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

關燈


    時逢玄冬之首。

    風飄落葉填滿深坑。

    遂挈瓶缽入中安坐。

    一心念佛。

    不覺已度數日。

    乃聞空中聲曰。

    可得前行。

    所在遊履無複挂礙。

    遂出坑進程。

    至綽禅師所展會夙心。

    綽公即授與無量壽經。

    導披卷詳之。

    比來所睹宛在。

    因即入定七日不起。

    或問導曰。

    弟子念佛。

    得往生否。

    導令辨一莖蓮花。

    置之佛前。

    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

    依之七日果然花不萎黃。

    綽歎其深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

    導即入定須臾報曰。

    師當忏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處深房。

    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

    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

    師宜于十方佛前忏第一罪。

    于四方僧前忏第二罪。

    于一切衆生前忏第三罪。

    綽公靜思往咎。

    皆曰不虛。

    于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

    即曰。

    師罪滅矣。

    後當有白光照燭。

    是師往生之相也。

    導化洽京輩。

    道俗歸心者如市。

    後于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

    忽催令速成就。

    或問其故。

    則曰。

    吾将往生。

    可住三兩夕而已。

    忽然微疾掩室。

    怡然長逝。

    春秋六十九。

    身體柔軟。

    容色如常。

    異香音樂久而方歇。

    時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

     五念佛鏡雲。

    善導阇梨在西京寺内。

    與金剛法師挍量念佛勝劣。

    升高座遂發願言。

    準諸經中世尊說。

    念佛一法得生淨土。

    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

    此是真實不诳衆生者。

    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

    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诳惑衆生。

    即遣善導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獄。

    長時受苦永不出期。

    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

    像皆放光。

     六龍舒淨土文雲。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頭然。

    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

    出即為衆說淨土法門。

    無暫時不為利益。

    三十餘年不暫睡眠。

    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己任。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未嘗舉目視女人。

    絕意名利遠諸戲笑。

    所行之處淨身供養。

    飲食衣服有餘并以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衆。

    粗惡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飲啖。

    諸有?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

    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

    然燈續明每歲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

    始終無改。

    不與衆同行。

    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展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

    或問導雲。

    念佛之善生淨土否。

    答雲。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于是導自念阿彌陀佛。

    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十聲以至百聲光明亦如此。

    其勸化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躘踵。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是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後謂人曰。

    此身可厭。

    吾将西歸。

    乃登寺前柳樹投身自絕。

    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舍身時精至如此。

    賜寺額為光明。

    慈雲式忏主略傳雲。

    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

    聞浐水聲乃曰。

    可教念佛。

    三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

    後有法照大師。

    即善導後身也。

     第四位懷感法師(二傳) 一宋高僧傳第六(義解篇)雲。

    釋懷感不知何許人也。

    秉持強悍精苦從師。

    義不入神未以為得。

    四方同好就霧市焉。

    唯不信念佛少時迳生安養。

    疑冰未泮。

    遂谒善導用決猶豫。

    導曰。

    子傳教度人。

    為信後講。

    為渺茫無詣。

    感曰。

    諸佛誠言不信不講。

    導曰。

    若如所見令念佛往生豈是魔說耶。

    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

    乃入道場三七日不睹靈瑞。

    感自恨罪障深。

    欲絕食畢命。

    導不許。

    遂令精虔三年念佛。

    後忽感靈瑞。

    見金色玉毫便證念佛三昧。

    悲恨宿垢業重妄構衆愆。

    忏悔發露。

    乃述決疑論七卷(即群疑論是也)臨終果有化佛來迎。

    合掌向西而往矣。

     二瑞應傳雲。

    感法師居長安千福寺。

    博通經典。

    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

    念佛之事在何門。

    答曰。

    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

    又問。

    頗見佛否。

    師曰。

    佛言何可疑哉。

    遂三七日入道場。

    未有其應。

    自恨罪深欲絕食畢命。

    師止而不許。

    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

    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臨終佛迎。

    合掌向西卒。

     第五位少康法師(三傳) 一宋高僧傳第二十五(讀誦篇)雲。

    釋少康俗姓周缙雲仙都山人也。

    母羅氏。

    因夢遊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蓮授。

    曰此花吉祥。

    寄于汝所。

    後生貴子。

    切當保惜。

    及生康之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

    迨襁褓之年。

    眼碧唇朱齒白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時鄉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語吾弗知也。

    年甫七歲。

    抱入靈山寺中。

    佛生日禮聖容。

    母問康曰。

    識否。

    忽發言雲。

    釋迦牟尼佛。

    聞皆怪之。

    蓋生來不言語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誦之經已終五部。

    於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學毗尼五夏之後往上元龍興寺聽花嚴經·瑜伽論。

    貞元初至于洛京白馬寺殿。

    見物放光。

    遂探取。

    為何經法乃善導行西方化道文也。

    康見歡喜。

    咒之曰。

    我若與淨土有緣惟此軸文斯光再現。

    所誓才終果重閃爍。

    中有化佛菩薩無算。

    遂之長安善導影堂内乞願見善導。

    真像化為佛身。

    謂康曰。

    汝依吾施設利樂衆生同生安養。

    康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願寺。

    遇一法師。

    謂康曰。

    汝欲化人徑往新定。

    緣在于彼。

    言訖不見。

    止有香光。

    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

    入城乞食得錢。

    誘掖小兒能念阿彌陀佛。

    一聲即付一錢。

    後經月餘孩孺蟻慕念佛。

    多者即給錢。

    如是一年。

    凡男女見康則雲阿彌陀佛。

    遂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

    唱贊二十四契稱揚淨邦。

    每遇齋日雲集所化三千許人。

    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門。

    即高聲唱阿彌陀佛。

    佛從口出。

    連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狀。

    告曰。

    汝見佛身即得往生。

    以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衆囑累。

    止勸急修淨土。

    言畢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鬥變。

    狂風四起。

    百鳥悲鳴。

    烏龍山也一時變白。

    今墳塔存于州東台子岩。

    歲久唯餘方石。

    石傍之土相傳療疾。

    州民凡嬰衆病悉焚香取土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車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