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私雲。
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三觀是也。
散者初三福業後九品業是也。
此定散二善中雖說諸往生行。
佛本願者唯在名号。
故釋迦如來唯以名号付屬阿難尊者也。
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禮贊雲。
必欲生彼國土者。
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
口業贊歎稱揚彼佛。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凡起三業必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号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
故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簡下智破戒等。
依彌陀本願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師五會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來迎。
不簡貧窮将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
觀經疏第四雲。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此一條者元久元年二月十七日。
上人為伊豆山源延所集也。
淨土初學鈔第十四 往生要集(上卷)極樂證據雲。
問。
十方有淨土。
何唯願生極樂耶。
答。
天台大師雲。
諸經論處處唯勸衆生偏念阿彌陀佛。
令求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
殷勤指授勸生西方。
是以偏念也(已上)大師披閱一切經論凡十五遍。
應知所述不可不信(乃至)如天台十疑雲。
阿彌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願攝引衆生。
又觀經雲。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雲。
釋迦佛說此經時。
皆十方世界各有恒沙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
何以故得知。
無量壽經雲。
末世法滅之時特留此經。
百年在世攝引衆生往生彼國。
故知彌陀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
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有一經兩經略勸往生。
不如阿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丁甯勸往生也(已上往生要集取意) 私雲。
唐土懷感·我朝惠心于往生行大分為二。
一者念佛往生。
二者諸行往生也。
念佛往生者可知。
諸行往生者。
往生要集雲。
今私雲。
諸經行業總而言之。
不出梵網戒品。
别而論之不出六度。
細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者财法等施。
二者三歸·五戒·八戒·十戒多少戒行。
三者忍辱。
四者精進。
五者禅定。
六者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七者發菩提心。
八者修行六念(念佛。
法。
僧。
戒。
舍。
天。
謂之六念。
十六想觀亦不出之)九者讀誦大乘。
十者守護佛法。
十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養也(已上)私問雲。
天台大師十疑論意。
念佛諸行之中何為往生之行。
答雲。
凡十疑論一部之中。
二十餘所乃有念佛往生之詞。
而無諸行往生之文。
故知天台意者于往生門則以念佛為行。
不以餘行為行也。
雖五大部章疏之中少有彌陀極樂之事。
而彼難備往生解行。
不以往生極樂為本意勸之故。
十疑論者專為勸進往生極樂作之。
然則欲得往生。
雖台宗人當依十疑學念佛門。
惠心先德亦有此意也。
又法相宗慈恩大師雖作百本章疏。
别作西方要決一卷以勸自他往生。
然則彼宗學人若期往生求西方者。
當學要決知往生行。
是亦惠心之意也。
又三論宗先達律師永觀乃作十因勸勵念佛往生。
珍海又作決定往生集以演念佛往生之道。
又真言宗不空三藏作阿彌陀儀軌宣說念佛往生之旨。
但念佛行相與顯宗所談其意少有異也。
又彌陀大小神咒句句有阿彌?多之詞。
是即句句唱彌陀之意也。
若無阿彌?多之句。
縱誦甘露之句無其驗者欤。
然則諸宗學者誰人違背念佛法門耶。
應知。
諸宗經疏目錄 華嚴宗 華嚴經六十卷(覺賢譯)。
法界觀門一卷(杜順) 搜玄記五卷(智俨)。
探玄記二十卷。
教義分齊章三卷。
金師子章一卷。
指歸一卷。
華嚴三昧觀門一卷。
普賢觀行法門一卷。
華藏世界觀門一卷。
華嚴策林一卷。
華嚴妄盡還源觀一卷。
心經疏一卷。
梵網經疏三卷。
起信論疏三卷。
同别記一卷。
十二門論疏一卷。
法界無差别論疏一卷(已上法藏述) 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十法行) 新譯華嚴疏二十卷。
随疏演義鈔四十卷。
四十華嚴經(般若譯)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
華嚴綱要三卷。
華嚴略策一卷。
行願品别行疏一卷。
三聖圓融觀門一卷。
十二因緣觀門一卷。
五蘊觀門一卷。
答皇太子所問心要一卷。
華嚴刹海變相贊一首。
答複禮法師頌一首。
證道頌一首(已上澄觀述。
出圓宗文類) 已上出東大寺圓超錄 此宗章疏雖多今取其要不過于此。
此等法門中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法文義雖廣而不演往生極樂之事。
是非西方指南也。
天台宗 妙法蓮華經八卷(羅什譯)。
法華玄義十卷(天台) 同釋簽十卷(妙樂)。
同文句十卷(天台) 同文句記十卷(妙樂)。
摩诃止觀十卷(天台) 同輔行傳弘決十卷(妙樂) 禅門修證十卷。
同觀心論一卷。
維摩經玄疏六卷(已上天台)。
同經略疏十卷(妙樂) 四教義十二卷(天台)。
三觀義二卷(天台) 涅槃經疏十五卷(灌頂)。
同玄義一卷(灌頂) 同金錍論一卷(妙樂)。
金光明經疏三卷(天台) 同經玄義一卷(天台)。
華嚴經骨目二卷(妙樂) 梵網經義記二卷。
請觀音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阿彌陀十疑論一卷(已上天台) 已上出延曆寺玄照錄 此宗章疏雖多其要不過于此。
此等章疏文義廣博。
取要不過教觀二門。
教則以四教五味為要。
觀則以三觀六即為宗。
往生極樂之旨即在觀經疏十疑等。
三論宗 法華經八卷。
法華經疏十二卷。
同經新撰疏六卷。
同經統略三卷。
同經遊意一卷。
法華論疏三卷。
涅槃經疏二十卷。
維摩經略疏五卷。
同經廣疏六卷。
勝鬘經寶窟三卷。
仁王經疏二卷。
金剛般若經疏四卷。
金光明經疏一卷。
大品般若經略疏四卷。
同經廣疏十卷。
同經遊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盂蘭盆經疏一卷。
彌勒經遊意一卷。
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
中觀論疏十卷。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
百論疏三卷。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十二門論疏三
私雲。
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三觀是也。
散者初三福業後九品業是也。
此定散二善中雖說諸往生行。
佛本願者唯在名号。
故釋迦如來唯以名号付屬阿難尊者也。
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禮贊雲。
必欲生彼國土者。
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
口業贊歎稱揚彼佛。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凡起三業必須真實。
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
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号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
故名回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簡下智破戒等。
依彌陀本願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師五會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來迎。
不簡貧窮将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
觀經疏第四雲。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此一條者元久元年二月十七日。
上人為伊豆山源延所集也。
淨土初學鈔第十四 往生要集(上卷)極樂證據雲。
問。
十方有淨土。
何唯願生極樂耶。
答。
天台大師雲。
諸經論處處唯勸衆生偏念阿彌陀佛。
令求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
殷勤指授勸生西方。
是以偏念也(已上)大師披閱一切經論凡十五遍。
應知所述不可不信(乃至)如天台十疑雲。
阿彌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願攝引衆生。
又觀經雲。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雲。
釋迦佛說此經時。
皆十方世界各有恒沙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
何以故得知。
無量壽經雲。
末世法滅之時特留此經。
百年在世攝引衆生往生彼國。
故知彌陀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
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有一經兩經略勸往生。
不如阿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丁甯勸往生也(已上往生要集取意) 私雲。
唐土懷感·我朝惠心于往生行大分為二。
一者念佛往生。
二者諸行往生也。
念佛往生者可知。
諸行往生者。
往生要集雲。
今私雲。
諸經行業總而言之。
不出梵網戒品。
别而論之不出六度。
細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者财法等施。
二者三歸·五戒·八戒·十戒多少戒行。
三者忍辱。
四者精進。
五者禅定。
六者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七者發菩提心。
八者修行六念(念佛。
法。
僧。
戒。
舍。
天。
謂之六念。
十六想觀亦不出之)九者讀誦大乘。
十者守護佛法。
十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養也(已上)私問雲。
天台大師十疑論意。
念佛諸行之中何為往生之行。
答雲。
凡十疑論一部之中。
二十餘所乃有念佛往生之詞。
而無諸行往生之文。
故知天台意者于往生門則以念佛為行。
不以餘行為行也。
雖五大部章疏之中少有彌陀極樂之事。
而彼難備往生解行。
不以往生極樂為本意勸之故。
十疑論者專為勸進往生極樂作之。
然則欲得往生。
雖台宗人當依十疑學念佛門。
惠心先德亦有此意也。
又法相宗慈恩大師雖作百本章疏。
别作西方要決一卷以勸自他往生。
然則彼宗學人若期往生求西方者。
當學要決知往生行。
是亦惠心之意也。
又三論宗先達律師永觀乃作十因勸勵念佛往生。
珍海又作決定往生集以演念佛往生之道。
又真言宗不空三藏作阿彌陀儀軌宣說念佛往生之旨。
但念佛行相與顯宗所談其意少有異也。
又彌陀大小神咒句句有阿彌?多之詞。
是即句句唱彌陀之意也。
若無阿彌?多之句。
縱誦甘露之句無其驗者欤。
然則諸宗學者誰人違背念佛法門耶。
應知。
諸宗經疏目錄 華嚴宗 華嚴經六十卷(覺賢譯)。
法界觀門一卷(杜順) 搜玄記五卷(智俨)。
探玄記二十卷。
教義分齊章三卷。
金師子章一卷。
指歸一卷。
華嚴三昧觀門一卷。
普賢觀行法門一卷。
華藏世界觀門一卷。
華嚴策林一卷。
華嚴妄盡還源觀一卷。
心經疏一卷。
梵網經疏三卷。
起信論疏三卷。
同别記一卷。
十二門論疏一卷。
法界無差别論疏一卷(已上法藏述) 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十法行) 新譯華嚴疏二十卷。
随疏演義鈔四十卷。
四十華嚴經(般若譯)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
華嚴綱要三卷。
華嚴略策一卷。
行願品别行疏一卷。
三聖圓融觀門一卷。
十二因緣觀門一卷。
五蘊觀門一卷。
答皇太子所問心要一卷。
華嚴刹海變相贊一首。
答複禮法師頌一首。
證道頌一首(已上澄觀述。
出圓宗文類) 已上出東大寺圓超錄 此宗章疏雖多今取其要不過于此。
此等法門中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法文義雖廣而不演往生極樂之事。
是非西方指南也。
天台宗 妙法蓮華經八卷(羅什譯)。
法華玄義十卷(天台) 同釋簽十卷(妙樂)。
同文句十卷(天台) 同文句記十卷(妙樂)。
摩诃止觀十卷(天台) 同輔行傳弘決十卷(妙樂) 禅門修證十卷。
同觀心論一卷。
維摩經玄疏六卷(已上天台)。
同經略疏十卷(妙樂) 四教義十二卷(天台)。
三觀義二卷(天台) 涅槃經疏十五卷(灌頂)。
同玄義一卷(灌頂) 同金錍論一卷(妙樂)。
金光明經疏三卷(天台) 同經玄義一卷(天台)。
華嚴經骨目二卷(妙樂) 梵網經義記二卷。
請觀音經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阿彌陀十疑論一卷(已上天台) 已上出延曆寺玄照錄 此宗章疏雖多其要不過于此。
此等章疏文義廣博。
取要不過教觀二門。
教則以四教五味為要。
觀則以三觀六即為宗。
往生極樂之旨即在觀經疏十疑等。
三論宗 法華經八卷。
法華經疏十二卷。
同經新撰疏六卷。
同經統略三卷。
同經遊意一卷。
法華論疏三卷。
涅槃經疏二十卷。
維摩經略疏五卷。
同經廣疏六卷。
勝鬘經寶窟三卷。
仁王經疏二卷。
金剛般若經疏四卷。
金光明經疏一卷。
大品般若經略疏四卷。
同經廣疏十卷。
同經遊意一卷。
觀無量壽經疏一卷。
無量壽經疏一卷。
盂蘭盆經疏一卷。
彌勒經遊意一卷。
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
中觀論疏十卷。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
百論疏三卷。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十二門論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