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勸念佛。
是乃報色衰窮不能練行。
性質闇昧不堪研精。
是故暫措難解難入之門試示易修易往之道。
佛智既設方便。
則雖凡慮豈無斟酌。
固非存教之是非。
由偏顧機之堪不也。
此事尚為法滅之緣肯止之耳。
愚蒙竊惑。
請取決于衆斷也。
源空天性魯鈍不好化導。
而有講說由不得已也。
後來若以僻說弘通。
當受衆徒嚴責。
此所不可避也。
此等子細先年呈誓詞了。
雖不及複陳。
而嚴責既疊。
不得敢默。
覆述下情。
隻仰賢慮之淵鑒耳。
所陳若以虛欺日别七萬念佛空失其利。
現當二世常沉重苦。
永受楚毒無免出期矣。
伏乞一切三寶護法諸神證明知見。
源空敬白。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
私雲。
執筆宰相法印聖覺也。
遣北越書第十六 今世歸念佛門人中。
多有無智诳惑之輩。
不知一宗廢立。
不聞一法名目。
内無道心。
外求名利。
恣作妄語迷亂男女。
偏營渡世謀計。
不顧來世惡報。
奸弘一念之僞法。
以文懈怠之過也。
剩立無念之新義。
猶廢一稱之小行。
善根削迹惡火增勢。
為受刹那五欲之樂不畏永劫三途之苦。
乃示人雲。
憑彌陀本願者設雖五逆勿懼焉。
從所欲造之可也。
又不應着袈裟。
隻着俗服。
又不應斷淫肉(雲雲)嗚乎是何言也。
弘法大師釋異生羝羊心雲。
但念淫食。
如彼羝羊。
此輩即其人也。
亦是十住心中三惡道心也。
誠可悲哉。
如是之人非止妨餘教法。
乃亦失念佛行。
勸懈怠無慚之業。
示舍戒還俗之儀。
此即附佛法之外道。
天魔傥類。
破滅佛法過外道之外道。
隻恐癡闇之人堕彼魔網也。
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
不造衆惡。
念念策勵四威儀不懈廢。
又不妨礙餘教餘行。
總于佛法作恭敬心。
故善導和尚觀念法門雲。
唯須持戒念佛(乃至)或得三萬六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又觀經疏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懷感法師群疑論雲。
志求都率者勿毀西方行人。
願生西方者勿謗都率之業。
各随性欲任情修學。
莫相是非即為佛法。
遞相非撥便行魔業也。
祖訓如是。
慎勿從邪說也。
又近聞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忘語雲。
法然上人日課七萬遍念佛隻是外方便也。
内有實義。
人未知之。
所謂實義者信知彌陀本願一念名号則必往生極樂。
淨土之業乃于是滿足焉。
一念即生。
不勞多念。
一念之外何重唱之。
又有究竟實義。
隻是信知本願而已矣。
彼上人門人中遲鈍之人未聞此義。
利根之輩僅有五人得此深法。
我即其一人也。
此深法門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奧義。
擇器傳之。
所不容易授也。
如此邪說一無有實。
虛诳之甚雖不足論。
今為疑者自立誓詞。
貧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秘之法門者。
十方三寶當垂知見。
日别七萬念佛并空失其利益。
圓頓行者初緣實相。
具修六度至無生忍。
何法更有無行而得道乎。
乞願纏縛此魔網者。
速出邪見稠林。
就正直之坦塗。
以遁捺落鐵城。
登寶池金蓮矣。
抑彼诳惑之輩未讀半卷書。
濫稱予之弟子托事于師範。
或自立稱名弘願門義。
或作邪書号念佛文集。
彼邪書中先作僞經以為之地。
所謂念佛秘經是也。
又僞稱華嚴般若等大乘經說雲。
不應勞作諸善。
應當唯修一念(雲雲)彼書今現流布華夷。
如此邪書所未曾聞。
智者一見撫掌大笑。
愚輩亦幸莫見誤也。
貧道山門已來五十年間廣閱諸宗章疏。
鑽仰年積聖教殆盡。
又或一夏修四種三昧。
或九旬行六時忏法。
顯密諸行齋戒熏練。
既至老邁身心勞疲。
于玆深信彌陀本願專勤念佛。
然猶于他宗教悉緻敬重。
況素所貴真言止觀哉。
予之傳持本山黑谷寶藏。
若有所阙乃書寫補之。
初心愚昧不知予意。
僅聞念佛心行叨懷偏邪之執。
實可傷也。
此趣先年粗載七條教誡之文。
子細多端不能枚舉也。
嗚乎北越程遠。
寄悠思于雁劄。
山川迢遞。
隔面萬裡之月。
龍雲相逐。
容膝一佛之席而已。
承元三年(己巳)六月十九日沙門源空。
諸方答書第十七 基親取信本願章 雙卷經上雲。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已上)同經下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往不退轉(已上)往生禮贊雲。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号。
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已上)觀經疏雲。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已上)基親熟案此等文自啟發信知。
雖為罪惡生死凡夫。
深信本願唱佛名号。
乘彼願力決定往生。
如是信知焉。
是以稱名念佛日五萬聲更無他事。
或雲。
信本願人一念已足。
五萬稱名更無益也。
欲積多念者由疑本願也。
予雲。
念佛一聲之外不須多念。
積多念者不信本願出在何文。
或雲。
須多念者是自力心。
故不信本願也。
一念已足。
多念又何為乎。
予雲。
凡自力他力者聖淨二門相對論之。
淨土門中雖有正雜二修之别。
共乘彼佛願故皆名他力。
聖道門者即難行道也。
以是自力故。
淨土門者即易行道也。
以是他力故。
然則雜行尚非自力。
何況稱佛之多念乎。
故善導疏曰。
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專念名号定得往生。
既言上盡百年。
豈非是多念乎。
且吾師上人日别唱七萬聲。
吾從師蹤。
故唱五萬耳。
或又雲。
本願是一念也。
二念已後為謝佛恩。
故善導禮贊曰。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已上)知是相續為報佛恩也。
予雲。
佛好功德彌多品位彌高。
是故行者相續多念則稱佛意。
是乃為報佛恩。
非汝所謂之報謝也。
兵部卿基親奉上人書。
近日道體安甯也否。
弟子基親辱承尊師慈悔。
深立信于阿彌陀佛本願。
公務之暇唱佛日五萬遍。
頃有邪人。
诘難多端。
悉胸臆之妄談全非師授之正道也。
今别記吾所領解取信本願之趣。
謹呈之猊座下。
又有邪人曰。
深信本願修念佛者。
出家在家共不應避淫酒食肉等諸惡業也。
予曰。
在家且措。
出家犯淫食肉無有此處。
善導和尚不舉目見女人。
豈非是龜鏡乎。
伏乞受師賢判以防邪人誣說。
幸甚謹言。
上人答兵部卿基親書。
恭領芳書。
承聞。
君雖公務事繁深信彌陀本願之旨。
日别稱名至五萬遍。
實是人中芬陀利華。
随喜何極乎。
且披見寄取信本願一章。
無有一事違愚懷也。
邪人妄說固不足言。
離聖教文恣立私義。
實附佛法外道天魔所為。
尚非面谒難盡。
不堪痛歎。
可恐可恐。
指南鈔雲。
答空阿彌陀佛書也。
接來翰審道情。
聞所勞日久矣。
痛懷不少。
但痟病設雖服藥無驗多不至死門。
宜應保養。
抑凡夫之出離生死也無如往生淨土。
往業雖多無過稱名。
稱名往生是乃彼佛本願行也。
故善導和尚雲。
如無量壽經雲。
若我成佛。
十方衆生稱我名号。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已上)凡念佛之時應作是觀。
本願不誤必垂引接。
此外不須别觀行也。
又往生要集臨終行儀雲。
應作是念。
如來本誓一毫無謬。
願佛決定引接我。
南無阿彌陀佛。
或漸漸取略應念。
願佛必引接。
南無阿彌陀佛(已上)臨終觀念取要不過此也。
又平常正念之時。
稱名積功。
設雖臨終不稱佛名。
決定往生也。
其旨見群疑論。
平生克決信于此處。
甯臨死門有所恐乎。
三月十日源空。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
是乃報色衰窮不能練行。
性質闇昧不堪研精。
是故暫措難解難入之門試示易修易往之道。
佛智既設方便。
則雖凡慮豈無斟酌。
固非存教之是非。
由偏顧機之堪不也。
此事尚為法滅之緣肯止之耳。
愚蒙竊惑。
請取決于衆斷也。
源空天性魯鈍不好化導。
而有講說由不得已也。
後來若以僻說弘通。
當受衆徒嚴責。
此所不可避也。
此等子細先年呈誓詞了。
雖不及複陳。
而嚴責既疊。
不得敢默。
覆述下情。
隻仰賢慮之淵鑒耳。
所陳若以虛欺日别七萬念佛空失其利。
現當二世常沉重苦。
永受楚毒無免出期矣。
伏乞一切三寶護法諸神證明知見。
源空敬白。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門源空。
私雲。
執筆宰相法印聖覺也。
遣北越書第十六 今世歸念佛門人中。
多有無智诳惑之輩。
不知一宗廢立。
不聞一法名目。
内無道心。
外求名利。
恣作妄語迷亂男女。
偏營渡世謀計。
不顧來世惡報。
奸弘一念之僞法。
以文懈怠之過也。
剩立無念之新義。
猶廢一稱之小行。
善根削迹惡火增勢。
為受刹那五欲之樂不畏永劫三途之苦。
乃示人雲。
憑彌陀本願者設雖五逆勿懼焉。
從所欲造之可也。
又不應着袈裟。
隻着俗服。
又不應斷淫肉(雲雲)嗚乎是何言也。
弘法大師釋異生羝羊心雲。
但念淫食。
如彼羝羊。
此輩即其人也。
亦是十住心中三惡道心也。
誠可悲哉。
如是之人非止妨餘教法。
乃亦失念佛行。
勸懈怠無慚之業。
示舍戒還俗之儀。
此即附佛法之外道。
天魔傥類。
破滅佛法過外道之外道。
隻恐癡闇之人堕彼魔網也。
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
不造衆惡。
念念策勵四威儀不懈廢。
又不妨礙餘教餘行。
總于佛法作恭敬心。
故善導和尚觀念法門雲。
唯須持戒念佛(乃至)或得三萬六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又觀經疏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懷感法師群疑論雲。
志求都率者勿毀西方行人。
願生西方者勿謗都率之業。
各随性欲任情修學。
莫相是非即為佛法。
遞相非撥便行魔業也。
祖訓如是。
慎勿從邪說也。
又近聞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忘語雲。
法然上人日課七萬遍念佛隻是外方便也。
内有實義。
人未知之。
所謂實義者信知彌陀本願一念名号則必往生極樂。
淨土之業乃于是滿足焉。
一念即生。
不勞多念。
一念之外何重唱之。
又有究竟實義。
隻是信知本願而已矣。
彼上人門人中遲鈍之人未聞此義。
利根之輩僅有五人得此深法。
我即其一人也。
此深法門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奧義。
擇器傳之。
所不容易授也。
如此邪說一無有實。
虛诳之甚雖不足論。
今為疑者自立誓詞。
貧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秘之法門者。
十方三寶當垂知見。
日别七萬念佛并空失其利益。
圓頓行者初緣實相。
具修六度至無生忍。
何法更有無行而得道乎。
乞願纏縛此魔網者。
速出邪見稠林。
就正直之坦塗。
以遁捺落鐵城。
登寶池金蓮矣。
抑彼诳惑之輩未讀半卷書。
濫稱予之弟子托事于師範。
或自立稱名弘願門義。
或作邪書号念佛文集。
彼邪書中先作僞經以為之地。
所謂念佛秘經是也。
又僞稱華嚴般若等大乘經說雲。
不應勞作諸善。
應當唯修一念(雲雲)彼書今現流布華夷。
如此邪書所未曾聞。
智者一見撫掌大笑。
愚輩亦幸莫見誤也。
貧道山門已來五十年間廣閱諸宗章疏。
鑽仰年積聖教殆盡。
又或一夏修四種三昧。
或九旬行六時忏法。
顯密諸行齋戒熏練。
既至老邁身心勞疲。
于玆深信彌陀本願專勤念佛。
然猶于他宗教悉緻敬重。
況素所貴真言止觀哉。
予之傳持本山黑谷寶藏。
若有所阙乃書寫補之。
初心愚昧不知予意。
僅聞念佛心行叨懷偏邪之執。
實可傷也。
此趣先年粗載七條教誡之文。
子細多端不能枚舉也。
嗚乎北越程遠。
寄悠思于雁劄。
山川迢遞。
隔面萬裡之月。
龍雲相逐。
容膝一佛之席而已。
承元三年(己巳)六月十九日沙門源空。
諸方答書第十七 基親取信本願章 雙卷經上雲。
設我得佛。
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已上)同經下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往不退轉(已上)往生禮贊雲。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号。
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已上)觀經疏雲。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已上)基親熟案此等文自啟發信知。
雖為罪惡生死凡夫。
深信本願唱佛名号。
乘彼願力決定往生。
如是信知焉。
是以稱名念佛日五萬聲更無他事。
或雲。
信本願人一念已足。
五萬稱名更無益也。
欲積多念者由疑本願也。
予雲。
念佛一聲之外不須多念。
積多念者不信本願出在何文。
或雲。
須多念者是自力心。
故不信本願也。
一念已足。
多念又何為乎。
予雲。
凡自力他力者聖淨二門相對論之。
淨土門中雖有正雜二修之别。
共乘彼佛願故皆名他力。
聖道門者即難行道也。
以是自力故。
淨土門者即易行道也。
以是他力故。
然則雜行尚非自力。
何況稱佛之多念乎。
故善導疏曰。
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專念名号定得往生。
既言上盡百年。
豈非是多念乎。
且吾師上人日别唱七萬聲。
吾從師蹤。
故唱五萬耳。
或又雲。
本願是一念也。
二念已後為謝佛恩。
故善導禮贊曰。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已上)知是相續為報佛恩也。
予雲。
佛好功德彌多品位彌高。
是故行者相續多念則稱佛意。
是乃為報佛恩。
非汝所謂之報謝也。
兵部卿基親奉上人書。
近日道體安甯也否。
弟子基親辱承尊師慈悔。
深立信于阿彌陀佛本願。
公務之暇唱佛日五萬遍。
頃有邪人。
诘難多端。
悉胸臆之妄談全非師授之正道也。
今别記吾所領解取信本願之趣。
謹呈之猊座下。
又有邪人曰。
深信本願修念佛者。
出家在家共不應避淫酒食肉等諸惡業也。
予曰。
在家且措。
出家犯淫食肉無有此處。
善導和尚不舉目見女人。
豈非是龜鏡乎。
伏乞受師賢判以防邪人誣說。
幸甚謹言。
上人答兵部卿基親書。
恭領芳書。
承聞。
君雖公務事繁深信彌陀本願之旨。
日别稱名至五萬遍。
實是人中芬陀利華。
随喜何極乎。
且披見寄取信本願一章。
無有一事違愚懷也。
邪人妄說固不足言。
離聖教文恣立私義。
實附佛法外道天魔所為。
尚非面谒難盡。
不堪痛歎。
可恐可恐。
指南鈔雲。
答空阿彌陀佛書也。
接來翰審道情。
聞所勞日久矣。
痛懷不少。
但痟病設雖服藥無驗多不至死門。
宜應保養。
抑凡夫之出離生死也無如往生淨土。
往業雖多無過稱名。
稱名往生是乃彼佛本願行也。
故善導和尚雲。
如無量壽經雲。
若我成佛。
十方衆生稱我名号。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已上)凡念佛之時應作是觀。
本願不誤必垂引接。
此外不須别觀行也。
又往生要集臨終行儀雲。
應作是念。
如來本誓一毫無謬。
願佛決定引接我。
南無阿彌陀佛。
或漸漸取略應念。
願佛必引接。
南無阿彌陀佛(已上)臨終觀念取要不過此也。
又平常正念之時。
稱名積功。
設雖臨終不稱佛名。
決定往生也。
其旨見群疑論。
平生克決信于此處。
甯臨死門有所恐乎。
三月十日源空。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