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恐不往生。
願師入定為佛得否。
善導入定見佛百餘尺。
問曰。
道綽現修念佛三昧。
不知舍此報身得往生否。
又問曰。
何年月得生。
答曰。
伐樹連下斧。
無緣莫共語。
還家莫辭苦。
又令綽忏悔。
一者安置經像于淺處。
自居安穩房中。
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
對十方僧忏悔。
三者因修建傷損含生。
對衆生忏悔。
又問。
終時有何瑞相令人見聞。
答曰。
亡日我放白毫遠照東方。
此光現時來生我國。
果至亡日三道光照房内。
又見昙鸾法師七寶池中。
語曰。
淨土已成。
餘報未盡。
紫雲墳上三度現。
四新修往生傳雲。
釋道綽并州人。
棄家已來曆訪名師。
後聞瓒禅師理行兼着。
卑志事之。
尋憩石壁谷玄忠寺。
寺即後魏昙鸾法師舊止也。
鸾于其寺久蘊淨業。
至其亡日疊有祥異。
郡人奇之。
捃摭其事刻之于石。
綽讀其文彌深信。
講涅槃經二十餘遍每歎。
鸾法師智德高遠尚舍講說修淨土業已得往生。
況我小子所解何足為多。
而恃此為德。
即舍講說修淨土行。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日别七萬遍為限。
禮拜供養相續無間。
為開悟有緣每講觀經二百餘遍示誨道俗。
七歲已上念阿彌陀佛。
教用小豆為數。
上者念得九十八十石。
中者念得五十石。
下者三十石教諸有緣不向西方大小便利涕唾。
不背西坐。
聲聲相注弘淨土業。
每見佛住空中。
天華下散。
大如錢。
其色鮮白遍滿虛空。
大衆以手承花。
人人皆得七日不萎。
又撰安樂集兩卷。
見行于世。
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
道俗集其寺。
示如來之降生也。
且見鸾于空中乘七寶船。
由其上而指綽曰。
汝于淨土堂宇已成。
但惟報命未盡。
爾複見化佛與化菩薩飄飖在空。
衆乃驚歎大生信服。
雖夫無種闡提之人亦率服之。
以故唐初并汾諸郡重漬淨業由綽盛焉。
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遇疾。
道俗省觐者不可勝記。
至二十七日欲終時。
又有聖衆。
從西方來。
兩道白光入房徹照。
終訖乃滅。
又欲殡時複有異光。
于空中現。
殡訖乃止。
複有紫雲。
于塔上三度現。
衆人同見斯瑞。
第三位善導禅師(六傳) 一續高僧傳第三十七(遺身篇)雲。
近有山僧善導者。
周遊寰?求訪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綽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既入京師廣行此化。
寫彌陀經數萬卷。
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時在光明寺說法。
有人告導曰。
今念佛名。
定生淨土不。
導曰。
定生定生。
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
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
上柳樹表。
合掌西望倒投。
身下至地遂死。
事聞台省。
二瑞應傳雲。
唐朝善導禅師姓朱泗州人也。
少出家。
時見西方變相歎曰。
何當托質蓮台栖神淨土。
及受具戒妙開律師。
共看觀經悲喜交歎乃曰。
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遂至綽禅師所。
問曰。
念佛實得往生否。
師答曰。
各辨一蓮花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四十遍。
入綽禅師道場遊三昧。
而歎曰。
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
何期念佛不可思議。
禅師雲。
經有誠言。
佛豈妄語。
禅師平生常樂乞食。
每自責曰。
釋迦尚乃分衛。
善導何人端居索供養。
乃至沙彌并不受禮。
寫彌陀經十萬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鋪。
所見塔廟無不修葺。
佛法東行未有禅師之盛德矣。
三新修往生傳雲。
釋善導不悉何許人。
周遊寰?求訪道津。
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行方等忏。
及淨土九品道場講觀經。
導大喜曰。
此真入佛道之津要。
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惟此觀門速超生死吾得之矣。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頭然。
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
無問貴賤。
彼屠沽輩亦擊悟焉。
導入堂則合掌?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須流汗。
以此相狀表于至誠。
出即為人說淨土法化諸道俗。
令發道心修淨土行。
無有暫時不為利益。
三十餘年無别寝處。
不暫睡眠。
除洗浴外曾不脫衣。
般舟·行道禮佛·方等以為己任。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曾不舉目視女人。
一切名利無心起念。
绮詞戲笑亦未之有。
所行之處争申供養。
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
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養徒衆。
唯食粗惡才得支身。
乳酪醍醐皆不飲啖。
諸有?施将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所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堵。
所在之處見壞伽藍及故博塔等皆悉營造。
然燈續明歲常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
始終無改。
化諸有緣。
每自獨行不共衆去。
恐與人行談論世事妨修行業。
其有暫申禮谒聞說少法。
或得同預道場親承教訓。
或曾不見聞披尋教義。
或展轉授淨土法門。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
或寄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
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
向百餘人。
諸修梵行棄舍妻子者。
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
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
或問導曰。
念佛之善生淨土耶。
對曰。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對已導乃自念阿彌陀佛。
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十聲至百聲光亦如之。
導謂人曰。
此身可厭。
諸苦逼迫。
情僞變易無暫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樹。
西向願曰。
願佛威神驟以接我。
觀音勢至亦來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
不于彌陀法中以生退堕。
願畢于其樹上投身自絕。
時京師士大夫傾誠歸信。
鹹收其骨以葬。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報之時精至如此。
賜寺額為光明焉。
四又雲。
唐往生高僧善導臨淄人也。
幼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誦法華維摩。
勿自思曰。
教門非入一道一途。
若不契機功即徒設。
于是投大藏經。
信手探之得無量壽觀經。
便喜誦習于十六觀。
恒谛思惟。
忱節西方以為冥契。
欣惠遠法師勝躅。
遂往廬山觀其遺範。
乃豁然增思。
自後曆訪名德。
幽求妙門功微理深未有出般舟三昧者。
畢命斯道。
後遁迹終南悟真寺。
未逾數載。
觀想忘疾已成深妙。
便于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既獲勝定随方利物。
初聞綽禅師晉陽開闡。
欲不遠千裡從而問津
願師入定為佛得否。
善導入定見佛百餘尺。
問曰。
道綽現修念佛三昧。
不知舍此報身得往生否。
又問曰。
何年月得生。
答曰。
伐樹連下斧。
無緣莫共語。
還家莫辭苦。
又令綽忏悔。
一者安置經像于淺處。
自居安穩房中。
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
對十方僧忏悔。
三者因修建傷損含生。
對衆生忏悔。
又問。
終時有何瑞相令人見聞。
答曰。
亡日我放白毫遠照東方。
此光現時來生我國。
果至亡日三道光照房内。
又見昙鸾法師七寶池中。
語曰。
淨土已成。
餘報未盡。
紫雲墳上三度現。
四新修往生傳雲。
釋道綽并州人。
棄家已來曆訪名師。
後聞瓒禅師理行兼着。
卑志事之。
尋憩石壁谷玄忠寺。
寺即後魏昙鸾法師舊止也。
鸾于其寺久蘊淨業。
至其亡日疊有祥異。
郡人奇之。
捃摭其事刻之于石。
綽讀其文彌深信。
講涅槃經二十餘遍每歎。
鸾法師智德高遠尚舍講說修淨土業已得往生。
況我小子所解何足為多。
而恃此為德。
即舍講說修淨土行。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日别七萬遍為限。
禮拜供養相續無間。
為開悟有緣每講觀經二百餘遍示誨道俗。
七歲已上念阿彌陀佛。
教用小豆為數。
上者念得九十八十石。
中者念得五十石。
下者三十石教諸有緣不向西方大小便利涕唾。
不背西坐。
聲聲相注弘淨土業。
每見佛住空中。
天華下散。
大如錢。
其色鮮白遍滿虛空。
大衆以手承花。
人人皆得七日不萎。
又撰安樂集兩卷。
見行于世。
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
道俗集其寺。
示如來之降生也。
且見鸾于空中乘七寶船。
由其上而指綽曰。
汝于淨土堂宇已成。
但惟報命未盡。
爾複見化佛與化菩薩飄飖在空。
衆乃驚歎大生信服。
雖夫無種闡提之人亦率服之。
以故唐初并汾諸郡重漬淨業由綽盛焉。
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遇疾。
道俗省觐者不可勝記。
至二十七日欲終時。
又有聖衆。
從西方來。
兩道白光入房徹照。
終訖乃滅。
又欲殡時複有異光。
于空中現。
殡訖乃止。
複有紫雲。
于塔上三度現。
衆人同見斯瑞。
第三位善導禅師(六傳) 一續高僧傳第三十七(遺身篇)雲。
近有山僧善導者。
周遊寰?求訪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綽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既入京師廣行此化。
寫彌陀經數萬卷。
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時在光明寺說法。
有人告導曰。
今念佛名。
定生淨土不。
導曰。
定生定生。
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
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
上柳樹表。
合掌西望倒投。
身下至地遂死。
事聞台省。
二瑞應傳雲。
唐朝善導禅師姓朱泗州人也。
少出家。
時見西方變相歎曰。
何當托質蓮台栖神淨土。
及受具戒妙開律師。
共看觀經悲喜交歎乃曰。
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遂至綽禅師所。
問曰。
念佛實得往生否。
師答曰。
各辨一蓮花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四十遍。
入綽禅師道場遊三昧。
而歎曰。
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
何期念佛不可思議。
禅師雲。
經有誠言。
佛豈妄語。
禅師平生常樂乞食。
每自責曰。
釋迦尚乃分衛。
善導何人端居索供養。
乃至沙彌并不受禮。
寫彌陀經十萬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鋪。
所見塔廟無不修葺。
佛法東行未有禅師之盛德矣。
三新修往生傳雲。
釋善導不悉何許人。
周遊寰?求訪道津。
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行方等忏。
及淨土九品道場講觀經。
導大喜曰。
此真入佛道之津要。
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惟此觀門速超生死吾得之矣。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頭然。
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
無問貴賤。
彼屠沽輩亦擊悟焉。
導入堂則合掌?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須流汗。
以此相狀表于至誠。
出即為人說淨土法化諸道俗。
令發道心修淨土行。
無有暫時不為利益。
三十餘年無别寝處。
不暫睡眠。
除洗浴外曾不脫衣。
般舟·行道禮佛·方等以為己任。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曾不舉目視女人。
一切名利無心起念。
绮詞戲笑亦未之有。
所行之處争申供養。
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
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養徒衆。
唯食粗惡才得支身。
乳酪醍醐皆不飲啖。
諸有?施将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所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堵。
所在之處見壞伽藍及故博塔等皆悉營造。
然燈續明歲常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
始終無改。
化諸有緣。
每自獨行不共衆去。
恐與人行談論世事妨修行業。
其有暫申禮谒聞說少法。
或得同預道場親承教訓。
或曾不見聞披尋教義。
或展轉授淨土法門。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
或寄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
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
向百餘人。
諸修梵行棄舍妻子者。
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
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
或問導曰。
念佛之善生淨土耶。
對曰。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對已導乃自念阿彌陀佛。
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十聲至百聲光亦如之。
導謂人曰。
此身可厭。
諸苦逼迫。
情僞變易無暫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樹。
西向願曰。
願佛威神驟以接我。
觀音勢至亦來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
不于彌陀法中以生退堕。
願畢于其樹上投身自絕。
時京師士大夫傾誠歸信。
鹹收其骨以葬。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報之時精至如此。
賜寺額為光明焉。
四又雲。
唐往生高僧善導臨淄人也。
幼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誦法華維摩。
勿自思曰。
教門非入一道一途。
若不契機功即徒設。
于是投大藏經。
信手探之得無量壽觀經。
便喜誦習于十六觀。
恒谛思惟。
忱節西方以為冥契。
欣惠遠法師勝躅。
遂往廬山觀其遺範。
乃豁然增思。
自後曆訪名德。
幽求妙門功微理深未有出般舟三昧者。
畢命斯道。
後遁迹終南悟真寺。
未逾數載。
觀想忘疾已成深妙。
便于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既獲勝定随方利物。
初聞綽禅師晉陽開闡。
欲不遠千裡從而問津