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

關燈
焉。

    漢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師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時号後善導焉。

    系曰。

    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

    變體而作。

    非哀非樂。

    不怨不怒。

    得處中曲韻。

    譬猶善醫以饧蜜塗逆口之藥。

    誘嬰兒之入口耳。

    苟非大權入假何能運此方便度無極者乎。

    唱佛佛形從口而出。

    善導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緣哉。

     二新修往生傳雲。

    釋少康缙雲仙都人。

    母羅氏。

    夢遊鼎湖峰。

    得玉女捧青蓮花授之。

    且曰。

    此花吉祥。

    授之于汝。

    當生貴子。

    及生康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

    年十有五誦法花·楞嚴等經五部。

    尋究毗尼。

    及聽花嚴·瑜伽諸論。

    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

    見殿内文字累放光明。

    康不能測。

    前而探取之。

    乃善導昔為西方化道文也。

    康曰。

    若于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光明再發。

    所願未已果重閃爍。

    康曰。

    劫石可移而我願無易矣。

    遂之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薦獻。

    方陳薦獻時。

    倏見善導遺像升于空中。

    謂康曰。

    汝依我事利樂有情。

    則汝之功同生安樂。

    康聞其語如有所證。

    南适江陵果願寺。

    路逢一僧。

    謂曰。

    汝欲化人當往新定。

    言訖而隐。

    洎到睦郡。

    睦人尚無識者。

    未從其化。

    康乃丐錢誘掖小兒。

    與之約曰。

    阿彌陀佛實汝良導。

    能念一聲與汝一錢。

    小兒務得其錢也随亦念之。

    後經月餘孩孺念佛俟錢者比比而是。

    康曰。

    可念十聲。

    乃與爾錢。

    小兒亦如其約。

    如是一年無長少貴賤。

    凡見康者則曰阿彌陀佛。

    以故念佛之人盈道路焉。

    貞元十年康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

    每道場時康自登座。

    令男女面康赓聲高唱阿彌陀佛已。

    又赓聲和之。

    至康唱時衆見一佛從其口出。

    連唱十聲則有十佛。

    若聯珠狀。

    康曰。

    汝見佛否。

    如見佛者決生淨土。

    其禮佛人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

    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累道俗。

    當于安養起增進心。

    于閻浮提生厭離心。

    又曰。

    汝曹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

    遂放異光數道。

    奄然棄世焉。

    入塔于台子岩。

    天台德韶禅師重新之。

    今之人多指其塔為後善導焉。

     三龍舒淨土文雲。

    小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

    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

    探取之。

    乃善導西方化道文也。

    康曰。

    若于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

    言未已光乃閃爍。

    遂至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薦獻。

    善導于空中曰。

    汝依吾事利樂有情。

    則汝之功同生安養。

    又逢一僧。

    謂曰。

    汝欲化人當往新定。

    言訖而隐。

    新定今嚴州也。

    至彼人尚無識者。

    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

    約曰。

    阿彌陀佛是汝本師。

    能念一聲與汝一錢。

    小兒務得其錢。

    随聲念之。

    後月餘小兒念佛求錢者衆。

    康乃雲。

    念佛十聲乃與爾錢。

    小兒從之。

    如此一年。

    無長少貴賤。

    凡見康者則稱阿彌陀佛。

    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後康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

    康升座令人面西。

    康先唱阿彌陀佛。

    次衆人和之。

    康唱時衆見一佛從其口出。

    連唱十聲則有十佛。

    若聯珠狀。

    康雲。

    汝見佛否。

    如見佛者決生淨土。

    其禮佛人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

    後囑衆人。

    當于安養起增進心。

    于閻浮提生厭離心。

    又雲。

    汝等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

    遂放異光數道而亡。

     當時空上人從諸傳之中 類聚于淨土五祖高妙德 今寫雕版印弘通于世間 酌流讨源者誰不慕玩此 善導十德第十二 歎善導德為二。

    一者垂迹門。

    二者本地門。

    就垂迹門準例天台且歎十德。

     一者至誠念佛德二者三昧發得德 三者光從口出德四者為師決疑德 五者造疏感夢德六者化導盛廣德 七者遺身入滅德八者帝王歸敬德 九者遺文放光德十者形像神變德 一至誠念佛德者。

    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須流汗。

    以此相狀表于至誠是也。

     二三昧發得德者。

    觀想忘疲已成深妙。

    便于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

    宛在目前是也。

     三光從口出德者。

    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十聲至百聲光明亦如此是也。

     四為師決疑德者。

    綽歎其深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

    導即入定須臾報曰。

    師當忏三罪。

    方可往生是也。

     五造疏感夢德者。

    就此有二。

    謂前夢後夢也。

    言前夢者。

    師欲造觀經疏。

    而先七日祈請其事即感靈夢。

    其狀具載疏第四卷。

    例如吾朝聖德太子造法華疏時。

    即入夢殿。

    金人東來指示深義也。

    次後夢者造疏已後又七日祈請之(雲雲)造疏求加護于三寶感得靈夢其例非一。

    如華嚴澄觀本邦慈覺大師等也。

     六化導盛廣德者。

    化諸有緣以授淨土法門。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

    或投身高嶺。

    或棄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

    焚身供養者粗聞四遠向百餘人。

    諸修梵行棄舍妻子者。

    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

    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是也。

     七遺身入滅德者。

    師謂人曰。

    此身可厭。

    諸苦逼迫。

    情僞變易無暫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樹。

    西向願曰。

    願佛威神驟以攝我。

    觀音·勢至亦來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

    不于彌陀法中以生退堕。

    願了于其樹上投身自絕是也。

     八帝王歸敬德者。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報之時精至如此。

    賜寺額為光明焉是也。

     九遺文放光德者。

    貞元初少康至洛下白馬寺。

    見殿内文字累放光明。

    康不能測。

    前而探取之。

    乃師所為西方化導文也。

    康曰。

    若于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光明再發。

    所願未已。

    果重閃爍。

    康曰。

    劫石可移而我願無易矣是也。

     十形像神變德者。

    少康遂之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薦獻。

    時彼遺像忽升空中。

    謂康曰。

    汝依吾事利益有情。

    則汝之功同生安樂。

    康聞其言如有所證是也。

     二本地門者。

    師即阿彌陀佛化身。

    事出在于西方略傳。

    宜哉獨得本願深旨。

    念佛衆生亦應合會本地内證也。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