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心無差别故。
如是親現有情前,饒益有情者,是二身中之色身,非佛法身。
故正所求是佛色身。
故修成色身之方便,其殊勝同類因,為餘乘、餘續部,第一次第所無,唯圓滿次第所有之無上别法也。
其中若無通達空性之般若,必不能得解脫生死之解脫,如斯般若,即諸小乘亦皆共有。
然無色身因之圓滿方便。
任其如何修習空性,僅能得解脫三有之解脫,必不能得一切種智。
以是應知,色身因之方便中,雖不容少通達空性智。
然空性智乃至勝進至法身位,亦必須修圓滿方便。
是為二種大乘共規。
波羅密多大乘中,雖有随順法身之道可修,然無随順色身,修天身法。
故色身之方便,有勝劣差别。
又随順二身之道,須不須修,其理相同,及四續部道皆應許彼等,金剛持道次第論中已廣說,此不繁述。
又下三續部之天瑜伽,是色身之遠因。
無上部初次第之天瑜伽,亦僅能成熟發生圓滿次第智德之善根。
故較彼最勝之圓滿次第天瑜伽,總須能作色身之因,特須為有學道圓滿次第後,果位色身之近因,相好之同類因也。
此中波羅密多乘說色身因,謂總修集無量福德資糧,特于多生,修集迎送師長等相好别因。
登地之後,始得随順果位相好之身。
此複地地漸進,至最後有時,始得彼道,有學道究竟相好。
次成佛時,即彼身相好前念同類,為果位相好之同類因。
非初未得相好之身,頓時轉依也。
如是以無上部道,即生成佛者,未說彼初生時,即須得相好莊嚴之身。
若有學道中不得相好莊嚴身者,由無同類因故,頓時轉依,亦非所許。
故須圓滿次第有學道位,獲得相好莊嚴之身。
又非即此粗異熟身,由修天瑜伽力,生為相好莊嚴之身。
如生起次第位,唯由觀慧修為天身,亦不完足。
故除彼外,應更有餘,能得相好莊嚴身之殊勝天瑜伽。
又彼親因,除風息外,餘不應理。
是故必須由風修成幻身之理也。
又依釋續金剛鬘續,與授記密意續,說因位有情身,有暫時之粗身,與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二種。
後當成立。
爾時,如許智法身之親因,是原有俱生心。
如是亦應許,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為修色身之親因。
一切相等。
如後廣說。
癸二、由所淨不共要義成立。
無上續中,宣說所依器宮殿,與能依身諸尊,初構成之次第。
其構成器界之次第,須随順因位器世間,壞成之次第。
既是所許,亦是續義。
以此要義,則生起能依諸尊之次第,亦須随順因位有情,生死中有之次第也。
非僅生起次第如是,圓滿次第亦須如是修也。
爾時如死時次第,現證光明之後,如離粗蘊舊身之外,唯由風心另起中有。
如是光明之後,亦須唯由風心修起幻身。
此于龍菩提之建立次第論疏中已廣釋訖,此不繁說。
圓滿次第之建立,與彼等相同,金剛鬘續所說者,後當廣說。
癸三、依起天之要義成立。
自事續起,凡修天起之儀軌,必于入空之後,現起天身。
最後圓滿次第位,非僅如是勝解,是須入空之後,彼瑜伽師自起天身。
若知修幻身者,可如是起。
其不知者則不能起。
以此要義,亦知如死次第入光明後,須修如中有生,唯由風心所成之天身也。
此即攝行論中,問:自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皆無天身。
其智身如何生起耶。
答說:幻身由風修成之義。
彼雖從生起次第開始,即說入空之後,生起天身。
然非唯由勝解作意修起天身,真修天身之理,則非彼等位所能有。
故次問答修天身時,說修幻身也。
癸四、依方便般若體性無别之要義成立。
究竟生起次第,善學圓滿次第,至應修行位,正行行時,如有戲論行所說,須以手問手答,等了解所作,及後得位,除觀察諸法無自性等外,凡波羅密多乘及下三續部所說後得位所修事,如造塔佛、讀誦經典、獻曼荼羅等修集褔德資糧,皆悉遮止。
如密成就論雲:‘不應禮木石,泥塑諸尊像,唯供養自身,應敬禮師長。
不禮土石塔,莫讀經典等,夢中亦不作,壇輪等手印,對學三乘者,不應禮供等。
’諸餘續中亦多如是說。
尤其修極無戲論行時,說除飲食、大小便利之外,餘一切戲論皆須棄舍,唯依入光明次第,修光明性。
十地經說,八地菩薩,斷盡煩惱及彼種子,住真實性義,專修勝義忍時,勸起定後,如我之身智佛土等,汝皆未有,應勤修集。
亦莫棄舍此忍門。
勸彼定中,專修無分别智。
後得位中,當勤修集色身因褔德資糧。
具觀慧者,觀此二理,則可了知,無上部所說,修俱生喜與第四空光明之上,明有二身同類不共因。
如波羅密多乘所說,即第八地根本無分别智中,雖有色身之俱有緣,然不具足被親因緣也。
前者具足之理,謂俱生喜或光明智,其為智法身之親因,易于了解。
其為色身之親因者,謂由空智同體轉五光風所成之幻身,極為明顯。
以如是故二身親因之方便般若,可成體無差别。
若作餘解,極難成立。
此亦是如前說,先以共道淨治相續。
次受灌頂與三昧耶。
究竟生起次第。
修增進圓滿次第之行時乃爾。
非說餘時如是。
若全未了解彼等建立,僅說有速疾道,便障礙修集廣大資糧行者,實是俱害自他。
大婆羅門之朵哈等,亦是顯示得如前說,高上道時,當棄舍諸餘戲論,專修俱生智為心要。
有誤為說,初入道時諸利根者,便可如是頓修之規。
故于成就心要諸論,尤當細心觀察也。
依前所說諸要義,則知餘書所說樂空無别之方便般若,乃聖父子派二谛無别雙運之一分。
若能解說此雙運義即伊旺義,于圓滿了知餘續部規,尤為重要。
集一切如來秘密之義,以四理解說中,其秘說之心要,謂第三次第之幻身。
究竟說之心要,謂雙運身。
但此秘密、極密、最極秘密之處,除此派外,餘處皆未明說。
即久習此派者,亦難如實獲得此義之總相。
故諸具慧者,尤應長時承事善巧師長,勵求通達也。
(卷三竟)
如是親現有情前,饒益有情者,是二身中之色身,非佛法身。
故正所求是佛色身。
故修成色身之方便,其殊勝同類因,為餘乘、餘續部,第一次第所無,唯圓滿次第所有之無上别法也。
其中若無通達空性之般若,必不能得解脫生死之解脫,如斯般若,即諸小乘亦皆共有。
然無色身因之圓滿方便。
任其如何修習空性,僅能得解脫三有之解脫,必不能得一切種智。
以是應知,色身因之方便中,雖不容少通達空性智。
然空性智乃至勝進至法身位,亦必須修圓滿方便。
是為二種大乘共規。
波羅密多大乘中,雖有随順法身之道可修,然無随順色身,修天身法。
故色身之方便,有勝劣差别。
又随順二身之道,須不須修,其理相同,及四續部道皆應許彼等,金剛持道次第論中已廣說,此不繁述。
又下三續部之天瑜伽,是色身之遠因。
無上部初次第之天瑜伽,亦僅能成熟發生圓滿次第智德之善根。
故較彼最勝之圓滿次第天瑜伽,總須能作色身之因,特須為有學道圓滿次第後,果位色身之近因,相好之同類因也。
此中波羅密多乘說色身因,謂總修集無量福德資糧,特于多生,修集迎送師長等相好别因。
登地之後,始得随順果位相好之身。
此複地地漸進,至最後有時,始得彼道,有學道究竟相好。
次成佛時,即彼身相好前念同類,為果位相好之同類因。
非初未得相好之身,頓時轉依也。
如是以無上部道,即生成佛者,未說彼初生時,即須得相好莊嚴之身。
若有學道中不得相好莊嚴身者,由無同類因故,頓時轉依,亦非所許。
故須圓滿次第有學道位,獲得相好莊嚴之身。
又非即此粗異熟身,由修天瑜伽力,生為相好莊嚴之身。
如生起次第位,唯由觀慧修為天身,亦不完足。
故除彼外,應更有餘,能得相好莊嚴身之殊勝天瑜伽。
又彼親因,除風息外,餘不應理。
是故必須由風修成幻身之理也。
又依釋續金剛鬘續,與授記密意續,說因位有情身,有暫時之粗身,與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二種。
後當成立。
爾時,如許智法身之親因,是原有俱生心。
如是亦應許,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為修色身之親因。
一切相等。
如後廣說。
癸二、由所淨不共要義成立。
無上續中,宣說所依器宮殿,與能依身諸尊,初構成之次第。
其構成器界之次第,須随順因位器世間,壞成之次第。
既是所許,亦是續義。
以此要義,則生起能依諸尊之次第,亦須随順因位有情,生死中有之次第也。
非僅生起次第如是,圓滿次第亦須如是修也。
爾時如死時次第,現證光明之後,如離粗蘊舊身之外,唯由風心另起中有。
如是光明之後,亦須唯由風心修起幻身。
此于龍菩提之建立次第論疏中已廣釋訖,此不繁說。
圓滿次第之建立,與彼等相同,金剛鬘續所說者,後當廣說。
癸三、依起天之要義成立。
自事續起,凡修天起之儀軌,必于入空之後,現起天身。
最後圓滿次第位,非僅如是勝解,是須入空之後,彼瑜伽師自起天身。
若知修幻身者,可如是起。
其不知者則不能起。
以此要義,亦知如死次第入光明後,須修如中有生,唯由風心所成之天身也。
此即攝行論中,問:自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皆無天身。
其智身如何生起耶。
答說:幻身由風修成之義。
彼雖從生起次第開始,即說入空之後,生起天身。
然非唯由勝解作意修起天身,真修天身之理,則非彼等位所能有。
故次問答修天身時,說修幻身也。
癸四、依方便般若體性無别之要義成立。
究竟生起次第,善學圓滿次第,至應修行位,正行行時,如有戲論行所說,須以手問手答,等了解所作,及後得位,除觀察諸法無自性等外,凡波羅密多乘及下三續部所說後得位所修事,如造塔佛、讀誦經典、獻曼荼羅等修集褔德資糧,皆悉遮止。
如密成就論雲:‘不應禮木石,泥塑諸尊像,唯供養自身,應敬禮師長。
不禮土石塔,莫讀經典等,夢中亦不作,壇輪等手印,對學三乘者,不應禮供等。
’諸餘續中亦多如是說。
尤其修極無戲論行時,說除飲食、大小便利之外,餘一切戲論皆須棄舍,唯依入光明次第,修光明性。
十地經說,八地菩薩,斷盡煩惱及彼種子,住真實性義,專修勝義忍時,勸起定後,如我之身智佛土等,汝皆未有,應勤修集。
亦莫棄舍此忍門。
勸彼定中,專修無分别智。
後得位中,當勤修集色身因褔德資糧。
具觀慧者,觀此二理,則可了知,無上部所說,修俱生喜與第四空光明之上,明有二身同類不共因。
如波羅密多乘所說,即第八地根本無分别智中,雖有色身之俱有緣,然不具足被親因緣也。
前者具足之理,謂俱生喜或光明智,其為智法身之親因,易于了解。
其為色身之親因者,謂由空智同體轉五光風所成之幻身,極為明顯。
以如是故二身親因之方便般若,可成體無差别。
若作餘解,極難成立。
此亦是如前說,先以共道淨治相續。
次受灌頂與三昧耶。
究竟生起次第。
修增進圓滿次第之行時乃爾。
非說餘時如是。
若全未了解彼等建立,僅說有速疾道,便障礙修集廣大資糧行者,實是俱害自他。
大婆羅門之朵哈等,亦是顯示得如前說,高上道時,當棄舍諸餘戲論,專修俱生智為心要。
有誤為說,初入道時諸利根者,便可如是頓修之規。
故于成就心要諸論,尤當細心觀察也。
依前所說諸要義,則知餘書所說樂空無别之方便般若,乃聖父子派二谛無别雙運之一分。
若能解說此雙運義即伊旺義,于圓滿了知餘續部規,尤為重要。
集一切如來秘密之義,以四理解說中,其秘說之心要,謂第三次第之幻身。
究竟說之心要,謂雙運身。
但此秘密、極密、最極秘密之處,除此派外,餘處皆未明說。
即久習此派者,亦難如實獲得此義之總相。
故諸具慧者,尤應長時承事善巧師長,勵求通達也。
(卷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