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金剛鬘續雲:‘心中安樂體,佛日放光明,由能所取色,故彼光十二。
’謂心中所生十二種風,依諸根道,成六能取、六所取風。
故雲,五心者,謂五根風所依是心,由彼而分。
外亦分五,謂須彌山、南、西、北、東諸洲。
内外之五類,即佛眼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水界末摩雞,内亦分五,謂痰及淚、汗、血、津涎、小便。
外亦分五,謂流水、河水、泉水、池水、海水。
即末摩雞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火界白衣母,内亦分五,謂頭暖、臍暖、一切支暖、腹暖、心間暖。
外分:石所生火、晶所生火、木所生火、林所生火,及常存火。
即白衣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風界度母亦内分:遍行風、下遣風、上行風、平等風、持命風。
外分:上、南、西、北、東風。
是度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四界若以内外别計,雖有兩聚二十。
然合内外界,為地界等一一界,故成二十。
寅三、六處。
根本續雲:‘諸金剛處性,菩薩勝壇輪。
’此說内處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謂内六根。
修彼等為菩薩,即彼等身遠離。
其中眼處地藏,差别有五,謂眼緣三色、眼珠白球、側視眼色、眼動搖、葡萄量之眼根。
即地藏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耳處金剛手,差别有五,謂耳本性、緣三類聲、耳孔、耳根、如截桦皮之耳根。
即金剛手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鼻處虛空藏,差别有五,謂鼻本性、鼻内中央、緣三類香、鼻孔、如眼藥細錍之鼻根。
即虛空藏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舌處世間自在,差别有五,謂舌本性、舌之根本、舌端、緣三種味、如半月形之舌根。
即世間自在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身處除蓋障,差别亦五,謂身根骨、肉本性、皮本性、緣觸塵者,即除蓋障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明增得三所攝意根曼殊室利,差别亦五,謂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及法界智。
即曼殊室利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此等如攝行論雲:‘猶如鏡中現諸影像,頓知一切諸法。
了達無足等四類有情,皆唯心一相。
分别觀察内外諸法,了知皆是諸佛本性已,别觀一切諸法支分如蓮花瓣,全無疑惑。
圓滿成辦自他三門一切所作。
淨三業障,脫離惑業,善惡習氣,皆悉清淨。
’此中意說,果位五智。
若如建立論說:四智融入次第意趣,謂如明鏡現諸影像,明見諸境。
三受同一領納性平等。
各别記憶父母等衆生名号。
能憶世間所作所為。
是初四智。
第五,謂可能斷垢轉依之意根自性。
此中有謂攝行論雲:‘曼殊室利之三摩地,已說。
’意謂說色金剛母等五境之後,宣說五智。
故以曼殊室利為附說,而别說五智。
彼說非理。
此是三十二尊中,除十明王與彌勒、普賢外,于一一尊各分五部故。
百部之五部中,所計之五智,乃意識所攝故,諸餘處中。
非彼處之法,亦多安立為彼處種性故。
寅四、五境之身遠離差别。
根本續雲:‘咒師色聲等,常修為諸尊。
’此說五境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謂五境。
修彼五為五金剛母,即彼之身遠離。
其中行風,依止眼根,資助見五種色,其所見色金剛母,差别有五,謂依三緣和合所見總色、愛著色、可愛不可愛中庸三類色、成所作色、嚴肅遊戲嬉笑色。
即色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善行風,依止耳根資助聞聲,所聞聲金剛母,差别有五,謂耳内、頭及發聲。
歌與相續聲。
颚、唇、語聲。
林園、河流、擊掌、敲鼓等音樂聲。
吽字之寂靜威猛聲。
即聲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正行風依止鼻根,資助嗅香、所嗅香金剛母,差别有五,謂總香、支分香、三香差别、味香、無盡香。
即香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極行風,依止舌根,資助嘗味、所嘗味金剛母,差别有五,謂甘味、淡味、堿味、辛酢味、苦味。
即味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決定行風,依止身根,資助受觸、所受觸金剛母,差别有五,謂同坐觸、抱持觸、吻觸、吮觸、二根交會觸。
即觸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如是二十法各分為五,現為諸尊之理,譬如毗盧。
面臂數量、标幟與毗盧同。
唯身色不同,差别為五。
餘亦應知。
若爾,三十二尊中,說二十尊,餘十二尊,此何不說?曰:根本續中,明了宣說:始從色蘊,乃至觸塵,于二十法,各别修為諸尊。
未明顯說十支,與骨節、筋、脈,修為十大明王與二菩薩。
今依彼而說。
如雲:‘于上四類一一圓滿,解說根本續義。
’如是百部,從此略為五部,複略為三部之根據。
攝行論中引密月點經,僅是一例。
後續亦雲:‘真實說五種,秘密說為三。
大密增上尊,最勝百種性。
’即顯彼義。
金剛鬘釋續亦說百部。
又彼續中解釋序品秘說身遠離時,說十支分為十明王。
又說眼為地藏等,其等字中,亦說彌勒、普賢。
故當圓滿三十二尊。
以餘處說修身為諸尊時,皆宣說故。
前二十尊,皆可各分五部,此十二尊獨不可分,無此差别理故。
可不可安立為身遠離,理相等故。
以是有說,若以前說十大明王配身遠離,則多于百部。
故于貪秘法中,解說前者。
然貪秘法中無此配合。
于圓滿說三十二尊,不應障礙。
彼等一切,皆歸身遠離部類也。
自身遠離,分二十種,由彼成立。
其分百分,是明五部之種性諸尊。
論雲:‘自身,由一切如來微塵成立。
’言‘彼微塵’即分為百分,各修諸尊之名也。
醜二、本性五部身遠離。
如是所分最勝百部,略攝為本性五部。
此中遠離所依身之五部,謂地等四大種與識界。
其中從色蘊毗盧種性,至觸金剛母毗盧種性之二十種,即地界所攝。
如是寶生種性之二十種,即水界。
彌陀種性之二十種,即火界。
不空種性之二十種,即風界。
不動種性之二十種,即識界所攝。
此中攝行論說,色蘊等大種所造者,謂除四大種及法處色外之色蘊,即正大種所造。
唯名四蘊,由依大種身故,假名大種所造。
若說能攝百部之五界,謂五如來種性,最為善說。
醜三、秘密三部身遠離。
如是本性五部,略攝為秘密三部。
謂身金剛毗盧部中攝寶生部。
語金剛彌陀部中攝不空部。
意金剛不動部中攝第六金剛持部。
此中攝行論說:從百部乃至五部之諸佛菩薩,皆自身語意三業所攝。
與前說:分百部中,除行者外,有他相續所攝,與俱非自他補特伽羅所攝之器世間多分,亦不相違。
以此相攝之理,非如色蘊攝四大種,以是彼體性之理而相攝故。
如後當說。
此中遠離所依之身,即身語意三業。
醜四、大密一部身遠離。
如是三金剛種性,略攝為一大密種性。
謂于三金剛分身語意三門。
三金剛無别,即第六金剛持增上尊。
此即究竟身遠離也。
(卷五竟)
’謂心中所生十二種風,依諸根道,成六能取、六所取風。
故雲,五心者,謂五根風所依是心,由彼而分。
外亦分五,謂須彌山、南、西、北、東諸洲。
内外之五類,即佛眼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水界末摩雞,内亦分五,謂痰及淚、汗、血、津涎、小便。
外亦分五,謂流水、河水、泉水、池水、海水。
即末摩雞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火界白衣母,内亦分五,謂頭暖、臍暖、一切支暖、腹暖、心間暖。
外分:石所生火、晶所生火、木所生火、林所生火,及常存火。
即白衣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風界度母亦内分:遍行風、下遣風、上行風、平等風、持命風。
外分:上、南、西、北、東風。
是度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四界若以内外别計,雖有兩聚二十。
然合内外界,為地界等一一界,故成二十。
寅三、六處。
根本續雲:‘諸金剛處性,菩薩勝壇輪。
’此說内處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謂内六根。
修彼等為菩薩,即彼等身遠離。
其中眼處地藏,差别有五,謂眼緣三色、眼珠白球、側視眼色、眼動搖、葡萄量之眼根。
即地藏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耳處金剛手,差别有五,謂耳本性、緣三類聲、耳孔、耳根、如截桦皮之耳根。
即金剛手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鼻處虛空藏,差别有五,謂鼻本性、鼻内中央、緣三類香、鼻孔、如眼藥細錍之鼻根。
即虛空藏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舌處世間自在,差别有五,謂舌本性、舌之根本、舌端、緣三種味、如半月形之舌根。
即世間自在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身處除蓋障,差别亦五,謂身根骨、肉本性、皮本性、緣觸塵者,即除蓋障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明增得三所攝意根曼殊室利,差别亦五,謂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及法界智。
即曼殊室利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此等如攝行論雲:‘猶如鏡中現諸影像,頓知一切諸法。
了達無足等四類有情,皆唯心一相。
分别觀察内外諸法,了知皆是諸佛本性已,别觀一切諸法支分如蓮花瓣,全無疑惑。
圓滿成辦自他三門一切所作。
淨三業障,脫離惑業,善惡習氣,皆悉清淨。
’此中意說,果位五智。
若如建立論說:四智融入次第意趣,謂如明鏡現諸影像,明見諸境。
三受同一領納性平等。
各别記憶父母等衆生名号。
能憶世間所作所為。
是初四智。
第五,謂可能斷垢轉依之意根自性。
此中有謂攝行論雲:‘曼殊室利之三摩地,已說。
’意謂說色金剛母等五境之後,宣說五智。
故以曼殊室利為附說,而别說五智。
彼說非理。
此是三十二尊中,除十明王與彌勒、普賢外,于一一尊各分五部故。
百部之五部中,所計之五智,乃意識所攝故,諸餘處中。
非彼處之法,亦多安立為彼處種性故。
寅四、五境之身遠離差别。
根本續雲:‘咒師色聲等,常修為諸尊。
’此說五境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謂五境。
修彼五為五金剛母,即彼之身遠離。
其中行風,依止眼根,資助見五種色,其所見色金剛母,差别有五,謂依三緣和合所見總色、愛著色、可愛不可愛中庸三類色、成所作色、嚴肅遊戲嬉笑色。
即色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善行風,依止耳根資助聞聲,所聞聲金剛母,差别有五,謂耳内、頭及發聲。
歌與相續聲。
颚、唇、語聲。
林園、河流、擊掌、敲鼓等音樂聲。
吽字之寂靜威猛聲。
即聲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正行風依止鼻根,資助嗅香、所嗅香金剛母,差别有五,謂總香、支分香、三香差别、味香、無盡香。
即香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極行風,依止舌根,資助嘗味、所嘗味金剛母,差别有五,謂甘味、淡味、堿味、辛酢味、苦味。
即味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決定行風,依止身根,資助受觸、所受觸金剛母,差别有五,謂同坐觸、抱持觸、吻觸、吮觸、二根交會觸。
即觸金剛母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如是二十法各分為五,現為諸尊之理,譬如毗盧。
面臂數量、标幟與毗盧同。
唯身色不同,差别為五。
餘亦應知。
若爾,三十二尊中,說二十尊,餘十二尊,此何不說?曰:根本續中,明了宣說:始從色蘊,乃至觸塵,于二十法,各别修為諸尊。
未明顯說十支,與骨節、筋、脈,修為十大明王與二菩薩。
今依彼而說。
如雲:‘于上四類一一圓滿,解說根本續義。
’如是百部,從此略為五部,複略為三部之根據。
攝行論中引密月點經,僅是一例。
後續亦雲:‘真實說五種,秘密說為三。
大密增上尊,最勝百種性。
’即顯彼義。
金剛鬘釋續亦說百部。
又彼續中解釋序品秘說身遠離時,說十支分為十明王。
又說眼為地藏等,其等字中,亦說彌勒、普賢。
故當圓滿三十二尊。
以餘處說修身為諸尊時,皆宣說故。
前二十尊,皆可各分五部,此十二尊獨不可分,無此差别理故。
可不可安立為身遠離,理相等故。
以是有說,若以前說十大明王配身遠離,則多于百部。
故于貪秘法中,解說前者。
然貪秘法中無此配合。
于圓滿說三十二尊,不應障礙。
彼等一切,皆歸身遠離部類也。
自身遠離,分二十種,由彼成立。
其分百分,是明五部之種性諸尊。
論雲:‘自身,由一切如來微塵成立。
’言‘彼微塵’即分為百分,各修諸尊之名也。
醜二、本性五部身遠離。
如是所分最勝百部,略攝為本性五部。
此中遠離所依身之五部,謂地等四大種與識界。
其中從色蘊毗盧種性,至觸金剛母毗盧種性之二十種,即地界所攝。
如是寶生種性之二十種,即水界。
彌陀種性之二十種,即火界。
不空種性之二十種,即風界。
不動種性之二十種,即識界所攝。
此中攝行論說,色蘊等大種所造者,謂除四大種及法處色外之色蘊,即正大種所造。
唯名四蘊,由依大種身故,假名大種所造。
若說能攝百部之五界,謂五如來種性,最為善說。
醜三、秘密三部身遠離。
如是本性五部,略攝為秘密三部。
謂身金剛毗盧部中攝寶生部。
語金剛彌陀部中攝不空部。
意金剛不動部中攝第六金剛持部。
此中攝行論說:從百部乃至五部之諸佛菩薩,皆自身語意三業所攝。
與前說:分百部中,除行者外,有他相續所攝,與俱非自他補特伽羅所攝之器世間多分,亦不相違。
以此相攝之理,非如色蘊攝四大種,以是彼體性之理而相攝故。
如後當說。
此中遠離所依之身,即身語意三業。
醜四、大密一部身遠離。
如是三金剛種性,略攝為一大密種性。
謂于三金剛分身語意三門。
三金剛無别,即第六金剛持增上尊。
此即究竟身遠離也。
(卷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