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關燈
五大勝色相,五智為自性,五光明熾然,想本尊細相。

    ’攝彼義雲:‘止息為空支。

    ’謂遮止于鼻孔中息風出入,說為空支。

    此明命力支,與止息支,二義相同也。

    如來金剛亦雲:‘五大體性之命風,向下降行量如芥子,以菩提心點降注之理,降至金剛鼻端。

    當以前說之别攝,與五支之靜慮次第,而思惟之。

    此中空點加行,是為遮止諸命向外流散。

    以此因緣,故集密後續說名命力。

    此僅一例,其于臍間,修微細音韻之加行,與于心等處修空點等加行,凡彼靜慮,皆為遮止諸命流散,說名命力。

    特由如此靜慮之力,遮止左右脈中遊動,令命風力行入中脈。

    此亦說名命力也。

    ’由修下門微細相,遮止左右風于鼻孔出入,令入中脈,故後續說彼名命力。

    彼亦僅是一例,即緣臍心等處,修空點字等,亦顯然說為能作彼事之命力。

    由此凡說:于脈輪處安布字等修圓滿次第者,亦皆當了知也。

    言以别攝與靜慮修習者,由許彼二為生起次第,義謂具足生起次第而修。

    智足派六加行之梵本中亦如此宣說。

    教授穗論說:摩尼内之脈輪,有八支脈。

    略灌頂雲:‘摩尼水生。

    ’意亦指此。

    故于彼中,修微細相,實能将風,收入中脈。

    鬘論雲:‘觀住摩尼中。

    ’說于母邑,改為蓮花。

    此中亦同。

    故于彼身亦當了知。

    聖派則說,先于摩尼中,修細相堅固,次放入佛母蓮花中,修曼荼羅。

    故除容易收風之種姓外,雖堅固修生起次第微細曼荼羅,亦難将二風融入中脈。

    故多系微細曼荼羅堅固之後,轉入身遠離時,于摩尼中修微細點或細标幟。

    待二風趣入中脈之後,乃修身遠離正行之樂空和合等。

    後續所說:于心間及下門,修空點之命力,親教論說,是遮止息支。

    二梵論中,均明說彼義。

    特說于脈輪處修字及空點等,一切皆是收風入中脈之方便。

    此擴大命力範圍。

    實是最希有之善說。

    若不解此,則覺命力狹小。

    既不能知無上部多種圓滿次第,皆須配合六支中之命力。

    亦不能知,觀想脈輪安布字等之要義。

    則集密兩派,與鈴師五次第等,未明說脈輪,僅說于彼處安布空點,及字等之要義,更不能知。

    故于究竟教授不能發生廣大定解。

    若知此理,則于彼等一切教授要義,均能引生希有定解。

    其未如實知此派修圓滿次第身遠離之理,亦系未知修微細點,即收二風之命力,及由彼能引大樂之過失也。

    粗細生起次第究竟之後,依仗智印亦能将菩提心,從頂降至秘密下端。

    此複由于所緣穩固,以泮字力,而能止住。

    雖依彼緣亦能引生四喜,然彼非由将二風融入中脈而生,故不能立為圓滿次第之大樂。

    由如是樂空和合門,修蘊等為諸尊,亦不許是圓滿次第之身遠離也。

     子三、身遠離之體性。

    分二。

    醜一、他宗。

    醜二、自宗。

    今初 藏師多說,有四身遠離,如攝行論雲:‘如此身體,積聚而住,謂于肉抟。

    ’乃至‘眼肢等合集,名為積聚。

    ’此說三十六種不淨物合集,名為身字積聚之義。

    即明諸色身遠離。

    謂遠離外道等妄計清淨、安樂之身。

    是共聲聞所知。

    又雲:‘五蘊、四界、六處、五境、五智,如米麥等,多谷堆積,說名積聚。

    如是内身支節合集,說名積聚。

    ’此明本性身遠離。

    謂蘊界處等多法合集。

    遠離妄計唯一之我。

    是共波羅密多乘所知。

    又雲:‘諸界和合故,般若、見、意、無明、習氣、愛、煩惱相續,說名積聚。

    諸識合集或積聚,都不可得,無處所故。

    ’此明諸識身遠離。

    謂識不可得故,遠離能取所取。

    是共唯識所知。

    又雲:‘蘊界處等,從無始來,住凡常慢。

    謂顯一切如來微塵,所成自性。

    ’此明三摩地身遠離。

    謂二我所空之身,以百部等差别,起一切如來微塵所成慢。

    是密咒師不共所知。

     醜二、自宗。

     如是說前三種為身遠離,已譯聖派梵論,皆無此說。

    亦非攝行論意。

    若爾,攝行論意雲何?曰:先明所遠離之身,次立彼身遠離。

    謂身字義,是合集、堆積、積聚之義。

    此有三種。

    初明此凡常内色身積聚之理,謂肉抟等合集。

    此是金剛鬘續所說。

    次說五蘊等二十五法積聚之理,謂如米麥等多谷,說名積聚。

    如是于身支節等合集,說名積聚。

    二十五法中,亦有心心所法,彼等積聚之理,與米等色法占據方位、積聚之理不同。

    為簡别彼故,說‘諸界和合故’等。

    謂眼等根與色等境諸界和合故,生意六心聚及慧等心所法。

    彼等合集堆聚之理,乃時分前後不斷相續,多分合集。

    非同一時各占方位多法合集。

    言‘于相續說名積聚’,特簡明相續而說故。

    言‘諸識積聚,都不可得,無處所故’者,明識非身法。

    不住東西等方位之因相。

    是明非能占方位之多法合集。

    非破能取所取異體也。

    如是所遠離之身為從何事遠離耶?言‘從無始來住凡常慢’,此句顯示。

    修何對治者?言‘謂顯一切如來微塵所成自性’,此句顯示。

    故前說遠離之理,及諸餘說,皆非論義也。

     子四、身遠離之差别。

    分四。

    醜一、最勝百部身遠離。

    醜二、本性五部身遠離。

    醜三、秘密三部身遠離。

    醜四、大密一部身遠離。

    初又分四。

    寅一、五蘊。

    寅二、四界。

    寅三、六根。

    寅四、五境之身遠離差别。

    今初 根本續雲:‘總說五蘊等,即是五佛陀。

    ’此說五蘊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身,謂色等五蘊。

    修五蘊為五佛,即五蘊之身遠離。

    其中色蘊毗盧佛,差别有五,謂内外二俱之長短等形色,自他二俱等行相色,内外之青等顯色,内外之日月等明色,及無表色。

    如其次第,即毗盧之毗盧、寶生、彌陀、不空、不動等五部種性。

    受蘊寶生佛差别亦五,謂平等舍受、痰風所生受、樂受、苦受,和合及膽所生受。

    即寶生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想蘊彌陀佛差别亦五,謂不動不變想、四足想、無足想、多足想、二足想。

    即彌陀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行蘊不空佛差别亦五,謂身行、三界行、語行、解脫行、意行。

    即不空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識蘊不動佛差别亦五,謂眼乃至身識。

    即不動之毗盧等五部種性。

     寅二、四界。

     根本續雲:‘地界名佛眼,水界末摩雞,火是白衣母,風界名度母。

    ’此說界身遠離之遠離所依身,謂地等四界。

    修四界為四天女,即界身遠離。

    其中地界佛眼,差别有内外二類。

    内又分五,謂發、骨、大便、肝、心。

    毛、爪、膿、心。

    齒、皮、肉、心。

    筋、肉、肋、心。

    垢、腸、膽、心。

    此處說五心之依據,如攝行論引雲:‘安住于五心,出生于五續,具足五種風,受用五妙欲。

    ’此所引第二句義。

    是如盛精進所譯金剛鬘續雲:‘從五根出生’、‘受用五妙欲’句後,亦雲:‘由彼彼根道,行者得境界。

    ’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