中,全無執著,誤執彼為加持自我幻身正行。
皆無餘滅。
如是既說,不修天身,僅達虛妄如幻之智德及彼智德與天身合修,生起次第之天身。
并諸已得圓滿次第大樂三遠離位之天身,均非加持自我之幻身。
言依瑜伽續,能得彼教授者,謂集密本釋等續。
其通達完成金剛持幻身因緣之理,即彼論雲:‘實爾,心唯顯現,離顯形色,性同虛空,如勝義谛,極難觸證。
雖然如是,由依唯現三明諸風,共故輕利。
故是由風系縛于識。
次由般若方便二相俱諸光明,出生具足種種功德如幻天身。
此乘雲何?所謂諸風。
其心金剛如乘駿馬,馳趣所欲。
’其疏中雲:‘若真實者。
謂如幻因緣應勝義有。
曰:心雖非勝義有,然世俗中三明與風同時轉故,風系縛識,令識流轉。
’是依二谛為答。
于斷前疑全無利益。
且雲:風令流轉毫無關系。
故無心要。
故是說心,離形顯色,如同虛空,全無體相,如勝義谛,極難通達。
言實爾者,謂實如是。
心遠離時亦作是說,故可證知。
心雖無體,然心遠離之三明相,依止于風。
故是由風力,系縛攝持其識也。
諸舊譯本,多如上說。
有本:‘成共與輕和合。
’卡師譯本:‘三明相風,成輕界已,彼所依輕利。
’其前義有謂:‘由風識和合,如風是輕性識亦成輕。
’然彼輕義,若作是較餘大種微細,故能與識和合之共法,解者,則與攝行論心遠離時相符。
由心風二法和合,次經般若明相,方便增相,俱五光風。
出生具足手足等相功德之如幻天身也。
總攝彼義,謂若無風唯心,雖不能從彼修成具足手足等相之天身,然五光風與心同一體性,故能成就天身都無過失。
此亦即說,若單有現天行相之識,雖有色相,然彼不能成真幻身。
此處雖僅言,般若方便二相。
然彼前文,既說三種明相。
故修幻身所依,與五次第論同。
言因緣者,謂成就幻身位,内心之親因,謂前念心,風為助緣。
彼身之親因,則為風,其前念心,乃身助緣。
言三智意金剛乘所乘風,猶如駿馬,馳趣所欲者,謂從心遠離風心二法之根本身,修成幻身時,離于粗身,若于身外或于身内,随欲能趣。
攝行論中說此義雲:‘轉識經中亦顯了說。
’謂如彼經說,死已無間成就中有。
其手足等,如水中人影,全無寒、熱、苦、樂、疲勞等觸,亦無肉等,界不能壞。
卡師譯雲:‘此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