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太原寺懷素(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說一切有部)三者終南山道宣(行事鈔三卷六卷。
鈔六卷。
雲雲)諸家教相同異集雲(山王院)律有兩家。
一疏家。
二鈔家。
今時律宗以鈔家為高祖。
凡此律宗大意不出戒本羯磨。
戒本者即是止惡。
羯磨者即是修善。
以此止行二善遠期三乘道果。
近期人天果報。
然本律文不明淨土。
但四分律鈔瞻病送終篇勸往生極樂。
然是非律正意。
傍依雙卷觀經等意而已。
故知以戒律為宗之人。
若願求往生宜依瞻病送終之儀也。
諸遺誡文第十五(有三通) 沒後遺誡文一(此有二條) 一普告予遺弟等。
予之沒後各宜别住。
不須共居一所。
共居雖似和合。
而又恐起鬥诤。
不如閑居靜處獨行念佛也。
又為予修追福。
亦莫聚居一所緻诤論起忿怒也。
且莫修圖佛寫經檀施等善。
唯應一向修念佛之行。
平生之時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
沒後甯雜自餘修善哉。
又氣絕之後即時興行念佛。
或一晝夜或一七日至誠勤修。
不要中陰之間不斷念佛。
恐生懈惓還妨勇進也。
有志之輩勿敢乖遺語矣。
一予見聞古今人之沒後。
在家出家多有喧嘩。
皆由诤遣塵也。
或兄弟忽忘連枝之昵。
或同法俄變一器之志。
每見聞此事不敢勝安忍。
普告予門人。
于予沒後就坊舍資具等莫起诤論。
白衣尚可愧。
況于缁服乎。
門徒雖多信空實是多年給仕弟子。
因為表懇志聊有遣屬。
謂黑谷本坊(寝殿雜舍)白川本坊(寝殿雜舍)坂下園一所。
洛中領地一所。
此外本尊(三尺彌陀立像定朝)聖教(折寫六十卷等)付屬之者也(其書在别紙)又吉水中坊(舊在西山廣谷)高畠領地一所。
付屬之感西也。
又吉水東新坊。
本故六條尼公之所持而圓親為其假子。
故今付屬之圓親(其書在别紙)又吉水西舊坊長尊其本主也。
今還遣之。
佛堂一宇(舊在大谷)西坊尼公以西尊成乘乞之。
因付與之。
此外雜舍一兩皆附西坊付屬之長尊也。
感西·長尊是亦年來常随弟子故付與之者也。
凡五衆亡後資财皆入僧。
生存之間物屬于己。
予今分與乃以此也。
沒後二條豫示遺誡如斯。
若夫不忘累劫之緣。
荷負半偈之恩。
服膺遺語以拟報恩同法遣弟共如水乳。
互策勵心行同入和合海。
是予所願也。
建久九年四月八日。
釋源空。
七個條起請文二。
普告予門人念佛上人等。
一停止未窺一文一句謾破真言止觀诽謗餘佛菩薩。
右至立破之道者。
是學匠分上之事而非愚人境界。
況又诽謗正法。
彌陀本願既除此等惡人。
其報當堕那落。
豈非癡闇之極哉。
一停止以無智身相對有智人别行輩好緻诤論。
右論義者是智者之所為而非愚人之分也。
且诤論之處諸煩惱起。
智者遠離之百由旬也。
況于一向念佛行人乎。
一停止對别行人以愚癡偏執心。
勸棄舍彼本業橫瞋嫌之。
右修行之道宜各勤自宗法不敢妨餘人行。
故西方要決雲。
别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加之善導和尚又大呵之。
未知祖師之誡。
是愚闇之甚也。
一停止言念佛門無有戒行。
專勸淫酒食肉。
希見守律儀者名雜行人。
反說憑彌陀本願者勿恐造惡。
右戒是佛法之大地也。
衆行雖區同依于此。
是以善導和尚不舉目視女人。
此其行狀過本律制。
淨業之徒若不順之。
遠違如來之遺教。
近背祖師之嘉躅。
都無據者哉。
一停止未辨是非。
癡人不依聖教。
又非師說。
恣立私義妄緻诤論。
取笑智者迷亂愚人。
右若夫如此西天大天此土再誕者也。
全同九十六種異道。
尤可恐懼焉。
一停止以癡鈍身好緻唱導。
不知正法說諸邪法。
诳惑無智道俗。
右無解作師者。
是梵網之制戒也。
愚闇之輩不畏當來。
唯務眼前以淨土教為名利謀。
欲網檀越妄為邪說。
诳惑世人之過甚重。
是甯非國賊乎。
一停止自說邪法言為正法僞稱師說。
右如此雖是各人所說。
而其積惡歸予一身。
污彌陀教法。
揚師範惡名。
不善之甚無過之者也。
上來七條甄錄如斯。
少學教文弟子等者頗知旨趣。
予也年來所修念佛随順聖教不用私心。
不敢逆人意。
又無驚世聽。
因玆至今三十個年。
未嘗遇患難。
安靜涉日月。
然而比來十個年間。
無智不善之輩時時紛然起來。
非啻妨礙彌陀淨業。
又複污穢釋迦遺法。
何不加炳誡乎。
此七個條之外雖有不法之聞。
其事繁多難具紀述。
總如此等不法之事。
敬慎勿敢犯焉。
若背此制者非予門人乃魔眷屬也。
當擯斥門下不複對面矣。
自今以後各随傳聞必當告之。
若不然者反同黨類。
其過全如作者。
是故今日普促門人集會一所。
告命垂誡。
雖先是有所聞未知誰人。
悲歎送年序。
而非可默止。
越及于此事矣。
制禁旨趣如斯而已。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禦判) 信空(法蓮房)感聖(定生房)尊西(相緣房) 證空(善惠房)源智(勢觀房)行西。
聖蓮。
見佛(大和入道)道亘(玄教房) 導西(敬光房)寂西(真阿彌陀佛)宗慶。
西緣(兵衛入道)親蓮(性善房)幸西(成覺房) 住蓮。
西意(善寂房)佛心。
源蓮(信願房)源雲。
欣西(唯願房) 生阿彌陀佛。
安照。
如進。
導空。
昌西。
道也。
遵西(安樂房)義蓮。
安蓮(如願房) 道源。
證阿彌陀佛。
念西。
行首。
尊淨。
歸西。
行空(法本房)道感。
西觀。
尊成。
禅忍。
覺西。
玄耀。
澄西。
大阿。
西住。
實光。
覺妙。
西入。
圓智。
導衆(心性房) 尊佛。
蓮惠(證法房)源海。
安西。
教芳。
詣西。
祥圓。
辨西。
空仁。
示蓮。
念生。
尊蓮。
尊忍。
參西。
仰善。
忍西。
住阿彌陀佛。
鏡西。
仙空。
惟西。
好西。
祥寂。
戒心。
顯願。
佛真。
西尊。
良信。
綽空。
善蓮。
蓮生(法力熊谷) 阿日。
靜西。
度阿彌陀佛。
成願。
覺信(尊性房)自阿彌陀佛。
願西。
私雲。
執筆法蓮房也(右大辨行隆息也) 送山門起請文三。
睿山黑谷沙門源空敬投。
當寺住持三寶護法善神寶前。
右源空壯年之昔粗窺三觀幽戶。
衰老之今偏望九品淨境。
是乃訪先賢之古迹。
更非下愚之今案也。
然近聞華夷皆言。
源空偏弘念佛道诽謗他教法。
諸宗由此陵夷。
諸行由之窒塞矣。
一聞此言心神驚怖。
又聞浪言遂聞于山門而及于衆議。
欲加嚴誡頻達貫首矣。
予于是且恐且喜。
所恐者以貧道之所以叨勞衆徒之胸襟也。
所悅者自此永鎖謗法之名也。
若非衆徒之糾斷者何發貧道之困蒙哉。
夫彌陀願網雖普救濟一切善惡。
尚漏五逆謗法之輩。
故彼佛本願雲。
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然則勸念佛者誰謗正法。
且聖道淨土二門雖異。
至其所期同在一實。
惠心往生要集雲。
行者生彼國已(乃至)即從菩薩漸至佛所。
跪七寶階瞻萬德之尊容。
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
欣求淨土之人又何棄舍華嚴法華等妙法乎。
源空念佛餘暇以披天台教釋。
凝信心于玉泉之流。
緻渴仰于銀池之風。
舊執猶存焉。
今心又何輕乎。
抑予所勸化者老後遁世之輩愚昧出家之徒。
或來草庵剃頭。
或敲松窗述志。
對此等人偏教極樂專
鈔六卷。
雲雲)諸家教相同異集雲(山王院)律有兩家。
一疏家。
二鈔家。
今時律宗以鈔家為高祖。
凡此律宗大意不出戒本羯磨。
戒本者即是止惡。
羯磨者即是修善。
以此止行二善遠期三乘道果。
近期人天果報。
然本律文不明淨土。
但四分律鈔瞻病送終篇勸往生極樂。
然是非律正意。
傍依雙卷觀經等意而已。
故知以戒律為宗之人。
若願求往生宜依瞻病送終之儀也。
諸遺誡文第十五(有三通) 沒後遺誡文一(此有二條) 一普告予遺弟等。
予之沒後各宜别住。
不須共居一所。
共居雖似和合。
而又恐起鬥诤。
不如閑居靜處獨行念佛也。
又為予修追福。
亦莫聚居一所緻诤論起忿怒也。
且莫修圖佛寫經檀施等善。
唯應一向修念佛之行。
平生之時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
沒後甯雜自餘修善哉。
又氣絕之後即時興行念佛。
或一晝夜或一七日至誠勤修。
不要中陰之間不斷念佛。
恐生懈惓還妨勇進也。
有志之輩勿敢乖遺語矣。
一予見聞古今人之沒後。
在家出家多有喧嘩。
皆由诤遣塵也。
或兄弟忽忘連枝之昵。
或同法俄變一器之志。
每見聞此事不敢勝安忍。
普告予門人。
于予沒後就坊舍資具等莫起诤論。
白衣尚可愧。
況于缁服乎。
門徒雖多信空實是多年給仕弟子。
因為表懇志聊有遣屬。
謂黑谷本坊(寝殿雜舍)白川本坊(寝殿雜舍)坂下園一所。
洛中領地一所。
此外本尊(三尺彌陀立像定朝)聖教(折寫六十卷等)付屬之者也(其書在别紙)又吉水中坊(舊在西山廣谷)高畠領地一所。
付屬之感西也。
又吉水東新坊。
本故六條尼公之所持而圓親為其假子。
故今付屬之圓親(其書在别紙)又吉水西舊坊長尊其本主也。
今還遣之。
佛堂一宇(舊在大谷)西坊尼公以西尊成乘乞之。
因付與之。
此外雜舍一兩皆附西坊付屬之長尊也。
感西·長尊是亦年來常随弟子故付與之者也。
凡五衆亡後資财皆入僧。
生存之間物屬于己。
予今分與乃以此也。
沒後二條豫示遺誡如斯。
若夫不忘累劫之緣。
荷負半偈之恩。
服膺遺語以拟報恩同法遣弟共如水乳。
互策勵心行同入和合海。
是予所願也。
建久九年四月八日。
釋源空。
七個條起請文二。
普告予門人念佛上人等。
一停止未窺一文一句謾破真言止觀诽謗餘佛菩薩。
右至立破之道者。
是學匠分上之事而非愚人境界。
況又诽謗正法。
彌陀本願既除此等惡人。
其報當堕那落。
豈非癡闇之極哉。
一停止以無智身相對有智人别行輩好緻诤論。
右論義者是智者之所為而非愚人之分也。
且诤論之處諸煩惱起。
智者遠離之百由旬也。
況于一向念佛行人乎。
一停止對别行人以愚癡偏執心。
勸棄舍彼本業橫瞋嫌之。
右修行之道宜各勤自宗法不敢妨餘人行。
故西方要決雲。
别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加之善導和尚又大呵之。
未知祖師之誡。
是愚闇之甚也。
一停止言念佛門無有戒行。
專勸淫酒食肉。
希見守律儀者名雜行人。
反說憑彌陀本願者勿恐造惡。
右戒是佛法之大地也。
衆行雖區同依于此。
是以善導和尚不舉目視女人。
此其行狀過本律制。
淨業之徒若不順之。
遠違如來之遺教。
近背祖師之嘉躅。
都無據者哉。
一停止未辨是非。
癡人不依聖教。
又非師說。
恣立私義妄緻诤論。
取笑智者迷亂愚人。
右若夫如此西天大天此土再誕者也。
全同九十六種異道。
尤可恐懼焉。
一停止以癡鈍身好緻唱導。
不知正法說諸邪法。
诳惑無智道俗。
右無解作師者。
是梵網之制戒也。
愚闇之輩不畏當來。
唯務眼前以淨土教為名利謀。
欲網檀越妄為邪說。
诳惑世人之過甚重。
是甯非國賊乎。
一停止自說邪法言為正法僞稱師說。
右如此雖是各人所說。
而其積惡歸予一身。
污彌陀教法。
揚師範惡名。
不善之甚無過之者也。
上來七條甄錄如斯。
少學教文弟子等者頗知旨趣。
予也年來所修念佛随順聖教不用私心。
不敢逆人意。
又無驚世聽。
因玆至今三十個年。
未嘗遇患難。
安靜涉日月。
然而比來十個年間。
無智不善之輩時時紛然起來。
非啻妨礙彌陀淨業。
又複污穢釋迦遺法。
何不加炳誡乎。
此七個條之外雖有不法之聞。
其事繁多難具紀述。
總如此等不法之事。
敬慎勿敢犯焉。
若背此制者非予門人乃魔眷屬也。
當擯斥門下不複對面矣。
自今以後各随傳聞必當告之。
若不然者反同黨類。
其過全如作者。
是故今日普促門人集會一所。
告命垂誡。
雖先是有所聞未知誰人。
悲歎送年序。
而非可默止。
越及于此事矣。
制禁旨趣如斯而已。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禦判) 信空(法蓮房)感聖(定生房)尊西(相緣房) 證空(善惠房)源智(勢觀房)行西。
聖蓮。
見佛(大和入道)道亘(玄教房) 導西(敬光房)寂西(真阿彌陀佛)宗慶。
西緣(兵衛入道)親蓮(性善房)幸西(成覺房) 住蓮。
西意(善寂房)佛心。
源蓮(信願房)源雲。
欣西(唯願房) 生阿彌陀佛。
安照。
如進。
導空。
昌西。
道也。
遵西(安樂房)義蓮。
安蓮(如願房) 道源。
證阿彌陀佛。
念西。
行首。
尊淨。
歸西。
行空(法本房)道感。
西觀。
尊成。
禅忍。
覺西。
玄耀。
澄西。
大阿。
西住。
實光。
覺妙。
西入。
圓智。
導衆(心性房) 尊佛。
蓮惠(證法房)源海。
安西。
教芳。
詣西。
祥圓。
辨西。
空仁。
示蓮。
念生。
尊蓮。
尊忍。
參西。
仰善。
忍西。
住阿彌陀佛。
鏡西。
仙空。
惟西。
好西。
祥寂。
戒心。
顯願。
佛真。
西尊。
良信。
綽空。
善蓮。
蓮生(法力熊谷) 阿日。
靜西。
度阿彌陀佛。
成願。
覺信(尊性房)自阿彌陀佛。
願西。
私雲。
執筆法蓮房也(右大辨行隆息也) 送山門起請文三。
睿山黑谷沙門源空敬投。
當寺住持三寶護法善神寶前。
右源空壯年之昔粗窺三觀幽戶。
衰老之今偏望九品淨境。
是乃訪先賢之古迹。
更非下愚之今案也。
然近聞華夷皆言。
源空偏弘念佛道诽謗他教法。
諸宗由此陵夷。
諸行由之窒塞矣。
一聞此言心神驚怖。
又聞浪言遂聞于山門而及于衆議。
欲加嚴誡頻達貫首矣。
予于是且恐且喜。
所恐者以貧道之所以叨勞衆徒之胸襟也。
所悅者自此永鎖謗法之名也。
若非衆徒之糾斷者何發貧道之困蒙哉。
夫彌陀願網雖普救濟一切善惡。
尚漏五逆謗法之輩。
故彼佛本願雲。
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然則勸念佛者誰謗正法。
且聖道淨土二門雖異。
至其所期同在一實。
惠心往生要集雲。
行者生彼國已(乃至)即從菩薩漸至佛所。
跪七寶階瞻萬德之尊容。
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
欣求淨土之人又何棄舍華嚴法華等妙法乎。
源空念佛餘暇以披天台教釋。
凝信心于玉泉之流。
緻渴仰于銀池之風。
舊執猶存焉。
今心又何輕乎。
抑予所勸化者老後遁世之輩愚昧出家之徒。
或來草庵剃頭。
或敲松窗述志。
對此等人偏教極樂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