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二

關燈
猶不可灌頂。

    事師五十頌雲:‘淨意樂弟子,先皈依三寶,此随事師法,授與令熟誦。

    次傳授咒等,令成正法器。

    ’此說意樂清淨修菩提心,具足不共皈依。

    由事師五十頌門,以意樂加行親近密咒師長。

    乃成灌頂之器。

    攝行論雲:‘彼次第如是,先學佛乘意樂。

    若時已學佛乘意樂,次學新乘一念三摩地。

    ’此先成立入集密道者,須漸次學,非可頓學。

    後說漸學之理,謂應先學佛乘,即大乘意樂發菩提心。

    圓滿修學願行菩提心之理,謂如大覺窩教授所出,先于具足德相大乘善知識,意樂加行如法依止。

    彼師為說,暇身義大難得之理,令修其心。

    則于暇身,發起取諸堅實之欲樂。

    取最上堅實,即是趣入大乘。

    入彼之門,即發菩提心。

    以自相續真有彼心,則大乘人亦非虛僞。

    倘若彼心僅屬虛言,則大乘人,亦徒有虛名故。

    以是諸聰慧者,必當斷除彼心障品,令發行相圓滿之心也。

    又若未先遣除現世之心,則俱障大小乘道。

    故當念死,現世不能久住。

    及思死後,沉淪惡趣之理,遣現世之心。

    次應深思一切生死過患,遮止愛著後世圓滿之心,令意趣向解脫。

    後為遣除自趣寂滅之心,則于慈悲,及以彼為根本之菩提心,長時修習,令發無僞大菩提心。

    次應了知諸菩薩行,發欲學心。

    若能荷負菩薩行擔,當受菩薩律儀,學彼學處也。

    次若能持金剛乘三昧耶律儀,則應聽聞事師五十頌,善修依止師法,趣入密咒。

    意謂應如是學,故集密聖派羅侯羅親亦雲:‘此中次第者,選善星宿時,弟子合掌禮,悔除一切罪,受持三皈依,善修菩提心,受近事律儀,及菩薩律儀,次複受長淨。

    此随順次第,善依金剛師,此有多教證,恐繁故不錄。

    如是親近已,請師授灌頂。

    ’此說灌頂之前,須受别解脫戒及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乃請師傳灌頂也。

    言受近事戒與彼長淨近住者,是約居家衆說。

    其學密咒之出家衆,則須清淨沙彌等戒也。

    金剛頂經亦雲:‘當遠離殺盜、淫妄與諸酒。

    安住居家律,次修大明王。

    若是出家者,當住三種律,别解脫菩薩,及持明勝律。

    ’ 若于前說大乘共道次第,未善修學。

    由未斷除現世貪心,修法必不堅固。

    由未發起誠實淨信,則必不能專心皈依。

    由于業果未獲定解,任何律儀,均不善護,性成粗野。

    由未真實厭離生死,故求解脫,僅屬知解。

    由未發起慈悲為本,無僞願心。

    則言大乘亦唯虛名。

    由于菩薩諸行,未起猛利修學志願,必不能生真實行心律儀。

    由于止觀總相,未得清淨理解。

    則于微細三摩地,必生謬誤,于無我見,難獲定解。

    如欲不犯彼過,必當修學二種大乘共道。

    此是彌勒菩薩傳授無著,文殊菩薩傳授龍猛與寂靜天,三大法流合集之教授。

    大覺窩說,波羅密多乘與金剛乘,任入何門,皆須修學者也。

    若爾,藏地集密派諸師,亦許此耶?曰:廓師亦說,生起圓滿二次第前,先求通達空性正見,及修慈悲為本之菩提心,是前引攝行論義。

    瑪巴派五次第教授四義論說:修道之身,當皈依三寶,深信業果異熟,修習十善。

    以共皈依為先受别解脫戒,以不共皈依為先,發願行二菩提心。

    受圓滿灌頂之瑜伽師,須如是學。

    由彼等門詳細引導之理,立道次第之名。

    故往昔學習集密道之藏地諸師,非無彼規也。

    若于圓滿道體能得善了解而修,則所修道基自易圓滿,與餘不同。

    學習共道之理,餘處已廣說。

     乙二、别學集密不共道。

    分四。

    丙一、造成二次第道器。

    丙二、既成器已淨三昧耶及律儀。

    丙三、淨三昧耶及律儀已,如何修行?丙四、善修習後如何證果?今初 以續部所說,定量所釋之灌頂儀軌,由具德相阿阇利,為法器弟子灌頂者開啟咒法之門。

    于相續中引發諸道,修成聖果之一切緣起,皆能無倒湊成。

    故成為入密咒第一法器之後,當以清淨灌頂,造成聽聞咒道等二法器。

    此理餘處廣說。

     丙二、既成器已,淨三昧耶及律儀。

     受灌頂時,恭請師長,諸佛、菩薩為證盟,親對其前發誓防護之三昧耶及律儀。

    了知守護法已,切實防護。

    是修道前,不容或少之事。

    此理,如事師五十頌,受律儀、說律儀、根本罪、粗惡罪,諸釋論中,廣說應知。

    若能了解清淨灌頂,與三昧耶等修持,是于二次第引導之前行,則兼能知師長瑜伽、百字明、壇供等,為彼前行。

    若僅知後者,則于前者尚多不解。

    故于前者尤應力勵。

     丙三、淨三昧耶及律儀已,如何修行?分三。

    丁一、二次第之次序決定。

    丁二、依次修二次第。

    丁三、增進二次第之方便行。

    今初 求上成就之補特伽羅,亦非不修生起次第。

    修行之次序,亦須善習生起次第,後乃轉入圓滿次第。

    五次第論雲:‘善住生次第,求滿次第者,佛說此方便,猶如諸梯級。

    ’此說次序決定。

    為廣釋彼密意故,五次第義釋攝行論雲:‘吾等異生,耽著種種外物。

    由有、無、一、異、二、不二、非有非無、常、斷等自性習氣之因,耽著分别。

    若欲學圓滿次第三摩地者,為當依次修學耶,抑唯依師教一刹那頃各别頓證耶。

    ’金剛阿阇利曰:‘唯應漸學,非可頓證。

    ’此說無始時來由四邊耽著習氣之力,耽著境者,若學圓滿次第,為當從初發業地漸次修學耶,抑不必爾隻以師長甚深教授,可頓學耶?答彼問曰,除漸學外,别無頓悟之門。

    為證彼義,引楞伽經與健行經,二經成立。

    以是應知,即入此道,最上如寶所化,若無初發業位者,則有不待修道,初即解脫之過失。

    故必須許初發業位。

    此如攝行論雲:‘初發業有情,欲悟入勝義,佛說此方便,猶如諸梯級。

    ’若謂有于勝昔多生,已修下道,具足勢力,不須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