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六

關燈
行轉,極難安立。

    故尚須研尋也。

     醜四、釋差别義。

    分三。

    寅一、釋五根本風義。

    寅二、釋五支分風義。

    寅三、釋二風共義。

    今初 其中五風為住何處,及系何尊之風。

    如金剛鬘續雲:‘命風住心中,從不動種生。

    下遣住密處,從寶生部起。

    上行住喉間,無量光為性。

    等住住臍蓮,是不空自性。

    周遍遍諸支,毗盧遮那體。

    ’攝行論中,亦如是說。

    又雲:‘顯此風真實,即五智體性。

    ’說為五智者,當知亦由五種性而說。

    其持命風,行鼻孔者,是粗持命風。

    其住心間名不壞風者,乃微細持命風。

    如金剛鬘續雲:‘心蓮花蕊中,智金剛常住。

    ’又雲:‘大主不動尊,即世界實性,彼中常住處,名之曰命智。

    ’此說乃至存活以來,常住心中之風,為持命風。

    故知持命風,有粗細二種。

    四天女請問續雲:‘半量極微細,意法明點形,常安住心中,大光明熾盛。

    ’亦是說五光熾盛之不壞風。

    金剛曼荼羅莊嚴續雲:‘心中不壞風,光明如燈燭,不變最微細,阿即最勝主。

    ’亦是說不壞風。

    總之心中不壞者,有赤白菩提心、因位光明。

    微細持命等多種。

    金剛鬘疏中,說此名光明風。

    真實成就論說:餘風滅後,俱生風安住本處,通達真實。

    亦指此風也。

    以是金剛鬘續,說諸風如初生時次第,臨命終時,由下入上。

    最初成時,既持命風先成。

    故最後諸風滅時,皆入微細持命。

    攝行論說,諸風最後入不壞中。

    亦是融入心中不壞風之義。

    心中之不壞風與明點,住于心間脈結之中脈中。

    鼻中遊行之持命風,雖亦住心間,然非住彼中。

    金剛鬘續身語意心藏品,說下遣風,住便門密中者,秘密蓮花乃根本處。

    意說,遣除大香之下遣風,行于便門也。

    燈明論說:地界風住于便門蓮花者,亦是于秘密蓮花,假立彼名耳。

    若爾,金剛鬘續雲:‘六十四、八瓣,上下如相望,命與下遣風,依上下而行。

    ’此為說心間八瓣脈之上下耶?抑說臍間六十四瓣脈之上下耶?若說前者,與前說之處所相違。

    若說後者,則與:‘心蓮花蕊中,智金剛常住。

    ’二句之後,續雲:‘命下遣大風,依上下而住。

    ’而成相違也。

    言上下者,系指心間脈結之上下。

    彼言住者,即行動義。

    是所行之道,非所住之處。

    故無前失。

    若爾,續說地界下遣風,行二鼻孔。

    雲何此說,依心下而行耶?曰:彼是說由心間脈結所阻,其下遣風,不能循曆彼中脈道,向上遊行之義。

    持命風亦爾。

    如持命風,從心喉間,于上鼻孔出入。

    如是下遣風,亦從臍間,于便門及根相端出入。

    紅大威德經雲:‘下遣起臍間,下道密邊舍,命從心喉起直往鼻孔行。

    ’等住風,與臍間猛利火平等安住。

    由金剛鬘續說:因心中脈結所阻,持命風不能過彼下行,下遣風不能過彼上行之理,則餘三風住餘三輪,現在亦不能由脈結中間出入也。

    金剛鬘續雲:‘于喉心臍間,及密蓮往返。

    ’此說:除周遍風外,餘四風從何處出入之理。

    此複是說彼風初起,與行完安住,是彼諸處。

    非說中間行時,不能越彼處外行,及越彼處内入也。

    諸風出入時,為于何鼻孔行,及是何大種輪之風,并為何色。

    如金剛鬘續雲:‘住五佛種性,從于鼻孔出,五風往上行,常行于身中,行于世俗鼻,由彼門而轉。

    左右與二俱,及徐行為四。

    右行大種界,即是火輪性,微妙赤紅色,蓮花依怙行。

    左行大種界,依于風輪性,現為綠黃色,羯摩依怙性。

    俱行大種界,現為真金色。

    大自在輪性,是寶依怙行。

    徐徐無行界,現如淨水晶,此乃水輪性,金剛依怙行。

    遍從諸界生,所依能依相,毗盧遮那性,臨終乃現起。

    如是四壇輪,等住恒念誦。

    咒師念誦數,晝夜常誦持。

    ’攝行論中,釋彼義為,從金剛與蓮花鼻孔,放種種光,往上遊行,經左右等世俗鼻門。

    一一輪中,各以三字咒主随轉次第,恒自念誦。

    其第四句,餘譯本中,作‘常正行身中’。

    由說:五風,皆上從鼻門遊行。

    故顯周遍風亦從鼻孔出也。

    左右各别行外,别說徐行,故當知是二鼻中行。

    言無行者,攝行論說:即遲緩之義。

    言從左右等出者,攝行論說為左右鼻孔,與二鼻孔。

    律生續中如是說者亦與此同。

    律生疏中說是随一鼻孔之左右及中間者。

    非彼經義。

    金剛鬘中如上宣說。

    與親教論說:右鼻風行,左鼻水行,二鼻地火行。

    亦不相違。

    前者,意說主要風行。

    後者,說平行者,亦說各别行。

    說各别行者,亦說俱行,是表彼二不定。

    又說左行者,亦說右行。

    是表二鼻各别行風,亦不決定之義。

    說一大種風行時餘三種風,亦相随行故。

    從右鼻孔等行動之四風,此續與聖父子論中雖未明說,是何根本風。

    然以此說四依怙風,與前引說持命等風是何依怙。

    二文配合,即能了知。

    燈明論說,地水火風之四風,如其次第,于密處、心中、喉間、臍部蓮花中遊行也。

    其顔色者,金剛鬘續諸譯本,與舊譯攝行論中所引金剛鬘文,皆說左風為綠黃色。

    解說彼時:謂綠黃色,黑光為性。

    跋曹與卡師所譯,攝行論中,引文譯為綠藍色。

    解說彼時亦為綠藍色。

    如攝行論說:四風如其次第,為黑、紅、黃、白光體性。

    第十四品燈明論,亦作是說。

    燈明論第三品,說四風色為紅等四。

    授記密意經,亦如是說。

    燈明論第六品,除說右風為紅光體性外,餘三色,如前說。

    如是雖有種種異說,然當知持命、下遣、上行、等住風之自性色,如其次第,為白、黃、赤、黑,各别決定。

    光明,則皆具五色。

    如攝行論雲:‘雖然如是,但一光起時,亦定具五光。

    以一界曼荼羅,遍四界曼荼羅故。

    ’大悲足說:‘沙耶摩言,俱于綠黑色轉。

    ’故應作綠藍色或綠黑色。

    不應作綠黃色也。

    拉彌師因經說,周遍風為毗盧,持命風為不動。

    故說為白色與黑色。

    後者與多書相違。

    前者雖無明文。

    當如廓師所許,為绀色也。

    說諸風随一界曼荼羅,遍四界曼荼羅者。

    如持命等一風行時,亦有餘三風俱,故有四風行。

    第六品燈明論亦雲:‘一一曼荼羅,作曼荼羅轉時,餘三曼荼羅為其眷屬。

    故皆入其内。

    ’此即解釋續中,‘眷屬諸差别’之義故。

    爾時之四曼荼羅,亦說為于左右鼻及平等行之四曼荼羅。

    故當知是持命等四風。

    故上行風,于右鼻行時,持命、下遣、等住,亦與彼俱行。

    于餘三風亦當了知。

     (卷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