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七

關燈
爾時上行風中,餘三風行動之理,依火界風故,餘三風,為白色紅光、黃色紅光、綠色紅光,如彩虹而生。

    以是等住等三風,從左鼻孔等行時,亦當了知各以一風為主,餘三風為伴,随彼中而轉。

    故說上行風于右鼻孔行,等住于左行,命下二風,平等行者,是約為主而行。

    若為伴行,則不決定。

    右鼻孔中,上行風為主,四依怙風行時,先行二百二十五次,謂白衣母風。

    次行爾許三次,如其次第,謂度母、佛眼、摩摩雞風。

    一一佛母風中,複各有四依怙風。

    如是左鼻孔中,等住風為主,四依怙風行時,先從度母風起。

    平等行中,以持命風為主行時,先從摩摩雞風起。

    下遣風為主行時,先從佛眼風起等,亦當了知。

    授記密意續雲:‘白衣等如次,上斜、及直下,是火風地水,各各曼荼羅。

    ’謂白衣母風上行,度母風斜行,佛眼風直行,摩摩雞風下行。

    又說此四,如其次第,即火界乃至地界之四曼荼羅。

    如是上行等風一一為主,各有四風随轉。

    每一聚中分為四佛母之四風,非同時行。

    一一佛母風中,分為四依怙之四風,則同時行。

    諸佛母風唯漸次行。

    同時行者,亦唯四依怙風。

    故黑三昧耶金剛,說一風于中央,餘四風于四面,五風同時行者,非是善說。

    即四風同時行者,亦非各别分離,是如一彩虹而行。

    如具妃論師所許,極為善哉。

    以是餘派所說,小五界風,于中央及四面,同時行者,亦與此不同。

    故說于上等處行者,亦是漸次,非同時也。

    如卡師譯為‘上側及等下’,于九百次風,說為四佛母風時,謂火界白衣母風,于鼻孔上面行。

    風界度母風,于鼻孔側面行。

    地界佛眼風左右同時于鼻孔中央行。

    水界摩摩雞風于鼻孔下面行。

    此與吉祥持論師,說每一轉風,分四界風,謂地界風于中央行,風界風于兩側行,極相符合。

    桑補劄中,說旁面行。

    諸餘經中多說斜行。

    義即側行。

    直行與等行之義,即于中央行也。

    言于兩側行者,乃漸次行。

    續言‘五風于上行’時,說周遍風亦于上鼻孔出者,意如下文所說,臨命終時而出。

    彼風,除命終時行動外,現在不行。

    拉彌、阿朗迦迦拉峽、及藏地諸師,多如是許。

    十一音論師,則說,現在,何曼荼羅出時即随彼出。

    臨命終時,乃自為主而出。

    教授穗論說:每日中,破魔脈中所行諸風,是壽盡風。

    名周遍風。

    雖有此三說,然周遍一切支節之周遍風,于鼻孔中行不行動之理,初說為善。

    故有多人,雖能收攝于鼻孔中出入之風,而不能收周遍諸風。

    然彼諸風皆須收攝,故桑補劄說,修瓶相風,能攝二十四處諸風之義,即如教授穗論所說,收攝周遍諸風也。

     寅二、釋五支分風 攝行論說,五支分風,住眼等五根。

    金剛鬘續雲:‘月分、與光明、承事、垂擺、肝,是為五脈名。

    五脈所行風,龍、龜及蜥蜴,天授與勝弓。

    ’此說是月分等五脈中所行。

    又前續雲:‘心中安樂法,謂佛日光明,所取能取色,複分十二光。

    光增、光、威母、明、然、光熾然,依于眼等處,能取外色等。

    光、光母、明母、明嚴、明光、日,外色等行相,此六許為光。

    ’此說從心間所出之風,依止六根能動六身之能取六風,與能顯色等之所取六風。

    故知彼諸脈,皆是安住心間之脈。

    與說心中三輪等脈,名降五境脈。

    是否一義,應當觀察。

    五支分風,多屬持命風之支分,故此等起滅二主要處,即是心間。

    燈明論雲:‘五熾然者,即現起等五種光明。

    ’又雲:‘言火焰猛烈者,謂五光明為體。

    ’又雲:‘常無間斷如水車輪,晝夜旋轉,故名為輪。

    金剛,謂五色。

    ’故五支分風,亦各以五種光明為體。

    晝夜恒從根門出入。

    其顯色者,廓譯師說:行風紅色,善行藍色,正行黃色,極行白色,決行行綠色。

    第五風住于身根之理,謂随彼根遍處而住。

     寅三、釋二風共義。

     攝行論說,十風為出入息。

    雖說胎中成就十風。

    然說未生以來不能呼吸。

    故是降生已後乃有。

    五根本風出入,如前已說。

    五支分風,有與鼻孔所行風平等俱轉或如理而轉。

    說此等成為四曼荼羅、四種佛母、及五大者,已如前說。

    說此等成為五部五智者,五根本風如前已說。

    配合五支分風者,當順五根五境轉成五部之理也。

    說此等為三字所依而修金剛念誦者,十風皆有。

    說此等風為阿字所依而發一切語者,亦十種風俱不相違。

    又此等風得不壞已轉成無事者,是臨終時融入心間不壞風,轉入光明。

    道時亦如是修。

    此等是攝行論,問答住十風已,當作何事時所說,故有釋為,說風作用。

    然風作用,于說五根本風。

    住身分中,作身所作。

    五支分風,安住眼等,作根所作時宣說。

    此于身遠離時已廣說訖。

    如彼應知。

    故言:‘為出入息’等,是由自體門宣說也。

    五次第論雲:‘此是識所乘’等,說識為有風乘者,是由風力動識之義。

    即以此理,故說一切有情名動世間。

    若以色身動搖等,為彼因相者,則不能遍一切有情。

    如由風力動搖色身,識上非有,彼動義雲何?拉彌等說:‘六識取境須仗風動。

    餘則如盲不能見境。

    故說彼二如跛與盲,互相聯系,乃作所作。

    ’授記密意續雲:‘行取境等業,此中由依彼。

    ’此說,行住等,與取境等作用,皆依風力。

    攝行論說,五風,安住諸根,能取五境,及作根所作。

    故雖須許,諸識取境,要依風力。

    然以彼理,不能安立風為識所乘具。

    猶如根境。

    又攝行論說:明入細界,漸次轉動,以是因緣,晝夜領受一切自性。

    大婆羅門(薩惹哈)亦雲:‘此中攝意由風浪,動蕩令極不調順。

    ’此說,意由風浪,生極不調順行相之心。

    故雖許有分别無分别一切于境動蕩之心,皆由風力使然。

    然僅以此理,猶不能得,安立風為識所乘之義也。

    若爾雲何?曰:識非有身,彼無自力趣境之往來功能。

    若與風俱轉,則有趣境之功能。

    攝行論中,問雲:若說三明無去來者,雲何晝夜于身出入,如何于此而能偵察。

    答說彼三無色之理後,曰:‘雖則如是,然有明相。

    故與風界俱行而能偵察。

    ’此義是說,三識雖非有身,然由有風明相,故與風俱而能去來。

    如偵察者,往還不住也。

    以是當知,由風力而趣境,是心乘風行動之義。

    此中有心于境界流不流散之二種。

    又自所乘風之前念,趣向後念。

    雖未趣餘境,然非不趣境。

    如攝行論雲:‘細界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