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卷。
十二門論略疏一卷。
中論玄一卷。
三論序疏一卷。
二谛章三卷。
大乘玄五卷。
法華玄論十卷。
淨名玄八卷(已上吉藏) 已上出元興寺安遠律師錄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過于此。
此中觀經雙卷經疏雖明往生之旨其義不委。
其餘皆明八不中道二谛等旨。
此等義門是明三祗成佛之旨。
不宗往生極樂之義也。
法相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金剛般若會釋三卷(基撰)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六門陀羅尼經疏一卷。
般若理趣經一卷。
般若理趣分述贊三卷。
無垢稱經六卷。
無垢稱經疏六卷。
般若心經一卷。
般若心經疏一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
法華玄贊十卷。
彌勒上生經一卷。
同經疏二卷。
西方要決一卷(已上基師)法華義決一卷(惠沼) 同經攝釋四卷(智周)同經決釋記八卷(宗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同經疏六卷(惠沼)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同經疏一卷(惠沼)梵網經疏五卷(智周已上大乘經疏) 瑜伽論百卷(彌勒菩薩造玄奘譯)瑜伽論鈔十六卷(基) 大乘百法明論一卷(世親菩薩造玄奘譯) 百法論玄贊一卷(基)攝大乘論鈔十卷(同) 大乘阿鞞達摩集論七卷。
對法論鈔七卷(基)辨中邊論三卷。
同疏三卷(基)二十唯識論一卷。
同論疏二卷(基)三十唯識論十卷。
同論疏十卷(基)同論樞要二卷(同) 同論别鈔五卷(同)同論了義燈七卷(惠沼) 同論演秘七卷(智周)宗輪論疏一卷(基) 大乘法苑林章七卷(同)入道章一卷(智周) 已上出東大寺平祚錄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過于此。
慈恩大師雖作百部章疏。
成唯識論而為其宗。
故号唯識法師。
然此論中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等而不明往生極樂之旨。
故學此唯識論及五分十支之人不知往生極樂之道。
欲知此宗極樂之道。
應學懷感法師群疑論并慈恩大師西方要決也。
地論宗(此有兩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者以慧光為祖師。
北地者以道寵為祖師。
慧光有十人大弟子) (南)寶意三藏。
慧光上統。
淨影寺慧遠(慧光律師之孫弟)。
僧範道憑等。
(北)菩提留支三藏。
道寵等。
華嚴經疏七卷。
涅槃經疏十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維摩經疏四卷。
勝鬘經疏三卷。
溫室經疏一卷。
十地論疏七卷。
大乘義章十四卷(已上慧遠。
續高僧傳雲。
章疏五十餘卷)(雲雲) 本朝三論宗人兼學此宗而不立為别宗也。
淨影大師者自欣都率既生都率。
又遺誡門徒令修都率之業。
因玆雖造觀經等疏。
而不殷勤勸西方也。
凡其所談教證二道六相圓融等法門也。
六相者總别同異成壞之六相也。
又大乘義章中多以四宗釋判法門淺深。
四宗者。
一立性宗。
二破性宗。
三破相宗。
四顯實宗也。
立性宗者毗昙意也。
破性宗者成實意也。
破相宗者諸大乘經空無相義也。
顯實宗者真如法界随緣之義也。
攝論宗(此有兩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以真谛三藏及法泰而為祖師。
北地以昙遷禅師而為祖師。
又地論淨影大師随昙遷禀攝論) (南)真谛三藏。
法泰。
靜嵩。
智恺。
僧宗。
僧忍。
法唯。
(北)昙遷。
慧休。
慧遠。
淨業。
攝論疏二十五卷(真谛與智恺共撰之)同論疏六卷。
雜心疏五卷(已上靜嵩) 此宗意明十種勝相諸法唯心之旨。
攝論梁代傳來此土。
爾後百年之間世多不修淨土之業。
此即由不會得此論别時意趣之文也。
此文消通之後漸修淨業者多矣。
私雲。
或人雲。
攝論宗人宜依西方要決願求往生也。
其旨見别紙。
大乘律宗(傳教大師所立也) 菩薩地持經十卷。
梵網經二卷。
總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具如目錄。
梵網經義記二卷(天台)授菩薩戒儀一卷(本妙樂注智證)同經疏一卷(明曠)顯戒論三卷。
同緣起二卷(已上山家) 傳述一心戒文三卷(光定) 顯揚大戒論八卷(慈覺)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三卷(安然) 授如來金剛寶戒式一卷(延昌) 天台圓教菩薩戒相承師資血脈譜一首。
○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丨逸多菩薩丨天竺鸠摩羅什三藏丨靈山聽衆南嶽慧思大師靈山聽衆天台智者大師丨章安灌頂大師丨缙雲智威大師丨東陽慧威大師丨左溪玄朗大師丨荊溪湛然大師丨琅玡道邃大師-大日本國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最澄-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義真(道邃弟子) 此大乘律宗經論章疏之中不明往生極樂之旨。
唯明成佛得道之義。
但明曠等疏中有以持戒行德回向極樂。
然是傍依觀經等意而已。
禅門章雲。
十重四十八輕不為化城。
亦不為人天果報也。
真言宗(本朝有八家。
各有師資相承血脈譜) 此有二宗。
一者大日宗。
二者金剛頂宗。
大日宗立三部攝諸尊。
金剛頂宗立五部攝諸尊。
三部五部之中各有蓮華部法。
雖是彌陀之法而非往生淨土之行。
唯是速疾成佛之法也耳。
但諸尊法中有往生之法。
謂随求尊勝無垢淨光如意輪寶箧光明阿彌陀等法是也。
雖有是法隻為一機。
非往生極樂通方之法也。
若準善導意。
此等中唯彌陀供養法可攝讀誦正行也。
又新譯阿彌陀大咒即是舊譯鼓音聲陀羅尼之同本也。
此雖導師所覽。
然非本願行故。
不立為正定之業也。
成實宗(立五時判一代。
此有南北兩家。
北地以羅什僧嵩而為祖師。
南地以僧糅而為祖師) 成實論十六卷(師子覺造羅什譯)。
同論義章二十卷(惠影)同疏十六卷(道藏) 此宗意者四谛立章。
五聚明義。
又就此論有大小诤。
或以為大乘宗。
或以為小乘宗(雲雲)大日經疏雲。
成實諸宗應知。
此一論有諸家不同。
例如四分三家也。
然此論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其中唯明三乘聖道之旨。
更不明往生極樂之義也。
又梁朝三大法師雲旻藏皆是此宗之人也。
雲者光宅寺法雲師也。
善通法華。
旻者莊嚴寺僧旻法師也。
明解十地勝鬘。
藏者開善寺智藏法師也。
精詳涅槃。
妙樂大師雲。
自梁陳已來釋法華者以光宅為長。
俱舍宗(以唐三藏并普光法寶而為祖師) 俱舍論三十卷(世親菩薩造玄奘三藏譯) 同論記十五卷(普光) 宋高僧傳普光傳雲。
其疏至圓晖略之為十卷。
如漢之有沱欤。
同論疏十五卷(法寶) 宋高僧傳法寶傳雲。
至乎六離合釋義。
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
又雲。
時光寶二法師者若什門之融睿焉。
大乘對俱舍鈔釋此論大意雲。
四含幽鍵六足明鑒也。
諸法體用凡聖因果。
三十軸之内辨盡矣。
印度學者号而為聰明論。
良有所由也。
又此論意聲聞三生六十劫得道。
獨覺四生百劫得道。
菩薩三祇百劫成佛。
唯明三乘得道不說往生極樂之法。
雖名聰明論而于往生義不若四紙阿彌陀經欤。
四分律宗(雖有十誦僧祇等律而不弘之) 四分律。
四十五卷或六十卷。
此有三家。
一者相州日光寺法砺(疏十卷号舊疏。
宗依成實論)二者
十二門論略疏一卷。
中論玄一卷。
三論序疏一卷。
二谛章三卷。
大乘玄五卷。
法華玄論十卷。
淨名玄八卷(已上吉藏) 已上出元興寺安遠律師錄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過于此。
此中觀經雙卷經疏雖明往生之旨其義不委。
其餘皆明八不中道二谛等旨。
此等義門是明三祗成佛之旨。
不宗往生極樂之義也。
法相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金剛般若會釋三卷(基撰)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六門陀羅尼經疏一卷。
般若理趣經一卷。
般若理趣分述贊三卷。
無垢稱經六卷。
無垢稱經疏六卷。
般若心經一卷。
般若心經疏一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
法華玄贊十卷。
彌勒上生經一卷。
同經疏二卷。
西方要決一卷(已上基師)法華義決一卷(惠沼) 同經攝釋四卷(智周)同經決釋記八卷(宗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同經疏六卷(惠沼)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同經疏一卷(惠沼)梵網經疏五卷(智周已上大乘經疏) 瑜伽論百卷(彌勒菩薩造玄奘譯)瑜伽論鈔十六卷(基) 大乘百法明論一卷(世親菩薩造玄奘譯) 百法論玄贊一卷(基)攝大乘論鈔十卷(同) 大乘阿鞞達摩集論七卷。
對法論鈔七卷(基)辨中邊論三卷。
同疏三卷(基)二十唯識論一卷。
同論疏二卷(基)三十唯識論十卷。
同論疏十卷(基)同論樞要二卷(同) 同論别鈔五卷(同)同論了義燈七卷(惠沼) 同論演秘七卷(智周)宗輪論疏一卷(基) 大乘法苑林章七卷(同)入道章一卷(智周) 已上出東大寺平祚錄 此宗章疏雖多取要不過于此。
慈恩大師雖作百部章疏。
成唯識論而為其宗。
故号唯識法師。
然此論中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等而不明往生極樂之旨。
故學此唯識論及五分十支之人不知往生極樂之道。
欲知此宗極樂之道。
應學懷感法師群疑論并慈恩大師西方要決也。
地論宗(此有兩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者以慧光為祖師。
北地者以道寵為祖師。
慧光有十人大弟子) (南)寶意三藏。
慧光上統。
淨影寺慧遠(慧光律師之孫弟)。
僧範道憑等。
(北)菩提留支三藏。
道寵等。
華嚴經疏七卷。
涅槃經疏十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維摩經疏四卷。
勝鬘經疏三卷。
溫室經疏一卷。
十地論疏七卷。
大乘義章十四卷(已上慧遠。
續高僧傳雲。
章疏五十餘卷)(雲雲) 本朝三論宗人兼學此宗而不立為别宗也。
淨影大師者自欣都率既生都率。
又遺誡門徒令修都率之業。
因玆雖造觀經等疏。
而不殷勤勸西方也。
凡其所談教證二道六相圓融等法門也。
六相者總别同異成壞之六相也。
又大乘義章中多以四宗釋判法門淺深。
四宗者。
一立性宗。
二破性宗。
三破相宗。
四顯實宗也。
立性宗者毗昙意也。
破性宗者成實意也。
破相宗者諸大乘經空無相義也。
顯實宗者真如法界随緣之義也。
攝論宗(此有兩家。
一者南地。
二者北地。
南地以真谛三藏及法泰而為祖師。
北地以昙遷禅師而為祖師。
又地論淨影大師随昙遷禀攝論) (南)真谛三藏。
法泰。
靜嵩。
智恺。
僧宗。
僧忍。
法唯。
(北)昙遷。
慧休。
慧遠。
淨業。
攝論疏二十五卷(真谛與智恺共撰之)同論疏六卷。
雜心疏五卷(已上靜嵩) 此宗意明十種勝相諸法唯心之旨。
攝論梁代傳來此土。
爾後百年之間世多不修淨土之業。
此即由不會得此論别時意趣之文也。
此文消通之後漸修淨業者多矣。
私雲。
或人雲。
攝論宗人宜依西方要決願求往生也。
其旨見别紙。
大乘律宗(傳教大師所立也) 菩薩地持經十卷。
梵網經二卷。
總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具如目錄。
梵網經義記二卷(天台)授菩薩戒儀一卷(本妙樂注智證)同經疏一卷(明曠)顯戒論三卷。
同緣起二卷(已上山家) 傳述一心戒文三卷(光定) 顯揚大戒論八卷(慈覺)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三卷(安然) 授如來金剛寶戒式一卷(延昌) 天台圓教菩薩戒相承師資血脈譜一首。
○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丨逸多菩薩丨天竺鸠摩羅什三藏丨靈山聽衆南嶽慧思大師靈山聽衆天台智者大師丨章安灌頂大師丨缙雲智威大師丨東陽慧威大師丨左溪玄朗大師丨荊溪湛然大師丨琅玡道邃大師-大日本國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最澄-前入唐受菩薩戒沙門義真(道邃弟子) 此大乘律宗經論章疏之中不明往生極樂之旨。
唯明成佛得道之義。
但明曠等疏中有以持戒行德回向極樂。
然是傍依觀經等意而已。
禅門章雲。
十重四十八輕不為化城。
亦不為人天果報也。
真言宗(本朝有八家。
各有師資相承血脈譜) 此有二宗。
一者大日宗。
二者金剛頂宗。
大日宗立三部攝諸尊。
金剛頂宗立五部攝諸尊。
三部五部之中各有蓮華部法。
雖是彌陀之法而非往生淨土之行。
唯是速疾成佛之法也耳。
但諸尊法中有往生之法。
謂随求尊勝無垢淨光如意輪寶箧光明阿彌陀等法是也。
雖有是法隻為一機。
非往生極樂通方之法也。
若準善導意。
此等中唯彌陀供養法可攝讀誦正行也。
又新譯阿彌陀大咒即是舊譯鼓音聲陀羅尼之同本也。
此雖導師所覽。
然非本願行故。
不立為正定之業也。
成實宗(立五時判一代。
此有南北兩家。
北地以羅什僧嵩而為祖師。
南地以僧糅而為祖師) 成實論十六卷(師子覺造羅什譯)。
同論義章二十卷(惠影)同疏十六卷(道藏) 此宗意者四谛立章。
五聚明義。
又就此論有大小诤。
或以為大乘宗。
或以為小乘宗(雲雲)大日經疏雲。
成實諸宗應知。
此一論有諸家不同。
例如四分三家也。
然此論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
其中唯明三乘聖道之旨。
更不明往生極樂之義也。
又梁朝三大法師雲旻藏皆是此宗之人也。
雲者光宅寺法雲師也。
善通法華。
旻者莊嚴寺僧旻法師也。
明解十地勝鬘。
藏者開善寺智藏法師也。
精詳涅槃。
妙樂大師雲。
自梁陳已來釋法華者以光宅為長。
俱舍宗(以唐三藏并普光法寶而為祖師) 俱舍論三十卷(世親菩薩造玄奘三藏譯) 同論記十五卷(普光) 宋高僧傳普光傳雲。
其疏至圓晖略之為十卷。
如漢之有沱欤。
同論疏十五卷(法寶) 宋高僧傳法寶傳雲。
至乎六離合釋義。
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
又雲。
時光寶二法師者若什門之融睿焉。
大乘對俱舍鈔釋此論大意雲。
四含幽鍵六足明鑒也。
諸法體用凡聖因果。
三十軸之内辨盡矣。
印度學者号而為聰明論。
良有所由也。
又此論意聲聞三生六十劫得道。
獨覺四生百劫得道。
菩薩三祇百劫成佛。
唯明三乘得道不說往生極樂之法。
雖名聰明論而于往生義不若四紙阿彌陀經欤。
四分律宗(雖有十誦僧祇等律而不弘之) 四分律。
四十五卷或六十卷。
此有三家。
一者相州日光寺法砺(疏十卷号舊疏。
宗依成實論)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