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無行相,無諸身語。
猶如秋季,無垢虛空,月輪光輝,周遍明照。
如是本性明了行相,能盡緣一切法。
故此勝義菩提心般若明相,即第一空。
’又雲:‘明增相雲何?謂體離二取,無諸身語,猶如秋季日光周遍。
如是極明無垢自性,緣一切法。
是第二普賢菩提心,即第二次第善空之相。
’又雲:‘明得雲何?謂如是虛空相無事為體,無諸身語。
猶如黃昏,暗性周遍,微細無我,命力不行,無心、不動。
’此派極善決擇四空最為切要。
如根本續,餘四釋續,雖曾多次說彼等名,然皆未明顯示其體。
集智金剛續中,僅說無明如暗,心所如日光,心如月光顯現。
未說餘義。
聖父子餘四論中,亦未明說彼體。
故唯應依止攝行論而了知也。
集智金剛續中僅說,從死有光明,起逆次三空。
攝行論中,則通說道位諸空。
其第四空,則以清淨虛空喻顯。
謂由夏雨,壓諸塵土,複離雲障。
唯秋季中,多現此景。
故以秋空為喻。
于彼淨虛空中,晝間日光遍照。
從黃昏後乃至重闇未銷之間,黑闇遍覆。
從闇銷後,月光發現,乃至晨晞未現以前,月光遍照。
月光隐輝,陽光未升,俱離能障虛空,本色之三因,晨旦之時。
共為四位。
其中後者,是第四空,一切空之喻,暫止不論。
前三喻中,初與增相,次與得相,三與明相,法喻相符。
謂三智現時,如彼三種虛空相現。
于第三時,論雲:‘無事為體。
’卡師譯為‘性無行相’,同第一時,較為妥善。
此與中雲:‘體離二取。
’意義相同。
此複除如前說,現起三種明相之外,餘粗二相,于彼智前,皆悉隐殁。
三時俱雲:‘無諸身語。
’謂于爾時,身動語言,皆滅。
從猶如,至如是,前已說訖。
言‘虛空相’者,與如黃昏闇性,周遍虛空,相合。
言‘本性明了行相’者,謂所見境,明了顯現。
言‘極明’者,謂較先前尤為明顯。
言‘緣一切法’者,是說彼所見境,周遍一切方隅之義。
所緣廣略,如應而現。
真實勝義菩提心,乃道位樂空和合智。
其餘道位因位,亦假立彼名。
雖近得無念位,無樂空和合,然非近得位,皆無彼能。
言‘微細’者,謂難通達。
言‘無我’者,謂無自性。
言‘命力不行’者,謂風不出入。
此等雖通三位,然近得時增盛,是故偏說。
言‘無心’者,卡師譯為‘由無念故,得不動三摩地。
’較為妥善。
如是當知,融化能動遍計之風時,如燈熾然之相現。
其後所現明相,謂如秋季虛空潔淨。
夜分月光遍照空際,澄淨空曠,唯有潔白光明顯現。
除此别無粗顯二相。
譬如月光遍滿虛空,然彼不障蔽虛空可見。
如是此中所現潔白光明,亦不障蔽,如淨虛空之空明顯現也。
次彼明相收斂之後,明增現起,猶如秋季潔淨虛空,日光遍照。
澄淨空曠較前尤甚。
有赤紅相或赤黃相顯現。
餘如前說。
次明增相收斂之後,近得現起。
由極滅風故,境相皆空,黑闇相現,如黃昏後闇相遍覆。
有境之念忘,故成無念。
然非有過染之失念也。
臨命終時,彼等畢現。
于睡眠時,因鼻息未停,故相似現。
于修道時,若風融入心間中脈,諸相全現。
融入餘處,所現之量未能如是。
此三複由修習盛劣、攝風、融入強弱之力,所現境相,有廣狹、厚薄、安住久暫等,無量差别也。
若修風等時,未經前二明相為先,頓現黑闇成無念者,則非近得。
如是三空。
雖于得幻身後,未證勝義光明之前,及從勝義光明,逆起定時,并得有學雙運,未得無學雙運之間,皆容現起。
然非心遠離。
如是未得心遠離前,亦容現起三空妙智。
故當辨别,三空妙智,與心遠離之空智,廣狹差别。
藏師有說:根識等一切無分别識,皆歸三明随一所攝。
謂即彼識初緣境時,為明相。
次能明見境差别時為增相。
後不明了趣向滅時為近得相。
此于本釋諸續,聖父子諸論皆未宣說。
與攝行論所說三明行相,如前所述,亦成相違。
前說心意識三,與三相等,皆是三明之異名者,是因三明相,容有彼等名轉之理。
非說彼等一切,皆是三明也。
若皆是者,則八十種本性,亦成明相等,過失甚多。
若爾,五次第論雲:‘夜晝及界性,謂明與明增,如是明近得,說心三相已,當說彼能立,諸風以細色,與識合雜後,從諸根道出,緣慮于諸境。
’此說諸識與微細風合,從眼等根門出,緣慮于境,是為三明,當雲何釋。
曰:彼義謂:‘已說三心,當說彼三之能立。
’大譯師及卡師所譯。
攝行論中譯為‘彼所依’,是當說三心所依之風也。
此複是說三心與風相合。
合謂由風吹動。
從諸根門生緣境識,及諸本性。
即彼論後又雲:‘若時成就明,即已乘諸風,爾時一切性,無餘盡當起。
随風所住處,本性即随行。
’連前所引文,攝行論中引證之後,總結彼義雲:‘以是,細界轉故,刹那、頃刻、須臾、眨眼、一擊掌間,明相動起。
次經刹那、頃刻、須臾、眨眼、一擊掌間,諸本性随轉。
’作是說故。
此複是說,于受生時,從逆現三空,漸次生起。
及從睡眠諸空,數數合修之義。
非說,諸轉識與本性分别,随生起時,即直從三空出生。
諸識雖決定為有分别與無分别二類。
然非決斷為明相與本性分别二類。
故諸根識雖非明相,亦不必為本性也。
醜二、釋本性。
諸明如是,其八十種本性分别,雲何成為明相本性,及從明相引生本性,其理雲何?曰:第一明相之三十三種本性,如五次第論雲:‘明出彼本性,今當廣宣說,離欲及中性,如是廣大性,意中有往還,憂等有三種,寂靜、分别、畏,中畏及大畏,愛與中品愛,極愛并近取,不善饑渴性,領受與中受,并極受刹那,了者與持了,觀察及羞慚,悲與三哀愍,疑慮并集蓄,及名曰嫉妒,三十三本性,衆生所自了。
’其中離欲者,謂不樂境為相。
此有下中上三品。
言意中者,謂意往,趣諸外境。
意還,返緣内境。
廓派謂此總通一切。
憂者,謂離可愛境,内心熱惱,有上下三品。
寂靜者,顯義論說:心寂靜住。
諸先覺說:心安閑正住。
分别者,顯義論說:掉舉而住。
諸先覺說:心粗尋求。
畏者,謂遇不可愛,其心恐怖。
愛者,謂耽著于境。
此二各有三品。
取者,謂執著諸欲塵。
不善者,顯義論說:于善業猶預。
諸先覺說:心志頹敗。
此中亦可譯為不祥。
諸先覺說:饑謂食欲。
渴謂飲欲。
卡師譯本,饑渴合
猶如秋季,無垢虛空,月輪光輝,周遍明照。
如是本性明了行相,能盡緣一切法。
故此勝義菩提心般若明相,即第一空。
’又雲:‘明增相雲何?謂體離二取,無諸身語,猶如秋季日光周遍。
如是極明無垢自性,緣一切法。
是第二普賢菩提心,即第二次第善空之相。
’又雲:‘明得雲何?謂如是虛空相無事為體,無諸身語。
猶如黃昏,暗性周遍,微細無我,命力不行,無心、不動。
’此派極善決擇四空最為切要。
如根本續,餘四釋續,雖曾多次說彼等名,然皆未明顯示其體。
集智金剛續中,僅說無明如暗,心所如日光,心如月光顯現。
未說餘義。
聖父子餘四論中,亦未明說彼體。
故唯應依止攝行論而了知也。
集智金剛續中僅說,從死有光明,起逆次三空。
攝行論中,則通說道位諸空。
其第四空,則以清淨虛空喻顯。
謂由夏雨,壓諸塵土,複離雲障。
唯秋季中,多現此景。
故以秋空為喻。
于彼淨虛空中,晝間日光遍照。
從黃昏後乃至重闇未銷之間,黑闇遍覆。
從闇銷後,月光發現,乃至晨晞未現以前,月光遍照。
月光隐輝,陽光未升,俱離能障虛空,本色之三因,晨旦之時。
共為四位。
其中後者,是第四空,一切空之喻,暫止不論。
前三喻中,初與增相,次與得相,三與明相,法喻相符。
謂三智現時,如彼三種虛空相現。
于第三時,論雲:‘無事為體。
’卡師譯為‘性無行相’,同第一時,較為妥善。
此與中雲:‘體離二取。
’意義相同。
此複除如前說,現起三種明相之外,餘粗二相,于彼智前,皆悉隐殁。
三時俱雲:‘無諸身語。
’謂于爾時,身動語言,皆滅。
從猶如,至如是,前已說訖。
言‘虛空相’者,與如黃昏闇性,周遍虛空,相合。
言‘本性明了行相’者,謂所見境,明了顯現。
言‘極明’者,謂較先前尤為明顯。
言‘緣一切法’者,是說彼所見境,周遍一切方隅之義。
所緣廣略,如應而現。
真實勝義菩提心,乃道位樂空和合智。
其餘道位因位,亦假立彼名。
雖近得無念位,無樂空和合,然非近得位,皆無彼能。
言‘微細’者,謂難通達。
言‘無我’者,謂無自性。
言‘命力不行’者,謂風不出入。
此等雖通三位,然近得時增盛,是故偏說。
言‘無心’者,卡師譯為‘由無念故,得不動三摩地。
’較為妥善。
如是當知,融化能動遍計之風時,如燈熾然之相現。
其後所現明相,謂如秋季虛空潔淨。
夜分月光遍照空際,澄淨空曠,唯有潔白光明顯現。
除此别無粗顯二相。
譬如月光遍滿虛空,然彼不障蔽虛空可見。
如是此中所現潔白光明,亦不障蔽,如淨虛空之空明顯現也。
次彼明相收斂之後,明增現起,猶如秋季潔淨虛空,日光遍照。
澄淨空曠較前尤甚。
有赤紅相或赤黃相顯現。
餘如前說。
次明增相收斂之後,近得現起。
由極滅風故,境相皆空,黑闇相現,如黃昏後闇相遍覆。
有境之念忘,故成無念。
然非有過染之失念也。
臨命終時,彼等畢現。
于睡眠時,因鼻息未停,故相似現。
于修道時,若風融入心間中脈,諸相全現。
融入餘處,所現之量未能如是。
此三複由修習盛劣、攝風、融入強弱之力,所現境相,有廣狹、厚薄、安住久暫等,無量差别也。
若修風等時,未經前二明相為先,頓現黑闇成無念者,則非近得。
如是三空。
雖于得幻身後,未證勝義光明之前,及從勝義光明,逆起定時,并得有學雙運,未得無學雙運之間,皆容現起。
然非心遠離。
如是未得心遠離前,亦容現起三空妙智。
故當辨别,三空妙智,與心遠離之空智,廣狹差别。
藏師有說:根識等一切無分别識,皆歸三明随一所攝。
謂即彼識初緣境時,為明相。
次能明見境差别時為增相。
後不明了趣向滅時為近得相。
此于本釋諸續,聖父子諸論皆未宣說。
與攝行論所說三明行相,如前所述,亦成相違。
前說心意識三,與三相等,皆是三明之異名者,是因三明相,容有彼等名轉之理。
非說彼等一切,皆是三明也。
若皆是者,則八十種本性,亦成明相等,過失甚多。
若爾,五次第論雲:‘夜晝及界性,謂明與明增,如是明近得,說心三相已,當說彼能立,諸風以細色,與識合雜後,從諸根道出,緣慮于諸境。
’此說諸識與微細風合,從眼等根門出,緣慮于境,是為三明,當雲何釋。
曰:彼義謂:‘已說三心,當說彼三之能立。
’大譯師及卡師所譯。
攝行論中譯為‘彼所依’,是當說三心所依之風也。
此複是說三心與風相合。
合謂由風吹動。
從諸根門生緣境識,及諸本性。
即彼論後又雲:‘若時成就明,即已乘諸風,爾時一切性,無餘盡當起。
随風所住處,本性即随行。
’連前所引文,攝行論中引證之後,總結彼義雲:‘以是,細界轉故,刹那、頃刻、須臾、眨眼、一擊掌間,明相動起。
次經刹那、頃刻、須臾、眨眼、一擊掌間,諸本性随轉。
’作是說故。
此複是說,于受生時,從逆現三空,漸次生起。
及從睡眠諸空,數數合修之義。
非說,諸轉識與本性分别,随生起時,即直從三空出生。
諸識雖決定為有分别與無分别二類。
然非決斷為明相與本性分别二類。
故諸根識雖非明相,亦不必為本性也。
醜二、釋本性。
諸明如是,其八十種本性分别,雲何成為明相本性,及從明相引生本性,其理雲何?曰:第一明相之三十三種本性,如五次第論雲:‘明出彼本性,今當廣宣說,離欲及中性,如是廣大性,意中有往還,憂等有三種,寂靜、分别、畏,中畏及大畏,愛與中品愛,極愛并近取,不善饑渴性,領受與中受,并極受刹那,了者與持了,觀察及羞慚,悲與三哀愍,疑慮并集蓄,及名曰嫉妒,三十三本性,衆生所自了。
’其中離欲者,謂不樂境為相。
此有下中上三品。
言意中者,謂意往,趣諸外境。
意還,返緣内境。
廓派謂此總通一切。
憂者,謂離可愛境,内心熱惱,有上下三品。
寂靜者,顯義論說:心寂靜住。
諸先覺說:心安閑正住。
分别者,顯義論說:掉舉而住。
諸先覺說:心粗尋求。
畏者,謂遇不可愛,其心恐怖。
愛者,謂耽著于境。
此二各有三品。
取者,謂執著諸欲塵。
不善者,顯義論說:于善業猶預。
諸先覺說:心志頹敗。
此中亦可譯為不祥。
諸先覺說:饑謂食欲。
渴謂飲欲。
卡師譯本,饑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