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密之理,當知其差别。
如是金剛鬘續雲:‘如諸無知人,欲遊行大地至四海邊際。
然不訪問路,随自任意行。
如是有行者,離難行教授,終無果利故,善巧亦起嗔。
起嗔刹那頃,無果堕号獄。
故當遍策勵,信師長傳承,學習諸教授。
’說善巧本釋諸續,離師長教授之過患。
故說本釋諸續,即教授之究竟聖教,不應道理。
曰:彼所言善巧者,乃說善巧諸餘明處,而無師長教授。
非說善巧本釋諸續。
若無彼教授,說善巧二續,成相違故。
如前說已,金剛手問,彼教授雲何。
續中答時,明說其教授故。
又須配合本釋善說之師長教授,與本釋諸續即最勝教授,全不相違故。
彼諸續說:從初發業地,乃至佛地,随其趣彼諸道,若不先求了解,後乃修習教授。
而自混亂修道者,則與欲往大海邊際,不先于識者訪問路徑,冒然而行者相同。
故當知彼是,于修教授之前,須先善求了解之根據。
由見如前所說師長,能配合本釋而解說者,于末世中極為難得。
若将彼師配合本釋所得教授,書之于書,則能長時久住。
故聖父子,著述五次第論,攝行論等,二次第教授之多種論典。
當知彼等,即是,獲得續義須從師長口授之究竟教授要義也。
彼等事實雖是究竟教授,而後世補特伽羅不能了解者,是因後世慧力,較昔時漸次退減之故。
非是教授究竟要義,于彼中不顯了也。
彼諸論中,非僅不似根本續,令義隐密不顯,且将密義,顯了宣說。
然以時勢由補特伽羅覺慧不明之因緣,緻使諸論,亦不明顯。
有為通達彼等之方便,于彼文義,作極顯了之注釋。
或雖不爾,然為通達彼義之方便别作教授諸文也。
庚二、諸先師教授亦須與彼符合。
如是若善揀擇,西藏諸師對此教授所作之引導次第者,須善了知本釋諸續配合之理,及久學習五父子論并諸支論。
亦須學習别行教授等。
廓大澤師廣釋此二次第教授,著千段大論。
現在拏熱巴之教授,由瑪巴譯師傳來之規,所宏較盛。
此中,有依托瑪巴大師造名曰師語光明之五次第講義,以無二尊勝僞經為定量。
與諸單釋續者相合。
與瑪派可依諸論不符。
可知非彼師所造也。
從粗敦、傳格巴瓦者現有兩派。
色頂巴所造之講義,與餘派五次第略明諸說,大體相同。
其中,瑪派此教授之綱領,即如前說,五次第略明論。
故色頂巴亦是依止彼論也。
色頂巴所造集密教授類中,亦說瑜伽母續所出轉舍、往生、猛和等者,是因五次第略明論中,各有彼等之根據,依彼而造。
于彼論中宣說彼等之理,至下當說。
餘集密教授,雖有廣略多種。
其主要者,總有四論:謂五次第五義論、四義論、五次第一座圓滿論、輪相論。
此等是為此派,圓滿解說五次第義之講義。
故非過去諸師,不将完全講義書諸文字,唯語傳授也。
其中五義論之前四義,别有教授文字。
故于此中僅列科名而未廣說。
第五義中,僅說于一座上修五次第,及道相征之教授。
故彼亦是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之教授也。
四義論者,謂說行者、住處、同伴、正教授之四事。
正教授之大體,與前相同。
五次第一座圓滿論,稱為父部之心中心,如彼論雲:‘教授謂六義,生圓一座修,轉還斷無明,取安樂為道,猛利與往生,并轉入餘舍。
’此說六義。
此于瑪派集密教授之各類法義,雖具宣說。
然主要者,是說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也。
輪相論者,雖亦宣說五次第,是由心間修習咒輪,故立彼名。
亦說此是于一座上,五次第輪轉圓滿之教授。
然于心間修習咒輪,四教授中,皆有彼義。
故彼似說,唯就彼分名輪相論。
又五次第于一座上輪轉圓滿修習,名五次第一座圓滿論,則彼四論,皆是五次第一座圓滿之教授也。
四義論中,記載格巴瓦對買康巴,起誓傳授教授之數量時,未述前四,而名五次第一座圓滿之赤導。
亦即彼等也。
如是立名之因相,如五次第略論雲:‘多乘到彼岸,三有生住等,以時分差别,合于一座修。
’說五次第于一座修。
依此而立也。
拏熱巴傳授瑪巴時,依于四種殊勝續,傳授四種殊勝教授。
其中依止集密續,傳授于一座上圓滿修習五次第之教授。
當知即前所說者也。
西藏晚近智者,謂将瑪派集密教授中所傳,編列成書者,其中除一、二種外,似住持此派教授諸師,将散傳集密教授,與拏熱六法所出諸義,編集而成。
如斯編集,以前書中雖未集中一處,然非全無所書。
瑪派講義等,亦非于彼以前,未著成書也。
前述四種一座圓滿之教授,雖同一作者,或系師承各别,或是前後說規不同,或因作者前後覺慧差别關系。
諸多乖違。
寫誤甚夥,傳來亦久也。
以是當将彼等所說,五次第略論義。
依據拏熱巴弟子智生傳授拏錯之教授,與瑪巴傳授餘師之教授,總合觀察。
是否五次第略論之義。
總考彼等,是否本釋諸續與五父子諸論中所說。
倘彼未說,其清淨者,義中應有之理。
其由傳承久遠,未合原本教授意趣者,則當指出錯誤之理由。
若作是說,乃能圓滿顯出,瑪派集密教授之功力。
故當如是解說。
庚三、正說圓滿次第之道次第。
分四。
辛一、圓滿次第之差别。
辛二、次第決定。
辛三、數量決定。
辛四、諸差别義。
初又分二。
壬一、正說差别。
壬二、五次第攝六支之理。
今初 圓滿次第中,有幾次第。
曰跋曹所譯根本續第六品雲:‘審察咒以身,以語策發意,應修勝悉地,意喜及安樂。
’釋論說彼義謂,審察咒即語遠離。
言以身者,謂能修金剛念誦之化身,即身遠離。
以此所修之語遠離策發意者,即緣心間金剛薩埵為境。
故瑜伽師身中,應修勝上等四法也。
其中勝上,謂由金剛念誦所成之心遠離。
悉地,謂我加持。
意喜,謂能清淨幻身之勝義谛光明。
安樂,謂雙運大金剛持身。
故此處是說身遠離等六種次第。
此段本續與釋論之翻譯,均以新譯為善。
攝行論,于一種姓之身遠離時,引此頌文。
說彼義為成身金剛後,由上颚舌唇和合,轉入語金剛。
意金剛乃策發彼者。
由是三法和合,當修意歡喜安樂之悉地,亦不相違。
以一金剛句,可有多種異義轉故,喻如第七品說,弑如來衆得上悉地。
龍猛菩薩,釋為将勝解諸為收入光明。
提婆菩薩,釋彼義為轉入圓滿次第之光
如是金剛鬘續雲:‘如諸無知人,欲遊行大地至四海邊際。
然不訪問路,随自任意行。
如是有行者,離難行教授,終無果利故,善巧亦起嗔。
起嗔刹那頃,無果堕号獄。
故當遍策勵,信師長傳承,學習諸教授。
’說善巧本釋諸續,離師長教授之過患。
故說本釋諸續,即教授之究竟聖教,不應道理。
曰:彼所言善巧者,乃說善巧諸餘明處,而無師長教授。
非說善巧本釋諸續。
若無彼教授,說善巧二續,成相違故。
如前說已,金剛手問,彼教授雲何。
續中答時,明說其教授故。
又須配合本釋善說之師長教授,與本釋諸續即最勝教授,全不相違故。
彼諸續說:從初發業地,乃至佛地,随其趣彼諸道,若不先求了解,後乃修習教授。
而自混亂修道者,則與欲往大海邊際,不先于識者訪問路徑,冒然而行者相同。
故當知彼是,于修教授之前,須先善求了解之根據。
由見如前所說師長,能配合本釋而解說者,于末世中極為難得。
若将彼師配合本釋所得教授,書之于書,則能長時久住。
故聖父子,著述五次第論,攝行論等,二次第教授之多種論典。
當知彼等,即是,獲得續義須從師長口授之究竟教授要義也。
彼等事實雖是究竟教授,而後世補特伽羅不能了解者,是因後世慧力,較昔時漸次退減之故。
非是教授究竟要義,于彼中不顯了也。
彼諸論中,非僅不似根本續,令義隐密不顯,且将密義,顯了宣說。
然以時勢由補特伽羅覺慧不明之因緣,緻使諸論,亦不明顯。
有為通達彼等之方便,于彼文義,作極顯了之注釋。
或雖不爾,然為通達彼義之方便别作教授諸文也。
庚二、諸先師教授亦須與彼符合。
如是若善揀擇,西藏諸師對此教授所作之引導次第者,須善了知本釋諸續配合之理,及久學習五父子論并諸支論。
亦須學習别行教授等。
廓大澤師廣釋此二次第教授,著千段大論。
現在拏熱巴之教授,由瑪巴譯師傳來之規,所宏較盛。
此中,有依托瑪巴大師造名曰師語光明之五次第講義,以無二尊勝僞經為定量。
與諸單釋續者相合。
與瑪派可依諸論不符。
可知非彼師所造也。
從粗敦、傳格巴瓦者現有兩派。
色頂巴所造之講義,與餘派五次第略明諸說,大體相同。
其中,瑪派此教授之綱領,即如前說,五次第略明論。
故色頂巴亦是依止彼論也。
色頂巴所造集密教授類中,亦說瑜伽母續所出轉舍、往生、猛和等者,是因五次第略明論中,各有彼等之根據,依彼而造。
于彼論中宣說彼等之理,至下當說。
餘集密教授,雖有廣略多種。
其主要者,總有四論:謂五次第五義論、四義論、五次第一座圓滿論、輪相論。
此等是為此派,圓滿解說五次第義之講義。
故非過去諸師,不将完全講義書諸文字,唯語傳授也。
其中五義論之前四義,别有教授文字。
故于此中僅列科名而未廣說。
第五義中,僅說于一座上修五次第,及道相征之教授。
故彼亦是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之教授也。
四義論者,謂說行者、住處、同伴、正教授之四事。
正教授之大體,與前相同。
五次第一座圓滿論,稱為父部之心中心,如彼論雲:‘教授謂六義,生圓一座修,轉還斷無明,取安樂為道,猛利與往生,并轉入餘舍。
’此說六義。
此于瑪派集密教授之各類法義,雖具宣說。
然主要者,是說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也。
輪相論者,雖亦宣說五次第,是由心間修習咒輪,故立彼名。
亦說此是于一座上,五次第輪轉圓滿之教授。
然于心間修習咒輪,四教授中,皆有彼義。
故彼似說,唯就彼分名輪相論。
又五次第于一座上輪轉圓滿修習,名五次第一座圓滿論,則彼四論,皆是五次第一座圓滿之教授也。
四義論中,記載格巴瓦對買康巴,起誓傳授教授之數量時,未述前四,而名五次第一座圓滿之赤導。
亦即彼等也。
如是立名之因相,如五次第略論雲:‘多乘到彼岸,三有生住等,以時分差别,合于一座修。
’說五次第于一座修。
依此而立也。
拏熱巴傳授瑪巴時,依于四種殊勝續,傳授四種殊勝教授。
其中依止集密續,傳授于一座上圓滿修習五次第之教授。
當知即前所說者也。
西藏晚近智者,謂将瑪派集密教授中所傳,編列成書者,其中除一、二種外,似住持此派教授諸師,将散傳集密教授,與拏熱六法所出諸義,編集而成。
如斯編集,以前書中雖未集中一處,然非全無所書。
瑪派講義等,亦非于彼以前,未著成書也。
前述四種一座圓滿之教授,雖同一作者,或系師承各别,或是前後說規不同,或因作者前後覺慧差别關系。
諸多乖違。
寫誤甚夥,傳來亦久也。
以是當将彼等所說,五次第略論義。
依據拏熱巴弟子智生傳授拏錯之教授,與瑪巴傳授餘師之教授,總合觀察。
是否五次第略論之義。
總考彼等,是否本釋諸續與五父子諸論中所說。
倘彼未說,其清淨者,義中應有之理。
其由傳承久遠,未合原本教授意趣者,則當指出錯誤之理由。
若作是說,乃能圓滿顯出,瑪派集密教授之功力。
故當如是解說。
庚三、正說圓滿次第之道次第。
分四。
辛一、圓滿次第之差别。
辛二、次第決定。
辛三、數量決定。
辛四、諸差别義。
初又分二。
壬一、正說差别。
壬二、五次第攝六支之理。
今初 圓滿次第中,有幾次第。
曰跋曹所譯根本續第六品雲:‘審察咒以身,以語策發意,應修勝悉地,意喜及安樂。
’釋論說彼義謂,審察咒即語遠離。
言以身者,謂能修金剛念誦之化身,即身遠離。
以此所修之語遠離策發意者,即緣心間金剛薩埵為境。
故瑜伽師身中,應修勝上等四法也。
其中勝上,謂由金剛念誦所成之心遠離。
悉地,謂我加持。
意喜,謂能清淨幻身之勝義谛光明。
安樂,謂雙運大金剛持身。
故此處是說身遠離等六種次第。
此段本續與釋論之翻譯,均以新譯為善。
攝行論,于一種姓之身遠離時,引此頌文。
說彼義為成身金剛後,由上颚舌唇和合,轉入語金剛。
意金剛乃策發彼者。
由是三法和合,當修意歡喜安樂之悉地,亦不相違。
以一金剛句,可有多種異義轉故,喻如第七品說,弑如來衆得上悉地。
龍猛菩薩,釋為将勝解諸為收入光明。
提婆菩薩,釋彼義為轉入圓滿次第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