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二

關燈
随學者如何造論。

     随學聖者父子,集密法類,印度餘師所造論中,後續釋,名密燈者,有本謂拏熱巴造。

    有本謂名稱賢造。

    彌底譯本,末雲:‘普賢、虛空藏、名稱賢、拏熱巴、智成就等,是諸異名。

    ’彌底論師,是拏熱巴與智藏二師之弟子。

    有一廣本名集密教授五次第論,與一略本,名五次第略明論。

    傳是拏熱巴造瑪巴迻譯。

    其中初者,說如梯級漸次引導,是中下根道。

    許于利根有頓超道等。

    有違背五次第論與攝行論之粗顯錯誤。

    故是藏人,僞托拏熱巴者。

    五次第略明論,瑪派之集密教授,由促師傳,共有兩派,俱依為根據。

    瑪巴譯師之教授,多有一梵本略論根據。

    五次第教授,别無略論,似即以此為據。

    且此總集聖派諸大論典之義。

    故應許為瑪派五次第教授之根本論典也。

    其末頌雲:‘吉祥集密續,聖父子所說,挐熱得彼意。

    注釋家不知。

    但釋續略論,不共加持道。

    ’此文譏刺燈明論。

    是欲贊揚拏熱巴,而不知如何贊者所加。

    拏熱巴所造後續疏雲:‘此明後續義,是随燈明學,說龍猛教授。

    ’又雲:‘龍猛聖提婆、龍智、釋迦親、月稱等教授,依彼我造論。

    ’作如是說故。

    即由此故,促師弟子,康巴味等金剛等,執但解續派為最殊勝者,說但解續文,與燈明論不符者,為拏熱巴最勝規。

    當知亦破。

     阿朗迦提婆論師,或名阿朗迦迦拉峽。

    所造金剛鬘釋續四十三品半以前之注解。

    是随學聖父子派。

    總略論釋名寶鬘論,傳為寂靜論師造。

    藏中智者說是依托。

    倘非同名,便屬僞托也。

    毗補底造總略論釋難。

    連總略為五次第之疏有阿毗耶所造月光論。

    黑三昧耶金剛所造釋難論。

    跋貝笈底,所造釋難論,共有三論。

    除第二次第外,總略與四次第之疏,名瑜伽師悅意論,能仁賢造。

    五次第論釋難,精進賢造。

    迦濕彌羅臘彌論師造五次第論疏。

    及前所述,諸依托者,皆是聖派論典。

    攝行論疏與金剛薩埵修法二種疏,如前已說。

    燈明論疏善明燈。

    燈明論略說心鏡。

    燈明論疏大悲足造。

    燈明論合解鸠羅答惹造。

    燈明論集難疏,傳為清辨造者,系與造般若燈論之清辨同名。

    燈明論疏傳為聖天造者,亦系與聖天同名,非真提婆菩薩。

    此疏與依托龍智之顯義疏,似是藏人所造也。

    授記密意續所說金剛念誦疏,與七莊嚴釋,清淨論師造。

    十一音所造,金剛持道次第論。

    羅侯羅親所造曼荼羅儀軌。

    三昧耶金剛所造曼荼羅儀軌,與金剛薩埵供養儀軌等,亦均屬聖派也。

    中間頌曰: 此地正荷持百千智者寶力勵從彼前領受諸妙說 時遷臨滅度彼等心真味書成衆論典謹依師教授 善習而受取智者知同彼以此如實分真似道差别 甲五、彼教授傳入西藏之情形。

     阿底峽尊者,曾于俄日講燈明論。

    有從彼傳來之五次第教授。

    寶賢譯師,逐譯根本續,與授記密意等續,及聖父子五人之論典多種。

    但彼講說規,未能久傳。

    傳說瑪巴譯師講說集密規共有七派。

    似與迦濕彌羅阿迦惹悉地,同依拏熱巴,學燈明論。

    然未宏傳講燈明論。

    五次第教授,宏傳甚廣。

    廓譯師赴印度十二次,共親近七十位大論師,二位空行母,尤為研習聖派集密,親近跋伽拉之神通論師、薩貨之具妃論師、公迦那之雲力論師、迦濕彌羅準陀哈日論師、文殊加持者,若那迦惹、尼帕爾之啰□都、尼帕爾城中那伽俱胝、薩惹哈巴論師、金剛座黑三昧耶金剛論師、毗迦瑪拉然燈智論師等。

    後二論師,系來藏後從學。

     依彼諸師,學習聖者師徒五人之論典講說。

    決擇灌頂教授法類。

    尤以神通論師、具妃論師、黑論師三人,為最勝師長。

    講論與教授亦皆以彼三派為主也。

    此師已獲集密事業,早年中年晚年,各有四大智者等,住持講規之無量弟子。

    講說法流至今未斷。

    又有若那迦惹傳授拏錯譯師之五次第教授。

    又跋曹譯師,亦學聖派集密,迻譯多論。

    又譯前述,燈明論疏等之譯師,初亦各曾講說,但未久傳。

    又有虛補譯師、卡譯師,先在藏中,學習廓師之講規。

    次依印度論師,學習聖派之講規也。

    如是由印度傳來西藏之聖派集密。

    講續之規則雖多,總以廓譯師之講規,為最殊勝也。

     甲六、正釋此寶貴教授。

    分二。

    乙一、總習二種大乘共道。

    乙二、别學集密不共道。

    今初 初人金剛乘之所依者,如金剛鬘續雲:‘弟子具何德,成瑜伽續器。

    ’答曰:‘淨信敬師長,常住于善業,離諸惡分别,多聞聖教法,遠離諸殺害,救拔有情心,正具大精進,具此等功德,是大信弟子。

    ’若對不具法器德相者說,則使弟子現後受害。

    師長身中本能速生道等,得諸成就,反令遲緩。

    即前續雲:‘猶如獅子乳,不應注瓦器,如是瑜伽續,勿授非器者。

    弟子刹那死,現後俱受害,非器宣教授,師長失成就。

    ’弟子身所依之德相,雖不須新修。

    但意樂所依之功德,如深信正法,恭敬師長,常住十善業道,多聞聖教正法,以欲救拔衆生之猛利意樂,恒常精進,修諸行等德相。

    非初發業者所能自生,必須修習新發。

    此是初成法器之相,非入密咒後方始發起。

    故彼法器諸法,是由修二種大乘共道,所引發者。

    金剛手灌頂續亦雲:‘諸大菩薩,陀羅尼大曼荼羅,廣大、甚深、難測,秘密最秘密。

    對諸惡有情不可宣說。

    金剛手,汝說最極希有。

    若未聞者,當為何等有情宣說耶。

    ’金剛手曰:‘曼殊室利,諸有已修菩提心者,若時彼等菩提心成就,曼殊室利,爾時可令修菩薩行,行密咒門,彼諸菩薩,入大智灌頂陀羅尼曼荼羅。

    若菩提心未修圓滿,勿令彼人。

    亦莫令彼看曼荼羅。

    亦勿示彼,手印密咒。

    ’此說菩提心未修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