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強大,則愈能遮心向餘境散亂,而引向光明。
攝行論雲:‘由無明鈎,于任何識,俱不合雜,行趣光明,無垢為性。
’光明現時,除憶空見,專住真實義外,于任何境,都不作意。
乃至風未動識以來,須善安住。
攝行論雲:‘乃至識未動時,應當睡觀光明。
’此說睡光明者,僅是一例。
若能生自意識為大樂體性者,次由憶念無我義,即能将樂空心境和合。
故不須餘和合之法。
所說三智樂空和合者,是遠離所依之心。
從執彼相,及未成大樂體性還滅者,是遠離義。
心遠離時所說此等諸空建立,前後諸位,皆當了知。
子五、明不知彼之過患與了知之勝利。
攝行論說,若依如是所說諸續:未能依八十種本性及三種明相,如實通達自心。
則由我我所執,發起諸業煩惱,如蠶自縛,受畢二種宿業果後,轉入勝義死有光明,漸舍舊蘊,另受法界死有光明等流果位,唯風心成中有之身。
次由二業随一策發,于五趣中,如水車轉,數數結生,受輪回苦。
其由本性三明漸次,通達心遠離之智者,于順行時,由融能動善惡本性分别之風,漸現諸空,悟入光明。
至逆轉時,依明相風動搖之力,通達本性動搖。
趣向我加持門,便當解脫。
總當了知,我執,能使流轉生死,安立所知障習氣。
故當破彼境,決斷無我見。
若未生彼為大樂體。
猶未完具智慧法身不共諸因,故當融化動遍計風,引發大樂。
又彼諸樂,若未如死有次第,由諸風融化生起四空體性。
則不完具受用身不共因,猶如中有,所修幻身。
故當依如是次第,引生心遠離也。
此即解釋續說:‘前未入此道,雖經無邊劫,終不能得通達心真實義之不共智德。
及不能證世俗幻身。
’之義。
壬二、學二谛三摩地之理。
分二。
癸一、二谛各别圓滿次第。
癸二、二谛無别圓滿次第。
初又分二。
子一、世俗幻身圓滿次第。
子二、勝義光明圓滿次第。
初又分二。
醜一、正說幻身教授。
醜二、說彼所屬教授。
初又分二。
寅一、聽者如何請。
寅二、說者如何說。
今初 五次第論說:弟子成就四法,為得幻身教授故,先贊師德,而正啟請。
四法,初者,謂随行生起次第,已得灌頂。
即得灌頂後,随行生起次第,修學彼行。
第二、謂成就智慧能知四續之意趣。
即學習四部續,成就智慧。
第三、謂具三種遠離之聞持。
即善學習三金剛道。
第四、謂增上勝解二谛,即于各别二谛及無别雙運之圓滿次第,勝解堅固也。
具斯德者,先應長時承事師長。
師喜之後,當獻會供,及十六歲印。
以‘尊身無空隙’等稱贊之後。
以‘遍知大智蘊’等文,啟請。
此處舊譯五次第論:于得幻身教授之後,得花鬘等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乃說此贊頌啟請。
然卡師譯為,為得幻身教授故,于得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已,稱贊啟請。
極為妥善。
拉彌疏中亦如是說。
昔人多執前文顯示,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受秘密灌頂。
妄謂若圓滿得瓶灌頂後,即未得以上灌頂,亦可修三種遠離。
極不應理。
以于未得造成圓滿次第法器之上灌頂者,不得顯示圓滿次第諸秘密故。
論義亦是說,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為求幻身教授,稱贊啟請故。
若不爾者,論說: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得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已,稱贊啟請。
應先未受花鬘等灌頂者,亦可修學三種遠離。
太過失故。
拏熱巴說,得秘密灌頂,成幻身器,即此論義也。
先得圓滿灌頂複請此教授者,謂作承事師長等三事已,當稱贊啟請。
以彼是受灌頂與請教授二者之共法故。
如是請已,弟子請問師長,幻身教授之理,如攝行論所說應知。
如彼論雲:‘始從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究竟,三金剛等,亦唯增上勝解其相。
故身遠離中全無天身。
彼身唯是微塵所集聚故。
語遠離究竟,亦唯遍知,入等次第,金剛念誦。
彼中亦無天身,以諸音聲如谷響故。
心遠離究竟,亦唯遍知,本性明相。
彼中亦不能得,具一切相,最勝天身體性。
以心唯顯現故。
由此道理,全不能得,依世俗住。
故願從師教,通達唯智所生天身。
’如是問者,謂始從生起次第位,即說将一切庸常境執,于光明中淨治,生起自心為天身。
智者觀察時,從某道界限,非僅由心勝解,應有唯智所生天身。
然從生起次第,乃至心遠離圓滿,終未生起。
由此道理,于彼諸位,未得依止,世俗幻身,安住彼定。
以是因緣,其非唯勝解作意所起天身,唯由内智所生幻身。
要依師長教授通達也。
依次成立彼諸因相。
謂始從生起次第,乃至大密一部,金剛身等三。
等攝增上勝解五部百部等天身。
唯屬勝解作意所起。
故身遠離中,全無幻身之天身。
以彼身唯是微塵聚故。
義謂心雖勝解為天身。
然其實義,勝解所依想為天之色身,唯是以前微塵所集,大種與所造之身故。
此等即說:幻身之天身,要非唯勝解作意所想天身。
瑜伽師起慢所依之天身,要非此粗身之色身也。
又非止此,乃至語遠離究竟,亦無幻身之天身。
亦字表示,此亦如前,唯由勝解所起天身,無餘身故。
若爾金剛念誦何用?謂以入住出三次第,抉擇金剛念誦所依之風,令極有堪能,了知一切音聲如谷響故。
攝行論于次第時,說由金剛念誦,了知命力。
金剛鬘續,亦說由彼了知風相。
唯字,簡别彼位,除勝解作意外,别無天身。
乃至心遠離究竟,亦未獲得,具足一切殊勝相好幻身之天身。
亦字攝前因相,如前。
若爾彼何所作。
于此應知,本性明相,是明相名,明相本性是分别名。
故彼僅知,本相明相,唯三種空。
諸瑜伽師,于此位中,僅知自心,為遍計所空之明相故。
昔集密學者,有釋‘無天身’,謂無雙運天身。
乃未知時位也。
其說:後三因相,成立身語意三,全無天身。
及說:以世俗虛假有分别意,修三遠離,不能得雙運身。
皆非論義。
卡師譯為未依世俗。
然舊譯較善。
若未澈底了知,攝行論中所問諸義。
亦不能知,此最勝派,顯示幻身扼要,所答諸義。
故當善知。
寅二、說者如何說。
分二。
卯一、幻身前如何說。
卯二
攝行論雲:‘由無明鈎,于任何識,俱不合雜,行趣光明,無垢為性。
’光明現時,除憶空見,專住真實義外,于任何境,都不作意。
乃至風未動識以來,須善安住。
攝行論雲:‘乃至識未動時,應當睡觀光明。
’此說睡光明者,僅是一例。
若能生自意識為大樂體性者,次由憶念無我義,即能将樂空心境和合。
故不須餘和合之法。
所說三智樂空和合者,是遠離所依之心。
從執彼相,及未成大樂體性還滅者,是遠離義。
心遠離時所說此等諸空建立,前後諸位,皆當了知。
子五、明不知彼之過患與了知之勝利。
攝行論說,若依如是所說諸續:未能依八十種本性及三種明相,如實通達自心。
則由我我所執,發起諸業煩惱,如蠶自縛,受畢二種宿業果後,轉入勝義死有光明,漸舍舊蘊,另受法界死有光明等流果位,唯風心成中有之身。
次由二業随一策發,于五趣中,如水車轉,數數結生,受輪回苦。
其由本性三明漸次,通達心遠離之智者,于順行時,由融能動善惡本性分别之風,漸現諸空,悟入光明。
至逆轉時,依明相風動搖之力,通達本性動搖。
趣向我加持門,便當解脫。
總當了知,我執,能使流轉生死,安立所知障習氣。
故當破彼境,決斷無我見。
若未生彼為大樂體。
猶未完具智慧法身不共諸因,故當融化動遍計風,引發大樂。
又彼諸樂,若未如死有次第,由諸風融化生起四空體性。
則不完具受用身不共因,猶如中有,所修幻身。
故當依如是次第,引生心遠離也。
此即解釋續說:‘前未入此道,雖經無邊劫,終不能得通達心真實義之不共智德。
及不能證世俗幻身。
’之義。
壬二、學二谛三摩地之理。
分二。
癸一、二谛各别圓滿次第。
癸二、二谛無别圓滿次第。
初又分二。
子一、世俗幻身圓滿次第。
子二、勝義光明圓滿次第。
初又分二。
醜一、正說幻身教授。
醜二、說彼所屬教授。
初又分二。
寅一、聽者如何請。
寅二、說者如何說。
今初 五次第論說:弟子成就四法,為得幻身教授故,先贊師德,而正啟請。
四法,初者,謂随行生起次第,已得灌頂。
即得灌頂後,随行生起次第,修學彼行。
第二、謂成就智慧能知四續之意趣。
即學習四部續,成就智慧。
第三、謂具三種遠離之聞持。
即善學習三金剛道。
第四、謂增上勝解二谛,即于各别二谛及無别雙運之圓滿次第,勝解堅固也。
具斯德者,先應長時承事師長。
師喜之後,當獻會供,及十六歲印。
以‘尊身無空隙’等稱贊之後。
以‘遍知大智蘊’等文,啟請。
此處舊譯五次第論:于得幻身教授之後,得花鬘等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乃說此贊頌啟請。
然卡師譯為,為得幻身教授故,于得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已,稱贊啟請。
極為妥善。
拉彌疏中亦如是說。
昔人多執前文顯示,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受秘密灌頂。
妄謂若圓滿得瓶灌頂後,即未得以上灌頂,亦可修三種遠離。
極不應理。
以于未得造成圓滿次第法器之上灌頂者,不得顯示圓滿次第諸秘密故。
論義亦是說,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為求幻身教授,稱贊啟請故。
若不爾者,論說:具三種遠離之聞持者,得九種灌頂及秘密灌頂已,稱贊啟請。
應先未受花鬘等灌頂者,亦可修學三種遠離。
太過失故。
拏熱巴說,得秘密灌頂,成幻身器,即此論義也。
先得圓滿灌頂複請此教授者,謂作承事師長等三事已,當稱贊啟請。
以彼是受灌頂與請教授二者之共法故。
如是請已,弟子請問師長,幻身教授之理,如攝行論所說應知。
如彼論雲:‘始從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究竟,三金剛等,亦唯增上勝解其相。
故身遠離中全無天身。
彼身唯是微塵所集聚故。
語遠離究竟,亦唯遍知,入等次第,金剛念誦。
彼中亦無天身,以諸音聲如谷響故。
心遠離究竟,亦唯遍知,本性明相。
彼中亦不能得,具一切相,最勝天身體性。
以心唯顯現故。
由此道理,全不能得,依世俗住。
故願從師教,通達唯智所生天身。
’如是問者,謂始從生起次第位,即說将一切庸常境執,于光明中淨治,生起自心為天身。
智者觀察時,從某道界限,非僅由心勝解,應有唯智所生天身。
然從生起次第,乃至心遠離圓滿,終未生起。
由此道理,于彼諸位,未得依止,世俗幻身,安住彼定。
以是因緣,其非唯勝解作意所起天身,唯由内智所生幻身。
要依師長教授通達也。
依次成立彼諸因相。
謂始從生起次第,乃至大密一部,金剛身等三。
等攝增上勝解五部百部等天身。
唯屬勝解作意所起。
故身遠離中,全無幻身之天身。
以彼身唯是微塵聚故。
義謂心雖勝解為天身。
然其實義,勝解所依想為天之色身,唯是以前微塵所集,大種與所造之身故。
此等即說:幻身之天身,要非唯勝解作意所想天身。
瑜伽師起慢所依之天身,要非此粗身之色身也。
又非止此,乃至語遠離究竟,亦無幻身之天身。
亦字表示,此亦如前,唯由勝解所起天身,無餘身故。
若爾金剛念誦何用?謂以入住出三次第,抉擇金剛念誦所依之風,令極有堪能,了知一切音聲如谷響故。
攝行論于次第時,說由金剛念誦,了知命力。
金剛鬘續,亦說由彼了知風相。
唯字,簡别彼位,除勝解作意外,别無天身。
乃至心遠離究竟,亦未獲得,具足一切殊勝相好幻身之天身。
亦字攝前因相,如前。
若爾彼何所作。
于此應知,本性明相,是明相名,明相本性是分别名。
故彼僅知,本相明相,唯三種空。
諸瑜伽師,于此位中,僅知自心,為遍計所空之明相故。
昔集密學者,有釋‘無天身’,謂無雙運天身。
乃未知時位也。
其說:後三因相,成立身語意三,全無天身。
及說:以世俗虛假有分别意,修三遠離,不能得雙運身。
皆非論義。
卡師譯為未依世俗。
然舊譯較善。
若未澈底了知,攝行論中所問諸義。
亦不能知,此最勝派,顯示幻身扼要,所答諸義。
故當善知。
寅二、說者如何說。
分二。
卯一、幻身前如何說。
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