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一

關燈
、正說幻身次第。

    今初 師長已聞請示幻身。

    當于弟子悲愍開示。

    然此教授,唯從師受,餘莫能得。

    五次第論雲:‘加持我次第,說為世俗谛,此由師恩得,非餘所能知。

    ’攝行論亦雲:‘天真實義不可思議,一切佛說,由師傳來,尚非十地自在之境。

    我當了知。

    ’加持我論亦雲:‘如夢幻之法,諸佛所共說,雖實離持我,向外莫能解。

    諸識具足風,意性如虹現,自智未能見,愚蒙于幻喻。

    雖經無量劫,到聞持彼岸,若無師長授,不能證幻法。

    故求佛果者,當舍諸憍慢,乘于金剛乘,勤承事師長。

    ’十地等義,若如攝行論與五次第論,說得心遠離,住第十地。

    謂于彼位,不能證此。

    若作波羅密多乘第十地者,謂以自道,不能證此。

    燈明論示雲:‘清淨天瑜伽,超過一切分别,各别内證,諸佛行境,住五蘊寶箧中。

    遠離有無二邊。

    非随文言分别轉者所知境界,唯依師長教授,乃能了知。

    ’此說清淨幻身,未用六邊解說續義,絕非随文字行如言取義者之境界。

    要依師長教授乃能了知。

    謂此是龍猛菩薩所說。

    既清淨幻身,要依師長教授乃知,則第三次第幻身亦應然。

    其要依師長教授了知幻身之究竟教授,乃五次第與攝行二論。

    諸餘弟子論中亦略宣說。

    此複五次第中不明顯者,攝行論中明了宣說。

    故當依攝行論了解。

    雖尚有多細分,彼諸論中均未說及。

    然主要義,彼皆說訖。

    若善了解論所說義。

    則教授中最重要處,不緻紊亂。

    若不于彼等中勤求,僅求諸餘細碎教授。

    且未能見‘要依師長教授乃知’之教授方所。

    若能将諸巨細教授,配合觀察,利益極大。

    故亦須彼等。

    咒中難處,多說要依師授。

    其中幻身教授要依師授與餘不同,尤須依師。

     若必須依師教授通達者,其通達之勝利與不達之過患雲何?如五次第論雲:‘若未能獲得,加持我次第,于經續諸教,勤勞全無義。

    若得加持我,一切佛本性,即于現生中,成佛定無疑。

    ’此說,若未從師長,獲得此身修法,則不能得勤勞所求之佛果。

    若了知修行,則于現生,決定成佛。

    其能一生修成佛果之速勝道中,有樂空無别道,與幻身二事。

    後者尤難通達。

    彼複須此勝宗中求得,持八餘處也。

     卯二、正說幻身次第。

    分二。

    辰一、如何奠定幻身教授之基。

    辰二、解說依此正修幻身之理。

    今初 修幻身者,先應了知此所修事,于因位中如何安住。

    此如五次第論雲:‘衆生無自在,非自在而生,其因為光明,光明一切空。

    愚夫由何心,系縛于生死,行者由此心,趣證善逝地。

    此中都無生,亦複全無死,心本性安住,當知即生死。

    ’初頌顯示,諸有情類,未以死有光明為先,不能自在而生,故從光明一切空生。

    第二頌顯示,諸有情類,由死有光明風心增上受生,流轉生死。

    善權方便諸瑜伽師,即彼風心,現起幻身,而成佛果。

    此頌之義,五次第釋,雖作異說。

    如上所說乃是論義。

    攝行論說:‘異生中有流轉之因,具教授者,轉成幻身。

    ’即可證知。

    第三頌顯示,除風心本性外,别無作生死者,故唯爾許流轉生死。

    加持我論,明修幻身所依雲:‘地等四大種,如是與四空,應知此八事,是為生滅因。

    光明起大空,從空生方便,從方便生慧,從慧起諸風,從風出生火,從火有水生,從水生地大,有情如是生。

    ’次如前引:‘地界融入水’,及至‘三有如是滅’。

    次雲:‘如是從無始,流轉三有輪,如幻三摩地,乃至未見我。

    以幻唯自證,非分别行境。

    雖住自身中,薄福莫能得。

    ’此亦顯說修幻身之所依。

    乃至未以如幻三摩地,親見自我,而流轉三有輪。

    此所言流轉生死中,有漂流生死,與生死習氣相續不斷之二。

    為滅前者,所須之如幻三摩地,是顯密相共之如幻三摩地。

    為滅後者所須之如幻三摩地中,複有共不共二種。

    其不共中複有樂空和合,與幻身二種。

    此說後者。

    論說修幻身之所依時,謂除風心外,無别流轉之補特伽羅者,施設補特伽羅名言之假義,雖非風心。

    然施設彼之所依,則許為有情之本身也。

    金剛鬘續亦雲:‘心要除自命,三界更無餘,幻風成三界,見如夢中境。

    ’此說諸有情之心要,為各各命風。

    除此更無餘三界身。

    故由風所成三界幻身,如夢中身。

    此處文中雖多分顯示,修如幻天身之所依。

    然亦可配說彼身。

    故燈明論,引證唯從風心,生幻天身也。

    以是金剛鬘續雲:‘生住及死滅,并安住中有,乃至世間觀,皆心風變化。

    ’此說衆生生死住三,及中有等,皆唯風心之所變化。

    授記密意續亦雲:‘有想及無想,施設有情處,彼皆從風生,亦複從風滅。

    未通達此心,恒住生死海,由心颠倒故,為犬牛野幹,此心亦成馬。

    ’此說風心二法,能往諸趣。

    明一切衆生皆唯風心之身者,是說施設有情名言所依之根本身,乃唯風心之身,别無異體之根本身。

    非說都無外身,及粗異熟身,非有情身也。

    如是有情有二種身,一分位身、二根本身。

    初謂離風心之身外,是餘異熟大種身等之粗身。

    第二謂唯從風心所成之身。

    初于胎中,結生相續等位,粗身雖未生。

    然非無有情身。

    如是死時,大種粗身雖舍,然不舍有情身,故彼非根本身。

    如水中暖性。

    風心之身,于彼一切位始終不滅。

    故是根本身。

    如水中濕性。

    即于現在粗色身位,其根本身,亦唯風心身。

    其粗色身,如彼房舍。

    如是宣說,雖有餘用。

    然主要者,是明修幻天身所依之根本身也。

    其中心者,非諸根識,唯是意識。

    其風亦非餘四根本風及五支分風,乃持命風。

    其中複有粗細二種,此是細者。

    唯此所成因位有情身,其具手足等相者,如中有身,及夢中身,現似别體。

    其無手足等相唯此所成之身,即如前說。

    意謂有此修所依身,故雲‘雖住自身中’。

    應知現在識所依身,雖有大種極粗色身,與極微細風身二種。

    然不成為二體相續。

    及不須離粗身位外有細身處。

    施設補特伽羅名言主要所依,雖是風心二法。

    然說粗身是彼所依亦不相違。

     (卷十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