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

關燈
為一項。

    然如前較善。

    領受者,謂苦樂舍三。

    此由境門,有上下三品。

    了别者,能了别,所了業,于此三輪,有三分别。

    觀察者,謂善觀察應不應理。

    慚者,謂依自法為因,羞恥罪惡。

    悲者,謂欲拔苦。

    哀愍者,謂于所緣有救護、愛、樂、會遇三欲。

    疑慮者,謂心怯懼不定。

    集蓄者,謂攝集資具之心。

    嫉妒者,顯義論說:謂于他榮,心生熱惱。

    卡師雖譯為悭。

    然五次第論,與古譯攝行論,皆譯曰嫉。

    較為妥善。

     四十種本性,如五次第論雲:‘貪、著、及心喜,中喜與大喜,歡樂極歡樂,希奇、與掉動,飽滿、及擁抱,相吻與吸吮,堅定與勤、慢,作、奪及勢力,勇悍、俱生性,如是中俱生,極俱生及猛,嬉笑與仇怨,善及明谛語,不實及決定,不取與施者,策勵并勇者,無慚與诳、毒,不調及曲性,所有四十相,是善空刹那。

    ’貪者,謂于未得境,心懷貪求。

    著者,謂于已得境,心生耽著。

    見可意境内心喜悅,有上中下三品。

    歡樂者,謂所欲義成衷心歡樂。

    極歡樂者,謂數數領受歡樂心情。

    希奇者,顯義論雖說,由種種言,為是為非,猶預不定。

    然如諸先覺說,謂見思未曾有義也。

    掉動者,謂由見可意境其心散動。

    飽滿者,顯義論雖說,是受樂相。

    然即覺彼境飽滿之分别。

    擁抱、相吻、吸吮者,謂欲作彼等之心。

    堅定者,謂相續不變之心。

    勤者,謂趣向善法。

    慢者,謂高舉思。

    作或業者,謂圓滿恒常所作。

    奪者,謂劫奪财欲。

    勢力者,謂摧壞他軍欲。

    勇悍者,謂修善道心。

    言俱生者,其梵語為‘薩哈雜’。

    梵本中無。

    而有‘薩哈薩’。

    昔諸智者,謂應譯‘躊躇’或‘歡喜’。

    顯義疏中,讀為‘不躊躇’。

    義謂,由驕傲增上,行不善行。

    古譯攝行論中謂‘難行’。

    卡師譯五次第論中,謂‘功能’。

    攝行論中,謂‘不躊躇’。

    昔諸智者,謂于境界策勵加行,上中下三品。

    言猛暴者,謂雖無因緣,而與善士相競诤欲。

    嬉笑者,謂由可意境,起遊戲欲。

    仇怨者,謂怨恨心。

    善者,謂于善業起功用欲。

    明語與谛語者,謂令他易解,及不覆想說欲。

    不實者,謂覆想說欲。

    決定者,謂意志極堅定。

    不取者,謂不樂緣境。

    施者,謂舍财物欲。

    策勵者,謂于懈怠者,發鼓勵欲。

    勇者者,謂于煩惱等敵起戰勝欲。

    無慚者,謂依自法增上,行不善行而不羞恥。

    诳者,謂以僞德而诳他人。

    有譯為‘巧’者,謂鋒利心。

    毒者,謂習惡見。

    不調者,謂損惱他。

    曲者,謂不正直。

    末二句文,卡師譯為‘四十性刹那,從善空出生。

    ’ 七種本性,如五次第論雲:‘中品貪刹那,忘念與錯亂,默然及厭患,懈怠并疑惑。

    ’忘念者,謂失正念。

    錯亂者,謂于陽焰執為水等。

    默然者,謂不樂言談。

    厭患者,謂心灰退。

    懈怠者,謂不樂修善。

    餘二易解。

    此三類分别,似應由于境,太欲、及太不欲、中庸三門,攝為三類而說。

    然依顯義疏,及諸先覺所說,則如上釋。

    摩尼鬘疏,雖說此諸分别,攝歸五十一種心所之理。

    然不可信。

    故此不錄。

    攝行論說,如是三類分别,為三明本性者,本性之梵語,為‘娑跋縛’。

    通‘出生’、‘本性’、‘有事’三義。

    故雖亦可釋為‘出生’。

    然攝行論,略标時雲‘本性’。

    總結時雲:‘三十三與四十相。

    ’又雲:‘彼本性相即此七種。

    ’亦複說為三明之相。

    拉彌師釋本性之義,謂彼本體。

    顯義論說,彼中所攝。

    然皆非理。

    聖天自加持論雲:‘地界融入水,水則融于火,火入微細界,風則融于心。

    心融入心所,心所入無明,彼亦入光明。

    ’此說心明相,未生之前,風先融入。

    以彼是能動遍計之風,故于爾時遍計亦須先融入故。

    明相與本性,極相違故。

    又降生漸次時,集智金剛續亦說,已生三明之後,乃生諸本性分别。

    辨業論亦說:已生三空之後,乃生百六十種本性。

    說第一類本性,為明智之果者,餘二類本性,理亦相同。

    故有書說:七種本性,無明時生。

    實未清淨。

    若作是念,論說:風入明相。

    然未生明相前,别無明相。

    故說入彼,似不應理。

    若爾論中,于明增得三及光明相,亦如是說。

    則應後者生已,前乃融入。

    彼等應非因果,亦不能立前後次第。

    然不許爾。

    如五次第論雲:‘空性與善空,第三謂大空,第四一切空,是因果差别。

    ’以是論說,前入後者,是以收攝前者功能,漸不明顯。

    則彼功能似入後中。

    假作是說。

    是故有說,融入之時,先滅三十三本性,次生明相。

    其後再滅四十本性。

    次生增相等。

    及許彼義複計本性與明相相應。

    并說生時,先生近得,次起七本性等。

    皆不應理。

    自語相違故。

    攝行論說:從明相中生諸本性。

    前已引訖。

    卡師所譯五次第論,于說三十三與四十本性之後,雲:‘從明相智生。

    ’又雲:‘明增加行起。

    ’以是當知,說諸分别,為三明相之本性者,謂是能相。

    此如前說三明之相。

    非無異體。

    如鴿表示宮室。

    是于異體能表,說名為相。

    此如攝行論雲:‘如是諸識雖現,然無色形。

    當以貪欲、離貪、中庸貪等本性比知。

    ’此說本性,能比知明相。

    故是明相之能表。

    比度之理,謂本性分别,有上中下三品,故可比度能生彼等,乘風之明相,亦有動力上中下三品也。

    以是能動分别,下品七種随一分别,是乘風明相,下品動力之迹,故是近得之果。

    餘二亦例知。

    其由修道力,引生三智之瑜伽師,定能現證彼三。

    非由因此知。

    故要以本性,比度明相者,乃未證彼德之補特伽羅。

    故計一切根識,皆是三明随一攝者,不應道理。

    以諸根識,不須由因比度,皆能現量決定故。

    庸常補特伽羅,雖于生死等時,亦皆領受三明及光明。

    然彼不能以現量力,引生定解。

    言百六十種本性者,是約晝夜各有八十種而分。

    金剛鬘續亦說:由百八風所動,有百八種遍計。

    如是因位,動遍計風有融未融二位。

    其未融者,即諸本性現起之時。

    融入位中,複有三明相風,融未融入二位。

    此未融者即三空時。

    已融入者,即光明現起時也。

    修道位中,亦如是起。

    其決擇四空,與諸遍計融入次序,及降生次第,即為此義。

    如是集密本釋諸續所說義,如聖父子所解釋者,餘中未說。

    攝行論贊彼,是一切諸佛教授,自師龍猛恩賜者,意謂光明,幻身之不共修法,要先了知此義,乃知也。

     (卷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