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七

關燈
識明,由無色故,如酥注酥,和合為一,能圓滿世示世間一切所作。

    ’此言如酥注酥中和合為一之風心二法。

    拉彌釋為成一體性。

    極為善說。

    攝行論說,彼風無色者,意謂無如粗界之色。

    非謂全無細界之五色光明。

    如其前文,外風由無手足等色,亦說無色。

    言識能搖動身等者,亦是由具風故乃能爾。

    彼若無風,則不能動。

    四百論疏中,亦能了知。

     醜五、諸風遞換之理。

    分二。

    寅一、鼻孔展轉換不換之理。

    寅二、脈支與曼荼羅遞換之理。

    今初 時輪派說:從右有地水火風空智六風,從左有次第相反六風,依次第行。

    由右地界轉入左空界等共十二轉移。

    每一轉移際,有五十六息及四分之一,于中脈中行。

    故一日夜,共有六百七十五息,于中脈中行。

    所餘諸息,則于左右脈中行。

    又一日夜共有二萬一千六百風息,以十二除,各得一千八百風息。

    說為每一轉移之風量。

    若将行中脈風别計者,則不滿彼量也。

    出入二息合為一次。

    金剛鬘續與律生續,亦同彼說。

    教授穗論說:‘除四大外,别無虛空風。

    以金剛鬘續、授記密意續、無二尊勝續,三經證成。

    時輪續說,除四大外,别有虛空輪行,及說每一鼻孔,有小五界風,于中央及四方行。

    并相反說喉間,與頂上之脈數。

    說臍部脈輪六十四支中,有四支脈為空脈等,皆是為化日車等機,不了義說。

    非真了義。

    如諸等欲随行者,于須彌上際,示現三界器世間等。

    ’月光疏說:‘授記密意續說二十四轉移。

    有說于一鼻孔中,兩轉移風,不斷行後,轉入餘鼻孔中。

    故一日夜中,鼻孔轉移十二次。

    如外一年,轉移十二日宮。

    二觀察續,說十六轉移者,意說喉間十六脈支。

    有餘師說,于一鼻孔中,行二十四轉移之一轉移半已後,轉入他鼻孔中,行一轉移半。

    故一日夜中共有十六轉移。

    約臍部第三層蓮花十六脈中,棄舍四脈,立十二轉移,故與外界相合。

    又内外二,不須一切相合也。

    然彼二家,俱以内外轉移一次半,立為半座。

    金剛鬘等僅以一轉移,立為内半座。

    都不相違。

    ’其說二十四轉移中,每二轉移,鼻孔轉換一次者,謂經說十六轉移者,意說喉間脈支,非鼻孔轉移。

    其說二十四轉移中,每一轉移半,鼻孔轉換一次者,謂經說十二轉移者,意說臍部十二脈支,與外界轉移相順。

    非說鼻孔轉移。

    金剛鬘等說每轉移即為半座。

    授記密意,說每轉移半,即為半座。

    故不同諸說,都不相違。

    教授穗論,說二十四轉移,為二十四半座。

    彼等皆說,四佛母風,轉移一次,有二十四轉移也。

    能仁祥說:‘授記密意續,說一日夜有二十四次九百風息。

    是依鼻孔轉移而說。

    說二十四轉移,乃不了義。

    歡喜金剛續,說十六轉移,乃是了義。

    複許彼是鼻孔轉移。

    與雲:‘如外内亦爾’,極相順故。

    ’此中集密、根本續與餘釋續,皆未明說,四曼荼羅風,于鼻孔行轉之時量。

    授記密意續,今譯本說,白黃赤黑四風每次,各有四度,二百二十五佛母風行,共為九百風。

    一晝夜中,共有二十四度九百風,漸次行轉,總有二萬一千六百風行。

    若配金剛鬘續,則彼四風屬根本風。

    又彼四風,一為主時,餘三附彼,行九百次。

    金剛鬘說,四風行轉為半座時。

    西藏先覺,釋彼義為,九百風行時量。

    能仁祥師,亦如是釋集密派,半座時量。

    第十五品燈明論說,每九百風行時,為金剛念誦,修消災等羯摩時量。

    第十四品燈明論中,引釋續說,四大種風,住半座時。

    解釋彼義,謂密處等四處,生四曼荼羅風,住半座時,修消災等四種羯摩。

    故知每半座量,為九百風。

    即以半座,明四曼荼羅風,于鼻孔行,每度時量。

    故說前半座九百風後,無間複繼九百,風息共行一千八百風後,始轉入餘鼻孔者,非是經意。

    又俱行二鼻孔之二曼荼羅時,鼻孔無轉移。

    故說一日夜風,左右鼻孔轉十二次,亦非經意也。

    言釋經說者:沙羅答師與福緣稱師,說是授記密意續。

    今譯本中雖無彼文,然未譯全,故不相違。

    若爾,解脫點論雲:‘四印一一風,二百二十五,彼四合九百,二十四轉移,共計為二萬一千六百風。

    ’此說二十四轉移,當雲何通?曰:此與親教論,俱說各别鼻孔,有二曼荼羅,等行有二曼荼羅。

    故二曼荼羅,于左右鼻孔有十二轉移。

    餘二曼荼羅,雖不轉移鼻孔,然轉移曼荼羅十二次。

    是為論義。

    故解脫點論疏,說左右鼻孔轉移二十四次。

    亦非論義也。

     授記密意續,縱許如是,然金剛鬘續之半座時量則必不爾。

    如續雲:‘由座限差别,次修随念誦,各座限觀察,諸命及其力,二千七百數,應正決定識。

    ’此說每一座時,有二千七百次風。

    故每半座,有一千三百五十次故。

    又彼續雲:‘此等開加行,漸次成八座。

    ’故一日夜,應有十六半座也。

    曰:前段經義,是金剛鬘續,說修生起次第究竟後,當修六月金剛念誦。

    其第二月中,修随念誦觀察風時,如前宣說。

    故是瑜伽師,将一日夜風分為八分,特以功力,将諸分風皆令平均之義。

    非除此外,約餘時風行而說也。

    後段經義,是說由左右中三脈開展,成心間八脈。

    非說風行之時量。

    說四曼荼羅風,于鼻孔行,各經半座者,是明因位與修道時,通常行風之時量。

    故彼之半座,與二千七百次之半座,名雖相同,義實各殊。

    故二釋續與五次第論所引無二尊勝續,所說半座,皆相符順。

    此中拉彌、福緣稱、及阿郎迦,皆說風行之量,為八座十六半座。

    每一座有八時。

    每一座中,有離出入息之光明半時。

    故一日夜中,有光明四時,若于爾時住心空點,則能引生光明為體之心一境性。

    集密派餘續中,未說一日夜之時數。

    金剛鬘續,說一日夜有六十時。

    故此派中,無作六十四時之義。

    由彼續說,籌與時義同。

    餘續則說六十四籌。

    故若斷除六十四與六十時相違過者,須說餘處說三十二時六十四籌。

    與此續及金剛空行,四座續中,如前說者,二義不同,而斷違故。

    又說于鼻孔行,每座之首,有離出入息之半時者,以可見而不得因,能破除故,故非善說。

    若謂是時輪所說臍部六十四脈中,四脈空虛之義。

    亦非彼義也。

    律生中說:‘十六轉支風,成為一日夜,常于鼻孔中,半座半座行。

    ’此于一日夜分十六半座。

    于鼻孔中每行半座,為一轉移,說有十六轉移者,莫執為左右鼻孔有十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