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剛三摩地。
分六。
子一、身遠離與語遠離之次第。
子二、破計語遠離為生起次第道。
子三、明語遠離所知風之實性。
子四、明咒之真實。
子五、明語遠離為命力之支分。
子六、如何修語遠離法。
今初 論說:學身遠離後乃學語遠離,若先無身遠離則不生語遠離。
其義雲何?曰:如攝行論說:若已學粗細生起次第,則安住初發業三摩地。
若已學身遠離,則安住身金剛三摩地。
初次第中雖亦有身金剛三摩地,然此中所言身金剛者,乃殊勝身金剛,即圓滿次第之身金剛也。
又如幻身中所說之金剛身及智身,此雖未有。
然此是已得圓滿次第俱生大樂,由彼所現之身金剛。
故有與大樂不可分離之金剛義。
彼須于語遠離前修者,以語遠離,是圓滿次第不共誦咒法。
其修能誦者之天時,若無彼身,則所持誦,不能發生如經說之功力故。
複次攝風殊勝處,謂心中中脈。
若先總于中脈中融攝引樂者,則于彼融攝,較為容易。
倘先未總攝,則于彼攝殊為艱難。
即由此理,故說如是次第。
金剛鬘續說:解除心中中脈之結,較解除餘結為難。
故先于餘處攝入中脈者,以較攝入心間為易故。
子二、破計語遠離為生起次第道。
月光疏雲:金剛念誦,亦如是修習。
由先說彼支分,故立為生起次第。
謂攝行論于語遠離後,如是安立。
由安住語金剛三摩地,故名已超生起次第尋求心遠離。
由緣刹那圓滿之天身,說名圓滿次第。
即待彼義,攝行論雲:‘語遠離者,非生起次第行者所行境。
此說安住語金剛三摩地者,尋求超越生起次第之心遠離。
故語遠離時,猶未超彼。
以是一刹那頃圓滿天身,假名圓滿次第之境,非漸起天身之境。
故說非是生起次第之境。
’然攝行論如是說者,是顯安住語遠離三摩地者,已超越生起次第。
非說心遠離乃超越生起次第。
故譯文雲:‘已超生起次第。
’卡師譯謂:‘超已。
’俱甚妥善。
又攝行論,說生起次第得第八地。
說住語金剛三摩地,亦是第八地自在。
然亦不應謂彼,是生起次第道。
以雖同立為第八地,然彼地中前後有多位,不必同立為一處故。
此諸地義如下當說。
又攝行論雲:‘語遠離亦是瑜伽師智,最極微細,非諸大乘人境。
金剛乘中,亦非生起次第行者之境,極微細故。
’此所說義,不可釋為,非漸次生天身生起次第者之境,而是一刹那頃生天身生起次第者之境。
以是否彼二之境,理相等故。
又攝行論語遠離前,第三品中,說于鼻端修五色寶珠之義,若各别說,二次第之微細瑜伽,說金剛念誦,是了義圓滿次第之瑜伽故。
五次第論亦說:已住生起次第之後,欲學圓滿次第,當說金剛念誦等五次第故。
又說,非生起次第者之境者,非說生起次第者無彼了解。
是說非生起次第之道也。
以是,餘定量論中,于生起次第時,說金剛念誦。
亦不應誤解。
以彼時所說,與非彼道,都不相違故。
由此亦破,說給跋瓦,許出入息之金剛念誦,是生起次第之教授也。
子三、明語遠離所知風之真實。
分七。
醜一、風咒、金剛念誦,漸次修學之義。
醜二、了不了知風真實之德失。
醜三、風之差别。
醜四、釋差别義。
醜五、諸風遞換之理。
醜六、諸風所有作用。
醜七、依彼了知修持要義。
今初 五次第論雲:‘由知風真實,漸入咒真實,通達咒生已,學金剛念誦。
’此說以入風真實漸次,入咒真實。
及通達彼後,而學金剛念誦也。
此中褔緣稱說:三毒種性三金剛瑜伽師,由于秘密鼻端,修菩提心物點,于心中鼻端,修咒點,于面上鼻端,修諸風為點形所攝之光點,而悟入風真實。
及由頂上嗡字,入喉間阿字,阿字入心中吽字。
吽字之空點、初月、首晝、哈字、嗚韻等,前者攝後者之後,嗚韻轉成短阿,緣此而修,即悟入咒真實之義。
拉彌等亦多如是許。
然彼等,非是後續與金剛鬘續之義。
故亦非五次第論與攝行論之義也。
以是當知,論說漸入三真實者,是如廓師所許,要先了知風真實已,其後能知密咒真實,要以聞思善知彼二,其後乃修金剛念誦也。
醜二、了不了知風真實之德失。
金剛鬘續雲:‘次風真實性,勝義說應聽,瑜伽師修風,速得諸成就。
’律生續雲:‘不知風瑜伽,或知而不修,彼受衆苦逼,當成生死蟲。
’其欲修習風瑜伽者,先善了知諸風要點,極為重要。
非僅正修風息,如金剛念誦等如是。
即于身諸要穴修明點等,及由外命力門引發諸道,亦須善知彼義也。
以是當知凡專注身要,修圓滿次第者,皆須善知諸風變化,或直修或間修諸風,是此道中不可少者也。
醜三、風之差别。
若爾諸風差别定有幾種?曰:諸佛平等和合續,與集智金剛續,皆以俱劄喀等十種不如實言,宣說十風。
金剛門續則以命、下遣、火等住、上行、周遍、行、善行、正行、極行、決定行等,如實言宣說。
金剛鬘續與授記密意續中,前五,如上說,後五,則雲:‘龍、龜、與蜥蜴,天授及勝弓。
’釋論等亦有說後者名勝财者也。
兩聚五風,名根本風與支分風。
聖派餘論雖未明說。
十一音師,則作彼說。
若爾金剛鬘續,說舍取等百八種風。
十種風中,攝彼不攝?西藏智者有雲:‘十種風,各有十種異名,及有八通名。
’金剛鬘續疏則雲:‘變化、法、火、受用、風、大樂六輪,除遍行風,以彼離諸作用,普遍全身。
各有餘九風行。
此複晝有五十四,夜有五十四,共有一百零八風。
其中持命風,于六輪之臍中行。
除風火二輪,餘四諸瓣,從下遣風至決定行風,各有八風行。
受用輪下之火輪,說有三瓣,眉間之風輪,說有六瓣。
前者,加中脈三結,左右乳二脈,及本輪三瓣,共為八支。
後者,本輪六瓣,加左右眉二脈。
共為八支。
其中有餘八風行轉。
’别譯續中說:從夜半至日午,有五十四,從日午至夜半,有五十四。
釋論中未說。
顯見,此說九風,行于六輪,而成百八。
故第一說,不符經義。
若一一輪,各有下遣等九風,行者,若餘處亦行,則百八之數,尚須解釋。
若不行者,既從臍輪,向鼻中行,亦應從心喉等處行。
故不應理。
又疏中引雲:‘從半夜時起,六輪九體性,至半夜邊際。
’如是誦文,亦不合理。
總之十風,攝百八風,顯是續義。
然說六輪,各有九風漸次
分六。
子一、身遠離與語遠離之次第。
子二、破計語遠離為生起次第道。
子三、明語遠離所知風之實性。
子四、明咒之真實。
子五、明語遠離為命力之支分。
子六、如何修語遠離法。
今初 論說:學身遠離後乃學語遠離,若先無身遠離則不生語遠離。
其義雲何?曰:如攝行論說:若已學粗細生起次第,則安住初發業三摩地。
若已學身遠離,則安住身金剛三摩地。
初次第中雖亦有身金剛三摩地,然此中所言身金剛者,乃殊勝身金剛,即圓滿次第之身金剛也。
又如幻身中所說之金剛身及智身,此雖未有。
然此是已得圓滿次第俱生大樂,由彼所現之身金剛。
故有與大樂不可分離之金剛義。
彼須于語遠離前修者,以語遠離,是圓滿次第不共誦咒法。
其修能誦者之天時,若無彼身,則所持誦,不能發生如經說之功力故。
複次攝風殊勝處,謂心中中脈。
若先總于中脈中融攝引樂者,則于彼融攝,較為容易。
倘先未總攝,則于彼攝殊為艱難。
即由此理,故說如是次第。
金剛鬘續說:解除心中中脈之結,較解除餘結為難。
故先于餘處攝入中脈者,以較攝入心間為易故。
子二、破計語遠離為生起次第道。
月光疏雲:金剛念誦,亦如是修習。
由先說彼支分,故立為生起次第。
謂攝行論于語遠離後,如是安立。
由安住語金剛三摩地,故名已超生起次第尋求心遠離。
由緣刹那圓滿之天身,說名圓滿次第。
即待彼義,攝行論雲:‘語遠離者,非生起次第行者所行境。
此說安住語金剛三摩地者,尋求超越生起次第之心遠離。
故語遠離時,猶未超彼。
以是一刹那頃圓滿天身,假名圓滿次第之境,非漸起天身之境。
故說非是生起次第之境。
’然攝行論如是說者,是顯安住語遠離三摩地者,已超越生起次第。
非說心遠離乃超越生起次第。
故譯文雲:‘已超生起次第。
’卡師譯謂:‘超已。
’俱甚妥善。
又攝行論,說生起次第得第八地。
說住語金剛三摩地,亦是第八地自在。
然亦不應謂彼,是生起次第道。
以雖同立為第八地,然彼地中前後有多位,不必同立為一處故。
此諸地義如下當說。
又攝行論雲:‘語遠離亦是瑜伽師智,最極微細,非諸大乘人境。
金剛乘中,亦非生起次第行者之境,極微細故。
’此所說義,不可釋為,非漸次生天身生起次第者之境,而是一刹那頃生天身生起次第者之境。
以是否彼二之境,理相等故。
又攝行論語遠離前,第三品中,說于鼻端修五色寶珠之義,若各别說,二次第之微細瑜伽,說金剛念誦,是了義圓滿次第之瑜伽故。
五次第論亦說:已住生起次第之後,欲學圓滿次第,當說金剛念誦等五次第故。
又說,非生起次第者之境者,非說生起次第者無彼了解。
是說非生起次第之道也。
以是,餘定量論中,于生起次第時,說金剛念誦。
亦不應誤解。
以彼時所說,與非彼道,都不相違故。
由此亦破,說給跋瓦,許出入息之金剛念誦,是生起次第之教授也。
子三、明語遠離所知風之真實。
分七。
醜一、風咒、金剛念誦,漸次修學之義。
醜二、了不了知風真實之德失。
醜三、風之差别。
醜四、釋差别義。
醜五、諸風遞換之理。
醜六、諸風所有作用。
醜七、依彼了知修持要義。
今初 五次第論雲:‘由知風真實,漸入咒真實,通達咒生已,學金剛念誦。
’此說以入風真實漸次,入咒真實。
及通達彼後,而學金剛念誦也。
此中褔緣稱說:三毒種性三金剛瑜伽師,由于秘密鼻端,修菩提心物點,于心中鼻端,修咒點,于面上鼻端,修諸風為點形所攝之光點,而悟入風真實。
及由頂上嗡字,入喉間阿字,阿字入心中吽字。
吽字之空點、初月、首晝、哈字、嗚韻等,前者攝後者之後,嗚韻轉成短阿,緣此而修,即悟入咒真實之義。
拉彌等亦多如是許。
然彼等,非是後續與金剛鬘續之義。
故亦非五次第論與攝行論之義也。
以是當知,論說漸入三真實者,是如廓師所許,要先了知風真實已,其後能知密咒真實,要以聞思善知彼二,其後乃修金剛念誦也。
醜二、了不了知風真實之德失。
金剛鬘續雲:‘次風真實性,勝義說應聽,瑜伽師修風,速得諸成就。
’律生續雲:‘不知風瑜伽,或知而不修,彼受衆苦逼,當成生死蟲。
’其欲修習風瑜伽者,先善了知諸風要點,極為重要。
非僅正修風息,如金剛念誦等如是。
即于身諸要穴修明點等,及由外命力門引發諸道,亦須善知彼義也。
以是當知凡專注身要,修圓滿次第者,皆須善知諸風變化,或直修或間修諸風,是此道中不可少者也。
醜三、風之差别。
若爾諸風差别定有幾種?曰:諸佛平等和合續,與集智金剛續,皆以俱劄喀等十種不如實言,宣說十風。
金剛門續則以命、下遣、火等住、上行、周遍、行、善行、正行、極行、決定行等,如實言宣說。
金剛鬘續與授記密意續中,前五,如上說,後五,則雲:‘龍、龜、與蜥蜴,天授及勝弓。
’釋論等亦有說後者名勝财者也。
兩聚五風,名根本風與支分風。
聖派餘論雖未明說。
十一音師,則作彼說。
若爾金剛鬘續,說舍取等百八種風。
十種風中,攝彼不攝?西藏智者有雲:‘十種風,各有十種異名,及有八通名。
’金剛鬘續疏則雲:‘變化、法、火、受用、風、大樂六輪,除遍行風,以彼離諸作用,普遍全身。
各有餘九風行。
此複晝有五十四,夜有五十四,共有一百零八風。
其中持命風,于六輪之臍中行。
除風火二輪,餘四諸瓣,從下遣風至決定行風,各有八風行。
受用輪下之火輪,說有三瓣,眉間之風輪,說有六瓣。
前者,加中脈三結,左右乳二脈,及本輪三瓣,共為八支。
後者,本輪六瓣,加左右眉二脈。
共為八支。
其中有餘八風行轉。
’别譯續中說:從夜半至日午,有五十四,從日午至夜半,有五十四。
釋論中未說。
顯見,此說九風,行于六輪,而成百八。
故第一說,不符經義。
若一一輪,各有下遣等九風,行者,若餘處亦行,則百八之數,尚須解釋。
若不行者,既從臍輪,向鼻中行,亦應從心喉等處行。
故不應理。
又疏中引雲:‘從半夜時起,六輪九體性,至半夜邊際。
’如是誦文,亦不合理。
總之十風,攝百八風,顯是續義。
然說六輪,各有九風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